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京派旗袍海派旗袍申请非遗

京派旗袍海派旗袍申请非遗

发布时间:2022-12-07 15:04:17

㈠ 海派旗袍的海派旗袍特色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当时的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清代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㈡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区别

两中旗袍只是产地不同,在规制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二十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旗袍款式多样,分类方法也各种各样,有:面料分类、工艺分类、款式分类、季节分类等。
旗袍的开襟通常有七种,包括方襟、双襟、直襟、斜襟、琵琶襟、圆襟以及无襟。
在制作方面,双襟比单襟复杂,要先在旗袍上开了两边的襟,然后把其中一个襟缝合。这个缝合的襟只作为装饰,所以穿着双襟的旗袍与单襟的一样,只不过双襟的旗袍在视觉效果上更为美观和高贵。直襟就比较少,斜襟以前通常会配衬大花扣,但现在都会改用较细的花纽。曲襟的形状仿如有角的“S”,因为开口较大,所以比较容易穿着。
旗袍的领型有很多种,常见的领型样式有:企鹅领、凤仙领、无领 、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等。
旗袍的每一种领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样式。在选择旗袍的时候,领型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脖子短的女性不适宜选择高领,对于脖子较长的女性来说,没有什么限制,选择的范围要广很多。
旗袍袖大致上可分为无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长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马蹄袖、反摺袖等。
以前的人们主要是按天气变化来决定旗袍袖的类别,现在的女性着旗袍主要是出席宴会等场合,较年轻的多选后三种,而年长的则大都会选择长袖。通常长袖是十九至二十寸,中袖越有十六寸,短袖长十寸。
传统的旗袍一般都为长旗袍,现如今短旗袍也流行起来了。对于具有身高优势的女性来说,长旗袍穿着高雅大方,短旗袍穿着则性感妩媚;对于个子稍矮的女性来说,在鞋的搭配上,建议穿高跟鞋有拉长腿型的视觉效果,短旗袍是最佳的选择。
旗袍的摆型分为宽摆、直摆、 A字摆、礼服摆、鱼尾摆、前短后长袖大、锯齿摆等。
日常的旗袍穿着多以宽摆和直摆为主,礼服摆和鱼尾摆用于婚宴、酒会、出席活动等特定场合。
旗袍开衩分为高开叉、低开叉。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一生酷爱旗袍的张爱玲回忆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滚边是旗袍上的一个亮点,虽然说只是用缝纫机在旗袍边缘缝上一条细线。但是如果有心对比一下没有经过滚边的旗袍与经过精致滚边过的旗袍,就会知道它在提升旗袍气质上起到的是点睛之笔。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步骤,但它有着自己的讲究与搭配方法。比如:最佳的滚边材料是真丝软缎,而且滚边的颜色必须要求素色。但是滚边的类型就很多了:宽滚边、细滚边、单滚边、双滚边。不同的滚边类型,契合了不同类型的旗袍。
盘扣的种类多样, 有一字扣、凤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单色扣、双色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蝴蝶盘扣、吉字扣等等。
在与旗袍面料色彩的搭配上,如果是单色面料的旗袍,就选择与该面料不同的颜色,起到突出和点缀的作用;如果是花色面料,就选用单色面料做盘扣,此时盘扣作为“绿叶”陪衬。此外,盘扣造型也要根据不同的旗袍纹样搭配,其原则是要与面料纹样相协调,,不能过分平淡,也不能过分出挑。

㈢ 旗袍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风格有什么差异

我国旗袍的流行是从清代的后期开始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开始对旗袍进行改良。比如加入了立领和开衩,然后又根据当时的审美观点将腰部改细,清朝后期改良的旗袍叫京派旗袍。京派旗袍给人一种端庄传统的感觉,在里面有一股成熟的魅力。民国初期旗袍受西方影响,由平面裁剪到立体裁剪,形成了民国旗袍也叫海派旗袍。

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在风格上存在的差异是在于两者的注重点不同。海派注重艺术,京派注重文化。海派旗袍以展现曲线美而备受追捧,京派旗袍是宽松的风格。可以说京派旗袍是一个过去,而海派旗袍是一个未来,共同丰富了旗袍的文化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海派旗袍成为了现在主流。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杂融合,旗袍的款式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它们之间也在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㈣ 旗袍分为哪几派

