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一个文字为妇女专用文字,流传千年,如今全世界会写的不到十人
在历史上有一种妇女专用文字,那就是女书。它流传了上千年,但是这种文字文化并没有被很好的保留下来,所以现在世界上会写这种文字的人还不到10个。
一个词有很多种音调,每个地方的方言不同,读法也都不一样。之所以会发明这种女书,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在古代的时候,女性的地位比较低,甚至不能读书写字,于是就出现了女书,专门用于妇女们之间的交流。男人是禁止学习这种文化的。不过在现代社会,研究的这种文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把它研究透彻的人其实并不多,因为它的资料很多都被毁了,以至于现在全国能够理解并且会写这种女书文字的人不到10个。
B. 女书,男人不识的女性文字怎样
在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瑶山,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种奇特神秘的文字,这就是平地瑶妇女中留传的女识男不识的举世闻名的“女书”,这种文字从何而来难以考证。这种文字主要记录当地土话,并且只在女人中流行,男人不识也不使用,所以被称之为“女书”。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
江华平地瑶“女书”形似汉字,但与汉字不同,其形体倾斜,右角高,左角低,成斜菱形,似蝇蚊、如蝌蚪,故过去有人叫它为“蝇形文”或“蝌蚪文”。其字体修长秀丽,清癯中透着风骨。书写款式同中国古代线装书相同,上下留天地,行文自上而下,走行从右至左,通篇没有标点符号和横竖笔画,均由点、圈、撇、捺、折五种笔画组成。
其实,“女书”是泛称。具体地说,这种文字叫“女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作品才叫“女书”。单个的女字字符被妇女们绣织在花带、花被上,而女书作品则写在纸上、扇面上,绣在手帕上。制作花带花被叫“做女红”,阅读、吟唱女书作品,分别叫“读纸”、“读扇”、“读帕”或“唱女歌”。“女书”作品几乎是每句字数固定,以七言为多,五言少数,散文更少。
女书的内容多是记录女性的日常生活,抒发内心的悲苦感受,它广泛用于女子出嫁、结拜姐妹、祭祖和悼念,还可用来记录历史大事。江华平地瑶“女书”兴盛时期应是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此后渐渐衰替。目前,能够使用和书写女书的已经很难找得到人了。 来源:云游网-导游
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坐落于“女书复活岛”美称的浦尾岛上,离江永县城15公里。这里是著名女书自然传人高银仙、胡慈珠、唐宝珍的故居地,是女书流传的核心村落。女书园是2002年修建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采用的是仿明清式建筑风格。
女书园是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记录、储存女书文化的资料中心,主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全面介绍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更多关于女书,男人不识的女性文字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bb55a161573200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C. 女书旗袍的介绍
2012年11月15日,5名湖南女子学院的学生身着“女书”旗袍在校园里亮相。女书”旗袍分为红、黄、青、蓝、紫五件不同颜色的,旗袍上有大小不一的“女书”,相互构成精美、秀丽的图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5件女书旗袍分别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D. "女书"是什么它的发源地在哪
女书是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地区潇水流域的农家女专用文字,是汉字的一种变体,基本用字只有5、6百个,主要用于女性的书信往来或个人记述。女书是相对于男性所使用的方块汉字而言的,其字符为斜体,使用者和阅读者均为女性,男性不能辩识。专家们考察,女书之所以发生于江永地区,在于这个地区一是地理边区——湘桂粤三省交界、中原和岭南的通道,再是文化边区——汉人瑶化、瑶人汉化、汉之儒家观念和瑶之自由风气的混血文化。
随着最后一代女书老人的去世,女书行至今日已基本处于灭绝的状态了;而女书呈现在手帕、扇子、布匹等此类物件上的许多实物,因有着烧毁随葬的风俗,也相当罕见了。清华大学中文系赵丽明教授等人多年来着力打捞这一奇异的文化遗产,抢救整理了现存的全部女书文本,并将之出版问世。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华裔女作家邝丽莎,带着强烈的兴趣,在2002年深入湖南江永县考察女书文化,并拜访了当时还在世的最年长的女书老人、接近100岁高龄的阳焕宜,在了解女书的同时了解了早年当地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之后,邝丽莎写作并出版了以女书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雪花和秘密的扇子》,反响热烈。这部小说的中文版200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我的观感中,此书颇具可读性,同时,还伴生着一种民俗意义以及女性关系认知上的奇异感。
