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穆斯林妇女的长袍
我认为,长袍最好的品种是绢人长袍。北非苏丹、利比亚、突尼斯、西亚、阿曼、巴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国家的人从头到脚享受着白色。在中文里,他们看起来像孝顺。事实上,他们最时尚的服装是丝绸纺白长袍,白色头巾和一双抛光白鞋。
妇女的长袍与男式长袍的长度大致相同,而且她们的腰宽,腰宽。在工作日,阿拉伯妇女总是穿长袍。外穿黑色长袍是用真丝缎子做的,里面穿印花真丝或薄纱礼服,显得雍容华贵,高贵大方,最高贵的衣服被认为是阿拉伯女人。但也有一些浅蓝、淡绿色、淡黄色。
Ⅱ 为什么有的穆斯林穿黑衣有的穿白衣
黑色白色只是各地不同的衣着习惯,并无严格的规定。黑色则比较庄重,而穆斯林女子在外时穿着是必须庄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穆斯林喜欢黑色的原因之一。
穆斯林大多居住在热带沙漠地区,那儿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最高气温可达55摄氏度),降水量少,蒸发量极大,非常干旱。穿着白色长袍,戴着白色头巾,一是易于反射热量,防止阳光灼伤皮肤;二是避免身上的汗水过多蒸发,造成人体缺水。
某些地区的穆斯林对女子的服饰过份严格的表现,是为了表示对圣训的尊重。
(2)穆斯林女装特色扩展阅读:
穆斯林服饰要求:
禁止过多的穿戴,属于浪费。
禁止男人戴金戒指。
禁止赤身光腿走路。
禁止男人穿丝绸衣服。
禁止男人穿红花染过的衣服。
禁止男扮女装、女扮男装。
禁止穿一只鞋走路,因为恶魔用一只鞋走路。
禁止纹身。
禁止刮光唇须和胡须。
禁止拔脸上的毛和白发及白须。
禁止男女染黑发。
禁止头发剃一半,留一半。
禁止在衣服、墙、纸上画动物和鸟类以及人物的图像。若非画不可,让画师画风景,如山、川、河流、树、花草等。
禁止为了显示豪华气派、富贵权势而过分装饰自己的家。
Ⅲ 穆斯林女子为什么要戴盖头﹖
5 为什么一些穆斯林妇女要盖住她们的脸?
一些女性也遮盖她们的脸,因为她们认为那对她们来说是必要的——少数学者如是称——或她们认为那更有助于保护她们的端庄。其他人不认为它是必要的,她们更喜欢像穆圣的妻子那样度过每天的生活。她们相信那样做是将获得更多天堂报酬的佳行。
6 头巾阻碍你的日常活动吗?
头巾阻碍妇女的日常活动吗?我不以为然!通常一位妇女在自己的屋里不带盖头,所以当她做家务时并不妨碍她。如果一个长头巾阻碍她工作或引起危险——比如一位妇女正在机器旁或实验室工作——她可以戴尾边不拖拉的不同样式的盖头。实际上,盖头——也许是宽松的长裤和长衬衣,如果她的职业要求她弯腰,起立,或爬台阶或梯子——较之短装更能给予妇女更多的活动自由,同时还能维护她的端庄。
7 盖头意味着对女性的压迫吗?
盖头是压迫吗?恰恰相反。《伊斯兰的妇女》的作者法蒂玛·纳斯福博士将盖头视为维护女性端庄和受人尊重的权利。请反问提问者:如果一位女性有权公开半裸,为什么另一位女士无权在公共场合遮盖自己的身体?如果她选择端庄,为什么将它看成压迫呢?