旗袍分为京派、海派、苏派,其中京派旗袍更加原汁原味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㈤ 旗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一,目前旗袍还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申报并未成功。
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㈥ 旗袍四大派别有着怎样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别是:京派,海派,苏派,广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胆开放的广派旗袍。还有一个派别,叫广派,也有叫粤派的,流行于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响较深,广派强调露、亮、奇,在四个派别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个派别了。

㈦ 别裁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吗

是的。
旗袍大体可以分为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
“京派”中的“京”是指北京,作为帝王之都,权力的象征,京派文化矜持凝重,所以京派旗袍在风格上保留了更多的明清元素。整体风格端庄大气,采用宽边包边,线条平直,较为宽松,在穿着感受上更趋向于舒适。
“海派”中的“海”是指上海,海派旗袍兴起于上海被迫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在大量的西方文化与新思想的影响之下,旗袍也吸收了新的文化因素,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样式兼收并蓄,并开始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等,在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之美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女性的曲线之美。

㈧ 旗袍的特色

旗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因素与社会环境下完成的,对旗袍的这种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我们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现代服饰)的基础。
其中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女性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情趣爱好的演变而变化的,在个过程中,强调民族因素成了人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 旗袍穿着特色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穿着特色
旗袍的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旗袍样式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㈨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一定对裁缝巧红和朱局长情人唐凤仪民国时期的经典服饰——旗袍影响深刻吧。以下便是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的起源、变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唐凤仪的着装充分展示了民国时期,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地位,唐凤仪可以说八面玲珑,风情万种,但成熟背后缺依然有一颗少女的心。同时唐凤仪妖娆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衬,女性将旗袍优美的线条充分展现出来,旗袍将女性特有的妩媚体现的淋漓尽致。

裁缝巧红的着装着代表的是民国时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着。那种普通女性穿的长袍和男性的长袍都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大众的含蓄之美。长袍将男女身体的大部分都包围起来,没有旗袍的妖娆,没有旗袍的开衩,但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服饰。

事实上,这个起源于旗人长袍的服饰,第一次将中华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经出现,旗袍便成为民国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欢的服饰,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长袍发展而来

旗袍本不是汉服,而是旗人的长袍,原本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长袍,其外部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长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长袍长可掩足。旗人的长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颜色较素。清代中叶,旗人的长袍除圆领外,还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而且长袍的下摆一般多垂至脚踝。

有清一代,旗人长袍的造型线条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给人平直硬朗的感觉。而且,长袍上下一体,使得线条比较流畅,长袍能够盖住脚,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盖在袍摆之下,因此当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后,腰线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长,使穿着者显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们头上常戴高大的“如意头”、“耷拉翅”假髻,更显得妩媚多姿。

但是,毕竟宽大、厚重的长袍没有曲线的展示,还是给很多爱美的女性带来颇多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服饰也成为时代革新的一个标识,男性服饰出现中山装,女子从满人的长袍中发现了女性服饰之美,摈弃宽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便诞生了旗袍。这种新式服装,大胆地体现了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宽大、平直的特点,对宽大直腰(无腰身)的满人长袍进行收腰的设计,缩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其次,旗袍的长度减短,满人穿长袍,往往脚上穿着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长袍的下摆要盖住鞋底,而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高的鞋底,头上也没有高大的发髻,旗袍的下摆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后的旗袍不仅可以凸显身体曲线,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欢迎。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之后,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长袍、汉族妇女对襟衫以及袄裙的中国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没过多久,女性纷纷效仿,她们扯上一块布料,不一定是高档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缝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贴合身体的旗袍。

不过,旗袍的出现,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当时的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袖身缩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纪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女性服饰风格,女子的袄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袄),清末贵族妇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国初年在女学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结合倒大袖的风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纪20年代,在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图片中,就有她穿着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记录。1923年12月2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她穿着黑绸缎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治丧期间,穿的丧服是黑色长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庆龄拍摄的一张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从旗袍镶的边来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属于大做。不过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层出不穷,倒大袖旗袍已经很少见了。

此时旗袍总体特点是领小、袖小、下摆多变化,核心是讲究腰身。依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体现旗袍的贴身。翻看当年的照片,会惊奇地发现,旗袍在每一个穿着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绝对没有后来制服的松垮感觉。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饰,千人千样。