E. 罗卫的“女书”书法家
女书,是一种流传在湖南江永的女性文字。但是,宜章县梅田镇也有一位痴迷女书书法的老人,他叫罗卫。罗卫爱好广泛,摄影、书法、收藏、根雕,都是他的最爱,这位细心的老人,小到一张电影票、车票,过了几十年,他都会当成宝贝小心翼翼地保存。说到女书,老人打开了话匣子:“1992年7月19日,我当时在任宜章新亚商贸公司副经理、工会主席。这一天,我从《人民日报》读到一篇小文章——《神奇的女书》。”说着,老人为我们找出了这篇小文章,文章报道了全世界唯一的一种女性文字——女书。文章还说,这种神秘文字,如今正面临着灭绝的境地。这篇不足500字的文章不但让罗卫感到了一种神秘,更感觉到了一种责任,“要学女书,要学女书书法。”从此,罗卫与女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几年下来,竟搜集到了一摞厚厚的女书文字。但女书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学。 这种“自上而下,自右向左,字型倾斜呈菱形,周围还描上装饰花纹”的秀丽娟细、造型奇特的女性文字,让这位研习了几十年书法又取得一定成效的罗卫感到无所适从。
上女书的发源地去找灵感!2004年6月11日,刚刚办完内退手续的他心情迫切地来到了江永。在当地的新华书店,罗卫终于买到了那本他日思夜想的《女书字典》。那本特别宝贝的《女书字典》还见证了他巧遇“男传女书第一人”周硕沂的故事。
周硕沂是女书的发现者、研究者,江永女书就是通过他的研究、整理和呼吁,才让全世界知晓的,并引起很大轰动。
那天,罗卫买了《女书字典》后又用自己的小摄像机拍了不少的江永风光。拍着拍着,他突发奇想,要登门拜访《女书字典》的作者周硕沂。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罗卫在江永县城里的一座桥头询问了一位路人,没想到这位路人还真认识周硕沂,说过了桥再往前走的文化馆就是。走到桥的另一端,迎面走来一位胖胖的慈眉善目的老头,罗卫便再次向前打听。 这位路人笑呵呵地问到:“你要找的是周硕沂吗?” 随即又说:“我就是周硕沂,看来我们真的是有缘!”
接下来,对方热情地向罗卫介绍了女书的很多知识,并带着他参观了坐落于上江圩镇普美女书文化村的女书园。女书园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形式,展示了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较为全面地介绍和艺术再现了女书文化厚重的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这一趟,罗卫感觉胜读十年书。
从江永回来后,《女书字典》就成了他最好的无言老师。早上起床后开始翻,一直到晚上11点钟还在翻,有时翻到眼睛流泪,以至于买了还不到3年的这本《女书字典》几乎被他翻烂了。要掌握这门女书文字谈何容易,女书文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不光字的意义与汉字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字体也被称为“蚊形字”。以“广”字为例,汉字中的“广”笔画较少,构造简单,而在女书中却笔画甚多,形态复杂。初书写时感到很不适应。但是罗卫却乐在其中,他不光喜爱女书,而且喜爱用女书书写有关女性的书法作品。他首先把要创作的书法作品的内容通过《女书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翻译成女书文字,然后凭借自己在书法方面的深厚造诣,加上每天不断地勤奋练习,把“她们”用书法艺术完美地表现出来。有趣的是,罗卫还特别关注女性题材,资兴的陈淑秀、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女排等等,都成了老人的女书书法创作内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罗卫书写的女书作品获得2006年“‘走向共和’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银奖、“翰墨情深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多项书画大奖。他的作品被列入多种展览专集,为国内外友人收藏。不仅如此,罗卫老人还自己创作了一部完整的女书字帖。他期待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帮助出版发行,共同将这独特的“女儿国”文化发扬光大。
F. 女书习俗的历史源流
