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畅谈:汉服之我见
这个要写起来就很长了,我写过几篇关于汉服的文,基本包括了你提的问题。很长只帖目录和链接吧:
我看汉服复兴 之 汉服消失的必然
我看汉服复兴 之 汉服复兴的必然
我看汉服复兴 之 传统节日复兴
我看汉服复兴 之 传统礼仪复兴
复兴传统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复兴传统不是复古倒退
有兴趣可以到以下网址看:
http://hi..com/yingxiang/blog/item/85a8f7038bd797e808fa93b1.html
㈡ 大家对韩国所谓的东洋风有什么看法
对于韩国艺人舞台背景以及艺人上的服饰多次出现中国元素的东西,并且被韩国人强调为“东洋风”的事情。她表示这只是一种面对西方的营销方式而已。因为他们所强调的东洋风是包含了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的元素。不过,对于她的解释,中国的网友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每次表演出现的“东洋风”都是中国元素,根本就没有韩国元素的东西,日本元素更是少之又少,何来真正的“东洋风”呢?把中国元素都拿过去,强行改名为“东洋风”,这样的行为不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除此之外,她还表示之前说“孔子是韩国人”的言论,在他们国家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只是被错误报道而已。对于韩国艺人舞台背景以及艺人上的服饰多次出现中国元素的东西,并且被韩国人强调为“东洋风”的事情。她表示这只是一种面对西方的营销方式而已。因为他们所强调的东洋风是包含了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的元素。不过,对于她的解释,中国的网友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每次表演出现的“东洋风”都是中国元素,根本就没有韩国元素的东西,日本元素更是少之又少,何来真正的“东洋风”呢?把中国元素都拿过去,强行改名为“东洋风”,这样的行为不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除此之外,她还表示之前说“孔子是韩国人”的言论,在他们国家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只是被错误报道而已。
㈢ 初一政治暑假作业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㈣ 我也有一个梦想800字作文 排比比喻句
闲云野鹤庐山巅(“我的中国梦”征文)
有微风从田塍中吹过,生命新鲜清香。要做一只翩跹的白鹤,飞渡苦寒的人生,鸟瞰庐山的峻拔。——题记
雪莱曾经说过“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在如驹过隙的的人生里,人们为了追逐梦想经常走了这么远的路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走。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不以物挫志”。而我就像是动物世界里的豹子要改变自己的花纹,注定全身要血淋淋。
小学时候我懂事比较晚,因此浑浑噩噩了五年,经常是班上倒数,整个小学只拿了一次“三好学生”,还是在六年级下学期。当时我的梦想是进郴州市六中读书。因为当时以我的成绩是肯定进不了郴州市六中的,由于可以“划片”,我拿着户口本便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初中。
到了初中,我的梦想是能写一片像样的作文和到长沙念书。因为初中的语文老师非常重视我们的写作能力,要求我们每周撰写一篇周记,可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看见周围同学总是80、90分,而我却在60、70分徘徊,我渴望有一天我的周记本上会出现一次高分。老师初一的时候还要求我们每天做读书笔记,摘录一些华章美句,定期检查。我告诉自己试试吧,总有一天我的作文是班上写的最好的。每天我都看《读者》和《五三》上的作文,大段大段的摘抄,到了初二我成为班上作文翘楚之一。我就像一只孤独的船航行在海上,它就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前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梦也许就在彼岸。我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举一反三,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超前学习,因为在同等的教学下,我是比不赢其他人的。初二我把初三所有的课程都学了一遍,初三我把高一的内容都学完了,整个初中我对着网上的视频教程自学完新概念2和半本新概念3.