Ⅳ 回族传统服饰特点是什么
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Ⅳ 回族传统服装的特色
回族传统服装的特色
我国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兰教创立后,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回民体会到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
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第三,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回族的来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至今世界各国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绿三色。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绿旗。阿拉伯国家制做的供穆斯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我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抱子)。回族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回族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习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国家风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女子订婚时,一般都要视其男方的经济条件,要适当的金银首饰作为聘礼。伊斯兰教允许妇女戴金饰这个习俗至今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还沿袭着。笔者1988年在土耳访问时了解到,现在他们给女子订婚时,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银首饰。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善于经营珠宝和金银首饰,经济条件也好,所以,他们的妻子、女儿都佩戴首饰。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三是受到中国汉族的影响,在中国汉族戴戒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环。以上这些因素对回族佩戴金银首饰都起了直接和间接影响。
第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回族的服饰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较大,除回族的头饰和宗教人员、老年穆斯林的服饰外,聚居区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镇的回族服饰特点不浓。西装革履、中山装、列宁装、夹克衫、滑雪衫以及各种时装均已成为回族的日常服装,手表已成为日常用具,居住在城镇的回族中青年妇女大都剪发、着高跟鞋,已形成风气,这些都是回族服饰发展演变的特点。 ;
Ⅵ 蒙古族饮食习俗和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概述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Ⅶ 回族的民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回族的民族服饰特点:
1、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
2、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
3、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7)穆斯林女装特色扩展阅读:
回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拥有浓重的伊斯兰教色彩。所以在有着号称回族文化符号的回族服饰文化在与汉族服饰款式基本相同的基础上保持着伊斯兰式的服饰特点。
回族服饰传承:
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根据调查,银川市现有回族服饰样式古板,色调单一;回族服饰缺乏专门人才,研发力度不够;信息采集传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沟通,发展回族特色产业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围。
银川商会的一项初步统计显示,银川市从事服装经营、生产加工的企业、个人约12000多家,绝大多数从事经营流通,专事服装生产加工的企业只有30余家,仅有的4家民族服饰生产企业也濒临倒闭。多年研究回族服饰的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副研究馆员陶红老师说,发展回族服饰。
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众中去挖掘市场,有了这个固定的市场,各相关服装企业在做工、面料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回族服饰的设计,比如回族婚礼服、礼拜服、高档生活装等才可能有所作为。甘肃临夏、青海循化等地着回族服饰的人比宁夏多。
这些地区除回族外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撒拉等民族,他们的服饰与回族的服饰一样,能形成一定的氛围。另外,该区回族居住比较分散,随着社会的发展,除特定场合外,大多数回族群众不着回族服饰,因此发展回族服饰的市场太小。
2005年,宁夏举办了全国首次回族服饰展演大赛,一些设计高雅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回族服饰,得到了宁夏广大回族群众的赞赏。中国音乐学院国际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大赛评委马书敏认为,回族服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饰风格。
她认为,回族的服饰文化底蕴很深厚,之所以没有形成自身风格,与回族的散居有很大关系,加上受汉文化影响比较大,民族特征不是很明显。她希望设计师们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风情的服饰,同时厂家能够以低利润对回族服饰进行推广。