关于女书的起源、历史,研究依据十分有限。与女书有关的文献记载,迄今所能见到的确切文字,最早仅仅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和济印刷公司刊印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上册“花山条”一则:“(永明县)花山,在层山岭之麓。石玲珑若花然。相传唐时,谭姓姊妹,学佛修真,入山采药,相与坐化于此,土人于山颠立□祀之(原注:今称花山庙)。石既罗列有致,加崇林美荫,磴道缘石罅以出,升降忘劳。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此书是当时湖南为自治,全省普查,各县调查员收集本地情况撰写汇集而成。
至于女书传本资料,最早可见明末清初者。女书作品文本历史很短。女书的主人去世后,还要带些女书到阴间去陪伴,免得寂寞,女书常作为殉葬品埋掉或烧掉,少数作为纪念品留给女儿、姊妹女友。人死书亡,加上历次政治运动中女书被认为是“妖书”、“妖字”屡遭批判,整筐地烧毁 。
从女书作品内容上看,记载时代最早的事件有唐末黄巢起义、宋代《胡玉秀探亲书》、明末清初《永历皇帝过永明》,以及清乾隆、道光、咸丰等时期的事 。 关于女书的来历在当地有几种大同小异的传说 。
九斤姑娘女红造字说
很久以前,上江圩有位才华出众的姑娘,因为她生下来有九斤重,人们就叫她九斤姑娘。九斤姑娘非常聪明能干,有一双巧手,纺纱织布、绩麻绣花样样出色。附近的姑娘们都喜欢和她结交姊妹,还有的从远道慕名而来和她交朋友,学女红。以前女人不识字,托人带口信儿常常出错。九斤姑娘便创造女字,用这种字把信写在纸本上、扇子上、帕子上,捎给远近的姐妹。她们接到信后,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读纸读扇读帕,也一边传习女书。后来姑娘们都学会了这种字,一代一代传下来 。
荆田胡氏皇妃传书说
据上江圩一带妇女传说,古时候荆田村胡家姑娘叫胡玉秀(一说叫胡秀英),才貌出众,被选入宫中作皇妃。有的说是唐朝,有的具体说是宋钦宗的西宫娘娘。在宫中受到冷遇,七年只被宠幸三晚,万般清苦,想给家人写信,又怕太监发现,便创造了女书字。她把这种字写在手帕上,向母亲和要好的姊妹诉说在宫中的苦楚,托人把手帕带回家乡,并告诉亲人看信的秘诀:第一要斜着看,第二按土话读音去理解意思。从此这种文字便在家乡妇女中流传开来。有的还说这位皇妃娘娘曾回来一趟,教会了女友写女书。有的却说是她在家时学会的女书。还有的说是她哥哥造的这种字并教会了妹妹,让她用来给亲人写信。荆田村至今有“御书楼”遗址,雕梁画柱。据说有皇帝亲笔书匾“育香楼”,直到六十年代初还在,村里许多人清楚地记得。《永明县志》记载:“宋元符年间,进士胡先和,官文华阁学士,有姊玉秀,才学冠时,名达宫掖,蒙赐御书,给大夫禄,因建楼里第以藏御书。”流传女书作品中有《玉秀探亲书》。村中还有所谓皇妃、国舅回乡省亲留下的圆型石制工艺品,已被踏坐磨损不全。据荆田《胡氏族谱》记载,胡氏为宋时从山东青州迁此 。
神台买书说
据铜山岭农场河渊村的老年妇女讲,女书是从道县传过来的。桐口、荆田村以北十里外的道县新车乡有座庙,相传女书是从这里的神台上烧香化纸买书传开的。很早以前,有一家父女三人采药路过此地,两个女儿走不动了,在地上一坐不起,老人也因悲伤死在这儿。后来这里人杰地灵,来此地祈拜可消灾去病,人们便为他们父女起座庙。哪家有病痛、哪家媳妇不生崽,到庙里拜过,病没了,灾去了,孩子也有了。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百八十里的人都来祭祀求福,而且都是女人。神台上有绣花小红鞋,没有小孩的拿一只回去照样做一双,拿一双回去就做两双。做了鞋就会有小孩,生了小孩再把鞋送回庙里。神台上还有女书。烧过香,化过纸就可以拿一本回去看读(叫“花钱买书”),读过后可以拿来换。最早的神台女书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丝线绣在绸子上,一卷一卷的。特别是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拿了女书回去要照抄一份,跟年纪大的妇女学认学唱学写。以后可以用女书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悄悄送到神台神龛上,让别人去读、去写。快出嫁的姑娘如果不会唱女歌、写女书,不会做女红,是被人看不起的 。
这些关于女书的传说表明:一、女书字形体与女红图案有关;二、女书字形与方块汉字有关,可能是为遮人耳目而进行了变异;三、女书记录的是当地方言土语;四、女书的创制是妇女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五、女书作品内容主要是诉苦,用于女性内部的情感交流。群众的口碑传说为考察女书的起源、创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依据 。
G. 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湖南江永的女书!
女书作品
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断绝的文明古国,传承着很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而汉字正是中国璀璨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在之前的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过作为伟大的“自源文字”,汉字在不同民族中曾经衍生出十几种不同的文字。还有一种是汉族女性专用,她自宋朝正式形成完备的系统以来,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甚至日本片假名中都有她的影子,她就是湖南江永的女书!
