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旗袍优美的诗句
1.形容“穿旗袍”的美的诗句有哪些⑵ 梁宗岱公开另娶,妻子沉樱怒带3孩远走台湾,30年后仍拒绝相见
文/潘彩霞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著名诗人、翻译家 梁宗岱 的家门被敲开。
“找我爸爸——找你!”门外的女子略带犹疑。
一声“爸爸”,梁宗岱顿时热泪盈眶。
1948年,因他大张旗鼓娶了粤剧演员 甘少苏 ,妻子 沉樱 知道后,愤而带着三个儿女远走台湾。那时,二女儿思清才不过7岁。
一转眼,已经30年了。
1931年,因戏剧家丈夫移情别恋,24岁的 沉樱 毅然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婚姻。
她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那时已是文坛耀眼的明星,出版过三部小说集,茅盾和沈从文都曾对她大加赞赏。
离婚后,沉樱迁居北平。
“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常穿一件蟹青哔叽的旗袍,五分宽同色缎边,外加一件黑丝绒的背心,围着一条白纱巾。”在朋友眼里,她“神采秀逸,丰姿动人”。
慈慧殿三号是沉樱最常去的地方。 朱光潜 和他的留法好友梁宗岱住在那里,他们办的“读诗会”吸引了大批文艺青年来此切磋。
有一天,沉樱带着好友 金秉英 来了,梁宗岱热情地邀请她们吃饭、喝酒,从沉樱与梁宗岱的对视中,金秉英看到了“无限的柔情”。
那一年,梁宗岱28岁,他刚刚辞别法国恋人回国,在北京大学法文系任教授。他自幼才气过人,16岁就被誉为“南国诗人”,又在欧洲留学多年,精通多国语言,在文学、翻译上有极高造诣。
频繁的相处中,他与沉樱惺惺相惜,他们相爱了。
那电光火石的一瞬,后来被梁宗岱写进诗里:
爱情遮住了眼睛,在沉樱眼里,梁宗岱“喜爱貌美女生”不过人之常情,他的喜争辩、易暴躁则更显男子气概。
总之,她欣赏他,迷恋他,她的脚步常常不自觉地奔着慈慧殿三号而去。
如胶似漆中,烦恼突然而至。
1934年,梁宗岱当年包办婚姻的妻子寻到北大,尽管多年前就口头答应解除封建婚姻,并已嫁人生子,但她还是受人挑唆,来要抚养费。
对簿公堂时,梁宗岱败诉。
一时间,北大著名教授的离婚案上了报纸,传得沸沸扬扬。钱财受损,名誉受损,不久,梁宗岱被解聘了。
对于这一切,沉樱毫不在意,她陪他远走日本散心。
红袖添香,岁月静好,在叶山一间精致可爱的小屋里,梁宗岱安静地写作、翻译。
在给法国诗人瓦莱里的信中,他说:“我退出来,身体丝毫无损,精神比任何时候更加活跃去研究,更加一心孜孜于自我完善的信仰。”
笑靥洋溢在眉梢眼角,得知巴金想来日本时,他们多次在信中热情邀他同住。
几个月后,巴金真的来了,他目睹了他们的快乐:“在松林中的安静生活里,他们夫妇在幸福中沉醉了。我在他那所精致的小屋里亲眼看见了这一切。”
宁静温馨的一年中,梁宗岱翻译了歌德、瓦莱里等众多名家的诗作,后结集为《一切的峰顶》。
朝夕相处中,他的阅读习惯、翻译风格和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沉樱。
1935年5月底,他们返回北平,正式结婚。
不久,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夫妇到北平开演奏会,就住在沉樱家里,四人或畅谈,或同游,良辰好景温暖又动人。
婚后,梁宗岱应邀到南开大学任教,沉樱继续小说创作,巴金约她写一本《叶山札记》,她欣然应允。可是陷于家务,写作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
