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徐志摩、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关系
徐志摩与林徽因。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与林徽因
徐志摩在伦敦时,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
与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在欢场里的无度的花销。
㈡ 被徐志摩休掉的张幼仪,为何会在徐志摩死后接济陆小曼
原因很多,具体说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①张幼仪其实很爱徐志摩,爱屋及乌,哪怕陆小曼是徐志摩的妻子,她也如此。
张幼仪当时和徐志摩结婚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起来,徐志摩对张幼仪其实是非常残忍的,放在现代的话,用渣男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婚后徐志摩一直觉得张幼仪是个土包子,而自己的思想则比较开放。
虽然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啥也不是,但这并不能抹掉张幼仪也是出身名门的事实。从小的家庭教育加上出国后各方面的改善,使得张幼仪在性格方面其实很善良,她也不会忍心看陆小曼落魄,所以选择了接济她。
㈢ 张幼仪是怎样看待林徽因和陆小曼这两个人的
《小脚与西服》是张邦梅为张幼仪写的个人传记。书中不仅写了张幼仪坚强的一生,还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对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两段恋情,张幼仪同情陆小曼,却打心眼里恨着林徽因。
1931年,陆小曼由于钱的问题,接连给徐志摩拍了多份电报,催他回家。
徐志摩匆匆搭乘张学良的私人飞机赶回上海。
据张学良回忆说,两人一见面,就爆发了争吵,陆小曼气得将手中的烟枪狠狠砸向徐志摩的脸上,幸好徐志摩躲开了。
徐志摩一气之下,甩手而去。
次日上海大雾,但徐志摩却急着要去听林徽因的演讲。他搭乘了一架邮政飞机,结果坠机身亡。
对于徐志摩的死,陆小曼与林徽因各有表现。
陆小曼听说后,当即昏厥过去。醒来后,不顾病体,坚持要去山东接徐志摩的遗体。还是在家人和朋友的死命劝说下才作罢。此后,她不再应酬交际,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
林徽因听后,也颇为悲痛,她拜托梁思诚去处理徐志摩的身后事。
梁思诚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曾有过的感情,所以在飞机失事的地方,拣了一块飞机上的木头残骸,带回来交给林徽因。
林徽因将这块木头残骸挂在床头,以作纪念。
不过,林徽因后来对她的儿女们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当年徐志摩爱的并非真正的她,不过是诗意浪漫想象出来的她罢了。而真实的她,并非徐志摩所想的那个人。
这话,也许是对的。
但是,在张幼仪看来,林徽因实在凉薄,明明答应了徐志摩,最后却嫁了梁思诚。当然,在徐志摩心里,林徽因就是他的白月光,红玫瑰,哪怕陆小曼风情万种,又怎能取代林徽因呢?
结果,徐志摩死了,她却说徐志摩爱的不是她,而是从诗意和浪漫中想象出来的人。这是为自己开脱吗?
