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都文殊坊简介
玩法1:淘古玩
地点:博古山房、云成古家具、全蜀艺文史书局
如果厌倦了古玩市场的嘈杂和三教九流人群,但恰恰又喜欢收藏点旧时的物件,建议到成都庙街精致的古玩店转转。印刻着历史痕迹的物品琳琅满目:古珠宝、古门窗、古木雕、古石雕、古玉器、陶瓷器、金银青铜器,高档木、石刻艺术品,竹木牙雕、古家具、杂件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家专注于巴蜀地域历史典籍的专业古旧书籍店值得一去。书局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抢救性收集了大批地理方志、乡邦文献、人物传记、佚文稿本、诗集文篡、碑刻拓片、掌故民俗、古屋营造、遗迹纪胜等各门类古旧文献资料书籍。
特色:博古山房集经营、收藏、修复、加工、制作、代购代销为一体的古艺术品的老字号店;全蜀艺文史书局店名由老作家马识途亲笔题写,店内还有流沙河、黄稚荃等文化名人的专门题词。
玩法2:领异域风情
地点:卡多那漫画西餐吧、天竺工坊
在中国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中,西式餐厅和印巴风情工艺品店散落其间,更体现着过去与现代的一种融合。我们坐在屋檐下、院坝里,听着欧洲音乐,享用西餐,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特色:卡多那是一位来自美国德客萨斯州,由布什总统亲自签名,并授予他“讽刺幽默专家”称号的知名人士,他把美国的漫画设计理念带入中国。携中国妻子,打造一个具有异国风情、别具一格的集卡通漫画和欧洲音乐为一体的西餐吧;天竺工坊专卖印度和尼泊尔特色的手工艺品,西域民族文化尽收眼底。
玩法3:观民间工艺
地点:景福隆、老粗布、蜀锦、四川皮影馆、羌家绣品、希瑞竹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带来了精湛的民间工艺。文殊坊里,汇集了乡土特色的中国布鞋、服饰、手工刺绣商品、布艺生肖玩具、泥塑年画、天津泥人,藏羌风格的刺绣制品、堪称“东方瑰宝、神州一绝”的蜀锦、生动的皮影、手工编织的瓷器竹编……
走进这一家家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店,可尽情观赏,也可选购几件装饰居室,一些工艺品制作过程,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现场亲自体验。
特色:观看四川皮影演出,历史、神话、传说、谐剧等剧目;现场观看羌家女刺绣工艺: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观赏蜀锦、土布的纺织过程。
玩法4:坐特色茶馆
地点:郎河、山子茶庄、叙府龙芽茗茶、盐茶道
坐茶馆是成都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旧时,有满大街的茶铺,一元钱的盖碗茶,茶客们坐在街沿上摆龙门镇、看报纸、逗鸟、打瞌睡……生活的节奏很慢,悠闲而舒适。如今,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人们更需要偶尔到茶馆里放松身心。文殊坊的茶馆各具特色,或茶道表演、或浓缩地方文化特色。约三两好友,在这里散漫地谈天说地,或是静静地发发呆,岂不是人生惬意。
特色:山子茶庄有精彩茶艺表演,在音乐上加入了川剧的元素,在表演形式上多方位融合;一家名为“盐茶道”的茶楼,浓缩了自贡盐文化,茶馆里微缩景观展现2000多年的自贡井盐文化、传奇故事。
玩法5:品四川美食
地点:夫妻抄手、芙蓉豆花、一品黄粑、怀远三绝、牛肉煎饼、天主堂鸡片、宜宾燃面
四川人好吃,除了享誉全国的火锅,四川小吃色香味俱全,更是叫人垂涎。来到文殊坊,逛累了特色小店,赶快到香味扑鼻的各种小吃店里坐下,饱偿店家精心烹制的各类美食,经济实惠。
特色:牛肉煎饼外酥内嫩,松软可口;宜宾燃面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味美爽口,独具一格;芙蓉豆花为手工石磨制成,清新自然,既有回味,且韵味悠长,成为具有特色的独家风格;夫妻抄手皮薄肉嫩、咸甜微辣、鲜香爽滑,适合中华南北食客之口味;怀远冻糕、叶耳粑、豆腐帘子;天主堂鸡片薄叶大张、入口爽快,鸡味油泣细嫩,麻辣中略呈甜味。
玩法6:购居家饰品
地点:东方记忆、香馨阁、中国结
无论走到哪里,注重生活情调的人总是希望把所见的可爱之物带回家中,装点生活。即将开街的文殊坊有几家独具品位的饰品店。中式风格的挂饰、摆件、灯饰,佛具工艺品、工艺蜡烛、陶瓷,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应有尽有。这些小玩意,融入在文殊院这个历史文化氛围中,有一种怀旧寻古的气氛。
特色:东方记忆的金石轩仿古居家饰品取材于古老的东方神话、佛教故事等。每一个造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及典故,特别是仿拓片碑帖,显露出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情调和东方禅韵;香馨阁的佛具工艺品、工艺蜡烛、陶瓷大部分为自己设计及制作,造型独特、新颖。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成,每个结都有它的编造规律,每个结又都根据其形、意而命名。
玩法7:选贴身配饰
地点:龙藏福缘、晶玉轩、天工坊、香居坊
也许不算名贵,没有复杂的款式,不是名师设计,但是对于追求超凡脱俗的女人,文殊坊几家女性饰品店和服饰店里的东西值得拥有。佛教珠宝首饰、翡翠玉石雕琢而成的饰物、晶莹剔透的琉璃饰品,香居坊里的旗袍、新娘妆、晚装、晚清装、时尚休闲装等服饰,足以把一个女人装扮得典雅时尚,独具东方神韵。特色:晶玉轩饰品天然纯净,主张独一无二的时尚,带给女人“如花似玉、不可方物”极至之美的全新感觉;龙藏福缘的首饰具有文化内涵,让佛教走入生活,让更多的人与佛教接上法缘;香居坊的服饰秉承东方传统服饰文化精髓,演绎时尚现代生活情韵。