一年后,第一个孩子出生,梁宗岱为女儿取名“思薇”。“薇”,指白薇,是他的法国恋人的中文名字,他仍念着旧情。
抗战爆发后,一家人辗转到重庆,住在郊外的北温泉,梁宗岱完成了著名的十四行诗《我们底幸福在夕阳里红》。
然而这幸福,是以沉樱的牺牲为代价的,两三年过去了,巴金的约稿,她一个字也没有写。
在信中,她讲述了自己的日常:
欣慰的是,抗战时期,后方文人聚集,沉樱与赵清阁、方令儒、靳以等作家们成为邻居和好友。
困于生活琐务,早已没有了写作的心境,郁闷之余,免不了冲梁宗岱发发脾气。
可他既不理解,也不谦让,再加上爱吹嘘的性格,于是有了吵架。
二女儿思清出生后,沉樱更加忙碌了。
1943年,战争中本就不平静的生活又迎来惊涛骇浪——梁宗岱回广西百色处理亡父遗产事宜时,竟然移情粤剧演员甘少苏,不仅多次为她写诗,还倾囊助她赎身,明知这样做会伤害沉樱,仍大张旗鼓宣告结婚。
“合欢花下立,双双笑语融融”已成过去,没有声讨,没有控诉,沉樱带着两个女儿搬到了重庆南岸四妹的住处。
几个月后,儿子思明出生。
回到重庆后,梁宗岱想求得谅解,不时去找沉樱,有一次还亲自牵着一只奶羊步行送过去。
在三妻四妾合法的 社会 里,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可是自尊心极强、又受过“五四”洗礼的沉樱,绝不接受这样的三人行。
正值蒋介石招安,梁宗岱不愿卷入政治,他辞掉教职回到百色定居。
抗战胜利后,沉樱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上海任教。得知消息后,梁宗岱随后赶来,希望接他们去广州同住,沉樱选择了拒绝。
阅读、教书、 育儿 ,她有勇气和底气独自面对生活。
受赵清阁之约,辍笔八年后,沉樱欣然执笔,写了短篇小说《洋娃娃》,风采不减当年。
这是她在大陆最后的作品。
1948年,带着三个稚龄儿女,怀着一颗痛苦的心,沉樱跟着母亲、弟弟去了台湾。
临行前,她对赵清阁说:“要走得远远的,永世不再见到梁宗岱!”可是她的行李中,不多的几本书中,其中就有梁宗岱的《一切的峰顶》。
既恨,也爱。多年后,沉樱这样解释分开的原因:
“ 和他分开,其原因,既简单,又复杂。他很有钱,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我只有离开他,才能得到解放,否则,我是很难脱身的。我是一个不驯服的太太,决不顺着他,大概这也算山东人的脾气吧 。”
独立,才能自由,这是她在早年的小说中多次赋予主人公的性格。
盟约既毁,她便走得毅然决然。
到台湾后,沉樱定居苗栗县头份镇,在当地一所私立中学教书。环境清幽,生活安定,“精神之舒畅前所未有”。
教书理家之余,她把兴趣转向了英文小说的阅读和翻译。
夜晚的灯光下,母亲静坐念佛,三个小儿女并头酣睡,沉樱自己则“伏案执笔乱涂细改”,那是她向往的小快乐。
然而终是异乡。沉樱怀念着故土故人,每每看到盛开的杜鹃花,耳边便响起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声。
1949年,在散文《春的声音》中,她不由感慨:“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
随着两岸局势紧张,和大陆的通信彻底中断。
为了迁就孩子们升学,1957年,沉樱应聘到台北第一女子中学教书。
靠着一份教职和业余写作,她以一己之力承担了三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
在台北,文学同道纷纷来访,林海音、琦君、刘枋都是她的座上客,“谈写作、谈翻译、谈文坛、谈嗜好、谈趣事,彼此交换、报告欣赏到的好文章,快乐无比!”
