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越南奥黛的简介
奥黛(Ao Dai),类似于中国旗袍的越南的传统服装。越南官方也认为奥黛源自中国旗袍。奥黛是中文对越语Ao Dai的音译。"Ao"源于汉语"袄",而Dai的意思是"长"。但是在越南党政的官方中文版网站里,始终用"旗袍"称呼奥黛。
奥黛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长衫,类似中国旗袍,胸袖剪裁非常合身,突显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而两侧开高叉至腰部,走路时前后两片裙摆随风飘逸,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因此无论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很方便
❷ 奥黛和旗袍有没有关系
奥黛和旗袍有一定的关系的,奥黛是越南的传统服装的,主要还是借鉴了我们国家的旗袍样式,从而发展而来的。
❸ 东南亚的民俗风情
东南亚 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民族服饰 颜色 说到东南亚的服饰颜色, 只能用色彩缤纷来形容。或许是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的影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喜欢一些鲜艳的色彩。 比如,马来西亚人的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所以马来的服饰给你的感觉总是快乐奔放的,处处显示热带风情。去过马来西亚的人都有生动的回忆。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纱笼的马来妇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鲜花,把马来西亚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而柬埔寨人有个古老而美好的穿戴的习惯,他们喜欢用五彩缤粉的服饰色彩来表示日子。星期一喜欢用嫩黄色,星期二爱用紫色,星期三乐于用绿色,星期四用灰色或浅蓝色,星期五红色,星期六是黑色,星期天是红色。上述习惯穿戴方式,在宗教活动中特别盛行,因此被誉为“七彩星期”。 平民从前的服装颜色富地方色彩,北越妇女喜好茶色,中部妇女偏爱紫色,南越妇女多著白色或前面 绣花,但目前几乎没有分别。 特色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相较马来西亚的其他服饰来说,“巴迪”(蜡染)可以说是其最具特色的服饰啦。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誉为马来西亚国服,“巴迪”设计优美,图案繁多,款式别致,有的编织手法相当细腻,“巴迪”为长袖上衣,图案讲究对称,图案花纹不对称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蜡染布制成,有的则由丝绸作原料,质地不同,但大多宽而大,薄而凉爽。“巴迪”有长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着长袖“巴迪”。传统的马来妇女服饰分上衣和纱笼(筒裙),衣宽如袍,袖长,衣身长过臂部,纱笼十分宽大,通常长达足踝。马来妇女穿着传统服装时,头上披着一条薄薄艳丽的纱巾,纱巾垂挂至肩膀或胸前。她们的服饰习俗忌讳袒胸露臂。马来族服饰造型、设计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情调。 菲律宾有一种男士穿的上衣,名字叫做“巴隆”。“巴隆”样子像敞领衬衫,白色,可以是长袖的,也可以是短袖的。两边腰际开点岔,腰部略窄,前面有两个大口袋,胸前两边各有一条织出来的垂直白色花纹。这是一种菲律宾的礼服,可以穿着参加宴会,或者重要会议。 菲律宾女土们爱穿西式裙子,在会议和宴会上也有穿民族服装的,叫做“马隆”,样子有点像印度的纱丽。“马隆”是一条宽长的布,有十几种穿法。在身上围好以后,布的末端是否搭过肩头,若搭过肩头又如何搭法,可以变化出许多式样来。 菲律宾还有一种叫菠萝服的。这是菲律宾人用菠萝叶制成的衣服。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在枝叶繁茂的菠萝种植园里,菠萝叶喜获丰收,菲律宾人用它制成一种透气性好,不缩水又便于洗涤的布料,然后加工制作男衬衫、短衫和外衣以及台布、门窗帘和餐巾等。但不是所有的菠萝叶都能制作菠萝服,只有在指定种植场栽培出的特殊品种——一种坚硬带刺的菠萝叶才能制作。菲律宾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都爱穿菠萝服。 服饰变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吸纳外来文化和异族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她才显得宽厚、丰满。