两宋时期由汉字衍生的文字
女书的起源有多种解释,有的专家说女书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陶文发展而来,从陕西地区传播到湖南,最被大家接受的说法则是女书起源于已经很成熟的汉字。她大概在华夏文明的巅峰——两宋时期形成完备的系统,她和国史君(国史通论)曾在之前文章中讲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文字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产生。
绣着女书的旗袍
宋朝虽然是一个文明富庶的朝代,但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儒家逐渐走向封闭甚至扭曲,在朱熹等人的带领下,儒家开始强调“义理”,女性的地位也开始降低,她们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权利。伟大的江永女性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将汉字进行改编,以图案的形式表现在刺绣、印染之上。
女书的基本结构
这种文字在形体上非常娟秀,而且每个文字都不像汉字一样讲究横平竖直,而是几乎全都向左倾斜,汉字中硬朗的横竖笔画都变成了优美的弧形。一眼看去,女书基本上都是由点、线、弧构成。另外,女书是表音文字,而且必须用江永的方言才能读出来。正是由于这几个特点,很多日本学者都认为日本片假名就有可能从女书中受到了启发。
女书的宣传
但是女书传女不传男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书的传承,而且女书的作者几乎不会将自己的女书作品外传,而是一直待在身边,去世之时也会带着这些作品入土。动乱时期,一些难得保存下来的女书也惨遭销毁,实在是女书这个伟大文字的一种不幸。
女书的传承
不过现在女书已经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志愿者开始有组织地对女书进行抢救,并且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及传承女书。
H. 女书的起源
关于女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女书”文字记录的是江永土话基础上的妇女群体语,一般人认为它属汉文异形字。但它是否属“汉字文化圈”,则有分歧。有人以“女书”有近半数字符是从汉字蜕变而来为据,认定它是借源于方块汉字的一种“变异”的系统再生文字。反对者则认为,笔画及其组合结构的异同,是判定不同文字之间有无源流关系的直接依据。“女书”与汉字楷书相比,基本笔画不同,笔画结构和语言功能都迥异有别,而且“女书”中遗存的象形字、会意字均与甲骨系文字大相径庭,因此“女书”文字的源头绝非普通汉字。
“女书”究竟源于何时,何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探索勾起人们久远的联想。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结合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
有人以“女书”中存在与壮、瑶等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类同的字符为据,认为“女字的构成源于百越记事符号”。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依据“女书”文字与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笔划,造字法类同,认为它是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这种观点认为:象形字、会意字是文字体系中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文字创造者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据“女书”象形字、会意字构成中反映的文身习俗、“干栏”住宅建筑特色、稻作文化及鸟图腾文化现象。
此外,一些专家考察“女书”流行地区的地理,历史,人口民族成份和民风民俗状况,认为“女书”是受民族融和、移民文化影响的古老瑶族文字。瑶族曾有自己地语言,但是否曾有自己的文字,这正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关于女书的起源,学者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也不是一种,在江永流传较为广泛的有四种:
第一种
相传女书是瑶姬借用天书改编过来的
瑶姬是谁?瑶姬是王母娘娘的幺女,名叫幺姬。后因下凡游览人间,迷恋上江圩普美村的秀丽风光,便偷偷地住了下来。因王母娘娘的仙境叫瑶池,因此她告诉凡人:她的名字叫瑶姬。
瑶姬不仅花容月貌,而且聪明伶俐,深得王母宠爱。平时瑶姬的言行举止,活泼任性。她要做的事,谁也不敢阻拦,就是王母也得让她三分。一天清晨,宫女们都未曾起床,瑶姬却早已梳洗完毕。掀开霞帐,推窗启户,只见人间一派明山净水,鸟语花香,田园阡陌,泉美林秀,炊烟袅袅,人流熙熙攘攘,比起天宫要自由得多。瑶姬早想离开烦闷的天宫,寻一清静处逍遥自在。如今下界的美景展眼前,撩得她心神激荡。她决计到那里去探个新奇。于是瑶姬离开了天宫,足踏祥云,飘飘然下到一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地广人稀的都庞岭腹地、风光迤丽的水乡,这就是普美村。瑶姬与下界的人语言概不相通,可是凡人待客特别讲究礼仪。尤其是姑娘们人人心灵手巧,个个聪明能干。虽然语言不通,但都相处甚好。