不断的收获中,沉樱也意识到,她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对文字的运用,包括爱引用蒙田的句子,无一不受着梁宗岱的影响。
他的印迹无法抹去,孩子们相继赴美留学、工作后,孤独中,尘封的 情感 重又启动。
1963年除夕,沉樱给在美国的女儿写信:
信末,她感慨道,“我们这分散五处的一家人……”
除去母子四人,这第五处,便是梁宗岱。
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
适逢马思聪夫妇到台湾演出,沉樱悄悄去听,忆起当年在北平双双对对,而此刻形只影单,“聆听那些美妙而耳熟的琴音,真是百感交集,成了座中泣下最多的人”。
离开时,他们并未正式离婚,她仍是“梁太太”。
在与台湾朋友们的通信中,她的落款始终是“梁陈瑛”;
她不经意写在纸上的,常常是他写给她的那些缠绵文字。
异乡的孤独中,幸而还有阅读、翻译为伴。
退休后,沉樱动了自己印书、送朋友做纪念的念头。就这样,译著《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面世了,谁料竟如彗星般照亮了文学的天空,一版再版,仍供不应求,创下了台湾出版业的奇迹。
受到鼓舞,沉樱一鼓作气出版了译著系列《蒲公英丛书》。
得益于在婚姻中汲取的养分,二十年后,她终于与翻译家梁宗岱殊途同归。
性格棱角已被时间磨去,中美国门打开一丝缝隙后,二女儿思清回国见了父亲,她带回了一些梁宗岱手稿。
翻看着熟悉的笔迹,沉樱心潮起伏。那一刻,怨恨灰飞烟灭,她提笔给他写信:
“藕”通“偶”,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通信恢复后,沉樱的字里行间不乏温情,聊到儿子时,她说:“不服输的毛病(像你),遇事过于和善迷糊(像我)。”完全是亲昵夫妻的口吻。
她重印了他的《一切的峰顶》,而晚年热衷制药的梁宗岱,也会把自己发明的特效药寄给沉樱。
隔着时间与空间,他们再次触摸到甜蜜与温馨。
71岁时,沉樱赴美与儿女团聚,那时,她已被“帕金森”病折磨。老病相催,更加思念故土。
1982年4月,阔别三十多年后,沉樱终于回到大陆。逗留的几个月里,老友欢聚一堂,梁宗岱赶到北京多次求见,她却没有答应。
也许,她情愿让记忆停留在青春岁月,那时,容颜未改;那时, 情感 依旧。
回到美国第二年,传来梁宗岱去世的消息。
遗憾总是有的,当林海音因编书需要,来信向沉樱要几张和梁宗岱的合照时,她催促儿女:“赶快找出来挂号寄去!”
当有个晚辈说,在复旦读书曾师从梁宗岱,所以应称她“师母”时,她“双颊微红,微微笑了一下”;
听到梁宗岱去上课、他饲养的山羊跟在身后亦步亦趋的趣事时,病中的她饶有兴味,笑眯眯地说:“他就是那德性!”
爱与恨,都付笑谈中。
1988年4月,樱花飘落时节,沉樱在大洋彼岸去世。如她留下的文字一样,爱与人生,干干净净,璀璨又隽永。
⑶ 张爱玲旗袍格言
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张爱玲非常喜爱旗袍,她有各式各样的旗袍。织锦缎丝旗袍,传统且略显华贵;稀纺旗袍,轻盈而妩媚;镂金碎花旗袍,华丽而高雅;黑平缎高领无袖旗袍,凄美哀愁而不失神秘。
她穿旗袍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倾慕者的记忆里。
她亲自为自己设计衣服,在读书时,就把所得的奖学金,自选衣料设计服装,连弟弟张子静问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样子,她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对于旗袍,张爱玲偏爱鲜明的对照,承重的黑与轻盈的白,清冷与明丽,简约的现代线条与传统花纹。
她还独创了很多穿法,譬如说在旗袍外边罩件短袄,在旗袍外穿上清装大袄,引领了一时潮流。
张爱玲喜欢把刺目鲜艳的“花朵”穿上身,她留在世上最出名的那张照片:寒得沁人的深秋,张爱玲穿着无袖旗袍,袖缘还往里裁减得很深,从这边的肩胛骨可以看到那边的肩胛骨,张爱玲把瘦削的旗袍穿到了刻薄。
老照片中的张爱玲,双手叉腰,头颅高昂。
眉眼和唇角都极力上扬,含着笑意。虽非十全十美的相貌,却是倾城之姿。她身形修长,线条流畅如画,从颈脖到腰身顺势而下,勾勒出一个薄而长的倩影。
身体被包裹在旗袍中,清瘦得几乎不见,如一缕似有还无的诗魂。