到了高中我想上人大,我想改变自己懦弱内向的性格。语文就是积累,这个寒假我把五三上的字词扫完并让爸爸妈妈帮我听写;数学这个寒假不再像以前那样靠所谓的效率“刷题目”,静下来坐在电脑前面把所有不懂的题目都敲进去,看解析;英语继续听磁带。相比整个初中,我不敢跟老师打招呼,我甚至见到同学会脸红;到了高中我见到老师都会说“老师好”,能和同学比较融洽的在一起,只是高一的语文演讲站在讲台上脑袋一片空白,灰溜溜地应付了几句便下去了。高二还是不敢上去,只能叫同学帮我代读作文。不过大突破在于,我敢主动向历史老师报名讲“京剧”一课,我知道我讲的是一点也不好,但是我能站在上面说上超过10分钟的话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庄子曾经说过“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梦想是极其重要的。作为青少年,我们就好比“红日初升,其照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我们代表着国家的梦想。今朝也许“美丽中国”还在我们华夏儿女的梦呓中飘荡,明日我们会看见郁郁葱葱的森林屹立在我国的疆土上,艏艏舰队上飘扬着五星红旗!
㈤ 关于甜美汉服女生诗句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诗经。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tuān)濑之玄芝。
《延祥寺手植竹有甘露 其一》作者: 朱翌 圣主尊贤方侧席,此君凝露美如饴。形容盛德书生事,请对佳祥著好诗。
详情《淳熙十五年上高宗徽号三首 上徽号用《显安》》。
作者: 郊庙朝会歌辞 中兴之烈,高掩商宗。揖逊之美,放勋比隆。
字十有六,拟诸形容。威灵在天,裕后无穷。
《次韵酬向县丞》作者: 王庭珪 平昔君家瀛阁老,少日结交名誉早。
眼中忽失如此人,尚喜诸郎美风调。前年寄书识英妙,经歳初酬君勿诮。
后会相逢应可期,顾我形容未枯槁。
《窑前小酌和外舅韵》作者: 刘学箕 五马旌旗去路长,笋舆穿翠度羊肠。霜馀绿橘浆尤美,秋晚黄花气倍香。
胜景形容诗入咏,羁情排遣酒传觞。风流太傅何须诧,独载东山窈窕娘。
《拂菻天马图》作者: 牟巘 赤手谢衔辔,踏蹴翻九衢。
健哉此女子,果胜大丈夫。
《辟司徒妻》作者: 林同 君父今安在,谆谆免矣乎。可怜齐女子,不问辟司徒。
《颂古六首 其一》作者: 释士珪 不假文殊神通,休要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女子从定而起。
唐 李贺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这首就很简单了,就是说南方有一位美女,容貌犹如桃李般夺人眼球。首先,这样的诗句足以形容在汉服衬托下的美。
其次,简单的诗句意味着大众都能够接受,明白其中的信息。然后就是《洛神赋》里面的名句了。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时隐时现的样子,像淡淡的一层流云遮盖着月亮。
浮现飘动的时候,像是流动的风儿带着雪打旋儿。这就是曹植笔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
也是非常适合与汉服相配的。如果是男生,那么可以配很多书生意气的诗词。
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配一手羽扇,你就是当代周瑜,街上最靓的仔。
如果想突出个性,又像表现自信。那可以化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酒杯一举,抬头傲视苍穹,天下再没有这般的美男子了。
其实可以跳出写人物和服饰的思维。既然是汉服,那么凸显个人性格,又符合传统文化的诗句都是可以的。
配一些雄心壮志的诗句自然是可以的。当然,这都是需要根据汉服颜色、图纹和款式的区别去配诗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都是可以根据个人心境去配的。
既然是诗词,那必定绕不开爱情。古诗词中的爱情佳句,也是汉服的绝妙配词。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名称由来】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男装的式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
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
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
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
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了民族融合。
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秦宫诗》
【唐】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霞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巻起黄河向身泻。
皇天厄运犹曽裂,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箆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鞒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在中国的北方 有个姿色非常出众的女人并且还没有嫁人,回眸一次全城的人都为她的美貌倾倒 再回眸全国的人都为她的绝色而惊叹。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几句诗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宝玉对她的第一印象。眉尖若蹙,有如一缕轻烟;两眼含情,略带喜悦而又略带幽怨。
这两句遣字造句新颖别致,淡淡两笔即将黛玉面貌的超凡脱俗和性格的多愁多情勾勒而出。【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涂砂不点而朱】形容女孩长得天生丽质,眉不需要描画就是黑的,像远处的山一样。
嘴唇像涂了朱砂,但是没有点涂,唇色就是朱砂的红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从清水中长出 清新明丽 美在天然 没有任何刻意的雕琢装饰 形容人或事物的天生丽质 没有修饰 清新自然。
【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轻罗小扇就像一朵优雅的白兰花,他的纤腰上裹着用玉装饰的锦带舞动着来自天上的轻纱。【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这是写弹筝女子之美妙。
弹筝时,目光要在左手右手十指之间,几十根琴弦之间快速移动,剪秋水是形容其目光明亮迅捷,如快刀可断秋水。春葱剥开后,既嫩且白,作者形容弹筝女的手指如才剥的春葱。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芙蓉花也不及盛妆的美人好看,水殿和风吹来,珠翠香气四溢。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西宫秋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意思是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出自《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娴诤时常含羞垂首,好像花儿映照水面;走起路来,腰肢轻摆,袅袅娜娜犹如微风拂柳。
1.春日闹,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2.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3.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酒尚余温,入口不识乾坤;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4.草庐为家,明月入篱笆。清泉煮茶,闲话桑麻。