玩法8:赏佛教绘画
地点:五色渡缘堂
文殊坊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浸润,这里有一家店专门经验传统工笔佛教题材绘画,更是与文殊坊的佛文化不谋而合。对于喜欢宗教绘画的爱家,可以到这里来赏画,买画,在画中参悟人间的真、善、美。
玩法9:泡吧品酒
地点:映象酒吧、竹之韵
如果说,坐茶馆更受中老年人青睐,那年轻时尚一族就是不折不扣的泡吧一族。文殊坊是泡吧的新去处。下午,背靠着文殊院的红墙,茶和咖啡氤氲,历史与今天在这里汇合。夜幕降临,淡淡的酒香充斥着迷离夜色,醉和醒就在一念之间。
特色:映象酒吧里一副副老照片,展现成都本土文化。
竹之韵生态竹酒中富含有17种纯天然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木质素、天然有机物等纯天然营养成分。
文殊坊剪影
川西民居
还原儿时记忆
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朱红的大门,布满青苔的水缸,花团簇拥的门斗,坡屋顶房檐上的滴水瓦当,青石砌的地板,雕花的窗棂,黑色的楠木柱……文殊坊的建筑为两进式院落、三围式院落以及四合院。在原有建筑的地基上,按照原来的风格、风貌进行“克隆”,大小、占地、高度与原有建筑一模一样,街、院、巷、邻里保持了亲和的尺度关系。
文殊坊以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其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成都会馆院落总占地面积为7460平方米,均为清末时期的木质建筑,通过落架整合修建进行保护后,老院落里破旧的木柱、木梁等已被修复;成都庙街与成都会馆一街之隔,同样为传统老建筑。开街营业后的成都庙街主要包括旅游精品古玩、旅游民俗用品、文化餐饮休闲、老成都味道四大核心部分。
城市新名片
刷新成都品位
文殊坊提出的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功能区(RBD),与城市商务功能(CBD)和城市居住功能区(LBD)相融合。它有别于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昆山的周庄,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也不同,它是以古建筑、古庙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的现代体验式旅游,打造观光、休闲和可参与性旅游,形成集佛教文化、旅游、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都市旅游商业文化区。文殊院片区有自己特有的川西民居文化和佛禅文化根基,建筑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复兴就显得更有生命力,而城市也因此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这里,将成为成都城市的又一新名片。
文殊坊坐标
文殊坊位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一墙之隔。文殊坊“成都庙街”处在文殊院街、五岳宫街上,东向从草市街穿酱园公所街、西珠市街,西向从人民中路穿文殊院街即可抵达繁华都市的清幽之地“文殊坊”。
❷ 满族的服饰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简介
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特色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形式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分类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 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满族妇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
女式旗鞋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满族妇女高底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马褂
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
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
清代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靰鞡
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色彩与图案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袍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
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特别是满族入关以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编辑本段]精美多姿的满族服饰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而女式旗袍不但满族妇女至今喜爱,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穿着。