人间的姑娘们擅长描花乡朵,纺织花带、花被。她们织绣的绣鞋花、衣边花、头巾简直比天上的彩霞还要绚丽美妙。姑娘们穿上自己纺织的五彩衣裳,灿如明霞若天仙。瑶姬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拜她们为师。瑶姬觉得这里的姐妹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文化,不识字,言不达意,意不能书。瑶姬想帮助她们提高言情记事的能力,便回到了天廷,把一套复杂的天书搬了下来。姐妹们虽然想学,但一个个目不识丁。瑶姬又把这深奥的天书一一简化,并与女红刺绣结合起来,用当地的土语读唱,使这些貌若天仙的姐妹们一个个能识善写,作诗绘画,读唱自如。自此,这个改变了的天书在女人中间传递,男人不屑一顾,也不识用,因此就定名为“女书”。
第二种
传说很久以前,上江圩一农妇生下一个女婴,体重九斤,故取名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资聪敏,纺纱绩麻,织布绣花,无所不会,无所不精。她还异想天开地造出了写土话的女字。所以义年华在回答来访者时说:“只听前人讲古话,九斤姑娘最聪明,女书本是姑娘做,做起女书传世间。”
第三种
传说宋朝时荆田村出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说叫胡秀英),后补选入宫为妃。进宫后不久,遭冷遇,苦闷异常。她想写信回家倾吐苦情,又怕太监发现。于是心生一计,根据女红编了一套文字,以歌咏体写在手绢上捎归,并嘱咐亲人:要斜着看,要用土话的音来读。于是这种文字就在妇女中传开了。
但根据地方志上所说,胡玉秀并非入宫为妃,而地方志中提到她的名字,是以她的弟弟的姐姐表述。胡玉秀的弟弟进朝为官,後返老归隐,朝廷赐一房宅。有传言说,是为其姐,由其地方志可看,此说并没有根据。
第四种
传说是盘巧创造的。很久以前,桐口出了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名叫盘巧,她三岁会唱歌,七岁会绣花。她唱的歌令人陶醉,绣的花能以假乱真。后来她被官府劫往道州。为了向家人报信,她煞费苦心,根据女红图案造出字来,写了一封信让一条爱犬带归。同村的女友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信解读出来,从此这种文字就代代相传下来了。难怪义年华说:“男儿有志在千里,娇娘岂可让须眉?”
江永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自制的手写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为自娱自乐、歌堂对歌、书信往来、宗教祭祀、结拜姊妹、诉写苦情、记传等。江永女书作为妇女的贴身、隐私物品往往是人死书焚或随葬,所以至今无法找到流传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其真正的渊源何在,女书与甲骨文的关系,女书与瑶族的关系等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成了不解之谜。
据有关考证,“女书”起源于史前陶文,发源地应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尤其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或商县一带可能性更大。“女书”可能是当年居住于陕西商县一带的苍梧族南迁带到湖南江永山区的古老文字。那么,中国文字史至少应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阶段算起,距今约有六七千年历史,比甲骨文还要早3000多年。可以这样说,中国史前陶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文字。陶文考古学的年代证明“女书”的起源年代,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女书”也是世界上的古老文字,而且是活到今天的文字,这不能不说是文字史上的奇迹。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江永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了妇女们的心态。
还有的说法是,女书是汉字和瑶族文字的变形体。由于大部分女书都因书写者死亡,被焚烧或陪葬,所以女书为及其稀有的文字。 女书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国过去的旧思想使当地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即她们所谓的“男书”,所以当地的女性发明了女书,以作为姊妹妯娌之间交流的通讯方式。而一般男子亦会把女书当成是普通的花纹而不屑一顾。女书的存在已经超过数百年。
形式和内容
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的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无论哪种承载方式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如写在纸张上的四角多配花纹,写于纸扇上的多插绘花鸟图案,而织绣在巾帕花带和服饰上的,则是精美的女红工艺品。虽然载体不同,但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书写呈长菱形。
