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睡衣好几个补丁了从中你读懂什么

睡衣好几个补丁了从中你读懂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5 21:16:59

1. 求周恩来的故事~(急需)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找到周总理,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 “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苏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在国际上口口声声骂我们是社会帝国主义,把我们说得比厕所还臭。既是这样,那么请问:你们的林副统帅在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偏要投奔我们苏联呢?”周总理冷笑道:“正因为厕所臭,苍蝇才喜欢那个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林彪叛逃苏联并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个消息传出后,国际上一些敌对分子幸灾乐祸。中苏关系当时严重恶化,苏联大使和总理见面时存心想看好戏,让周总理难堪。他见兜圈子达不到目的,就摊出所谓的“王牌”,料想周总理一定无话可说,结果周总理反戈一击,苏联大使陷入十分狼狈的境地。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周总理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 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在外交场合出现法西斯的标志很容易引起外交纠纷,尤其是曾经遭受法西斯铁蹄蹂躏的国家,他们看见这种标志是很反感的。周总理的解释及时解除了他们的误会,但令人叫绝的是周总理借题发挥,号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那个菜吃掉。意外的这么一个被动场面,经周总理反意正解,反倒起了活跃宴会气氛的作用。
============================

这个网上还有很多详细信息~

外国人对周总理的评价

1、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时间: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Mao.ZD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4、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说:“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

5、建国前,斯大林和米高扬也说过:“你们在筹建go-vern-ment方面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们有现成的一位总理,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

6、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

7、苏联总理柯西金在会见日本创价协会会长池田大作时说:“请你转告周总理,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

8、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9、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在国内也同样,要是能多几个像周总理这样的领袖和Communistparty员,国家就会很好了。

10、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11、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

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后,身边工作人员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帐目。

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别无其他进账。

而支出的项目比收入的项目要多一些,大体有这样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零用费(购买生活用品),

特别开支: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费。

(一)周恩来、邓颖超18年总共收入16万多元
从有记载的1958年算起,截至197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18年间共收入工资161442.00元,平均每年8969元(笔者按:大约折合今人民币9万元。)此外再没有任何其它收入……

在这18年的全部开支里面,周恩来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这两项支出占总收入的1/4。这说明两位老领导对有困难的同志给予补助,体现了关爱。比如说,给周总理开车多年的司机钟步云,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多年来周总理、邓颖超都关心着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儿结婚,邓颖超给她送去300元作为结婚的费用。在20世纪60年代这300元可不是小数了(笔者按: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千元)。邓颖超经常这样讲,拿自己的钱补助同志,也就节约了国家的钱,这些同志就不会再向国家申请补助了。

周总理的月薪404.80元和邓颖超的月薪342.70元,合起来是747.50元,在当时领导人的收入中,不算少。(笔者按:当时1元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0—16元。)

五位政治局常委的工资都是一个级别,而夫人们的收入就不等了。1984年4月,邓颖超曾对亲属们说:“定工资时,蔡大姐(蔡畅)是3级,我是5级,到他这儿就给划到6级……就因为我是他的妻子。”邓颖超讲这些事的用意,是在教育后辈。她深有感触地说:“名人之妻难做。你们是名人的侄儿侄女,也同样难。你们只有好好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做好本职工作。”

周总理和邓颖超没有亲生子女,经常把剩余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补助他人。他俩除每月应缴纳的党费外再多余的钱,积蓄够5000元就交党费。周总理去世后,两人合计积蓄5709.80元。这以后,邓颖超个人还交过3000元党费。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资的调整,邓颖超收入增加,1992年7月最高达到过706.50元,她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仍然帮助有困难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对执勤部队进行生活补助,捐赠希望工程、亚运会等。

1992年,邓颖超去世后,工作人员遵照她的嘱托,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已购买的国库券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交了党费。

(二)周恩来总理廉洁自律
衣着——

在人们在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

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

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

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

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

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

住房——

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人们修的?!”

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仁义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

周恩来对自己乘从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

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

国家进口了一批国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

“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车。”

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三)周恩来总理的请客送礼
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

他的客人很多,有来西花厅拜访的、谈话的,还有来请示工作的。每当快要吃饭时,他总说:“别走了,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他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简朴的家常饭菜,不大吃大喝。

1952年初夏,他邀请冰心夫妇俩到西花厅做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而惟一些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

冰心回忆说:“这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的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把我们当作外人。”

周恩来不收受馈赠礼物。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信中说:

“周总理和邓颖超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

有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员给他捎来一筐新鲜桔子。他问清值25元钱后,让寄去50元。

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

(本文根据《周恩来卫士回忆录》、《人民公仆周恩来》、《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我们的周总理》等综合整理)