陶红老师告诉记者,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有自己的设计师,在回族服饰的基调和设计上大胆创新,把民族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把回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开发高档服饰与中、低档服饰结合起来。
Ⅷ 阿拉伯袍
[一]男子的装束
身着大袍,外加披风,包头巾上戴头箍,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为白色,衣袖宽大,袍长至脚,做工简单,无尊卑等级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装,也是达官贵人的礼服,衣料质地随季节和主人经济条件而定,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等。
��宽松舒适为阿拉伯大袍的特点,但其做工装饰各区存在细微差异;如沙特人的大袍为长袖、高领、镶里子。苏丹人的大袍无领,胸围和袖子肥大,呈圆筒形,长至脚踝,前后都有袋兜,侧面还有腰兜,可两面轮换穿。阵曼人的大袍无领,领口处有一条约30公分长的绳穗垂于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状开口,可向里边喷洒香水,放香料。
阿拉伯大袍的颜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蓝、深灰、深棕色和黑色。阿拉伯人的内衣,各地区也不相同。上衣多为条纹长衫,也有白色汗衫,夏季许多人不穿内衣。下身穿着奇特,也门、阿曼、阿联酋等国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裤,偏僻地区的部落或穷人仅用一块布把下身一围了事。利比亚、突尼斯等国的男士是喜欢穿肥大的灯笼裤。由于阿拉伯男子一年四季大袍不离身,内衣的式样和色彩就没有多少显露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拉伯各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服装白大袍并没有被冷落,至今仍相当流行。即使是赶时髦的年轻人和公务人员,上班时西装革履或牛仔服,一到家仍都换上大袍。国家元首、高级官员身着大袍出席盛宴和庆典活动的也屡见不鲜。有一些人士洋结合,在大袍外穿西装,或西装外披大袍,可谓别具风格。
阿拉伯大袍历经千载而不衰,是它对生活在炎热少雨的阿拉伯人有无法取代的优越性。生活实践证明,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抗热护身的优点,无论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大袍,在吸收外来热量的同时,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犹如烟囱一样,使人体感到凉爽。
披风在阿拉伯人看来,是节日盛装,男人在大袍外加件披风,显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汉气概。披风花色繁多,质量也不相同。如科威特的披风市场上,男式、女式、夏天穿的透明纱披风、冬季穿的羊毛、驼毛、呢绒披风样样俱全;有平民穿的物美价廉的普通披风,也有王室成员及富翁们穿用的做工精细、镶有金银丝的豪华披风。
阿拉伯人的包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其色多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
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圆状环,多为黑色,偶有白色,粗细轻重不等。年轻人喜欢粗重的头箍,再系根飘带,显得潇洒、英俊。
有些阿拉伯国家,如半岛上的也门和北非的毛里塔尼亚,男人们头上缠一条白色的长头巾,不戴头箍。他们的头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还有其它用途:睡觉时做铺盖,礼拜时当垫子,洗脸时做毛巾,买东西时当包袱,刮风时蒙在脸上挡风沙。
阿曼男子只披头巾,不戴头箍,头巾的颜色有等级之分,多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员用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特制头巾,其他人们禁用。
头巾下再戴一顶小白帽是许多阿拉伯人的习惯。在非正式场合,他们更喜欢只戴小白帽而不包头巾。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部分男子不用头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顶红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毡帽。一些人爱在毡帽下缠一条白布,更显艳丽新颖。
佩物,是阿拉伯各部落长期养成的装饰习惯,其式样繁多,各有千秋,尤以也门和阿曼的腰刀最具特色。
腰刀最初是用以防身自卫的武器,后逐渐成为珍贵的装饰品和民族风俗。阿拉伯人觉得只有佩戴腰刀,才能显示男子汉的侠义、潇洒和威武气概,不佩腰刀的男人不算好汉。同时,佩戴腰刀也是男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至今还有些部落,当男孩长到15岁就为他举行佩戴仪式,以示祝贺。
腰刀的制做,在也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不少城市仍有制造腰刀的作坊,有机制也有手工制做,做工考究、精细。腰刀多为双刃,成弯钩形,刀鞘饰有银环,与宽皮带或绣有精美图案的丝带连结,便于佩带。
在阿曼,腰刀是国家的象征,其图案绘在国徽上。阵曼国的地图形状也酷似一把腰刀。
腰刀柄的制作也很讲究,有牛角、羊角和木质的,最名贵的是用犀牛角或长劲鹿角制成,用金银镶上图案或经文,光彩夺目,价值连城;有的还镶上主人很氏、制做年代,代代相传。
名为腰刀,并非都挎于人们的腰部,有的别于金银彩线绣成的腰带上,更多的插在胸前特制的宽皮带上,每当他们高歌起舞时,常以腰刀伴舞。腰刀几乎不离身,如从主人身上夺下腰刀,是对主人最严厉的教训与最大的侮辱。也门政府规定,佩戴腰刀的人打架斗殴,治安人员和部落酋长有权扣押他的腰刀,罚他在若干天内只能带刀鞘外出,晓谕人们他正在受过。所以,无论何时,都不可随便摘掉别人身上的腰刀。
毛里塔尼亚人的佩物与其他阿拉伯国家有所不同,几乎人人身带护身符,有的甚至要带几个。护身符装在皮制的小袋里。除美饰外,主要是图吉利。
[二]女子的服饰
头戴黑面纱,身穿黑大袍是伊斯兰教规定下的阿拉伯妇女形象。阿拉伯妇女的黑面纱很薄,戴上面纱,外人见不着主人的脸,主人却能透过纱同网视物如常。有少数妇女戴双层黑纱,视物困难,常需儿童帮助;有人用一块黑纱盖住头发,另一块遮住面部和嘴巴,露出眼睛;有人在黑纱上开一个或两个小洞,便于视物。黑纱有大小,小的罩住头及脖子,大的蒙在头上,四角可垂至胸部,甚至腿部。多数妇女除戴黑纱外,里面还戴有做工精细、镶嵌饰物的帽子。