2、旗袍变化多端

民国时期,女性旗袍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旗袍的下摆长短、腰身宽窄、领口样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变化。

先说领口样式。先是时兴低领口,继而流行高领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后来领口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一种时尚。

旗袍下摆长度时长时短。长时盖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短时则在膝盖略上些。上世纪30年代旗袍流行长下摆,长可及地,盖住脚面,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

长旗袍一般配高领,衣领紧裹脖颈,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女性穿着旗袍,也不改高耸的姿态。再配上高跟鞋,长旗袍将女性的身材衬托得亭亭玉立。考虑到旗袍贴身而穿,行动有所不便,于是旗袍开始开衩,尤其是高开衩正好解决了贴身行动不便的问题,而且高开衩在女性走动时,隐约露出白皙的大腿,散发出撩人的姿态,非常性感。

上世纪30年代旗袍大衩逐渐流行。所谓大衩,当时也仅仅是衩高过膝,尽管如此,这种旗袍还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击。不过,裸露小腿的旗袍并没有绝迹;后来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得紧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过大开衩流行几年后,又渐渐回落。

旗袍袖子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最后变成无袖。

当时旗袍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西式服装结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上世纪30年代末期,还有一种改良旗袍,旗袍借鉴西式服装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专指服装方面的独特设计)。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变得适体。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另外,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元素也被大量采用。

这种融合西方风格的旗袍可以与各式服装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领、袖处还加以搭配毛皮饰边,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时髦的穿法。

3、阴丹士林旗袍风靡全国

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出现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两大流派。因旗袍的发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阶段,融合汉族元素立领、左右两面开衩等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之为京派旗袍;后来,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长适体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服饰风尚,并且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当然,两派主要以风格作为区分,并非简单的以地域为标准。即并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近年来有人提出“苏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苏旗袍,这是一个新提法,多半是商业炒作的概念,与民国时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并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因为南京曾作为首都,其旗袍风格曾广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风格上仍然属于海派风格,只不过在具体样式的制作上与上海旗袍略有差别。

民国时期,旗袍是女性最为代表性的服饰,其适用性非常广。上至贵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妇女,都可穿着旗袍。旗袍的年龄跨度很大,十来岁的小女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皆可着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着,其形制可单,可夹,可棉。夏季有单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夹旗袍,里面还可以衬穿其他的服饰。秋冬季节的棉旗袍为长袖,长下摆,重保暖轻时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广,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可以搭配多种服饰。天凉时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绒线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另外,旗袍还可以与丝巾、丝袜、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时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为如此,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最爱。她们个个穿得风姿绰约,吸引世人的目光。

㈩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什么区别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郁;“京派”风格则大气恢弘,矜持凝练,但免不了官派风范。 海派 海派文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而海派旗袍则在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一统天下。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指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饰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绒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到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向西化,一反传统的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了,旗袍面料中面部、呢类、 莎罗应有尽有。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与丝绸。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化无常的时装。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 京派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任风云变幻,世风摇摆,它自岿然不动。 相 对于“海派”的开放与创新,“京派”就显得矜持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样式。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 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旧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总是守着它固有的宫廷范,不肯跟风。 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璧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的丰富。 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装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服装以繁复和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 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犹如名门闺秀,“海派”犹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时尚,“京派”是矜持,“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 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连,难以割离了。

与京派旗袍海派旗袍申请非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衬衫领衣适合多大年龄人穿 浏览:664
校服都还没脱 浏览:881
西安大观园女装导购招聘 浏览:416
橘色的开衫配什么颜色的裤子好看 浏览:302
自己提裤子常规备课 浏览:722
带帽羽绒服大皮短裤的特点 浏览:420
军绿色外套女装 浏览:167
一片式旗袍是什么样的 浏览:182
医生的帽子简笔画图片大全 浏览:964
淘宝裤子扣眼都是开的吗 浏览:849
灰色长羽绒服配什么围巾好看图片 浏览:854
韩版秋季女外套 浏览:784
来大姨妈为什么不能穿紧身的裤子 浏览:458
粉色外套和蓝色色裙子 浏览:240
童装羽绒服图 浏览:470
如何编制男士围巾 浏览:593
用线怎么做帽子 浏览:346
旗袍园扇子哪儿有买 浏览:945
张艺兴睡衣跳舞 浏览:101
浅灰色裤子搭配黑色上衣 浏览: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