⑷ 旗袍女人散文
对于“旗袍”我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少年时的一个旧梦。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是中国“国服”的候选之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它是中国所特有的服饰,是集美学与传统手工艺术为一体的一种优雅服饰。“旗袍女”,也是“淑女”的代名词,优雅、气质而内蕴丰富,是中国传统女性美的代表和标准。
每每读到旗袍二字,我就会觉得舒心;一旦看到旗袍,便会情不自禁地了解它布料的质地,以及款式与做工;见到穿旗袍的女人,在尊重与不失礼仪的前提下,我都会珍视几眼,还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基于不影响革命形象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所以我一直保留着这份嗜好,或者已经是癖好了。像我之好茶,好书,好写散文一样。
既然“旗袍女”,也是“淑女”的代名词,那么“旗袍女人”就应该是优雅、气质而内涵丰富,富含传统美的“熟女”了,我作此想。
旗袍女人是我的好友。当然我不知道她姓甚名谁,芳龄几何?也不知道其闺处何方,是否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却丁点儿也不影响我们做朋友,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无关风月,只为真心”。我欣赏旗袍女人的文风,那种素雅恬淡中的淡淡忧伤,不缺温情的美感;喜欢读她的诗词,而且每次读过之后,都会觉得清新愉悦,意犹未尽。读她的词有唐婉儿的风韵,似乎看见晚霞初落,一位婷婷的女子在亭中热望的眼神,晚风撩起她的裙摆,拨乱了她的秀发。读她的诗,仿佛呼吸到带雨带露的空气,嗅到一袭晨风里的郁金花香。我想,这就是旗袍女人的诗风,是她的气息。
第一次赏读旗袍女人的诗《清平乐,伊笑依旧香梳》诗中写道:“谁晓春处,寂寞空枝树。云在天涯风眷顾,唤雀归来同路。万木静待重苏,桃花三月如初。不语倾城百媚,伊笑依旧香梳。”好一个“唤雀归来同路”,一份思念霍然心中,非常优美、荡气回肠的好诗,那只等待风信的雀,一定隔山暖新酒,他恨不能,生出神鸟双飞翼。这“香梳”一词恰到好处,妙不可言。诗文用词婉转,寓意深刻,作者犹如丹青的高手,亦如弄琴的玉指,情入诗境,回味无穷。
《如梦令,落花有怀》词中所说:“桃杏争春且住,烟柳垂亭倚路。岸草落花时,难掩湿云带雨。独步,独步,风拂残痕无数。”是呀,落花有怀,怀什么?怎么怀?怀的是不老的春色,怀的是无限的思念,谁又知落花“怀春”这一路之上,有多少寂寞与孤独?“独步,独步,风拂残痕无数。”何等的情怀,何等的女子,又何等地伤怀,令人怜爱。
《江城子,江上情怀》说:“倚岸凭栏影孤长。浪飞扬,鸟彷徨。云水波涛,暮色卷疯狂。多少情怀江上望。天地远,梦何方。”流水有心,端的应该晓得把这份思绪带去远方,或者是一滴雨,或者是一瓣雪。梦中望伊人,滴水同灵。这首词意境之远,心境之长,令人动容。虽然词中没有一个情字儿,却让人读后情有心生。难得读到如此优美,情笃的好词。我欣慰自己能成为这么一位幸运的读者!
《苏幕遮·独倚黄昏》旗袍女人在这首词中把思念之情,心中的期许表达到极致。词中写道:“暮云天,如画卷,湖水微澜,鸥鸟双双恋。风瘦拂帘情缱绻。相望成笺,满目斜阳挽。”“月楼深,灯火浅,独倚黄昏,落日亭桥岸。思绪凭栏伊影剪。书锦寄欢,不写流年叹。”
这是一首读后久久不能释怀的好词。“风瘦拂帘情缱绻。”中的“瘦”字回味无穷,夏日里的风瘦了,瘦了就是薄凉,是清爽,是淡淡的思念,还是温软的慰藉。“相望成笺,满目斜阳挽。”一句中的“相望”给人无限的遐想,而“满目斜阳挽”中的“挽”字,既有留下之意,又有留住之情,以及淡淡的暖意,淡淡的忧伤!只此一字却是意境不凡,是层层叠叠,清晰可辨,可嗅,可触摸的感怀。“月楼深,灯火浅”中的“月楼深”,多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不是!只在“灯火浅”时才会思念起,凭栏思念中的伊人是那么地深情,相守是那么的笃定,“书锦寄欢,不写流年叹。”此情此景,谁人不怜,谁能不爱!其中伊人也是孤独的,也需要抚慰,只是权当思念作心欢,“不写流年叹”!