黑大袍是阿拉伯妇女的传统服装,做工简单,式样和花色因地而异。如沙特妇女的黑袍是一件宽大的黑斗篷。
也门女子服式有二种:一种是头顶黑纱,将头部盖住,再披块黑布(或花格子布)裹着全身;另一种是分头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头顶黑纱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条黑裙子盖至脚面。
埃及妇女的黑袍是块长方形的黑布,即将5米长的布一分为二,两边缝在一起,根据个人喜好绣上花边即成,穿、披均可,灵活方便,还可随意穿着袒露身体的某一部分。
苏丹妇女爱穿拖地长袍。长袍是一块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
利比亚妇女外出时,常用一块类似被单的花布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双眼。
阿拉伯妇女看起来衣着简单,甚至赤脚,其实不然,她们浑身几乎戴满各式金银首饰。头戴银头箍,头箍系银链,前额挂金银链,鼻饰镶花,耳坠一环又一环,项链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挂镯子,脚饰脚镯与足铃……,倒也十分别致,充分显现披金戴银的雍容华贵。
滚滚石油财富改变着中东这块古老的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如今,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除在边远地区仍占统治地位外,大城市已逐渐让位于土洋结合,东西方款式共存的服饰新时代。尤其男女青年一代装束更喜欢追赶时髦。
埃及女装的主流是表现女性的体态美,款式不拘一格。西装、茄克、套装、长裤、连衣裙、超短裙、牛仔裤等,都很流行,传统斗篷式长袍,也仍有人穿着。
在利比亚,传统服装虽仍占主导地位,但年轻男人常是西装革履,女士们也身着西装套裙,庄重高雅,欣赏和追求“淡化”了的西方化妆术,胭脂、口红,轻描淡抹,染指甲、洒香水,佩耳环、项链等钝金首饰。
即使是伊斯兰教规最严格的沙特阿拉伯,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妇女们虽仍戴面纱,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边却是五光十色,年轻的学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上流社会的女子也穿上了潇洒的西装。
Ⅸ 穆斯林人穿着和禁忌
禁止过多的穿戴,属于浪费。禁止男人戴金戒指。禁止赤身光腿走路。禁止男人穿丝绸衣服。禁止男人穿红花染过的衣服。禁止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禁止穿一只鞋走路,因为恶魔用一只鞋走路。
禁止纹身。禁止刮光唇须和胡须。禁止拔脸上的毛和白发及白须。禁止男女染黑发。禁止头发剃一半,留一半。禁止在衣服、墙、纸上画动物和鸟类以及人物的图像。若非画不可,让画师画风景,如山、川、河流、树、花草等。禁止为了显示豪华气派、富贵权势而过分装饰自己的家。
在伊斯兰教没有教士阶层,没有教义机构,没有教会组织,也没有信经和教条。信奉伊斯兰教,首先要接受和遵奉教法规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忠诚于穆斯林社团并服从社团领袖。乌莱玛是伊斯兰教正统观念和社会准则的监护人,但并没有直接干预的手段。
为反对伊斯兰教上的偏离和调和,历史上不断发生复兴宗教的圣战运动。宝剑的圣战是小圣战,而大圣战则是与内心邪恶意念作斗争或学习教法一类的精神活动。
自近代以后,伊斯兰教世界遭到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各地穆斯林以伊斯兰教旗帜掀起多次社会运动,引发种种社会思潮,至当代汇成伊斯兰教复兴运动。这种净化信仰、恢复原始教义的思潮,既是对复归纯正伊斯兰教的领悟和追求,也是对在现代条件下变革和适应的激励。
当代伊斯兰教复兴,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心态和传统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体现。但是极端与反现代化的手段是错误的。
Ⅹ 沙特穆斯林白色头巾和红方块头巾有什么区别
所谓头巾或面纱( veil)在此是指穆斯林妇女穿戴的体现伊斯兰特色的典型服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面纱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 有一种面纱被称为“波尔卡( burqa) ”, 从头披到脚, 眼部为纱网, 供辨路, 此种面纱流行于阿富汗。还有一种面纱被称为“卡道尔( chador) ”, 黑色, 从头披到脚, 仅露出眼睛, 多流行于伊朗。流行最广的面纱称为“哈吉布( h ijab) ”,指白色或其他花色的头巾, 妇女用它来遮住头发和身体, 但露出脸部。
头巾对于穆斯林妇女来说,不仅是一件头饰,更是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妇女着装得体合乎教法的体现,是包含于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妇女的服饰之中的。总体上,穆斯林妇女面纱的颜色多为黑、白、绿三色。因为伊斯兰教崇尚这3 种颜色。“色尚白,本色也。黑绿, 天授万物之正色也。不用红、黄。红, 艳色也; 黄, 僻色也。”伊斯兰教认为白色是最纯洁、最喜悦和最清白的颜色,同时也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 代表着沙漠中的绿洲, 象征着生机勃勃。阿拉伯国家的国旗中多有绿色。年轻妇女喜爱戴绿色头巾, 着绿色裤子。黑色也是穆斯林喜爱的颜色, 伊朗、伊拉克的妇女多穿黑袍。我国回、东乡、撒拉等民族的穆斯林妇女,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养成了戴盖头的习俗。
直到现在穆斯林聚居区的妇女仍搭盖头。盖头一般分绿、黑、白三种颜色。少女和年轻媳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人戴白色的。从样式上看,少女和年轻媳妇的盖头,一般都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额和脖子,后面遮住脖子搭到肩上。老年人的盖头则比较长,后面要拖到背心以下。目前穆斯林世界各国仍崇尚这3 种颜色。面纱(头巾)它不仅仅是一块方巾,更是一颗热爱信仰为主道不懈奋斗的赤诚之心。一块方巾它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信仰,也彰显着作为女性的庄重与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