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斗门街办落水村安置地点在哪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门街办落水村安置地点在沣镐七里镇东里。斗门街道落水村安置项目拟选址于“沣镐七里镇东里”。目前,该项目处于规划设计阶段。落水村过渡费发放工作按照街办初审,城改办复审,无异议后由村组提供群众个人账户信息,并经群众签字确认无异议后直接由财务部门付款。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第一手权威信息。
㈡ 斗门街办苏小鹏书记落水村2022年拆迁不
目前还没有相关信息说要拆迁,您可以关注政府网站以获取相关信息。
拆迁是指取得拆迁许可的单位,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和政府所批准的用地文件,依法拆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和附属物,将该范围内的单位和居民重新安置,并对其所受损失予以补偿的法律行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再建设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城市的整体规划,有时也为了国家专项工程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对原有建筑房屋进行拆除、搬迁,达到整体的整齐划一或对日益紧张的国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㈢ 西安孔明湖在哪
在西安的西南,在斗门镇与细柳镇一带,曾有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昆明池。昆明池建于汉代,美丽的景色一直持续了约千年,晚唐时干涸。浩瀚的昆明池,曾经何等的辉煌,最终却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上林苑里开凿了昆明池,他也许不会想到,这个最初以军事目的修建的昆明池,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在我国水利史上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昆明池位于今日长安区斗门街办一带,处于沣东新城南部,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16.6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今日的杭州西湖。
汉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昆明池是汉唐都城长安城郊的一处重要池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细柳镇一带。西户铁路横穿遗址的北部,沣惠渠贴着遗址的南缘流过。遗址大体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沣镐村之间,其范围东西约4.25公里,南北约5.69公里,一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遗址内有普渡、花园、西白家庄、南白家庄、北常家庄、常家庄、西常家庄、小白店、梦驾庄、常家滩、太平庄、马营寨、齐家曹村、新堡子、杨家庄、袁旗寨、谷雨庄、北寨子、南寨子、下店等20多个村庄,遗址周边有沣镐村、大白店、万村、蒲阳村、石匣口、堰下张村、斗门镇、上泉北村、落水村共9个村镇。池东岸进水渠两条,池西岸和北岸出水渠四条,池内高地四处。南岸和东岸建筑遗址三处,北部有遗址一处。西岸位于上泉北村、斗门镇,沿西南----东北走向条状高岭(堳坞岭)以东,北接斡龙岭;南岸位于浦阳村与石匣口村一线;东岸位于大白店、万村、下店一线,北始大白店村东部,向南经梦驾庄东至万村西;北岸位于上泉北村,沣镐村、大白店村一线,沿东南----西北带状高地走向(东西长2公里,即斡龙岭)。在昆明池西岸马营寨村有一块巨石,相传为昆明池的石鲸,在昆明池东岸、西岸有两座石像,即牵牛、织女二石像,置放东岸为牵牛,后人称为石爷,西岸为织女,后人称为石婆。牛郎织女故事传说自昆明池修建后传说至今,现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明池沿岸有四观、一宫、一台。豫章观和昆明台遗址,位于万村西北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位于梦驾村东南,镐京观遗址位于沣镐村北岸,细柳观遗址位于昆明池南岸石匣口一带,宣曲宫遗址位于昆明池西岸沣京遗址内。
㈣ 斗门街办落水村2022年几月份拆迁
未知。根据西安市的防疫工作要求:截止到2022年6月17日,该市没有达到新冠疫情的病例清零情况,斗门街办落水村亦是如此,外来人员不可以进入,什么时候病例清零才可以活动,因此拆迁的问题在2022年的几月份是未知的。
㈤ 沣河的流域概况
沣河流域,源头区在秦岭山地,主要干流流经黄土台原地区,南依秦岭,北和西安市接壤,东与蓝田相邻。其间有渭河的数条支流切穿,台原与河川相间分布,面积为187.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74%。海拔高度约在480~681米之间,川道和原面最大高差约200多米,地下水埋深深,提水困难,灌溉条件差,蒸发量大,故原面上“没雨苗不长,下雨流黄汤”。水土流失严重。
其中,少陵原(鸿固原) 位于潏河、浐河间。南起大峪,北抵西安市雁塔区的三爻、陆家村一带。宽6~10公里,县境内长约14公里,最高点海拔623米(大兆乡东)。南部上覆洪积扇,北部边界不分明,地表物质为洪积沙、亚粘土、亚沙土,上部黄土覆盖约110米。原面宽阔,多洼地,有一定起伏。
沣河入渭河段,属于河漫滩,进入咸阳市境后,由于汇入支流较多,滩面宽广,可达1~5公里。组成物质以亚砂土、砂砾石、砾石为主。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昆明池遗址在沣河东岸。
