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
㈡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中柳梦梅化什么妆,造型如何
是这个样子的。
牡丹亭
㈢ 在《牡丹亭 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初次见到柳梦梅时是16岁还是28岁
16. 因为我的态度很好. 所以是16...
㈣ 昆曲《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属于小生中的哪一类
昆曲《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属于小生中的哪一类?
A.巾生 B.冠生 C.穷生 D.雉尾生
答案C
㈤ 如何看待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的
我想,假如杜丽娘长得丑,她也许会有对爱情的向往,但未必有那么强烈,更不会发出“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感叹。正为她是如花美眷,却困在深闺,三春好处无人见,才为虚度的流年感到格外惋惜。 假如杜丽娘长得丑,柳梦梅当然不会多看她一眼。他的人生目标是做高官、娶美女,第一次出场就说了“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 但就这样,不足以说明天生丽质是不可忽视的资本。柳杜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爱情,说是“慕色”更准确。“慕色”是青年男女之间原始的、美好的情感。不管杜丽娘第一个见到的青年男子是谁,只要是个俊秀的书生,她就会爱上他,柳梦梅就更直接了,孤单地住在梅花庵,少个佳人相伴,拾了幅美女图望梅止渴,真有佳人晚上来找他时,他便喜出望外,把美女图扔在脑后了(否则何以认不出眼前人就是画中人)。可见,假设上门来的不是杜丽娘,是另一名佳人,他一样能爱上她。 最能打动我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是宝黛之间的志趣相投、心灵相契、日久弥深的爱情,一种是患难之中产生的休戚相关、不离不弃的爱情(暂时想不到经典例子)。 好像扯远了,赶紧回来~~~好象要产生爱情,天生丽质不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个人魅力倒是很重要的,这种魅力来源于内才、气质、性情等。就像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人都不美,却彼此吸引,还有印象很深刻的《三言二拍》里秦少游初见苏小妹,觉得她是才女,容貌并不美丽,却很清雅,绝无俗韵(这应该是气质吧),就一眼看上了。 好了,废话太多,就当抛砖引玉了^-^
㈥ 请问柳梦梅和丽娘是那里面的人物
这两人都是《牡丹亭》里的人物,杜丽娘是一个千金小组,柳梦梅是一个她梦想出来的书生,她因梦而画的画里写到“他年若得折桂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后来书生柳梦梅得到这幅画因此与杜丽娘结缘,一段佳话。古代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爱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