马蹄袖是清代满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名之马蹄袖。优点是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清中期以后,该袖式的服装渐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为礼服之用者。满族妇女礼服亦多为马蹄袖式。民国年间,逐渐不用。
窝龙带也是满族传统服饰,亦称马甲,实为无袖的马褂。有领,衣长及腹,多为两侧开衩,在领、襟等边缘处饰以各色花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夹、纱之分。内蒙古的满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将衣襟缝成弧形,即襟从领口至右肩处贴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转至肚脐处,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为上下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为对襟式,对襟下端多为如意头式,衣缘多镶以艳丽花边。清代该服饰窄小,多穿于旗袍内,清末以来尚宽大,多套于旗袍外。因其美观实用,至今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仍有年长者穿著。
乌拉是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之一。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文化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努而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著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著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敛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
❸ 有谁能够详细的介绍一下成都文殊坊吗
成都文殊坊 杭州清河坊
作者:舒非书 提交日期:2006-10-12 0:09:00
下班后,和女友一起驾车去盐市口。
她想去买衣服。
路过文殊院街,眼前突然一亮。
文殊坊!
忍不住停车。
应该是市政府新开发的仿古步行街。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杭州的清河坊。
去年在杭州清河坊游玩的时候曾感叹成都缺少这样一条仿古老街。现在如愿。
虽然还不象杭州清河坊那样游人如织,但可以想象不日将有大发展。
有不少外国人已经闻名而来。
有李伯清书画院。
有蜀锦画室。
有古玩,装饰品,小吃,民族服饰。。。。。。
仿古建筑古色古香。
有人在照相。
恍惚间如回古代锦城。
女友吃了很多小吃。发愿说周末再来。
连衣服都忘了去买。
逛了几圈,想租个铺面做书画。但和预想的一样,早已经没空的了。甚为叹惋。
一条好街道。成都又多一个让我留恋的地方。
附别人相关文章:10月1日,成都市区超大型休憩胜地——文殊坊将开街纳客,原汁原味还原老成都风情的文殊坊将带给市民新鲜的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提前探营这个极富魅力的高级宴会厅。
玩法1:淘古玩
地点:博古山房、云成古家具、全蜀艺文史书局
如果厌倦了古玩市场的嘈杂和三教九流人群,但恰恰又喜欢收藏点旧时的物件,建议到成都庙街精致的古玩店转转。印刻着历史痕迹的物品琳琅满目:古珠宝、古门窗、古木雕、古石雕、古玉器、陶瓷器、金银青铜器,高档木、石刻艺术品,竹木牙雕、古家具、杂件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家专注于巴蜀地域历史典籍的专业古旧书籍店值得一去。书局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抢救性收集了大批地理方志、乡邦文献、人物传记、佚文稿本、诗集文篡、碑刻拓片、掌故民俗、古屋营造、遗迹纪胜等各门类古旧文献资料书籍。
特色:博古山房集经营、收藏、修复、加工、制作、代购代销为一体的古艺术品的老字号店;全蜀艺文史书局店名由老作家马识途亲笔题写,店内还有流沙河、黄稚荃等文化名人的专门题词。
玩法2:领异域风情
地点:卡多那漫画西餐吧、天竺工坊
在中国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中,西式餐厅和印巴风情工艺品店散落其间,更体现着过去与现代的一种融合。我们坐在屋檐下、院坝里,听着欧洲音乐,享用西餐,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特色:卡多那是一位来自美国德客萨斯州,由布什总统亲自签名,并授予他“讽刺幽默专家”称号的知名人士,他把美国的漫画设计理念带入中国。携中国妻子,打造一个具有异国风情、别具一格的集卡通漫画和欧洲音乐为一体的西餐吧;天竺工坊专卖印度和尼泊尔特色的手工艺品,西域民族文化尽收眼底。
玩法3:观民间工艺
地点:景福隆、老粗布、蜀锦、四川皮影馆、羌家绣品、希瑞竹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带来了精湛的民间工艺。文殊坊里,汇集了乡土特色的中国布鞋、服饰、手工刺绣商品、布艺生肖玩具、泥塑年画、天津泥人,藏羌风格的刺绣制品、堪称“东方瑰宝、神州一绝”的蜀锦、生动的皮影、手工编织的瓷器竹编……
走进这一家家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店,可尽情观赏,也可选购几件装饰居室,一些工艺品制作过程,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现场亲自体验。
特色:观看四川皮影演出,历史、神话、传说、谐剧等剧目;现场观看羌家女刺绣工艺: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观赏蜀锦、土布的纺织过程。