丰镐遗址,丰京和镐京,均是西周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长安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周原是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北极客省庄、张家坡、南达新旺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6平方公里,镐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东岸,北极落水村,南达斗门镇,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滈水故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周文王灵台遗址,位于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距沣河200多米。关于文王灵台,史书记载较多,《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左传》中有: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侯,……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灵台尚存。关于周文王灵台的位置及其作用,《三辅黄图校证》(1980年5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笔者注;指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汉代郑玄注释这段话时说:“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根据郑玄的注解,灵台乃是为观测天象而筑,其位置在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宋敏求《长安志》载:“灵台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今长安县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有周文王灵台遗址。唐代在此建有平等寺,建筑物早已无存,地上仅留几个石柱础。
昆明池遗址,位于斗门镇东南。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斗门镇北所见残碑记载昆明池地界“北极沣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用以操练水师,供长安城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约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勘察后,在《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昆明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遗址是一片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的南缘就是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沣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汉代昆明池“北缘在今常家庄之南,东缘在孟家寨、万村之西,南缘在细柳原北侧,即今石匣口村,西界在张家村和马营寨之东。池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还发现昆明台和豫章观遗址,在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在孟家寨东南;细柳观遗址,在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宣曲宫遗址,在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织女、牛郎二石雕的位置,今石婆庙内是男像,即“牛郎”,石爷庙内是女像,即“织女”。这和古代文献记载:牛郎在东,织女在西,是吻合的。
沙河桥遗址,位于秦都区钓台乡西屯和资村交界的沙河古河道。东北距咸阳市区约8公里,北离渭河岸约2.5公里。1985年当地村民拉沙时暴露一号桥,1986年在一号桥北端暴露出二号桥,两桥相距约300米,均为木架结构。秦都区文管会和陕西省考古所先后进行了调查、试掘和发掘清理。一号桥木桩排列整齐,清理出16排143根桥桩。二号桥清理出5排40根桥桩。东西排列、南北对应。第一排有辅助桩,南北竖列,起承重和稳固的作用。木桩表皮有明显裂痕,上端参差不齐,形状各异,有砍砸陈迹,另有一些似有榫卯结构。这些桥桩表面涂过一层油质或漆类防朽保护物,并用火烤过。有些桩外面虽无表皮,但同样有一层与内部木质颜色不同的保护层。木桩直径0.34—0.48米,间距2.10—3.20米。木质主要有松、柏、柳、漆、梨、槐木。木桩上端断面形状区别较大,有圆锥形、夹榫形、平榫形、凸凹形、子母卯形等。一号桥桥桩排距4.5—5.5米,桥宽约17米以上。附近出土有变形葵纹瓦当、素面半瓦当、几何纹方砖、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等。年代较早,与秦都咸阳遗址中出土同类遗物相似。云纹瓦当与汉长安城等地同类文物的陶色、制法和风格相同。其西南13.5米处出土一大型铜饰件,外形呈叶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两面均铸有花纹,一面是简化夔纹,另一面是三角几何纹,时代属战国晚期,为桥自身的附属物。在一号桥南端,还出土大型槽状铁构件7件,长7米,宽1.1米,高1.05米,厚0.03—0.06米。二号桥桥桩排距6.5—7.2米之间,桥宽约16米以上。附近出土遗物有板瓦、铜甑、铜熨斗、铜鱼、铜釜、铜戈以及陶罐、铺地砖等。 樊川,位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南接终南(山),北临西安(城),潏河纵贯其间,土肥水美,景色秀丽。汉高祖刘邦曾将这川道封为爱将樊哙食邑,这大概便是樊川名称的由来。据传,今樊村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晋镇南大将军杜预之后、唐太宗时莱国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中宗韦后、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韦安石一宗之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隋唐年间,僧侣云集樊川,先后建成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经、洪福、观音等八大寺院。樊川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真可谓一步一珠玑。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尚道士的传闻轶事,则更是俯拾皆是,引人入胜。