2. 对周恩来事迹的感言

漫说周恩来的“平易近民”

○ 高长武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归从。进一步说,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条治国为政的道理:制定的政策贴近老百姓,维护他们的利益,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这个道理反映在执政者的风格上,就是“平易近民”四个字。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政府总理,周恩来是“平易近民”的典范。

“平易近民”,必然与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周恩来虽身居高位,但从来都把自己视为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1958年夏,黄河中下游出现严重洪灾。7月18日上午,正在上海考察的周恩来接到报告,立即赶往受灾最严重的郑州视察灾情。当晚,他来到邙山脚下的黄河岸边,查看水势和救灾的情况,并冒雨鼓励大家与洪灾作斗争。秘书见周恩来衣服都淋湿了,忙撑起雨伞。周恩来立即阻止,说:“你看大家不都是一样在雨里淋着吗?”对一位政府总理来说,面对雨中灾民,虽然打伞与否只是一件小事,可二者体现出来的为政风格则是迥异的。

“平易近民”,必然平等待人,不摆官架子。周恩来一有空就深入群众中间,亲切地询问百姓冷暖,倾听群众心声。1956年5月6日,周恩来到太原钢铁厂视察。当他来到高炉现场时,值班工人史悠国正在忙碌。周恩来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手。史悠国看着自己满是油污的手,有些不好意思,正在进退为难之时,周恩来和蔼可亲地笑着说:“小伙子,没关系,来!”说着便紧紧握住史悠国的手,并亲切询问有关情况。正是这样的握手,把周恩来以至党和国家与老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平易近民”,必然勤恳为民,不当官老爷。周恩来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春蚕吐丝的精神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的:“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得知地震的消息后,周恩来乘直升机迅速赶往震区,冒着余震的危险,检查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一直忙碌到夜里,他才在驻邢台部队的营房里,与战士们一起吃了一点烙饼和煮白菜。周恩来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勤务员”,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在他晚年重病缠身之后也依然如此。1975年3月,周恩来在医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20天时间内,曾先后会见了赞比亚、圭亚那、新加坡、摩洛哥、斯里兰卡的政要或政府代表团,同时还在3月15日主持了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此外还处理了许多日常政务。周恩来以重病之躯在手术前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

以上只是捡拾了几个例子。实际上,“平易近民”的为政风格早已融化到周恩来一生所做的许许多多琐细事情中,是他爱民之情的自然流露,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老百姓才会亲切地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也正因如此,凡接触过周恩来的人,包括不少外国人士,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染。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周恩来邀请日本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到中南海住所作客。就餐时,周恩来请松崎坐在紧靠自己的右侧,并用他那不太方便的右手,不断往松崎菜碟里夹菜,劝她多吃点。在得知松崎的父亲曾在制酒行业工作后,周恩来取出自己珍藏的两瓶茅台酒,让松崎带回去,请她父亲尝尝。周恩来平易近人的举动使松崎十分感动。1978年再访中国时,松崎曾用日文写下“周恩来总理,您活在我心中”这十一个字,来表达她对周恩来的景仰和怀念。

在为政风格上,与“平易近民”截然相反的是官僚主义。而对于官僚主义,周恩来则是坚决反对的。1956年5月17日,他在关于昆曲《十五贯》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行了严肃批评:“现在有个风气,对领导不称首长就会有人怪”,“老百姓想见做‘官’的是多难啊!”我们做“官”的人,应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正在为人民服务”。1963年5月29日,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列举了官僚主义的12种表现,并细数了其种种危害,认为“官僚主义的态度和作风已经给我们的工作造成许多损失,如果听其发展,不坚决加以克服,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同时,他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绝不能容许官僚主义再继续发展下去”。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他更是严格要求,无论谁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他都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并责令改正。

古人云:“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一批又一批“平易近民”的共产党人的严格自律和不懈努力,新中国才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并保持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作者高长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17〕

更多文章:http://hi..com/zhouzongli/blog/category/%A1%BA%C8%CB%C3%F1%C9%F9%D2%F4%A1%BB%2D%C1%AA%CF%B5%CF%D6%D4%DA%2C%B9%D8%D3%DA%D6%DC%B6%F7%C0%B4%B5%C4%D2%BB%D0%A9%C6%C0%C2%DB

3. 《周总理的睡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根据补充:身为一国总理,贴身之物睡衣如此朴素,补了又补仍舍不得扔,体现了周总理艰苦朴素的精神。相较于现在东一个贪污、西一个受贿,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府官员已经很少了。

4. 什么是一件打补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陈列着两样引人注目的东西:一样是两件睡衣,一样是一双拖鞋。两件睡衣,毛主席已经穿了好多年了,线开了,缝一缝再穿;破了,就用布补起来。也不知缝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员趁毛主席休息之机,给他换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时,毛主席发现睡衣被换了,很不高兴地问:“我原来的那件睡衣呢?给我搞到哪里去了?”

