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大同市旗袍协会会长思呈

大同市旗袍协会会长思呈

发布时间:2022-10-23 01:03:46

旗袍的意义和象征是什么

1、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统象征,还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中国的古代妇女服饰,基本都是保守为主,在辛亥革命运动之后,上海掀起了女权运动浪潮,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们无不年轻、时尚,是旗袍文化内涵传播流行的先驱者。以至社会各行各业、都市名媛、时尚人物纷纷效仿女学生们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国女性服饰禁锢解放后的产物,随着“五四”运动推向高潮,随着旗袍的不断创新,旗袍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老面孔,改变了中国女性长期以来束胸宽袍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美和曲线美充分展示出来,把历来饱受封建时代压制的女性臵于服饰艺术的浪尖上,同时非常明确地提出对于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旗袍文化内涵的变革为女性解放立了汗马功劳。

2、旗袍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于“中国风”的诠释

旗袍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于“中国风”的诠释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种中国风元素。近年来中国风深深影响着国际时装界,旗袍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大咖设计师们的青睐,大胆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时代创新精神,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展现了旗袍文化内涵。

举个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下一届举办国,要表演一个节目。中方代表团派出的是14名中国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红底白色大牡丹花为图案的传统花色,用传统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了中国乐曲《茉莉花》,富含浓郁的“中国味道”,把“中国风”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内涵那独到的韵味,全世界眼睛一亮,为之惊叹、羡慕。

3、旗袍文化内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不同于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旗袍文化内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近代旗袍不是过去的满族旗袍,近代在变革之后其实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特有的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如果对清代传统旗袍与近代改良旗袍进行比较,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的信仰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要说满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线条的表现以及款式的不同。满族旗袍受儒家等级、中庸、求同思想的影响,清代传统旗袍以繁缛富赡、温柔敦厚、程式单一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内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响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简单、形体曲线、自由多样为美。

4、旗袍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与特色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与特色的象征,即使现代旗袍已经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内涵的骨子依旧是传统的,却又是变化无穷的。旗袍凭借着自身所存在的独特精神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服装坛上享有一席之地。虽然今天的旗袍远不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广、影响之深,但旗袍文化内涵再一次苏醒了,并且作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走向世界,这在传统文化迅速流逝的现代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

旗袍文化内涵的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载体,沉淀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意识观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5、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复兴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复兴的象征,之所以说是复兴,是因为旗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段敏感时期沉寂过,在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宣传传统文化,旗袍文化内涵开始复苏。旗袍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旗袍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旗袍文化内涵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旗袍,即使经过了岁月长河的几番洗礼,但是几经演变却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中国风情,顽强的生命力绝非其他传统服装可比。毫无疑问,旗袍文化内涵的流传还将继续,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它会再度创造美丽的奇迹。

② 清朝服饰有怎样的等级划分大神们帮帮忙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详细图案请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N7WUO9-_wf__

③ 元宵节都有哪些好玩的活动/习俗

元宵祈福是一贯的风俗,相信大家都很了解。那我来讲一个比较“奇葩”的元宵习俗吧,是前两年过年的时候,去云南姨妈家玩时听长辈们谈起的。

长辈们解释说,青菜的“青”和“情”同音,“偷”了青菜,就寓意着能在来年顺利找到意中人。

当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偷菜,还有人会偷花灯之类的东西,据说有祈子的含义在其中。