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强,情入境,境入心,娟美而清丽,流露的情感委婉得体,描述的伊人,婉约优雅。
自古说,文如其人。我是相信的,比如唐婉、比如李清照、比如苏麻喇姑。旗袍女人的诗词描述的应该是作者心性的独白。何况,我与旗袍女人也谈诗词,也谈旗袍,她曾经说:“旗袍穿在不同层次的人身上,表现力不同,但也需要一点点外援的介入,比如小花伞、珍珠链,或者坤包的介入,大概能突出主人素雅的个性,以及内在的'期许”也说:“女人的个性,其实与选择旗袍的质地、款式有一定程度的关系”还说过“旗袍本就讲究,旗袍女人讲究才对。”
偶尔,我在旗袍女人的空间也看见过四碟包饺子用的食材,柔软细白而浑圆的面团、鲜绿细碎的葱花、白盈盈的葱断、鲜红的肉泥,都着实讲究着;断的、泥的和团的都各有其形,净明而鲜嫩。所谓“一叶挡目,滴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不无道理,“三分厨艺,七分刀功”之说,更是窥见一斑。旗袍女人,端的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蕴含传统美德;既有旗袍之身,也有旗袍之韵的“旗袍女人”了。
相逢何必曾相识,赏花未必自己家;才女多诉人情恶,哪知世上风情薄。旗袍是讲究的,旗袍女人讲究才对。她空间里的那一屉光鲜的饺子,等的可是“唤雀回来同路”之人?花草有本心,何须士人折;月风赋歌声,泪湿琴低泣。
但愿旗袍女人诗风,时风不减。我欲乘风而去,和一轮冷月挂于枝头,聆听您的歌赋。
⑸ 为什么说旗袍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
旗袍,这衣服的出现既有时间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现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前的,按我们国家的历史算是够晚的了,若就因此说它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就会对汉服、唐服,不公了。因为它们出现的时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统治者本身不是汉族人,他们是除了元朝时期的统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备广泛性,因为从古至今汉族人口都是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没排过第二的。最后,虽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旗袍还是大多数人的常用服装,但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它的来源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才出现的这一事实。它是满族人为了既满足他们的审美观感,又能体现他们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贵,还有当时的统治需要——为了能和汉族人和平共处,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才有了旗袍的诞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头老百姓能买得起的,因为旗袍普遍都是价格不菲的。
⑹ 北京旗袍和上海旗袍不同是审美不同吗
摘要 不止是审美的不同,还有文化特色的差异。
⑺ 小学生朗诵中华诵可以穿旗袍么
小学生朗读中华颂可以穿旗袍,唐装都可以
⑻ 《旗袍》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旗袍》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PlzVO759bGZRQO8AbLQ9RQ
⑼ 有什么适合做旗袍秀时的背景音乐
古筝《梦里水乡》
民乐--流花的湖
十二金钗(抒情中国)
民乐 苏堤春晓
古筝 云水禅心
古筝 柳色新
古筝 夏有凉风
听壶--大彬壶
电子古筝 千寻
凉夜窗情(天浴)
大气一点的
雅尼--和兰花在一起
雅尼夜莺
琵琶语
西洋乐一般用英格玛的,不过旗袍不太适合
仅供参考
⑽ 我穿旗袍经典抒情散文
冬日的夜晚,光阴有些漫长,很多时候喜欢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做。晚饭后,打开衣柜整理那些不常穿的衣物,一股檀香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
一件粉白色的亚麻面料旗袍,映入我的眼帘。本就是喜欢怀旧的女子,今日面对这样一件旧了的旗袍,很难消除我笔下不再感慨。有些东西冥冥中在召唤你,使你不得不搁下一切重新去邂逅它,亦如旗袍。今日闲淡,我便把旗袍一一翻出来,连同一些远去的日子也一并翻起,在唇齿间咀嚼一份檀香味。
大三的那年,因为一部电影《花样年华》爱上了旗袍,爱上了这蕴含忧伤与华丽的服饰。于是,跑遍了整个小城,在一个小巷子的拐角处遇到一家即便拆迁的旗袍店,买了一件亚麻面料的粉白色旗袍,几乎花掉了我两个月的生活费。那时候真傻,为了这样一件衣服,我宁愿节衣缩食半年,竟然当成减肥。本就是属于清瘦型的身材,还美其名曰的减肥,女孩子的心事都写在脸上,矫情。
我穿旗袍,是因为我想在还可以奢华的年纪去温习那旧上海的风情,虽然我非江南女子,也没有身处江南的体验,但我仍旧怀揣一枚江南情结。似乎,在梦里我已是江南小巷里的娉婷女子,手握诗书,一方阁楼,凭栏而望。倘若淋漓地下一场雨,雨后的黄昏,我更喜欢身着旗袍,把心事写在一袭衣服上,婉约成一行清浅的水墨素花,在最美的年华里,无休止的开放。每个人都拥有一段翠绿年华,又有谁会忘记那青葱的时光?