溪边摘芦花,柳下喜春芽。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6.结发与君知,相要与君老。
7.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8.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9.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 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10.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11.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繁花12.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13.花入泥,我入戏,如你如棋,情愿我入局14.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15.小生不才,未得姑娘青睐,扰姑娘良久,姑娘莫怪,至此所有爱慕之意,止于唇齿,溺于年华,今生就此别过。
16.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17.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8.凤冠珠花,霞帔红袍,自此与君结发,共渡此生。19.船泊湘风晚,花谢烟雨迟。
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6.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17.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18.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2.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
26.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27.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我们的祖先曾经留下大量与汉服冠裳有关的诗句,读这些诗句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最重要的是能够看到真实的汉服是这般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
《秦宫诗》 【唐】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霞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巻起黄河向身泻。
皇天厄运犹曽裂,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箆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汉服的诗好象不多见。 《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鞒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杜甫《丽人行》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汉乐府《羽林郎》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关于古装美人的诗句汇总如下1、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佩玎珰。——牛峤《女冠子·星冠霞帔》3、愿妾身为红菡萏。
——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4、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5、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6、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7、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8、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9、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10、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11、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萧衍《东飞伯劳歌》12、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鹿虔扆《女冠子·凤楼琪树》13、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14、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岳珂《满江红·小院深深》15、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吴均《登二妃庙》16、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吴文英《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17、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柳永《二郎神·炎光谢》18、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19、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
——李白《中山孺子妾歌》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㈥ 古代的衣服为何现在不能穿(从科学,文化,历史方面,是否方便回答)
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谓古代的服装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人数最多地域最广的汉民族服装。就是——汉服。汉服不是不能穿。而是穿汉服的人们不能为现在的大多数的人们没能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左传 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体现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文明的服饰就是——汉服!
然而由于历史的断代,也就是清朝取代明朝之后。汉服被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所禁止所抹杀。满清统治集团妄图用抹杀汉服从而抹杀中原汉文化和汉文明以确保满族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从而使得长达300年汉服近乎被遗忘。清朝灭亡后西学东渐西装、中山装逐步取代清朝的服饰。新中国成立后军装、时装进一步取代民国时代的服饰。所以汉服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近500年!整整5个世纪!沧海桑田5个世纪!汉民族自己的服饰居然成了古装的代名词!天若有情天公当垂泪!
日本人穿和服、韩国人穿韩服、中国少数民族穿自己本民族的服饰都不会有人惊讶。可为什么我堂堂汉族人穿自己的汉服被指责为穿越被说成是古装?汉服是我们自己的民族服装不是什么古装更不是什么戏服!汉装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服装!汉服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服装!