④ 长埫口的地理环境

老襄河,亦名小襄河。清道光二年(1822)鄢家湾崩断成口,形成河流。经长埫口、下查埠,由下查埠分支。南方为西流河;北支经敦厚、周帮,到达汉川县之广口、北汇蔡甸入襄河。道光十四年左右堵口复堤后河道逐渐淤积。1958年建成鄢湾闸,老襄河至跨洪北闸,折向东达四合垸闸,长22。4公里。河面平均宽25米,最大水深2米,流量为6米3/秒,是区内主要排灌河,受益面积4万亩。
展翅长河,系自然形成的河流,起源于长埫口东北的流云口,经大福街、颜家闸、匡家剅,在葛家湾折向东南,至何家坝拆向东流,经五行街、竹林湾出汉川,在区内长21公里。它横穿于上下十三垸之间,形若大鹏展翅,故名展翅长河。历史上是十三垸的主要排水道,承雨面积56平方里。1973年,汉川县开挖三湖连渠,堵死了展翅长河,迫使改道出幺屋台入泛区。
长港河,发源于湘林湖,是长埫口区下十三垸的主要排水河,长15公里,宽25米,流量25米3/秒,经三垸流入泛区。 莲子湖 莲子湖位于沔阳县长埫口区曾台乡与汉川县打雁之间。两县各辖一半,分大小两湖。大湖18.28平方公里,小湖3.66平方公里。大湖呈蝶形。北靠打雁湖,东临刘家湖、游湖;南望鸭儿湖;西枕十三垸,是一个静水湖。湖底高程22.5米,常年水位起落不大。水深1米以上。因盛产莲子而得名。
西窑岔湖,以原湖西有窑,湖为岔形,故名。总面积13143亩。野生植物如荸荠、蒿草生长繁茂,排水不畅。1972年以后,疏通河道,修建排水泵站,解决了渍水之患。 长埫口地区远在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无法417年)属怀县.北周属复州建兴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沔阳县。唐、五代、宋属复州沔阳县。元属沔阳府玉沙县。明沔阳州高三十八村,长埫口地区一部分属下查村,一部分属窑头村。清雍十十二年(1734),全州分设五个乡,长埫口地区属北方拱辰乡。民国初期属沔阳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以乡的建制属沔阳县第二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境内划为长六、匡脉、恩福、柳集、下查、昌湾、金大等乡。是年略军侵占全县,乡政机构解体,境内水脉旺嘴、胡家台分别成立了维持会。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境内设长埫口乡、恩脉乡。
1949年,沔阳县民主政府成立。长埫口属沔阳第三区,区政府驻下查埠。1950年,区政府由下查埠迁长埫口。区内土地改革开始,区政府改称区公所,为县派机构。区下设乡,成立乡人民政府。
1952年,县政府从第三区中(长埫口)分出下查埠另成立十一区。1953年,将十一区又并入第三区。1956年元三日改为长埫口区。六月长埫口区被撤销,改为长埫口指导组。1957年十二月底长埫口指导撤销,恢复长埫口区。
1958年10月撤销长埫口区,成立长虹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长埫口区人民公社,下设6个管理区。
1961年六月撤销公社恢复长埫口区,改管理区为人民公社。
1968年四月,成立长埫口“革命委员会”。1970年八月,恢复长埫口区。
1974年11月撤销长埫口区,分别设红潭公社(驻地长埫口)、八潭公社(驻地北小垸子)、公明公社(驻地敦厚)。同年十月,公明、红潭两公社合并为红潭公社;1977年10月,八潭、红潭两公社合并为长埫口公社,驻地长埫口。
1984年二月,撤销长埫口公社,恢复长埫口区,驻地长埫口,管理区改设乡(镇)。1985年区、乡(镇建制未变)。
2001年3月,原敦厚乡、大福镇与原长埫口镇合并为现在的长埫口镇,总面积190平方公里,下辖64个行政村,人口13万人。 剪 纸
剪纸:剪纸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工艺品。艺人剪下各种人物形象,草、虫、花、鸟,飞禽走兽,自然风光,玲珑剔透。每逢喜庆佳节,人们总喜欢用剪纸装饰住房,美化环境,增添生活的乐趣。
刺 绣
刺绣:民国时期,剌绣已在本区境内民间广为流行。有的妇女绣的鞋花、枕头花、门幔花、色彩艳丽,巧夺天工。“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不太重视刺绣工艺。“文化大革命”后,刺绣艺术先后在大福街、长埫口镇、鄢湾村复兴,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的还进入了国际市场。 永庆禅寺
永庆禅寺位于大福街展翅河北岸,座东朝西,宽大的寺院,亮脊巍峨,龙檐刺空,粉白寺墙,紫檀巨柱,从大福街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进得山门,烛明灯红,香烟缭绕,馨钟并鸣,经卷齐诵,别有一番意境。入门入,四大金刚,戴盔披甲,怒目而视,分列左右。他们青颜络腮。红脸低眉,栩栩如生。再进,则是永庆寺的中心—大雄宝殿。其中供奉着释边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镏金佛像,上履幢宝盖,更显威严壮丽。两这次坐列十八罗汉,神态各异,降龙伏虎,动作各殊……。
与形象俱来的是那些见不经传,却撩拔童心的趣闻。一说永庆寺原是剅下后面西湖中红麟旗胡斗初的经堂,是鲁班一夜搬到相距二华里的展翅河的北岸的;还说祖师菩萨是照着胡斗初的像塑成的;一说某年大旱,永庆寺设坛求雨,把菩萨抬到山门外晒,法师登坛念经,霎时乌去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庄稼得救,颂歌载道。这些趣闻虽然迷信色彩较重,尽不可必置信,但他们的广为传播,也说明永庆寺在长埫口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