变革是必须的,但不是照搬而是完善自己,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脉承关系,都在这个定律中行进着。违背这个定律就会走向灭亡,就只有依赖于人,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对此在人类历史上有证可考。以我为本,立足于构建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广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才使得本民族文化的特质更具个性,更具有活力,更加能丰富人类社会文明这个大框架。 “奥黛”(aodai)是越南最具传统的民族服饰,多为丝绸制作,其最初的样式借鉴了中国旗袍的特点,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后来,包括法国设计师在内的不少服装专家又对“奥黛”进行了修改。今天我们看到的“奥黛”,大概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时最终确定的。 很多人都觉得“奥黛”和中国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实“奥黛”是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一种服饰,它最能体现越南男子淳朴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娘惹服饰,马来西亚华人引以为傲的精致与奢华。娘惹服饰是娘惹文化的另一个代表。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娘惹服装多为轻纱制作,典型的热带风格。其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印度尼西亚以其绚丽多彩的染织文化而为世所周知。尤其表现在服装上,传统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织在一起,逾发显得多姿多彩。本民族固有文化与100年前品顿族文化重叠交叉,完美的体现在一幅布料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旗袍也出现在印尼。经过改编,印尼人将它吸收到当地的传统服饰中。至今,印尼服饰在染织图案和刺绣手法上,还能明显看出其受中国文化之显著影响。印尼的服饰文化,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受地域性文化(如“品顿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及西洋文化的错综交叉影响,在其众多岛屿上遍地开花。今天,以多样化民族文化为主旋律的印尼流行服饰,正以其独特的设计,向国际化发展。印尼人将各种文化,成功的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中,形成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或许也就是印尼时装今日能立足於国际的缘故吧 风情 缅甸人笃信佛教,参拜寺院宝塔必须脱鞋赤脚进入,表示对佛祖的尊敬。缅甸人视摸头为一件不礼貌的事,因此不要随便摸小孩子的头。 越南是一个重视独立与自主的国家,正致力于发展经济。虽然目前仍然物质较为匮乏,但人与人之间还是以同志般的平等地位对待,即便是饭店的服务生,也要以礼相待,切不可摆出鄙视的态度,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泰国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法律中有许多保障宗教的条文,故而不要对佛像不敬。由于僧侣必须严格遵守小乘佛教教义,绝对禁止接触女性或被女性触摸,所以女性游客在公共场合应避免碰触僧侣。 回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在傍晚的回教徒祈祷时间内不要打扰他们。另外,用食指指人在马来西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最好以拇指代替;触摸小孩子的头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建筑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0个东南亚国家集体惊艳亮相,无疑是世博园里一大看点。从金碧辉煌的宫殿式传统建筑、缤纷绚丽的民族服饰,到风情万种的民族歌舞、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独特而神秘的风情。 东南亚馆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自然、健康、休闲的特色。