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毛主席更不高兴了:“快给我找回来,哪个叫你们换了的!”工作人员见势不妙,赶紧把换走的旧睡衣又拿了回来。

毛主席接过旧睡衣,边穿边说:“习惯了,还是这件睡衣好穿。”

结果,这两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员把它们作为陈列品收藏时,特地数了数上面的补丁:一件上有67个,一件上有59个。

毛主席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个洞,鞋面也开线了。工作人员几次要给扔了,毛主席总是不让,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拿到外面去修。修鞋师傅看了都直犯难:“都坏成这个样子了,还怎么修哇!”

尽管这样,毛主席还是不叫扔。工作人员只好自己用针线缝一缝,再摆在毛主席的床下。

像周恩来、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决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锻炼出来的。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迈向胜利。他们也深知这是一个好传统,所以才坚持不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伟大人物的伟大胸怀,也自觉地投身于艰苦奋斗创业中去。

5. <周总理的睡衣>是小学几年级的课文

1981年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课
新教材可能是小学语文第三册吧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6. 周恩来小故事

7. 周总理的睡衣的课本原文

邓奶奶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老花镜,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给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奶奶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8. 周恩来的故事

学习周恩来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职责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职责。因此,学习周恩来精神并不仅仅是共产党员的专利,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职责。
周恩来不仅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国家领导,更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但他更是由一个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他的精神既体现在远大的革命理想目标中,更体现在脚踏实地、平易近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他的民主作风,他的超人的智慧和实践艺术都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所应学习的和继承的东西

周恩来出生在上个世纪末年。他的一生参与了解决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伟大事业。他为拯救中华和振兴中华献出了毕生精力。为中华之崛起

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

9. 《周总理的睡衣》这篇课文护士捧着睡衣为什么流泪了

《周总理的睡衣》一文中护士的眼泪是一种敬佩,尊重,感动之泪,因为作为一个国家总理,穿的睡衣都是经过多次补丁的,而且补丁又紧又密。说明了周总理节俭爱民,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本文被编入199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16课,主要内容是:

新中国成立后,邓奶奶已是花甲之年了,但她还在中南海戴着老花镜为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原来已经有好多补丁了,在邓奶奶的身边,有一位工作人员看了觉得应该给周总理换一件睡衣了,然而邓奶奶却坚持不同意换,仍旧仔细认真的为周总理补着睡衣。

(9)睡衣好几个补丁了从中你读懂什么扩展阅读:

周总理一生日理万机,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中,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

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10. 周总理的睡衣这幅插图用穿针引线思绪万千端祥慈祥怎么写

写作思路:写作的时候抓住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人物的形象刻画生动。

“邓奶奶七十多岁了……给周总理补睡衣。邓奶奶熟练的打结……”“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均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为新中国的诞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贡献呀!

周总理穿什么样的睡衣穿不起?穿什么样的睡衣不应该?可他偏穿补了又补的破睡衣。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了又想,觉得周总理是想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用在人民生活上吧!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呀!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生活好了,仍补破睡衣,穿破睡衣,也许是要告诉人们:“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奢侈浪费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做的。”

想到这里,我羞愧万分,因为我总认为勤俭节约是以前的事,今天生活好了就可以讲吃讲穿……我想,这是老一代革命家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一直带到了今天。“像周总理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10)睡衣好几个补丁了从中你读懂什么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

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与睡衣好几个补丁了从中你读懂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羊绒衣穿身上痒怎么办 浏览:840
杏色羊裙配什么外套好看吗 浏览:280
韩国帽子叫什么 浏览:812
紫色打底和格子外套怎么搭配 浏览:103
旗袍美女免抠图 浏览:322
卫衣和衣哪个好 浏览:133
浅绿色的裙子配什么颜色的包包 浏览:326
檀香棕色裤子配什么颜色上衣 浏览:961
灰粉色短款羽绒服怎么搭 浏览:76
正版星座帽子是什么牌子的 浏览:681
铁路男士制服 浏览:72
穿校服小孩图片大全 浏览:522
鱼尾裙如何搭配外套 浏览:96
墨绿色衣配什么颜色裤子图片 浏览:416
天蓝色裤子配黑色外套好看吗 浏览:994
童佳倩的羽绒服牌子 浏览:405
和平精英首充衣服和裤子搭配 浏览:227
凤羽绒围巾编织 浏览:500
子母扣衣链图片 浏览:98
西装外套女的评语 浏览: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