我并不是大汉族主义者。我是主张民族平等的。既然如此中华民族的服装满族的旗袍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服装的代表那么凭什么我最美丽的汉服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呢?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中国历史时间最为悠久;汉民族在中国的分布最为广泛;汉民族在中国人口最多。我们当理直气壮的说,汉服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明之伟大所在。
而汉服之所以不为现在的人所接纳。主要是我们宣传汉服的力度远远不够。中国人很少有人了解汉服。而宣传汉服的人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1.大汉族主义。大汉族主义是宣传汉服最大的死敌。大汉族主义主张唯汉独尊,唯汉服独尊,汉服是中华民族服饰唯一之代表。排斥旗袍、马褂、中山装、甚至时装。这就大大的伤害了中华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人们的感情。所以要普及汉服就必须旗帜鲜明的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2.脱离人民群众。宣传复兴汉服的一些人总是抱着陈旧的思维动不动做汉服就必须要纯手工必须照搬照抄古人的做法。只要稍有偏差,就认为“不合格”这就使得人们对汉服望而却步。,甚至由于制作汉服成本太高而普通人家根本无力消费。3.无休止的无谓争论。至今就还有一些宣传汉服的砖家为了哪个个朝代的服饰真正代表汉服而争论不休。周秦汉唐宋明不都是汉族统治中国么周秦汉唐宋明的服饰不都能代表汉服么?有什么好争论的!3.电视剧的误导。4.什么时候穿汉服。你开电单车上街穿汉服那中国的交通事故绝对大幅提高。日本人也好,韩国人也罢工作时间也都是穿时装。提倡复兴汉服也不是要中国人时时刻刻穿汉服。穿汉服也必须讲究时间和场合。节假日搞庆典就应该穿汉服这和穿礼服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哪个爱美女性穿着婚纱去飙车的。所以礼仪之邦必须符合礼仪而不是胡乱穿着。你见过哪个日本人穿着和服去耕田;哪个韩国人穿着韩装去冲锋陷阵的?5.与时俱进。历史的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周秦汉唐服饰同属汉服但款式都不一样。汉服在发展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现代文明的成果完全可以用于汉服,使得汉服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复兴汉服任重道远,艰难漫长。
【献上一首歌: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 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 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 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 再奏角(jue)徵()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 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 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 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 再奏角(jue)徵()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我愿重回汉唐 再奏角(jue)徵()宫商
著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粤语版编辑
野火大鸿版本
湖海莽苍苍,
群山似层浪。
《国语》共《春秋》,
青史曾跌宕。
黄土奏宫商,
长安更回望。
汉节阳关出,
几度看风霜。
万里壮丽家邦,
重回盛典汉唐。
滚滚大江老城墙,
晚风关河远望。
盛世再会东方,
黄河浪卷世上。
千秋万载岁月长,
看我重展气象
岭南之南版本
扬州沧桑
河山劫荡
破碎家邦
堪忍故乡
曾经心伤
曾经彷徨
血债淌淌
抱恨满腔
复我汉族衣装
华夏觉醒自强
看我热血儿郎
再创中华气象
复我汉族衣装
明了内心冀望
岂惊路险途长
与我重返汉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乐府,琴棋文章,敦煌飞天,丹青书香,风沙销尽,不堪回想。
我愿重回汉唐,再唱羽衣霓裳。诵我汉家文章,兴我礼乐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再续盛世典章,中华民族儿女,共创盛世辉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川岳莽莽,黄沙荡荡,巍巍中华,几经沧桑。
我愿重回汉唐,再创盛世辉煌,泱泱大国风范,不负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不做一枕黄粱,以我卑微吟唱,融入历史交响。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壮美河山,层峦叠障,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我愿重回汉唐,仰望浩月明朗,多少成败兴亡,洒向黄河长江。
千年汉家衣裳,凝聚自力自强,塑我崭新形象,正待当今儿郎。
我愿重回汉唐,仰望浩月明朗,多少成败兴亡,洒落黄河长江。
千年汉家衣裳,凝聚自力自强,塑我崭新形象,正待当今儿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