永庆寺之所以影响深远,主要还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座大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名叫新兴庙。它的主要建筑物,如祖师殿、观音殿、玉皇展,都采用古代宫殿形式,屋脊屋角,凌空高翘,红墙朱瓦,古色古香。大雄宝殿周围的墙上,画有佛教故事,珍禽异兽、莲花瑞草等花纹图案,正是明代绘画的古朴风味。
随着岁月的流逝,永庆古寺虽被毁坏殆尽,但它的雄伟建筑艺术却永远使人难忘。 饮食习俗
清末、民国时期,天门农民以麦米、粟米、面粉、稻米为主食。一般年景,农户在农闲时,一日两餐,一粥一饭,搭食蔬菜;农忙时,多为一日三餐;插秧、收获季节,另加出工前的“过早”(早餐),收工后的“消夜”(夜餐)。集镇居民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也有搭食杂粮、瓜菜的,多为一日三餐。新中国建立后,城乡居民均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面条。如遇灾年,提倡“瓜菜代”。
乡民以食新鲜蔬菜为主,豆制品次之,有时食荤腥。新中国建立后,居民菜食花样增多,食用荤腥较普遍。市民、村民喜食蒸菜,鱼、肉、青菜、萝卜、芋头、湖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粉蒸牛肉、猪肉、茼蒿和泡蒸鳝鱼最为可口。群众中有“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平时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均以喝汤为敬。汤的种类很多,有鸡汤、猪排骨汤、龙骨汤、杂骨汤、蹄花汤、心肺汤、牛肉汤等,大都加入湖藕、粉条、海带或萝卜等,置于大砂锅内,以文火煨烂而成。其中以鸡汤、龙骨汤、排骨汤为最佳。70年代后,又兴喝甜汤,如银耳汤、莲子汤、桔瓣汤等。
家制咸菜、干菜,能调剂菜食的余缺,经济实惠,自古以来家家必备。冬至开始,腌腊肉、腊鱼,有的还灌制香肠;春天腌芥菜(家菜)盐菜;夏天晒蚕豆酱、小麦酱;秋天腌豆豉;冬天霉乳腐。萝卜、豆角、蛾眉豆、刀豆、辣椒、洋姜、油瓜、榨菜叶及块茎等,也可制成腌菜、酱菜、干菜。在各类家制腌菜中,尤以早黄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成为主要佐餐食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鲊辣粑”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藕、萝卜、茄子、冬瓜、南瓜、芋头秆、猪肉、猪内脏均可制成“鲊辣粑”。方法是:洗净、切碎、晾干,拌入适量辣椒、食盐、米粉,盛于养水坛或缸中,加盖密封保存。食用时,取出炕熟,即可佐餐。
本地风味食品颇具特色。酒糟又名水酒、伏汁酒、是人人喜爱、家家会制作的四季食品。春节期间,农户多熬制麻糖,制作麻叶、麻片、酥饼,油酥玉兰片、荷叶子、翻饺子、麻花等。糍粑为春节佳品,农户打糍粑较多,置于腊(月)水中浸泡,经三月左右不变味。
婚嫁习俗
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订婚手续,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门当户对”,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仪婚“下聘礼”,先派媒人(月老)往来沟通问讯撮合,男方同意后,即报知女家,令其开具庚贴,详载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首饰、礼品或者牛羊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以后每逢五(端阳),八(八月十五),腊(腊月)都要送礼。结婚以前,男方备衣服、首饰、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俗称“要人”。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于前一日杀猪,备办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写请贴、接客,婚日设宴招待来客,同时亲友送礼钱(用红纸包),表示贺喜,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称“上头”。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富者高达五、六十抬(陪嫁妆的数目称为“抬”),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
迎娶时,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彩旗红灯,声乐前导,锣鼓随行,鞭炮齐鸣,富者有花轿、官轿或大船,一般贫民用小船,小车接待,礼节甚简,娶亲的人走后,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备迎亲。