玩法4:坐特色茶馆
地点:郎河、山子茶庄、叙府龙芽茗茶、盐茶道
坐茶馆是成都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旧时,有满大街的茶铺,一元钱的盖碗茶,茶客们坐在街沿上摆龙门镇、看报纸、逗鸟、打瞌睡……生活的节奏很慢,悠闲而舒适。如今,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人们更需要偶尔到茶馆里放松身心。文殊坊的茶馆各具特色,或茶道表演、或浓缩地方文化特色。约三两好友,在这里散漫地谈天说地,或是静静地发发呆,岂不是人生惬意。
特色:山子茶庄有精彩茶艺表演,在音乐上加入了川剧的元素,在表演形式上多方位融合;一家名为“盐茶道”的茶楼,浓缩了自贡盐文化,茶馆里微缩景观展现2000多年的自贡井盐文化、传奇故事。
玩法5:品四川美食
地点:夫妻抄手、芙蓉豆花、一品黄粑、怀远三绝、牛肉煎饼、天主堂鸡片、宜宾燃面
四川人好吃,除了享誉全国的火锅,四川小吃色香味俱全,更是叫人垂涎。来到文殊坊,逛累了特色小店,赶快到香味扑鼻的各种小吃店里坐下,饱偿店家精心烹制的各类美食,经济实惠。
特色:牛肉煎饼外酥内嫩,松软可口;宜宾燃面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味美爽口,独具一格;芙蓉豆花为手工石磨制成,清新自然,既有回味,且韵味悠长,成为具有特色的独家风格;夫妻抄手皮薄肉嫩、咸甜微辣、鲜香爽滑,适合中华南北食客之口味;怀远冻糕、叶耳粑、豆腐帘子;天主堂鸡片薄叶大张、入口爽快,鸡味油泣细嫩,麻辣中略呈甜味。
玩法6:购居家饰品
地点:东方记忆、香馨阁、中国结
无论走到哪里,注重生活情调的人总是希望把所见的可爱之物带回家中,装点生活。即将开街的文殊坊有几家独具品位的饰品店。中式风格的挂饰、摆件、灯饰,佛具工艺品、工艺蜡烛、陶瓷,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应有尽有。这些小玩意,融入在文殊院这个历史文化氛围中,有一种怀旧寻古的气氛。
特色:东方记忆的金石轩仿古居家饰品取材于古老的东方神话、佛教故事等。每一个造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及典故,特别是仿拓片碑帖,显露出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情调和东方禅韵;香馨阁的佛具工艺品、工艺蜡烛、陶瓷大部分为自己设计及制作,造型独特、新颖。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成,每个结都有它的编造规律,每个结又都根据其形、意而命名。
玩法7:选贴身配饰
地点:龙藏福缘、晶玉轩、天工坊、香居坊
也许不算名贵,没有复杂的款式,不是名师设计,但是对于追求超凡脱俗的女人,文殊坊几家女性饰品店和服饰店里的东西值得拥有。佛教珠宝首饰、翡翠玉石雕琢而成的饰物、晶莹剔透的琉璃饰品,香居坊里的旗袍、新娘妆、晚装、晚清装、时尚休闲装等服饰,足以把一个女人装扮得典雅时尚,独具东方神韵。特色:晶玉轩饰品天然纯净,主张独一无二的时尚,带给女人“如花似玉、不可方物”极至之美的全新感觉;龙藏福缘的首饰具有文化内涵,让佛教走入生活,让更多的人与佛教接上法缘;香居坊的服饰秉承东方传统服饰文化精髓,演绎时尚现代生活情韵。
玩法8:赏佛教绘画
地点:五色渡缘堂
文殊坊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浸润,这里有一家店专门经验传统工笔佛教题材绘画,更是与文殊坊的佛文化不谋而合。对于喜欢宗教绘画的爱家,可以到这里来赏画,买画,在画中参悟人间的真、善、美。
玩法9:泡吧品酒
地点:映象酒吧、竹之韵
如果说,坐茶馆更受中老年人青睐,那年轻时尚一族就是不折不扣的泡吧一族。文殊坊是泡吧的新去处。下午,背靠着文殊院的红墙,茶和咖啡氤氲,历史与今天在这里汇合。夜幕降临,淡淡的酒香充斥着迷离夜色,醉和醒就在一念之间。
特色:映象酒吧里一副副老照片,展现成都本土文化。
竹之韵生态竹酒中富含有17种纯天然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木质素、天然有机物等纯天然营养成分。
文殊坊剪影
川西民居
还原儿时记忆
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朱红的大门,布满青苔的水缸,花团簇拥的门斗,坡屋顶房檐上的滴水瓦当,青石砌的地板,雕花的窗棂,黑色的楠木柱……文殊坊的建筑为两进式院落、三围式院落以及四合院。在原有建筑的地基上,按照原来的风格、风貌进行“克隆”,大小、占地、高度与原有建筑一模一样,街、院、巷、邻里保持了亲和的尺度关系。
文殊坊以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其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成都会馆院落总占地面积为7460平方米,均为清末时期的木质建筑,通过落架整合修建进行保护后,老院落里破旧的木柱、木梁等已被修复;成都庙街与成都会馆一街之隔,同样为传统老建筑。开街营业后的成都庙街主要包括旅游精品古玩、旅游民俗用品、文化餐饮休闲、老成都味道四大核心部分。
城市新名片
刷新成都品位
文殊坊提出的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功能区(RBD),与城市商务功能(CBD)和城市居住功能区(LBD)相融合。它有别于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昆山的周庄,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也不同,它是以古建筑、古庙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的现代体验式旅游,打造观光、休闲和可参与性旅游,形成集佛教文化、旅游、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都市旅游商业文化区。文殊院片区有自己特有的川西民居文化和佛禅文化根基,建筑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复兴就显得更有生命力,而城市也因此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这里,将成为成都城市的又一新名片。