曾经的粉白色亚麻旗袍,至今仍旧纹理平整,不毁一丝一线。那少女时代穿出的味道,依旧会在每个怀旧的夜晚萦绕于窗前,久久无法散去。若说,真正的把旗袍穿出一道风景,那还是多年后的一回。
喜欢怀旧的女子,多少都带点忧伤的味道,这是别人对我的评价。我穿旗袍不免有了几份清瘦,因此要真正的量身裁衣,才能穿出一种味道。去一家名为“秋霞布庄”闲逛,看重了他家新来的青花图案料子,对着镜子比划。老板人很精明,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三言两语说得我心花怒放,当下订好了一件青花旗袍。半个月后,取回穿上,当真是合体素雅!连我那一刻都爱上了自己。
那个夏天,我从校园经过,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不同的人看自然是不同的风景,学生看的是老师的美丽怀古的个性衣服,同事感知的是久远的年代里的繁华,或许还是惊讶我还没发胖的形体,而我想要的是一份平静、一些记忆里搜寻的'片段,却记不清是那个时代。
青花素雅的图案,外加旗袍的风韵,华美了我的表象,让我多了几许不为人知的寂寞。爱美的女同事,也大胆效仿,偶尔晾晒一下自己的旗袍,终究女人到了三十几岁因为腰围,还是放弃了对旗袍的执着。似乎我和这些旗袍有着不可意会的情缘,岁月在我三十几岁后,依旧赐我不变的腰围,那一尺八足以让橱柜里的几件旗袍轮着换,也丝毫不见紧巴。
时光偷走了我很多东西,可这份怀旧情节却愈发浓郁,留不住光阴,能够留下来的只是一些记忆。喜欢读白落梅的文字,想象中那梅花盛开处,一袭白色长袖旗袍,雅致的女子从诗书中款款走来,不动声色就已经令人屏住呼吸,怕世俗的纷扰扰了她的清宁。看她的《我不穿旗袍好多年》,萌发了我平淡文字里的旗袍情节,忽而觉得自己即便是东施效颦也定要为旗袍做一次华丽的落笔,尽管文字平凡的要命。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穿旗袍的女子,倘若觅不到一个可以为之情深的男子,哪怕她心怀锦绣,哪怕她风姿万种,也不过是一抹孤独的风景。那么,在世人的眼里,穿旗袍的女子,一定是孤独的,或许我也是孤独的。我竟然痴痴地恋上了它,仅仅只是一件服饰而已。不知道我穿着旗袍是否也会打动一个男子的心?只是旗袍里藏着的那颗高傲的心,我没有。我有的是温和的心,却被冰冷的外表遮掩着,也可能会被任性的脾气耽误掉,想来倘若真正碰到心仪的男子,也不会有人懂我这不入世俗的衣物里还藏着一颗暖暖的心。
穿上旗袍,我和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褪去它,我却无法演绎我那份深藏的寂寞。感叹,世间竟有一种服饰可以揣测人的内心。
雪小禅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素着脸不化妆扎着马尾穿着牛仔裤的女子,穿上旗袍的那一刻,我惊觉我是妖娆的。
穿旗袍,就像爱上了一个心仪的男人,暗恋的岁月,只属于自己。别人无法体会你心中的甜蜜,自己知道自己有多爱他。
旗袍是寂寞的,所以我不常穿它。毕竟我是世俗中的女子,太多的东西牵绊着,无法真正读懂它华丽袍子下面的忧郁。但我依然会选择一个我行我素的日子,把它重新穿上,那怕只在家里或者就近的巷子里转悠一圈,也不枉费我一个女子的华丽美梦。
去年的一件紫色小花盘扣旗袍,给我三十五岁的年华增添了几许妩媚。穿它,我喜欢走在五月的渭水河畔,即便引来异样的目光,我也不会顾及。至少,这种珍贵的情结不虚度我的年华。但那些旧了的旗袍,我不舍得丢弃,存放箱底,隔了时光再看,仿佛完美到胭脂鲜翠。
现在,我还喜欢穿旗袍,倒不是因为我的身材依然可着装,只是我与它之间像是有了“孽缘”,终究扯不清。今夜,摊开的素纸上,我再叙旗袍情深,不知谁与共鸣?我想有些故事还是在水墨里淡开,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