樊川道上,名胜有:兴教寺、杨虎城将军陵园、华严寺、牛头寺、杜公祠、香积寺、桃溪堡 。桃溪堡,称“人面桃花”,位于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镇东南。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时桃溪堡周围桃园连片,景色秀美。博陵(今河北省定县)人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女子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来年清明,崔复往寻之,未见女,便在门扉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引出一段风流韵事,二人终成眷属。传统剧《金碗钗》《人面桃花》《借水赠钗》俱述其事。
青华山,位于沣峪口东1公里处,海拔1269米,距西安33公里。青华山风景幽雅,众多的古迹掩映于丛林之中。进山第一道关名曰过风楼,为仿古城楼建筑,上有箭楼,下有门洞,气势雄伟,扼守山口。青华山有天门四道,沿二天门西侧小路进入毛竹林深处,有一清泉涌流。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经此去翠微宫途中,口渴难忍,突然发现一只梅花鹿,即令随从追捕,鹿到此处突然消失,一股清泉涌出地面,太宗饮后大喜,即命名为“鹿引泉”。
万华山,位于喂子坪乡境内,北距西安46公里,海拔1988米。该山东至石砭峪山梁,西至黑沟南岭,一字排列九座山峰,状如锯齿,峰顶又有用单层石块垒起的九个塔状小山,故名“九顶万华山”;又因山有正景、中景、北景、南景、通天门、顶天柱、棺材石、献蜡石、千年柏等九景,故名“九景万华山”。万华山胜景有玉兰峰、吊钟峰、沉香劈山峰、千年铁树、童子拜观音等。传说明万历娘娘来此修身,太子等随行,出长安进子午,故沿途留下了见子河、搂子坪、找儿岭、喂子坪等地名。
西留堡温泉,在滦镇西留堡村,距西安34公里。水温56.5℃,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疗效。温泉西邻草堂寺和高冠潭瀑布、圭峰山旅游区,东南相接沣峪水库、净业寺、丰德寺、灵感寺。
北大温泉,在东大乡北大村,水温40℃,含有14种矿物质,对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病有疗效。
子午温泉,在子午镇,距西安20公里。水温54℃,含硫铁等十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疗效。温泉附近有香积寺、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石砭峪水库、三教堂等风景名胜。
㈥ 斗门街办落水村2022年会拆吗
不会拆。
落水村的拆迁计划还没有具体拆迁时间,应该也快要拆迁了。
㈦ 从西安长安区郭杜镇到长安区斗门镇落水村该怎么坐车
公交线路:4-06 → 302路,全程约18.9公里
1、从郭杜镇步行约10米,到达郭杜街办站
2、乘坐4-06,经过22站, 到达斗门西(斗门西街)站
3、步行约60米,到达斗门站
4、乘坐302路,经过5站, 到达落水站
5、步行约1.4公里,到达落水村
公交线路:4-06 → 丰东快线2号线,全程约21.1公里
1、从郭杜镇步行约10米,到达郭杜街办站
2、乘坐4-06,经过20站, 到达马营寨站
3、步行约530米,到达马营寨村站
4、乘坐丰东快线2号线,经过2站, 到达落水小学站(也可乘坐丰东通勤2号线、沣东通勤2号线)
5、步行约760米,到达落水村
㈧ 西部地区的名胜古迹
1、兵马俑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也称骊山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2、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3、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塔尔寺院依山势建筑,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4、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5、林芝巨柏林
巨柏,又称雅鲁藏布江柏木,特产于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下游海拔3000米~3400米的沿江河谷里,藏语又称为“桂辛秀巴”。林芝地区八一镇东南方10多千米处的巴结乡有一片巨柏保护点,这也是西藏两个古柏保护点之一,塔形的树冠以及挺拨的树干十分惹眼。
㈨ 旗袍走秀节目名称
珠澳女职工旗袍秀节目有:
1、水控集团队《上善若水之九品女人》
2、女中代表队《在水一方》
3、斗门伟创力队《在珠海,遇见最美的自己》
4、珠海美蓓亚队《冰菊物语》
5、珠海南航队《相遇》
6、香洲香韵队《湖畔香韵》
7、市卫生健康队《梅兰竹菊》
8、高新凤凰模特队《油纸伞》
9、高新金山花样年华队《面纱之下》
10、横琴澳门枫叶队《太湖美》
11、平沙镇总工会队《中国茶》
12、审计巾帼芳华队《宫上黄鹤楼》
13、金湾湾之韵队《茉莉花》
历史文化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
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
以旗袍为卖点的电视剧和电影则不断出现,比如著名的《花样年华》等。
2015年5月16日,由中国旗袍会发起、全球420个分会响应的旗袍秀在全球范围内展开,15万华人身着典雅的旗袍,挑战人数最多的旗袍秀的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