泰国馆呈现给游客一座古典泰式建筑,从任何角度看都夺目的泰式尖塔。缅甸馆亭台风格和神庙建筑,展示了缅甸建筑艺术的魅力。柬埔寨馆展示文明古国的瑰宝“吴哥古迹”,有吴哥寺庙的女神浮雕和大吴哥的南门楼,让游客领略其建筑文化、历史遗产及辉煌灿烂的文明。越南馆波浪形的竹子外墙和用竹子搭成的宫殿,吸引游人的眼球。东帝汶洛斯帕洛斯风格的屋顶、刻有雕像的木门,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 “泰国色彩”——泰国国家馆。泰国传统的服饰,鲜艳的妆容,优美的舞姿,泰式的大餐,无不让游客着迷。来自哈尔滨的吴先生说,泰国传统舞蹈很美,不仅是服饰上的美,舞姿上也很美,用舞蹈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让人感觉很神秘。 东南亚馆的民族服饰只能用色彩缤纷来形容。马来西亚馆入口处,展现代表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该国其他民族的服饰。印尼多个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也在展馆中充分的体现。文莱的年轻男女身着传统的纯手工马来族结婚礼服,在长者带领下进入婚典舞台,举行一系列马来族传统祝福仪式。 东南亚馆的亚热带风光景色旖旎。马尔代夫是世界最美岛国之一,也是人们心目中的浪漫天堂,盛产金枪鱼、鲤鱼、鲛鱼、龙虾、海参、石斑鱼、鲨鱼、贝壳、海龟和玳瑁等。马尔代夫馆布景和各式展品充满岛国风情,呈现阳光海域,馆内多种海产品展现了当地发达的渔业资源。印尼馆“海底世界”,展示海洋、沙滩、河流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千岛之国的万种风情。 东南亚馆的民族歌舞表演多姿多彩。马来西亚馆由全国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构成的歌舞表演,在世博会期里每天都会表演两常泰国馆由中音木琴、洋琴、响板等传统乐器合奏民俗音乐,民间舞蹈有北部指甲舞、东北部手网舞、中部祝福舞和南部扇舞。柬埔寨呈现民族音乐的一大特色——滑音表演,在亚洲广场伴着曼妙舞姿上演。菲律宾有高山部落民族的古老曲调,也有棉兰老岛婚礼上的穆斯林舞蹈。 饮食 泰国 泰国人的饮食习惯与我国南方大同小异。主食以大米为主,辅以面粉,东北部人多习惯吃糯米,饭后喜欢水果和甜食。泰国素以酸辣著名,且一般较肥腻,因此,能吃辣的人吃泰国菜是不用担心的。菜肴上也没有太多禁忌,只是在南部穆斯林地区都吃清真菜,与我国回族人一样。泰国菜所用调料很丰富,有辣椒、虾酱、鱼露、酱油、醋等。泰国华人较多,在一些大城市和旅游地区,都有华人开设的中餐厅,南北风味齐全。 到泰国旅游,品尝海鲜也是重要活动项目之一。泰国南部两面是海,渔业十分发达,热带海鲜品种丰富,物美价廉,而且有些海鲜在我国是少见的。但是吃海鲜不能贪食,特别是吃烤虾、烤鱼和生鱼片、生蚝时要特别小心,一定要用按泰人习惯配制的调料吃,吃海鲜最好能喝点酒、多吃点蒜,以防拉肚子。 地道的泰国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通常选用新鲜的食品原料,菜的味道以辛辣为主,但也有些菜与中国南方菜(如粤菜、潮州菜)的味道相似。主要菜肴有烹饪海鲜、野味、蔬菜和凉拌菜,多有辣味。因菜肴中有一种调料叫"香茅草",有股异味,一般人不能接受,若能吃习惯了,也会喜欢其独特的味道。泰菜中有一道名菜,泰语叫"冬洋宫",中文意为、酸辣虾汤",由鲜虾加上香茅草、野茄子、辣椒、鲜蘑菇等调味品煮制而成,很具泰国菜特色。另一美味菜肴――咖喱海鲜也值得一尝,如咖喱虾、咖喱蟹等,其味与"冬洋宫"不同,每个人都能接受。此外,凉拌菜品种也很多,但它多为生冷菜肴,且有异味,初时可能不习惯,因此,在吃自助餐选择凉拌菜时可先尝后取食。 泰国小吃很多,且物美价廉,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较普遍的有盖浇饭、各式包子、各种汤类、甜品等。其中,以中餐馆的小吃最具特色,类似我国广东、香港的早茶食品。泰国的烧烤食品别具风味,如烤鱿鱼香脆可口,越嚼越香;炸香蕉味道独特,香蕉去皮后油炸成咖啡色软条,吃时感到甜中带酸。香竹糯米饭更是芳香清甜,不可不尝。此外还有烤牛肉片、烤鸡胸肉、烤大虾、烤鸡翅,以及鱼、香蕉干、芒果条、榴莲糕等水果、风味小吃等。 泰国人的饮料,一般为咖啡、凉开水或矿泉水,多数还要加冰块,热茶不多。因此到泰国旅行时,不习惯喝凉开水或冰水的游客,可自带茶叶、茶杯,用酒店准备的电热水壶烧水冲茶,如旅馆没有,可请导游设法解决。 到泰国品尝新鲜水果也是乐事,并可以果代水,因泰国盛产水果,一年到头供应的水果十分丰富,其价格比我国香港便宜。泰国较有名的四季水果有:榴莲、山竺、红毛丹、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木瓜等,其中榴莲、山竺、红毛丹最有特色。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饮食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饮食相比,口味更加浓重一些,喜欢放咖喱和辣椒。