其内容多是描写当地妇女的生活,还用来通信、记事、结交姊妹、新娘回门贺三朝等,文体多为七字韵文。每逢节日,女人便聚在一起,吟诵女书作品。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正规的教师和学校,全凭世代用手抄写,民间又有将之殉葬的习俗。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的唱本。女书记载的叙事作品就内容而言,并非女性所独创,但通过口头传承进入女书后,便成了女性心灵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写实手法自叙自叹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美好意愿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并请出民间传说中的神灵帮助逢凶化吉。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仅都是个性张扬的“女强人”,强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们极端厌弃鄙视男性所热衷的功名富贵。 《女书传奇》,欧阳红艳编著,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董石桂主编,山东省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是《永州这本书》丛书之一。永州市文联限量发售。内容如下:
一、“女书”之乡
(一)江永县及其“三千文化”
(二)“女书”的分布与发掘
二、“女书”探奇
(一)“女书”的产生及其本质特征
(二)世界上独特的女性文字
三、女书习俗
(一)做女红
(二)坐歌堂
(三)结姊妹
四、“女书”艺术
(一)“女书”的文学特色
(二)“女书”的书法艺术
五、“女书”传承
(一)“女书”的传承方式
(二)“女书”传人
六、“女书”保护
七、“女书”原作
《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女书》,周冶陶、宫步坦编著,明华印书馆2009年2月版,本书详细记录了女书1982年被发现的经过,女书中的情感、信仰与艺术,女书的传承与保护,与女书有关的女性习俗等内容,并分篇介绍了著名的女书传人、著名的女书研究专家和著名的女书书法家,还对湖北新发现的几种未识别文字进行了介绍。
女书是一种由民间妇女创造的文字,未经规范。《女书通——女性文字工具书》2007年出版,以女书标准字作为规范方案。《女书通》具有女书译汉字与汉字译女书两种字汇的功能:通过女书标准字音节索引可以查出:江永土话的每个音节、每个音调,有哪几个对应的女书文字,它们中间哪一个是标准字,这个女书标准字的标准书写方法是什么;通过女书标准字笔划索引,可以根据一个标准字查到它所能代表的多种汉字意义,也能够查到它的多种同音字,还能够查到它在其他7种女书字典或字汇中的写法;通过汉字译女书索引,可以查出与一个汉字相对应的女书标准字怎么写,怎么发音,与这个汉字对应的女书标准字有哪些同音字。
《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中华书局,所收资料占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另外一本女书专著《中国女书集成——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资料总汇》十集不分卷 赵丽明主编、周硕沂译注、陈其光译注校订。包括:贺三朝书八十二种、自传诉苦歌三十六种、结交老同书二十二种、传说叙事歌三十二种、祭祀歌七种、婚嫁歌五十六种、民歌八十七种、谜语四十七种、翻译作品二十九种、书信三十种
彭泽润著作《江永女书文字研究》,岳麓书社2011年出版。内容简介:作者长期关注民族地区的语言和文字,并且深入田野做了大量调查工作。这项研究成果针对湖南南部的江永、江华等瑶族聚居地区的女性专用文字,作者经过统计分析,认为这种文字属于一种不成熟的音节文字,属于表音文字。以往女书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女性学和社会学研究,即使做文字研究也多是资料性的,研究者是语言学专业出身的少,因此这是关于女书文字理论研究最专业的成果。 1982年,由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宫哲兵随即在1983年3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全世界第一篇介绍女书的学术论文《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并在1983年第16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美国)上发表了论文《湖南江永平地瑶文字辨析》,将女书介绍到国内外,1986年宫哲兵出版了全世界第一部女书研究著作《妇女文字与瑶族千家峒》。
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21世纪初,永州积极实施抢救和保护女书文化工程,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组织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就在“女书”在最后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才能阅读和书写,从20世纪末开始,通过一批学者努力,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认识,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保护女书。集研究基地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女书”村已于2003年底落户江永。
2001年5月18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的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座谈会暨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提出“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
