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规的旗袍样式
旗袍样式
穿旗袍讲究的是九翘三弯。
长衣短袖,大立领,袖口和领口镶毛,雍容华贵,直逼新娘装;
长衣(及踝)包袖,高领,无开襟,高贵严谨,适合大家淑女;
中长衣(过膝)包袖,高领,无开襟,够素雅大方;
宽镶边旗袍无袖长衣旗袍,右开变形襟的改良旗袍,浓烈的宫廷华贵特色,充分体现女人婀娜体态,很受欢迎;
宽滚边旗袍短袖长衣旗袍,传统的右开大襟到底,些许宫廷味道,宽滚双色边;
无袖长衣滴水领旗袍,真丝黑色丝绒制作,清灵素雅;
手绘无袖长衣国画旗袍,图案美丽、颜色鲜艳,高档白色纯真丝面料,由国画艺术家用特殊颜料手工绘制而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旗袍侧面为拉链,扣子是粉红色蝴蝶扣;
左开襟短袖长衣旗袍,最古老的旗袍都是左开襟,但现代旗袍右开襟成了主流,左开襟旗袍显得特别和醒目;
无袖稍露肩,中开到底长衣旗袍,小立领,织锦缎五龙图对圆制作,稳重,又不缺乏变化,兼有旗袍和中装特点;
超短无袖右开襟,衣长不过大腿中部,特别适合夏季,其他季节可搭配外衣或下装,一款相当凸现身材的旗袍;
长衣短袖,中开襟至腹,典雅端庄,真丝留香绉面料制作;
短袖右开襟超短旗袍,衣长一般到大腿中部活泼俏丽,颇具现代感,可配同色裤裙,腿型较好者也可直接穿着会更显得腿部修长圆润;
长衣短袖旗袍,右开襟,传统中国领,小立领,适应场合和季节性较广……
作为生活装,现代女人的生活中能够尝试旗袍的机会似乎太少了,可以突现轻盈与靓丽,却有些妨碍行动,倒是好多餐饮业的服务小姐或宣传小姐作为工作服来穿,挺合适,所以只能是满怀憧憬地想象着在订婚仪式和婚礼上,或是什么宴会上穿穿过瘾,然后就只能让它呆在在衣架上修养生息了。
『贰』 旗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民国时期旗袍有什么装饰纹样
1.植物纹样。花草等植物纹样是民国旗袍上运用得最多的纹样。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植物被提炼出来构成纹样元素,与女性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协调,跟动物纹样相比显得更加柔和,因而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传统的牡丹、芍药、荷花等花卉纹样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传统文人墨客所喜好的梅、兰、竹、菊等题材也经常出现在旗袍装饰纹样之中,显示了人们高洁的品格,和整体淡雅的风格成为一体。很多西方流行的纹样,比如具有浪漫色彩的玫瑰花纹样在民国时期也受到追捧,但并不是用写实手法呈现,而是以被适当概念化和抽象化的玫瑰纹出现在旗袍上,鼓励女性追求浪漫的生活。
『叁』 民国时期的旗袍美女:坐姿风情万种,站立更显诱人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从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中国处于特殊时期,军阀混战,但此时的文化发展倒也没慢下来,还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涌现,女性在这段时间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民国美女穿旗袍,从后面拍着视角,显得更加诱人,图为一群穿旗袍的民国美女,个个在江边眺望,谁能猜到她们都在干些什么吗?
『肆』 一个日和服本女人和一个民国旗袍女人各自捧着丈夫的军服的画图,好像
时间一天一天的变化,岁月一天一天的流逝,树木一天一天的老去。但我对你的一颗心,永远不变,我会永远爱你。我觉得等待是一种幸福,我觉得等待让我心怀希望,我觉得等待让我心怀梦想,我会一直等你,直到你答应,你会答应我吗?
『伍』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演变过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陆』 求旗袍的民国风动漫图片。
『柒』 古代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区别
清代旗袍与民国旗袍的差别[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 发布日期:2013-06-15 | 浏览(217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编者按: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代旗装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清代旗装
⒈ 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⒉ 旗装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⒊ 旗装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
40年代——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捌』 民国时期的旗袍和现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样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欲望的实现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得到满足,一种是得不到满足。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则有惬意的情感体验 ;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有焦虑之感。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满清政权,一夜之间旗女装束销声匿迹。一种追求新颖时髦、强调女性曲线的新式旗袍在乱世中酿成,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摒弃硬朗造型的满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体现。
西方立体结构的裁剪方式传入中国以后,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西方服饰强调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夸张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民国旗袍以人体为主要设计对象,开省收腰,缩短长度,表现体态,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由于民国妇女走出庭院参与教育和工商等社会活动,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的造型两边开出高衩,对女性行为约束已经开始大大放松,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改善,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其造型特点是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装饰镶滚免了,趋向于简洁,力求淡雅,在满足当代妇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体的自然曲线美,让妇女从封建压迫中解救出来,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国旗袍经历了经典和改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裁剪为主,开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阶段引入西方立体裁剪,装袖,装垫肩和拉链形成立体造型。这些造型接近东方人的审美理想与习惯,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诗人认为“诗以若有若无为美”,因此,人体自然三围曲线造型的旗袍被称为中国女装国粹,讲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韵。
旗袍造型的美感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它是顺其自然地由主体意识不断调节,而使之同外界的条件相适应,达到美与人体自然曲线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国人的审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