㈣ 如何看待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人对待徐志摩的态度
张幼仪是旧时的门当户对,是传统封建女子,也是徐志摩当之无愧的发妻,也是最爱他的女子。为他生儿育女,照顾家人,提供一切挡雨的港湾。他风流成性,她忍耐。他追求真爱,她成全。他的父母,她孝敬,她的儿子,她疼爱。徐志摩最对不起的女人就是他的发妻。
㈤ 陆小曼、张幼仪、潘素,三位民国奇女子的三种爱情观,三种不同的结局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叫“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种生活”,可我更相信婚姻是一场两个人的合谋。
在这段关系中的两人都至关重要,没有性别之分。
婚姻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伴侣,一面是自己。
你在婚姻里的模样,也决定了你婚姻的质量。
让我们一同穿梭时空的隧道,回溯到风起云涌的民国,看一看三位传奇女性因三种不同的爱情观,谱写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陆小曼一生有过两段婚姻,一段是从父母之命嫁给王庚,一段是与诗人徐志摩爱得奋不顾身。
两个男人皆是人中龙凤,徐志摩师承国学大师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王庚亦是名校毕业、先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和哈尔滨警察厅厅长等要职。
旗鼓相当的家世,男才女貌的搭配,本该是天作之合的佳话,可这两段婚姻却都未能善终。
究其原因,与陆小曼的身世背景有着莫大的干系。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的主要创办人,母亲亦是生于官宦世家。
夫妻二人先后有过9个子女,可除陆小曼之外全都不幸夭折,父母自是宠爱到了极致。
优渥的家境和耳濡目染,让陆小曼琴棋书画样样出众。
16岁精通英、法两国语言,17岁在外交界展露头角,18岁时便是北平社交界最耀眼的新星。
无数的风流才俊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倾倒。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早就习惯了众人的瞩目和顺从。
所以,遇见了不通风月的王庚,她便觉得受到了无尽的忽视,心中倍感寂寞和失落。
当徐志摩为了生活奔波劳苦,劝她改掉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之时,她便觉得这个男人不如从前那般疼她、爱她。
在她的感情世界里,爱是放肆,是对她百般的顺从和千般的纵容。
可爱情从来就不是条单行道。
再深厚的感情也经不起其中一方一味地索取,另一方的裹足不行;再炙热的爱恋,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单方面付出里消耗殆尽。
她更是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眼中只有风花雪月的浪漫。
所以,即便是徐志摩没有坠机身亡,他和陆小曼终老或许也不过是尘世间的另一对怨侣罢了。
论才华,张幼仪不及“一身诗意千寻瀑”的林徽因;论美貌,她又不敌明艳动人陆小曼,但她绝对担得起“传奇”二字。
短短6年的时间里,她从一个被丈夫弃如敝履的可怜妇人,变成了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完成了人生的华丽逆转。
她既能在东吴大学的讲台上挥斥方遒,又能在股市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更是引领整个上海滩潮流的时尚先锋。
可就是这样一个光芒万丈之人,却也曾在感情的世界里输得一败涂地。
而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悲剧,也要从童年说起。
张家是江苏宝山县的大富,可家中却极其的重男轻女,张家共有12个孩子,可对外只宣称家里有8个儿子。
张幼仪的几个兄长都曾在国外一流大学的深造学习,可她却只能以学费低廉的借口向父亲求学。
男尊女卑的思想便是从那时起就铭刻在了她的骨血里。
所以,她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是顺从、隐忍和妥协。
丈夫在新婚之夜拂袖而去的屈辱,她忍;婚后的冷言冷语和无尽的漠视,她也忍。
她明明渴望丈夫的陪伴,却在丈夫提出想要外出求学时,一次又一次的退让。
甚至是当她身怀六甲,徐志摩要她把孩子打掉,她也曾想过舍弃孩子来挽回这段不可逆转的婚姻。
不是所有的忍一时都会风平浪静,不是所有的退一步都有海阔天空。
有时候,忍一时是苦海无边,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低尽尘埃里的爱情开不出欢喜,而爱情里最可悲的也莫过于失去了自己。
多年以后,张幼仪功成名就,前夫徐志摩不止与她尽释前嫌,更对她刮目相看,给她介绍生意,把她当做知己,甚至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都说与她听。
假如张幼仪当初在婚姻里能保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一味地隐忍和妥协,不知她和徐志摩之间就会有另一番结局?
我想大抵就是像潘素和张伯驹之间那般吧。
一个是声名赫赫的京城四少,一个是误入风尘的倾城佳人,一个是已有妻室,一个是另有婚配,却偏偏一眼万年。
千百年来,这也是多少文人骚客梦寐以求的完美爱情。
可有多少的激情终归都败给了时光,乍见之欢都输给了久处厌烦?