2004年9月20日,阳焕宜——最后一位女书老人谢世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歌堂、女红、婚礼贺、三朝书等说明,女书具有习俗功能、礼仪功能。礼仪是社会价值观的规范化、程式化、制度化。这种礼俗化的凝固,使女书文化由女性的需要成为全社区的必要。
农事歌、儿歌等说明,作为母亲文化,女书具有教化功能、传授功能。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历史知识、生产生活技能以及道德培养,只能通过长辈的口耳相传、自己的体验以及民间文艺的欣赏来获取。女书作品内容的丰富,不仅使妇女的聪明才智得以升华、陶冶。同时,也传承了知识、伦理。 高银仙(已去世)
义年华(已去世)
阳焕宜(已去世)
何艳新
何静华
胡美月
欧阳红艳
蒲丽娟
林莹 (目前何静华、蒲丽娟、林莹是三代女书自然传人)
相关电影、歌曲
《雪花秘扇》根据华裔女作家邝丽莎同名英文小说改编,讲述发生在清末和当代两段女人之间的凄美情感故事。现代戏里,尼娜和苏菲是很要好的朋友,偶然的机会苏菲从姑姑口中听到了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的湖南江永,女人必须缠足,生活与外界几乎隔绝,但她们彼此间拥有独特的沟通密码:女书。有些少女结为“老同”,在扇子或巾帕上绣写女书互通心迹,她们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谊可延续一生。在姑姑的组织下,苏菲和尼娜结为了“老同”。时光回退到1800年的江永,百合与雪花年仅7岁便结为“老同”,在历经饥荒与叛乱后,她们一同省思媒妁之言的婚姻,以及为人母的悲欢,在彼此身上找寻慰藉。然而一场误解的产生,让她们终生的友谊遭到崩解的威胁……
由上海电影集团和福克斯探照灯等联合出品,传媒大亨默多克之妻邓文迪与米高梅主席之妻弗劳伦斯·斯洛恩监制,著名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影片《雪花秘扇》,已定于2011年暑期档公映。此前影片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只有外媒曝光过几张现代戏部分李冰冰、全智贤的剧照。
“女书”作为“老同”交流的工具,只写在折扇及巾帕上,只在女性间流传,不为男性所识。据了解,片中李冰冰、全智贤均有不少书写女书的镜头,因女书字型奇特,实拍前两人均做足功课,彻夜练字。李冰冰透露,她曾练了数个通宵,只为写出一手秀丽娟细的女书,“平时我也爱练书法,但女书和汉字书法不一样,它算是一种‘化石’级的文字,看起来有点像甲骨文,光是熟记字形就得花去好多时间。我专门练了几个通宵,手时刻要端着,每次练完手都会酸到发抖。”
高校女生设计“女书”旗袍获国家专利
2012年11月15日,5名湖南女子学院的学生身着“女书”旗袍在校园里亮相。据这5套旗袍的设计者周京晶介绍,“女书”旗袍分为红、黄、青、蓝、紫五件不同颜色的,旗袍上有大小不一的“女书”,相互构成精美、秀丽的图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5件女书旗袍分别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女书”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部分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一种只在妇女之间使用的神秘文字,当地称之为“女字”。图为五种不同颜色的“女书”旗袍齐亮相。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书》由谭盾与费城交响乐团共同演绎完成,5月29日在深圳首演。
湘南古老文化的声音诠释
费城交响乐团5月29日首演深圳,恰逢雨后气温的报复性反弹,与听众的高涨情绪都热一块去了。深圳音乐厅外的那条马路,因大批观众驱车前来而出现严重的拥堵。音乐厅地面、地下两个停车场外加一个临时停车场都已塞满,很多人被迫绕行至对面的图书馆地下车库慢慢排队,造成至少上百人的迟到。他们中半数以上错过了《女书》。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女书:女性神秘之歌》被列入了费交首次深圳音乐会的重中之重。这是最富创意的华裔作曲家谭盾的新作,他将湖南与广西交界的江永山区一种古老而不可思议的女性文字,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而用史诗般的音乐语言,创作出一部完全由西洋乐器演奏的大型交响曲。而与之合作的全球首演者,竟是美国享有盛誉的费城交响乐团。
奏完中美两国国歌后,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音乐总监雅尼克·涅杰-瑟贡再次快步跃上指挥台。他左侧的独奏家位置,端坐着竖琴演奏家伊丽莎白·海侬。这位身着鲜红抹胸长裙的金发碧眼高挑女郎,怀抱古色古香的琥珀色竖琴,仿佛一尊光彩照人的灵动雕像。接下来的音乐表明,无论是舞台视觉还是音乐构成,她和手中的竖琴,都是作曲家想要特别要强调的一个重要符号。
音乐开始。以小提琴高音区空灵的滑音为背景,竖琴叮咚作响,仿佛一个古老传说由远处慢慢飘来。音乐是先锋的,现代的,旋律一下难以捉摸。但不久竖琴就靠向中国传统,耳边响起五声音阶和中国古韵,以及像古筝一样的“扫弦”和拨奏。这声音伴着老奶奶的歌声,和着女人的哭泣,贯穿始终,有时优美动听,有时只是一个声音元素。我不由猜想,谭盾用这很少出现在前台的弹拨乐器领衔整部作品,是想用颗粒状的不连贯音符,去描摹古老女书中的点点墨迹吗?而被强化了的女性演奏家身份,是否也暗示女性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女书毕竟是世界上唯一标有性别印记、由女性书写和使用的文字。或许,她就是“女书”的象征?
