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郑和下西洋简介 七次下西洋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
1、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3、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5、暹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6、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7、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8、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9、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10、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12、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3、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殿均已圯,塔巍然存,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4、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5、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16、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17、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B.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去过哪些地方呢
在中国悠长的历史时间里,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时,明代是经济、军事都非常发达的国家,为了宣扬国家的繁荣,为了与其它国家技术、经济上面的交流,明成祖命令郑和七下西洋。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东起琉球等地,到最远的东非、红海等地,是中国古代历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
郑和七下西洋,经过不同的地方,途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古里、菲律宾、马尔代夫、斯里兰卡、也门、肯尼亚、索马里等多个国家。下西洋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注意目的,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将中国的文化和制造技术传到国外,宣扬了大明王朝的国威,也获得经济、制造、农业等方面的交流。
郑和七次下西洋,通过这几次航海行为,推动了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废除了朱元璋禁海政策,开启了海外经济贸易。下西洋将国外的原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为中国的工艺技术、手工业生产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不仅促进了中外文明、经济的交流,对于航行中的国家、地区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留下非常珍贵的航海地图。
C.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3)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旗袍地扩展阅读
郑和下西洋航路之远、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划时代的。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使命未能由郑和船队来完成,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在那么广大的范围内,发展起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D.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是
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4)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旗袍地扩展阅读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种政治秩序由于是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故总体上是非侵略性的。
E.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在哪里
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在南京,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员和船只最多,并且是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范围和航海目的一系列史实以及评价都存在一些争议。
在政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中国船只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增加经济利益的刺激,明朝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这种调控体系是非霸权的强国国际政治体系,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近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
F.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G. 明代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太仓的浏河镇。浏河镇是江苏省重点镇隶属江苏省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西南与上海市嘉定两区接壤,为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和郑和下西洋起锚地。
郑和是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7)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旗袍地扩展阅读
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江苏太仓已成为侨资企业集结地,该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正提速扩容,预期明年七月建成后将投入运行,以迎接新一轮侨资入驻。
太仓市政府官员称,郑和是东南亚华商的保护神,六百年前郑和从这里起锚七下西洋,促使老一辈华商得以正常进行海上贸易,才有东南亚华商今天的稳定和发展。郑和下西洋保证了海上航道的安全畅通,提高了华侨在侨居国中的地位,推动了华商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不少海外华人、华侨对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情有独钟,纷纷慕名前来投资。
H.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纪念雕塑图岸 浏河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太仓的浏河镇。浏河镇是江苏省重点镇隶属江苏省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西南与上海市嘉定两区接壤,为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和郑和下西洋起锚地。
郑和是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8)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旗袍地扩展阅读
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江苏太仓已成为侨资企业集结地,该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正提速扩容,预期明年七月建成后将投入运行,以迎接新一轮侨资入驻。
太仓市政府官员称,郑和是东南亚华商的保护神,六百年前郑和从这里起锚七下西洋,促使老一辈华商得以正常进行海上贸易,才有东南亚华商今天的稳定和发展。郑和下西洋保证了海上航道的安全畅通,提高了华侨在侨居国中的地位,推动了华商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不少海外华人、华侨对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情有独钟,纷纷慕名前来投资。
I. 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
提到明朝的外交,最有名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郑和下西洋了,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郑和此人虽为明朝的太监,但是他却是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与历史上那些蛊惑君王、祸国殃民的太监相比,郑和真的是为明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明朝统治者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派郑和下西洋呢,规模如此之大的航海活动必然是要消耗很大的国力的。
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
那么郑和下西洋都到了哪里呢,最远又走到哪里呢?
郑和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沿海国家,还到达了东非,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最远的地方就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了。
无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都是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的,巩固了明朝的政治统治,开拓海外贸易解决了明朝内部的财政危机,还加强了中外文明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