迎亲的人到女家后,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亲友贺鞭,锣鼓喧天,一路上声乐不停,新娘花轿至男家,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进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后,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舆饭。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俗称“三天不认大小”。第二天,请九童女赔新娘,餐上六碗菜后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纸入厨房把司参。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谢亲友以表示对亲友的尊敬,亲友“打发”钱财。女讲三从四德,男讲三纲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后周月新婿备礼物与新娘归宁,俗称“回门”,以上是旧式婚礼之概。旧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办婚姻,有的指腹为婚,强迫成亲;甚至有买卖婚姻,抢亲,换亲,近亲结婚等。早婚极为普遍,有十二三岁就结婚的“小婿”,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少数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风俗与潜江、沔阳(仙桃)一带流行的大同小异。
民国时期,婚嫁之事有所改变,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头顶罗妙,身穿旗袍,其它礼节一律照旧式礼结婚。
新中国建立后,结婚举行新式婚礼,实行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1951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父母不得干涉儿女的婚事,许多男女青年举行新式婚礼,定期不收彩礼,结婚不办酒席,不铺张浪费,结婚由二人互相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规定的年龄,持单位介绍信,到(区、社)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取得法律的保护。
结婚择双日或重大节日(元旦节、春节、三八节、劳动节、国庆节)举行婚礼,广发喜糖喜烟,并宴请亲友参加婚礼,婚礼朴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称为“旅游结婚”,“拜允”、“回庚”、“接彩礼”等旧的一套基本废除,但“订婚”、“回门”、“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数人婚礼上墨守成规,定婚收礼,结婚讲排场,有少数的女方在金钱、家具上提出许多过高的无礼要求。老百姓说:“结婚讲排场,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饼干;70年代“三转一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90年代全自动洗衣机、数码彩电、音响、三金(项链、耳环、戒指)、楼房。
春节习俗
现在的春节,古时叫年节。年节源起于史前人们祭祝新年的日子。在谷禾只种单季的古代,古人谓谷禾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稍加引申,就把“年”当作了岁名。“年”末正值“秋收冬藏”与“春耕夏耘”之间的农闲时节,祭天祈年当是主要内容,故也叫一年为“一祀”,这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当然要祈年和庆祝,这就是我们祖先的过年。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的历法在夏代就有了,这就意味过年的习俗在夏代开始。古人在今日普天同庆的春节时间过年,始于汉武帝颁行《太阳历》,此历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沿习。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新正、元旦、正旦、三元等日。将“过年”说成“过春节”是近代的事。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用西历纪年。因一岁中不能有两个“年”,故农历正月初一不再称“年”,但农历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又取消不得,因其在“立春”前后,故改称春节,与公历的元旦节相区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采用了公历(即西历)纪年,所以春节一词沿袭下来。只有正月初一与“立春”巧合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春节,民间云“百年难逢首二春”。
清末、民国时期,春节礼仪隆重,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凌晨,民间的传统习俗是全家男女老少穿新衣,端祭品,每人手中拿一根香出门,燃放鞭炮,朝天叩拜,迎新祈福,谓“出行”(出天方),随喊:“开门大发财”、“出行大吉”、“财宝滚进来”。进屋后燃烛、焚香、化纸、击磬,先拜祖先“神位”再向家庭尊长拜年,然后坐吃年糕、糖食、饮茶欢叙。天亮后,同村、同族互相拜年,祝福恭贺,称“拜跑年”。随后,给新亡人“烧亲香”。到祖坟地烧纸、放鞭、叩拜。自初一起,不能扫地、挑水、泼水,以求吉利,集市商家停业三天。待到初三烧过“门神纸”方可动水、土和开门营业。