这部约50分钟长度的交响曲,由13个标题乐章组成,乐章之间隐含戏剧性的逻辑联系,并一如既往地借助声光电,构成一组三维空间,意图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和调动听众丰富的联想。与谭盾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这部作品引入了乡村原生态歌声,与大型乐队的现代曲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和有趣的交融。也亏谭盾想得出,他用舞台上方的三块小银幕,播放乡村老太和女人原唱音像,而让指挥带领乐队去追随、应和、互衬、交融。为此,指挥面前还特别摆放了两只小音箱。湘南女性沟壑纵横的面孔,泪流满面的表情,淳朴自然的吟唱,苍凉中浸着喜悦,嘈杂里透出孤独,形成一种特别的文化感染力。谭盾一个多月前在微博中说,《女书》美国首演时引起轰动,此前还说费交一些乐手在排练时流下了眼泪。这我都相信。这样一部绚丽作品,本身并存着新奇与感动。
13个乐章中,我个人更偏好《深巷》、《女儿河》、《培元桥》、《活在梦里》等乐章。在我看来,理由很多,如它们更具音乐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和声、配器及旋律的走向更令耳朵获得愉悦,主要靠音乐本身具有的感染力打动人等。当然还有“女儿河”里的水。画面上,那个女书村庄被水环绕,谭盾的独门乐器“水”便再次发挥用场。两位美国打击乐手,全神贯注地遵循乐谱上的节奏,双手在水盆里整齐划一地撩动、拍打、滴漏,潺潺水声与音乐声,融为一体。
谭盾是聪明且有战略眼光的。两年前他决定推动女书“申遗”,构思完成了这部作品,随后获得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和日本NHK交响乐团的委约,又去一些国际艺术节展示,用音乐这最无国界的通用语言,一步步将女书文化推向世界。
下半场是乐迷们殷切期待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这是最能体现“费城之声”的费交经典。如果说,在《女书》中,指挥雅尼克还有一点拘谨(在相当多的篇幅里,他只能被动地跟着银幕走),“柴六”则令他瞬间进入了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这位精明壮实、活力四射的小个子,以强大的控制力和煽动力,将老柴音乐的张力挥发到极致,特别是第三乐章。第一乐章的独奏黑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音色的微妙变化与气息的精确控制,赋予这木管乐器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也许期望值过高了点,我对乐队细腻层次的把握略觉不足,尤其是第二乐章那段著名的大提琴齐奏,我脑子里总不由自主地闪现小泽征尔指挥柏林爱乐的片段。两相比较,我更喜欢小泽的版本。尽管如此,这个“柴六”还是让深圳听众过了一把顶级乐团的经典之瘾。中场休息时,有几位文化界朋友议论说,费交首次来深,应多演这类经典,这才是人们对它最大的期待。相信这样的想法颇具代表性。
加演曲目还是老柴作品,选了歌剧《尤金·奥涅金》中的《波罗乃兹舞曲》。这是音乐会最常听到的保留曲目之一,其轻快优美与《悲怆》形成强烈反差,为当晚这场音乐盛宴划上圆满的句号。◎ 辜晓进
I. 女书旗袍的女书
“女书”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部分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一种只在妇女之间使用的神秘文字,当地称之为“女字”。通称“女书”。它字形娟秀,造型奇特,呈长菱形,有近2000个符码,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咏。过去女书载体局限在纸、书、扇、巾四大类。
J. 请问女书是哪个人发明的 在什么时代发明的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现时文献搜集到的女书文字约有七百个。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迁就,变成弯弯的形状。
《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 中华书局 ,所收资料占目前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
另外一本女书专著《中国女书集成——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资料总汇》十集不分卷 赵丽明主编、周硕沂译注、陈其光译注校订。
我也是搜来的,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女书,你去网络搜一下,网络里面的资料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