唯有潘素和张伯驹做到了从一而终,用一生的不离不弃不负当初最美的相遇。
倒不是潘素生非异人,只是她始终给予伴侣足够的尊重和包容。
张伯驹一生醉心收藏,为求文物不惜散尽万贯家财。
潘素就倾力支持,抵当首饰也好,变卖房产也罢,凡他心中所求,她必定舍命相陪。
暮年的张伯驹曾看上过一幅字画,便孩子气的在家中耍赖打滚求潘素应允。
若是换了旁人,这样的为老不尊只怕是少不了指责谩骂,潘素却懂得丈夫的赤子之心。
最终,又当掉了一件首饰给他买字画,成全他的名士风流。
婚姻素来都有化神奇为腐朽的魔力,多少当初心动的美好会在柴米油盐里过滤得一干二净,多少浓烈的感情会在时光里风干得索然无味?
潘素的可贵,在于她始终对伴侣保有欣赏的态度。
旁人见的是他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模样,她却只见岁月沉淀在他皱纹里的成熟和儒雅。
旁人见的是他犹豫不决,再无昔日的杀伐决断,她却仍懂得他经年浮沉后蜕变出的睿智和隐忍。
她用蕙质兰心化解了世人避无可比的婚姻尴尬,把日子过得如诗如画。
她用一生的懂得和成全换来了丈夫一世的珍惜和宠爱,年近八旬之时还为她写下“两情一命永相连,从未解,秦朝楚暮”的动人情话。
何须再羡天上鸟比翼,再羡水中莲并蒂,神仙眷侣,如是而已。
婚姻其实像极了一片荒芜的土地,你用心浇灌你,春去秋来,它便还你花开满地;你不知维护、肆意破坏,它便还你一片狼藉。
纵是佳偶天成的般配,也有人将其输得一败涂地;纵是千难万险,也有人将山海一一踏平,谱写了美好的结局。
缘由天定,而婚姻这一条漫漫长路,没有捷径,唯有经营。
㈥ 张幼仪去世后,她墓碑上写了哪4个字,这是对前夫徐志摩最好的嘲讽
张幼仪去世后,她墓碑上写了4个字,这是对前夫徐志摩最好的嘲讽
民国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时代,在新文化和旧文化当中,诞生了许多文人才子,徐志摩就是其中一个,他们这些文人才子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对于自由恋爱有着向往和追求,而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同样也是一个才女。
更为难得的是,徐志摩虽然跟她离婚了,但是她依然帮他照顾父母。而她也以徐父养女的身份成为了整个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后来她辗转世界各地,幸运这次终于降临到她身上,她遇到了苏纪之,两个人携手度过了余生。在死后,张幼仪的墓碑上只写着,苏张幼仪,也就表示,张幼仪彻底成为了苏家人,也离开了对不起她的原配丈夫徐志摩。
㈦ 徐志摩与陆小曼新婚2个月后:写信给张幼仪,内容满是不甘和醋意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礼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徐志摩一直将其视为自己封建生活的桎梏,是自己追求自由与真爱的道路上的障碍, 不管张幼仪在此期间为徐家付出了多少,徐志摩最终还是选择与张幼仪离婚。
几年之后,徐志摩与自己所爱的女人陆小曼成婚,本以为是一段甜蜜美满的婚姻,但 未曾想才新婚2个月,徐志摩便向张幼仪写信诉说自己现在苦闷的生活。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两人因为家世相当,所以在父母说定之后便举行了婚礼。
两人并非是自由恋爱,张幼仪安静沉稳的性格也不是徐志摩所喜爱的。
这场婚姻让骨子里都是诗情画意的徐志摩难以接受,因此 他始终回避与张幼仪的接触,即使两人已经生儿育女 ,即使,两人之间已经有了斩不断的关系,但是 徐志摩却始终不能真正接受他和张幼仪之间的这份感情。
他嫌弃张幼仪的衣着老土,嫌弃她的性格古板。
甚至在两人婚姻存续期间就去追求心中的女神林徽因。
为了得到女神的垂青,不惜 让当时已经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去打胎。
他不爱眼前的这个女人, 连带着连尚未出生的孩子都一并嫌弃了, 这样的举动无疑深深刺痛了张幼仪的心,这份婚姻变成了两个人共同的煎熬。
但是 张幼仪并没有去打胎,她决定留在自己的孩子, 就在这个孩子刚出生不久, 徐志摩便拿来了拟好的离婚协议,张幼仪也彻底死心了。
1922年,两人正式离婚。
徐志摩在离婚之后马上在报纸中刊登这一“喜讯”,向天下人告知他已经解除了烦恼自己多时的束缚。
这是民国时期第一次有人在报纸中公布离婚的消息 ,而张幼仪却不得已成为了“被离婚”的女性,不得不忍受着其他人的流言蜚语和不解。