春节拜年流传着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父,初三拜姑爹舅爷,然后再拜其他亲友的习俗。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亲朋好友请客,叫做“请拜年客”(或叫“春客”),同村、同街的敲打锣鼓进行娱乐,谓之“打年鼓”,也有玩灯、演戏等娱乐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农历正月初一仍为春节,为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期间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逐渐破除。初一零时,街道、村庄鞭炮齐鸣,焰火冲天,迎接一元复始。天亮后,党政机关团体举行“团拜”,然后向烈军属、英雄模范家庭、五保户拜年。农村除按照传统习惯向亲友拜年外,还有不少村组织表演采莲船、狮子、龙灯等春节民间文艺活动,给群众拜年。春节期间,男女老幼皆可根据自己的情趣竞相娱乐。如青年男女溜冰、跳舞、赛球(羽毛球、桌球、乒乓球、蓝球等,老年人赛门球、赛棋、与孙子猜灯迷等活动。
元宵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为民间传统的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灯节和过月半,因为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古代称夜为宵,故谓元宵。
清末、民国时期,“元宵节”早餐全家团年,有的做“汤元”,有的做“半月团”又称“团子”(用米粉做皮,用肉类、或豆制品、菜类做馅,俗称“团圆”)。晚餐前,须敬祖先、放鞭炮,酒席丰盛如同除夕。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闹元宵,由一群少年扮成男女,唱采茶调或者唱花歌,又玩狮子、龙灯跳、高跷、彩船、蚌壳精,张灯结彩,翩翩起舞,鞭炮经久不息,游人满街,热闹非常。还有闺女迎紫姑(七姐)以卜吉凶,执火炬跑田间“赶毛狗”,燃烛插于园内,谓之“照土蚕”、“悬高灯”,驱邪避恶。
赛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所以又称灯节。旧时赛灯,多是两姓、两村或集镇的上首、下首或沿河两岸的小孩,赛灯直至深夜。
新中国建立后,元宵节照常举行,传统食品“元宵”保存地方风味,那些“请神”、“迎紫姑”、“赶毛狗”、“悬高灯”、“照土蚕”的活动,已不多见。夜间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村村组织玩龙灯、狮子、采莲船文艺表演,家家户户灯火辉煌,有的组织放焰火,一时鼓乐齐鸣,鞭炮震耳,干部群众欢度佳节,洋溢团结、欢乐、和谐的热闹气氛。
清明习俗
清明有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一是个节气,一个是节日。
清明作为节气,是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属天文历法范畴。时间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其意思是到了清明,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在农业生产上,则忙于春耕春种,农谚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作为节日的内容有禁火寒食和祭墓二项。一、禁火寒食起源于古人对天上重要星宿“大火”的星宿崇拜。二、禁火寒食在古代那刀耕火种的时代出于防火而保护森林的目的。
禁火寒食和祭墓的两大习俗,周代已有,但那时并未固定日期,禁火寒食与清明祭扫也无多少关涉。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春秋时代晋国忠臣)被焚之事联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说是五月五日。魏晋之时,始将禁火寒食定在清明前一日。到唐代,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此后寒食、祭扫坟墓就与清明合二为一了。
农历三月间(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为清明节,是一个“上坟祭祖”的节日。是日,插绿柳、供菜饭祭祖先,清明前三后四日,至祖宗坟地,上坟踏青扫墓,焚纸钱、化香、放鞭、叩拜;插飘钱或挂幡致吊(俗称“清明吊”),叫“吊清”(悼亲)又名“上坟”。有新亡人坟墓必在“春新”日(立春后第五个日)之前悼祭,有“新坟不过社”之俗。一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有“会田”。大家在这一天扬旗打伞,到祖宗地祭祀,事后一家一人参加会餐,谓“吃清明会”。儿童放风筝,如孙悟空、蜈蚣、蜻蜓、七星、六角、灯笼、蛾子等风筝进行竞赛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已无同族集体举行墓祭之风了,二十世纪50年代,农村进行过大规模的平整土地,多数坟墓变成了良田;70年代乡村建了许多灵堂、灵亭、骨灰存放处;80年代后骨灰盒放入灵堂、灵亭的越来越少了。每逢清明这一天,各机关、团体前往烈士墓前扫墓、献花圈,缅怀烈士,静默三分钟,以表示悼念。学校于此日率领学生到烈士墓献花圈、植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顺便进行“春游活动”。城乡居民和已往一样到祖坟地进行祭扫,有焚香、化纸、放鞭的风俗习惯。

