㈠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
宰,官名。殷商始置,原掌管家务与奴隶,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又在王左右参预政务。春秋时各国均设置,多称为“太宰”。太宰为朝廷大臣,总管内朝事务和财务。又古代卿、大夫之家臣也称“宰”,如子路为季氏宰。又地方县邑长官亦称“宰”,如子游为武城宰。卿大夫有总管家的宰,更有掌管私邑的宰。
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见《礼记》:“昔者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相,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此。战国时或称相邦(汉人改“邦”为“国”),或称丞相,为百官之长。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大庶长,商鞅变法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