徐志摩因为不爱,所以完全不会站在张幼仪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会顾及这个和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女人看见这则消息会有多伤心,也不会想其他人会如何看待张幼仪,她会因此承担多少无端的非议。
虽然徐志摩与张幼仪恩断义绝,好在徐父徐母都是明事理的人。
他们明白张幼仪这么多年替徐志摩操办家务,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操心大大小小的事物,而自己的儿子却在幼儿刚刚出生便与其离婚,心中对张幼仪充满了愧疚。
他们坚持认张幼仪为自己的干女儿 ,两位老人有什么事情也还是习惯和张幼仪诉说。
1925年,徐志摩已经与自己朋友的妻子陆小曼陷入到热恋之中 。
两个人都认为只要彼此是真心相爱,那么他们两个就不必在乎其他人的眼光,不必在乎世俗的想法。
而徐父徐母看到儿子与有夫之妇纠缠不清,虽然劝了无数次,但徐志摩却依然我行我素。
两人虽然心急,但是也无可奈何,索性也就任由儿子这样折腾下去。
1926年,陆小曼与丈夫解除了婚约,徐志摩便马上与陆小曼举行婚礼 。
徐父徐母虽然心中百般不愿,但是也无可奈何。
为了让骄纵的陆小曼婚后生活的能更加舒适习惯。
两个老人还为这对新人建造了一栋豪华的别墅新房供两人居住,用心程度可想而知。
陆小曼是徐志摩自己选择的爱人,她浑然天成的媚态也深深吸引着徐志摩,两人的感情虽然受到世人的非议,但却没能阻止两人想要在一起的决心。
两人婚后的生活如胶似漆。
陆小曼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自然少不了一些小姐的做派,不仅不能承担家务,还需要人服侍着生活。
徐志摩对心爱的人百般包容,有求必应。
但与这对新婚夫妇一同居住的徐父徐母却不能容忍新来的儿媳妇这般骄纵。
尤其是想到以前贤惠持家的儿媳妇张幼仪,心中更是不好受。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神情和行为之中已经表现出了对新儿媳的不满。
陆小曼自然也察觉到公公婆婆对自己的态度,心中颇有芥蒂。
徐志摩作为儿子和丈夫夹在中间不能调和双方之间的矛盾,反倒要听来自双方的抱怨,也感到十分也苦闷。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积累,父母和儿媳妇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终于有一天还是爆发了,徐父徐母忍受不了现在的生活, 在儿子新婚一个月之后,两位老人收拾行李去投奔了张幼仪。
几个人刚一见面,两位老人满肚子的苦水仿佛终于有了可以宣泄的地方, 向张幼仪诉说着陆小曼在生活中的种种出格的行为。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想问张幼仪,那就是她是否肯和徐志摩复婚,只要张幼仪有这个想法,他们就一定想办法让徐志摩与陆小曼离婚。
而张幼仪听到这些,心中也是百般滋味,但是有一件事情她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己与徐志摩再无可能。
明白了幼仪的想法之后,徐父徐母一时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
就这样度过了 一个月之后,事情迎来了转机。
原来在徐父徐母去找张幼仪之后,陆小曼没了公公婆婆的管制,她便更加不管不顾,花钱也大手大脚,生活得十分自在,而 徐志摩看到父母选择离家出走去找自己的前妻,虽然心中不快,但是也不能向人言说。
很快,战争来到了两人生活的别墅,为了躲避战争,两人逃往上海。
失去了父母的资金支持,他们随身携带的金钱十分有限。
而陆小曼却依然保持着大小姐的做派,不仅挥霍无度,还在上海的舞厅中日日笙歌,使得两人的生活更加窘迫,此时的徐志摩也更加痛苦。
无奈之下, 他提笔向张幼仪写了一封信 。
其实在与张幼仪七年的婚姻生活中,徐志摩从未向她写过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或是诉说自己的近况,因此这是徐志摩第一次向张幼仪写信。
在信中,他先是表达了自己父母和张幼仪一同生活的温馨热闹,又提到了自己的落魄生活,觉得十分苦闷。
言下之意便是父母在与自己同住时过得并不舒心自在。
在父母有难处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找张幼仪排忧解难,这份信任是做儿子的徐志摩也难以比拟的。