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体排汗会感到爽快些。由于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马来人不吸烟,不吃猪肉、自死物或动物血液。马来人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餐前必把手洗干净,用餐时十分卫生和礼节。 越南饮食 越南料理通常可以分为三个菜系。越南北部是越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很多著名的菜肴(如越南河粉和越南粉卷)都源自北部地区。越南北部的菜肴更传统并在对调料和原料的选择上更严格。 越南南部菜肴在历史上收到中国南方移民和法国殖民者的影响。越南南方人喜欢带甜味的菜肴,作为一个更具多样性的地区,越南南方菜使用更多种类的香草。 越南中部的饮食与南部和北部的相比差异明显,越南中部料理使用更多的小配菜,也更具辣味。 外来的肉类,如蛇肉、软壳龟(soft-shell turtle)肉,狗肉和羊肉多在饮酒时才使用,它们并不被视为日常菜肴。 鸭仔蛋,将孵了15至18天,快孵化成雏鸭的鸭蛋用开水煮熟,敲开蛋壳,加入盐等调味,以小匙羹挖来吃。它通常与鲜鲜蔬菜如:越南香菜、食盐、胡椒、青柠汁一起被食用。
❹ 为什么中国叫旗袍,而越南称旗袍为奥黛
因为越南的奥黛是结合了我国旗袍和欧美服饰文化所设计的服饰,它并不是旗袍,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国家服饰的命名,因此越南也称他们的国服为奥黛。旗袍是中国在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它的命名是由旗人的袍简称为旗袍而命名的,它是由清朝的旗装,慢慢的简化成为了旗袍,而且也在凸显女性的身材方面做了一些修改。
奥黛只是长得像旗袍,但是它的用途却比旗袍广泛多了,而且我国旗袍都是女性穿的,但是在越南的奥黛男性也可以穿。现如今日常穿奥黛的男女很少,但是呢一到盛大节日男子女子还有小孩都会穿上他们国家的衣服庆祝。
❺ 传统服饰的旗袍是根据哪个民族的服饰改良的
传统服饰的旗袍是根据满族的服饰改良的。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5)奥黛和旗袍是谁仿的谁扩展阅读: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
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❻ 越南旗袍什么时候出现的
奥黛(越版旗袍)的出现和越南的法国殖民者关系很大。奥黛是上世纪30年代才刚刚在越南定型的民族服饰,比上海20年代开始流行的民国版旗袍还晚了十年。而旧上海的法租界则是当时上海最繁华最潮流的地方。所以可以肯定越南奥黛是法国人从上海带过去的民国版旗袍的变种。
❼ 奥黛的发展历史
在越南语里,奥黛一词可以指历史上的多种服装,包括ao ngu than ---- 一种受到清国影响的时装。包括河内艺术家Nguyen Cat Tuong 在1930年受巴黎时装的灵感而重新设计的一种服饰,包括我们看到的西贡服装设计师在50年代设计的样式。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的越南南方,奥黛曾经非常流行,但是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以后,提倡俭朴的服装而禁止时装而基本消失,直到90年代,奥黛才重新流行起来。越南男子相对应也有一种叫Ao gam,通常也在重大节日和婚丧礼等场合穿,但是今天Ao gam只是在老年男子中才穿。不过2006年在越南举行的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也都穿上了奥黛。
历史流变
越南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奥黛的发展流变也是如此,不过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本土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在奥黛中加入了不少少数民族元素。因此可以说,越南的奥黛是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产物。网络上有人把它称作“越南旗袍”是不准确的,虽然它与旗袍很相像,但是从历史流变来看,奥黛在早期只是与旗袍有联系,后期的发展则融合了欧美文化。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属时代,一些年轻女孩开始进入法国人的学校读书,这时出现了既能符合她们知识文化上优越感、同时又能领导时尚风潮的服装。1930年代,当时最有名的设计师同时也是作家的 Nguyen Cat Tuong(法国人称他 Le Mur)从巴黎时装获得灵感,设计了一系列明亮色系、肩膀打折、圆型低领、马甲剪裁等具有浓厚法式风格的奥黛,同时也使用垫肩、袖套、蕾丝、流苏等欧式配件。而另一位设计师Le Pho 也延续这种剪裁合身的风格,奠定了现代越南奥黛的基本样式。