⑤ 民国时期女人们旗袍里穿的是裤袜还是丝袜

丝袜。

民国时期裤袜还没有出现,所以,旗袍里应该是穿的丝袜。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师玛丽·奎恩设计的超短裙风靡全球。裙子越来越短,高筒袜相形见绌,吊带袜被抛弃。袜子与内裤成为一体,连裤袜诞生。它的舒适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对它宠爱有加,这一款型经久不衰。同长袜一样,连裤袜材质很多,有棉质、尼龙、天鹅绒、包芯丝、羊毛混纺等。通常为丝袜。

(5)大同市旗袍协会会长思呈扩展阅读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⑥ "元宵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1、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2、观灯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3、过桥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4、舞龙狮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元宵节热热闹闹的节气,少不了舞龙狮的存在了。舞龙狮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惯,有的地区是观看者聚集在某地观看舞龙狮表演,有的地区则是舞龙狮团队沿街游行表演。

⑦ 长有菩萨相的女人命运会怎样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于一个人来说,个人的长相,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局面,有一些女人会出现明星相,而还有一些女人则会有一张菩萨脸。那么,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如果她是有一张菩萨相的脸,个人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一起来相术栏目分析一下究竟会如何。

space
女人面相

1、少年时期:命运多舛

对于有着菩萨相的女人,在出生开始以后,一直到成年之前,个人的命运都是饱受折磨的,无论是个人的文曲运势还是健康状况,都会因为这样的长相而备受关注,并且个人的命格也会因此而多灾多难,如果能挺过这一段时期,以后的路才会比较好走。

2、青中年时期:命运转好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佳的年华就是刚刚成年以后,在大学的时代,这个时候,女人的各个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而恰好在这个时间段里,这种菩萨面相的女人,个人的命格发展会异常顺利,顺利的遇到喜欢的人,顺利的组建家庭,并且婚后生活也很幸福,是很好的命运。

3、老年时期:夕阳红

而有菩萨面相的女人,只有到了老年时期,才会真正的体现个人的命运特点,比如说,到了老年以后,个人的事业发展反而变得比较强势,尤其是个人的事业巅峰来临;而身体健康方面,也远比同龄人要好。所以,老年时期的菩萨相女人,个人的命运才真正是非常好的!

⑧ 战爱春是全球哪一个旗袍会长

两人都不怎样,汪能骗人,但是水平高一点,战的水平太低,骗骗刚认识的人可以。

⑨ 大家觉得葛布长得好看吗,为什么会有人说她丑

我也觉得挺她好看哒
但是跟那些颜值爆表的明星比就不是很突出啦
别人可能下意识把她跟别的明星对比了吧
(你说的是那个万万没想到演员对吧)

⑩ 清朝的生活习俗

一、服饰方面

1、清朝规定军民要穿满族服装,禁穿汉服。并强令汉人男子按满族习俗改变发式,剃去前额发,把头发编成辫子。

2、满族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经过西式改良的满人服饰,诸如旗袍、长袍马褂等,成为中外公认的中国传统服饰。

3、汉人的服装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

二、饮食方面

清代名宴还包括满汉全席、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其中最具特色是满汉全席,是一种集合中国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

三、思想方面

鉴于晚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宋明理学流于空泛虚伪,致使清初学者多留心经世致用的学问。明朝亡于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后,一时学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与阳明学,推究各朝代治乱兴衰的轨迹,提出种种改造政治与振兴社会的方案,使清初学术思想呈现实用主义的风气,发展出实事求是的考据学。

清朝的四大学术:目录、训诂、考据、金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四、绘画方面

清朝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

五、礼仪方面

1、跪拜

打拱作揖之礼,这多见于平级官员和平辈人之间。双方一见面,即双手打拱,弯腰低头,有时甚至要一揖到地。

2、请安

请安原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项,见于《大明会典》。当时全国各指挥使司、各卫所都有这个礼节,称为“屈一膝”。建州卫也如此,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遗留下来的绿营中仍然沿袭旧习。本来,兵士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但因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时也以屈一膝为礼,并和叩首、打恭一样,含有问候请安的意思。

(10)大同市旗袍协会会长思呈扩展阅读:

关于清朝习俗的书籍:

1、《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是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尔康。本书从世态剪影、官绅生活、帝王趣话等小方面来讲述清代人们的生活。

本书从世态剪影、官绅生活、帝王趣话三个大方面,《清代的粥厂》、《童养媳与早婚习俗》、《清代帝王的生育》等三十多个小方面来讲述清代人们的生活。

2、《清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以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不仅详细介绍了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和变化,解析了引起清代衣、食、住、行变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不同阶层和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详细解读了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传统衣、食、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大同市旗袍协会会长思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短发穿旗袍带什么耳坠 浏览:672
什么水果象穿了裙子 浏览:465
小孩穿什么裙子舒服 浏览:127
品牌亮丝短袖t恤厂家 浏览:342
去哪儿有处穿女装扡鞋买 浏览:169
孩子裤子膝盖破了怎么修补 浏览:829
什么店有白色衬衫正装 浏览:216
教练夹克里面搭配什么用 浏览:33
纯棉裤子上弄上笔墨怎么洗 浏览:818
男春款风衣怎么搭配 浏览:144
把长裙改成裤子好看吗 浏览:904
清末的旗袍多少钱 浏览:578
全棉女式衬衫批发 浏览:530
假两件男士衬衫加绒 浏览:581
黑色裤子用什么洗涤 浏览:934
衬衫衣领怎么洗干净 浏览:28
桃桃桃15睡衣 浏览:782
杭州女装自产自销批发市场 浏览:957
旗袍舞蹈永春 浏览:546
英伦万象城男装品牌 浏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