而此时正处于困境之中的徐志摩想到这些事情,心情更是苦闷,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而作为新婚妻子的 陆小曼完全没有为两个人的生活考虑 ,只是一味地看重自己的快乐,让徐志摩有苦难言。
说白了,徐志摩与陆小曼两人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两人都只为自己的快乐考虑,而由此带来的对其他人的伤害,他们是不会在乎的。
从这封信开始,张幼仪便时不时地接济两人的生活 。
每当两人在经济上陷入困顿,无法周转的时候,都是张幼仪慷慨相助,而且为了照顾徐志摩的面子, 张幼仪每次都是以徐父的名义邮寄钱款 。
甚至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在陆小曼与翁端午同居之前,张幼仪都一直在资助着陆小曼的生活,直到翁端午有一次亲自找到张幼仪道谢并明确表示此后不用在给陆小曼汇款之后,张幼仪的接济才停止。
徐志摩一直将张幼仪视为自己的累赘,视为自己追求真爱道路上的绊脚石,他从没有爱过这个一直为他付出的女人。
但是张幼仪却总是在默默地帮助着他,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无论是在婚姻存续期间,还是在婚姻终止之后。
张幼仪在与徐志摩离婚之后,她并没有消极气馁,悲痛度日,反倒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并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她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到德国攻读幼儿教育,回国之后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几年之后又在哥哥的帮助之下成为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集资创办了一家服装公司。
在离开徐志摩之后她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充实,面对昔日妻子的蜕变,徐志摩也终于放下偏见,对张幼仪赞不绝口。
我们不能否认徐志摩作为一代诗人的才华,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他在生活中对于感情的不忠贞以及他对张幼仪的亏欠。
但也是徐志摩绝情地与张幼仪离婚,才使得她在绝境之中迫使她成长,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
㈧ 徐志摩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有哪些感情纠葛
一句话,虽然徐志摩才情出众,但他的感情糜烂和婚内出轨,甚至抛妻再娶的行径,令很多人都极为不齿。
㈨ 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是如何对待陆小曼的呢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而陆小曼的娘家,虽然是上海著名的大家族,但因为陆小曼与王庚离婚、堕胎等原因,早已与她断绝往来,且早在徐志摩空难的前一年,徐父就已经离世了,他们将遗产捐献给了孙中山买枪炮,并没有留给陆小曼,失去重要经济来源的她生活只得过得穷困潦倒。
爱与伤害,相伴而生。世事造化弄人,没想到徐志摩的离开,却成就了张幼仪的辉煌的一生。
㈩ 民国奇女子张幼仪,她长得真的特别的好看吗
民国才子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许多名篇传世。 对于徐志摩,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文学巅峰之作《再别康桥》,然后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了。不可否认,徐志摩是位才子,而且是风流倜傥的才子,风流才子自然少不了红粉佳人。徐志摩一生,曾有三段情感纠葛,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
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离婚30年后,张幼仪又嫁给了香港医生苏纪之,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后来两人来到了美国定居,并于1988年病逝,终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