文殊坊坐标
文殊坊位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一墙之隔。文殊坊“成都庙街”处在文殊院街、五岳宫街上,东向从草市街穿酱园公所街、西珠市街,西向从人民中路穿文殊院街即可抵达繁华都市的清幽之地“文殊坊”。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35610&PostID=7047758&idWriter=0&Key=0
❹ 成都哪里旗袍做的好
香居坊
地址:春熙路科甲巷伊藤阳华堂斜对面
❺ 满族服饰的介绍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特色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形式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分类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 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满族妇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
女式旗鞋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满族妇女高底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马褂
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
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
清代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靰鞡
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色彩与图案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袍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
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特别是满族入关以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编辑本段]精美多姿的满族服饰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而女式旗袍不但满族妇女至今喜爱,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穿着。
马蹄袖是清代满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名之马蹄袖。优点是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清中期以后,该袖式的服装渐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为礼服之用者。满族妇女礼服亦多为马蹄袖式。民国年间,逐渐不用。
窝龙带也是满族传统服饰,亦称马甲,实为无袖的马褂。有领,衣长及腹,多为两侧开衩,在领、襟等边缘处饰以各色花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夹、纱之分。内蒙古的满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将衣襟缝成弧形,即襟从领口至右肩处贴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转至肚脐处,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为上下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为对襟式,对襟下端多为如意头式,衣缘多镶以艳丽花边。清代该服饰窄小,多穿于旗袍内,清末以来尚宽大,多套于旗袍外。因其美观实用,至今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仍有年长者穿著。
乌拉是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之一。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文化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努而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著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著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敛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
❻ 您知道张曼玉在《花样年华》里换了多少件旗袍
影片中张曼玉换了三十几身旗袍
❼ 年轻的少女怎么穿旗袍
我觉得年轻的少女,穿旗袍穿的朴素单一比较好看。还有很多小女孩子喜欢小格子的旗袍衣服。这些女生都比较适合穿的。非常适合我们东方的女性,既穿的美丽大方又不会显得太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