1950年代,Tran Kim 以及Dung这两位服装设计师,将领口到腋下这部分改采45度的插肩袖设计,可避免手臂活动时产生的绉折,同时也在长裤部分做了贴臀、宽管的斜边剪裁设计,直到今天仍被继续沿用。(Tram Kim,这位老牌设计师在1982年到美国加州开了分店 Thiet Lap Tailors,而他在西贡的老店则由他的儿子继续经营)
1954年之后,南北越进入分裂时期,越南南方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无领的奥黛,这股风潮由 Madame Nhu(人称“龙夫人”,她是前南越总统吴庭艳时代的第一夫人,因吴廷艳终身未婚,因此由吴庭艳胞弟吴廷儒的太太陈丽春Tran Le Xuan 担任)亲自带动,她常常穿着船领或水手领的奥黛接见外宾,露出纤细白皙的颈部曲线。直到1975南越解放前,此时的奥黛呈现各种嬉皮、迷幻的风格,也有迷你裙化的倾向。
1975年北越解放南方,南北统一之后,奥黛几乎消失殆尽,因为越共认为奥黛代表当年南越的资本主义、布尔乔亚与邪恶美帝,而且不符合劳动人民的穿著,只允许在少数场合例如婚礼时才能穿。 直到1986越南“革新开放”以后,越南政府开始重新提倡奥黛,奥黛因此才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女性公务人员、旅馆接待、新闻主播、航空公司空姐以及高中女生的标准制服。
越南政府鼓励妇女在正式场合穿著国服。例如,春节时普遍穿红色的,丧礼穿黑色,婚礼以粉色为最佳。大中院校的女子校服定为白色国服,以象征少女的纯洁(所以在胡志明市街道上,时有遇到穿著传统服装的竟然都是女学生,一到上学或放学的时间,街道上成群的白色“奥黛”晃动着,十分醒目)而在她们结业典礼时则可换上色彩鲜艳的国服意味着她们的成熟,和和服有些相似。越南航空公司空姐的工作服也被设计成“奥黛”的样式。一般情况下,中年妇女穿深色国服较合适,少女则为浅色或白色为主。虽然他们的男国服特色不太鲜明,和“唐装”几乎一样,但足以见得他们对自己传统服饰的重视。2006年11月17日至19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与会领导人穿的也是奥黛,不过由于奥黛本来是越南女性的传统服装,而与会领导人中,18名是男性,因此设计师专门对“奥黛”长衫略作改造。
1989年越南开始举办“奥黛小姐”的选拔(Miss Ao Dai),每年都吸引上千名佳丽参赛(在1989年有16000越南人参加了在胡志明市举办的选美大赛),年龄从15岁到35岁都有,而美术学校的学生也开始参与奥黛的改良设计,再加上女性杂志定期发表新的奥黛款式,以及越南纺织业开始蓬勃发展,因此越南奥黛进入繁荣阶段。1995年东京举办世界小姐选美,越南佳丽Truong Quynh Mai 以一袭蓝白相闲的锦缎奥黛赢得最佳民族服饰奖,同时也引起国际间对奥黛的重视。许多国际时装秀或设计大师也从奥黛获得不少启发与灵感,例如:Claude Montana、Ralph Lauren、Karl Lagerfeld、Richard Tyler、Christian Lacroix等。
越南奥黛至今已成为国家形象、流行时尚甚至建筑艺术的最佳代表,目前首都河内正在兴建一座全越南最高的65层楼建筑,预计2010正式完工,而它的外观正是来自越南奥黛的灵感。
❽ 奥黛被越南人穿了100年,和中国的旗袍是什么关系
奥黛源于旗袍
❾ 旗袍马褂也是汉族的不是满族的清朝是抄袭我们汉族。。
其实清朝服饰就是明末的民装汉服,圆领长衫是明末圆领袍为了方便系扣位置从肩膀移动在胸前形成厂字襟圆领长衫,(受厂字襟弧形立领布扣女装影响加上了立领形成厂字襟弧形立领长衫),明末女装立领长衫,斜襟方立领金属扣是贵族穿的,厂字襟弧形立领布扣是民女穿的。男女款还有短款的圆领对襟立领对襟圆领厂襟立领厂襟是罩甲比甲和圆领袍改的,方立领金属扣是贵族女子穿的,弧形立领布扣是民众穿的,也就是马褂。当时交领已经不流行了细带位置在腰间,弯腰很麻烦,因为厂襟确实很方便系扣位置在胸右,高立领卡脖子不舒服,低立领不好看又不暖和,领子改成弧形很舒服好看。在明末当时所有民装都这么穿,包括满族自己。到了清朝中期贵族女性才开始流行弧形立领,厂襟,布扣。清朝中期后逐渐被民间款式取代。清初剃发令和易服是两件事,易服就是让所有官员穿满族设计的朝服和常服,旗人包括汉旗穿满族服饰罢了,民间该穿什么穿什么。满人当时是没什么服饰特点,满族特点就是马蹄袖披领旗头套着其它民族的服饰穿,他们直接照搬汉人改制的样式上保留了一些细节,马蹄袖,披领,旗头就是所谓的满族服饰了。清朝汉人满人其它少数民族穿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细节不同罢了。明朝之前56个民族大部分民族他们的服饰都是交领都汉化了但是保留了一些细节,到了明末又是一次汉化。所以汉服并没有满化,反而是满族服饰汉化了不光是满族,其它一些民族也是穿着清朝流行的服饰戴着自己民族的头饰和帽子,清朝流行的长衫少个袖子就是藏袍了。旗袍是立领汉女装去掉琵琶袖改为直袖,腰部收腰,高开衩,立体裁剪形成旗袍。汉女装就是明朝弧形立领厂字襟的女长袄女长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