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服装设计的初学者需要看那些书
中国比较好的是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学院了,
这个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的,他们的学校比较权威
推荐部分比较有用的书籍:
余强著 服装设计概论 第一版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
庞琦著 服装色彩 第一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9
徐雯著 服饰图案基础 第一版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6
李丽婷著 色彩构成 第一版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10
苏石民 包昌法 李青著 服装结构设计 第一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3
朱秀丽 鲍卫青著 服装制作工艺 第一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3
(日)文化服装学院 范树林 文家琴译 文化服装讲座-原理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4
王受之著 世界服装史 第一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基础三;1、多临摹、多练习,自然会提高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所谓勤能补拙。
2、不要机械的画,要去理解人体的结构和比例的规律(比如高七坐五盘三半)在画的过程中思考,人体的各部位都可以理解成若干的基本几何体组成的(如长方体、圆柱体、圆球、椭圆体等),去理解不同的几何体在不同视角位置的透视情况,这样就容易找出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就快。
3、练习方法上要”抓大放小”、“由大到小”,先抓主要的形态、位置、比例,大的方面先确定下来,不要一开始就陷入局部的观察和刻画,先整体再局部,同时局部的处理要服从整体,不要让局部太“跳”出来,喧宾夺主,肯定该肯定的主要线条,弱化、虚化次要的局部细节。这和素描是一个道
理。
4、色彩的搭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色彩学原理外,主要的在于多练习和观察,对色彩的搭配要灵活和大胆,敢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搭配,在搭配中锻炼自己的色彩感觉,一定不要教条。个人认为色彩的搭配没有绝对的禁忌(风俗习惯上的禁忌除外),要记住色彩的搭配除了考虑色相、明度、纯度的三要素外,更多时候是位置、面积、形状的灵活掌握,色彩也是有“体积”和“重量”的。
(1)同类色的服装配色:同类色配合是通过同一种色相在明暗深浅上的不同变化来进行配色。
(2)近似色的服装配色:近似色配合是指在色相环上90度范围内色彩的配合,给人们温和协调之感。与同类色配合相比较,色感更富于变化,所以它在服装上的应用范围比同类色配合更广。
(3)对比色的服装配色:对比色的配合是指色相环上120度~180度范围内的色彩配合,所体现的服装风格鲜艳、明快,多用于运动服、儿童服、演出服的设计中。
(4)相对色的服装配色:相对色配合是指色相环上180度两端两个相对色彩的配合。其效果比对比色配合更为强烈。在相对色配色中要注意主次关系,同时还可通过加入中间色的方法使对比效果更富情趣。
3.流行色与服装设计服装领域一向是崇尚流行意识的,流行色在服装中的应用是人们对色彩时髦的追求,突出反映着现代生活的审美特征。
色彩是赋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髦性的。色彩专家以其尖锐的洞察力,把来自消费市场的时新色彩加以归纳、提炼,并通过预告推而广之,蔚然成风,形成流行色。目前国际流行色委员会每年两次例会以预测来年春复和秋冬的流行色趋向,并通过流行色卡、时尚杂志和纺织样品等媒介进行宣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流行色的应用更为广泛,新潮款式和流行色彩的结合日益密切。因此设计师仔细分析研究流行色周期的规律,掌握
流行时机,及时推出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新潮服装,才能扩大市场销售。
② 急求有关旗袍类的书,但不是服装方面的,属于历史范畴,最好是关于旗袍的变化与女性地位之间关系的书!
《旗袍》
●旗袍之源
作为袍服家族中的一员,枣旗袍的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悄然过渡
民国初期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发辫,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0世纪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旗袍款式出现倒大袖等变化。
●黄金时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20世纪40年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以说在上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灿烂瞬间
20世纪50年代
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这个年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冷落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辉煌难再
20世纪80、90年代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③ 请问那里有旗袍专用裁剪与缝制工艺书卖
我知道教旗袍的视频。讲得很好!
④ 旗袍的故事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风姿再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轶事
海伦·福斯特·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遗孀。此书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一九三一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二十三岁。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斯诺夫妇到 宋美龄与旗袍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
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人出其右者。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缝师。张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龄那样爱护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手工细巧、忠心耿耿。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赶工,为宋美龄制作旗袍,他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张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宋美龄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张瑞香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时间都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龄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柜,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旗袍储藏室。
⑤ 电视剧旗袍依哪部小说改编
小说《旗袍》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王彪,海飞所著图书。
也就是说这部电视剧先编剧创作剧本,再有电视剧,最后才出的小说0
==
《旗袍》作者是雪静,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籍。当然,还有这本呢,和电视剧没有关系
⑥ 民国时期旗袍,为何受到女性的青睐
我想那是因为旗袍最能勾勒出东方女性的身体曲线。旗袍能够让东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线暴露无遗。
民国时期的女性,脱去了繁琐的清装之后,穿上简洁的旗袍。发现自己在旗袍的映衬之下,还可以这么漂亮这么美丽。所以,就爱上了旗袍。
毕竟在那种年代,能够像旗袍这样勾勒出东方女性身体曲线的服装,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这种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着,这更加让当时的女性们爱不释手。
做为男人,也一定喜欢看穿着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国时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为悦己者容。
其实就连女人,对于这种可以驾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那种含蓄又略带张扬的美丽,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个梦想吧。
旗袍真的是对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饰,就连现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尝试旗袍的美丽。
⑦ 旗袍制作与体型研究书哪里有卖的
旗袍制作与体型研究书新华书店有卖的。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⑧ 服装设计的初学者需要看那些书
服装设计的初学者需要看的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色彩设计》、《服装工艺学》、《人体素描》、《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基础图案》、《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服装CAD》、《服装纸样放缩》、《服装市场与营销》。
⑨ 学做旗袍买什么书,制作与裁剪
上网搜,应该有。市面上基本没此书。这是个传统技术,基本没啥市场就没人出此书了。旗袍的要点就是领和腰身要服贴。另外再就是滚边和纽扣的工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