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彝族服饰特点
彝族服饰特点分男装服饰,妇女服饰,女童服饰分别进行说明:
男装服饰
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
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无须为美,从年轻时起就常将胡须拔去。男婴左耳穿孔,稍长即戴耳环。
妇女服饰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
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
女童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㈡ 彝族人民都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啊
彝 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年龄,性别分为男装,女童,妇女等不同的类型。 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挑花刺绣也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 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彝族的服饰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仰慕之情,人从自然中得到需要的东西,也就应该感恩于自然。同时,那些鲜艳的色彩也表现出彝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和他们豪迈奔放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
㈢ 彝族服饰有哪些款式
小女孩
㈣ 彝族舞蹈用的披风像什么样子呢
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标志,舞蹈艺术常常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道具来增强舞蹈的动态美,扩大舞蹈的表现力,彰显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彝族崇火,很多舞蹈道具都与火有关。烟盒舞是彝族人常跳的舞蹈,舞蹈因手持烟盒,弹指而舞而得名。大锣笙舞则是祭火的舞蹈,俗称“接火把” ,舞蹈队伍敲击大锣,点起火把,汇集到跳笙场,围着簧火跳。此外,还有 “火把舞” 、“火龙戏珠舞” 等等,都与火有关。彝族尚武,古代彝族部族与部族长期争战,广泛制造和使用兵器,在此过程中,孕育了彝族各种用兵器做道具的武舞。元代王沂的 《末些昭》 中就有 “振臂挝铜鼓,吹唇舞洞刀” ,“亦有善刀舞,众锋粲鲸齿” 的记载。这种以兵器作为舞蹈道具的舞蹈形式仍然流传至今,并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棍舞、矛舞、大刀舞、猎叉舞、画面刀舞等。此外,为抵御寒冷,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身披用羊毛织成的披毡 “擦尔瓦” ,这些用来御寒的披毡也逐渐演变为舞蹈的服饰和道具,凉山地区彝族的披毡舞就是因挥舞披毡跳舞而得名的。这些服饰和道具在舞蹈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加强了运动人体的动态表现,从而完成舞蹈者内心世界及感情的表达。
彝族舞蹈是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
㈤ 彝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彝族服饰特点分男装服饰,妇女服饰,女童服饰分别进行说明:
1、男装服饰
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因此汉语称其为“天菩萨”。
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
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无须为美,从年轻时起就常将胡须拔去。男婴左耳穿孔,稍长即戴耳环。
2、妇女服饰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
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
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
2、女童服饰
彝族女童蓄发以后梳单辫垂直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于头顶四周,辫尾缀以红色棉线,辫上有时扣以弓形小木梳为饰。出嫁时则分流双辫、交叉盘压在头帕上。
如尚未出嫁而已达成年期者,亦可择日分梳双辫。至乍地区青年戴红里青面双层绣花头帕,依诺地区是一二米蓝布折成数层顶于头上。所地地区是一长条青布,花线扎边,折戴头上。
(5)彝族服装男外套披风扩展阅读
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
1、凉山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
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2、乌蒙山
乌蒙山彝族服饰男女均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色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或“鹰头鞋”。男子服饰无花纹,披羊毛披毡,女子服饰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
3、红河
红河地区彝族男子服饰多为对襟、短衣、长裤。妇女服饰款式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大多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绒线做花为饰。图案以自然纹为多,几何纹次之。
4、滇东南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为对襟衣,外套坎肩,着宽档裤。服饰工艺有挑花、刺绣、镶补、蜡染等。
5、滇西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为长云南大理彝族分支腊罗女盛装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妇女佩戴羊毡裹背。男子着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6、楚雄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为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少数地区上着对襟衣,下着花裙。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禄劝、寻甸等地妇女的盛装是古老的贯头衣,这种服饰前短后长,宽大无袖。男子服饰为对襟小褂,披羊皮褂,长裤,还保留有着火草布、麻布衣的习俗。
㈥ 彝族与白族男人服装上有哪些区别
彝族有披风,白族对襟衣扣,所拿乐器也不同,头上的包头巾也不同.
㈦ 云南少数民族男子服饰有哪些
一、 彝族
传统的滇南彝族服饰,男子各支系大同小异,一般头绕玄色盘头,上身穿 镶边的偏襟或对襟紧身上衣,扎腰带,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裤,外面披宽大的毛织披风,彝语称"瓦拉"。
妇女的服饰则多用大色块组成,色彩对比鲜明,绚丽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领窄袖,外罩绿边背心,下身穿拖地长的白褶长裙或大裤管裤子。裤饰虽多为大裤管,但其中又分盖膝和盖躅两种,如聂苏支系的多为盖膝的大管裤,裤带是一条约丈许长的两头有刺绣且饰以流苏垂缨的花布巾,用中部从腰际绕过一圈,打结后将有刺绣的两个尾角如翅似的露于臀后,很是美丽。在妇女的打扮中极为重要的是围腰,其形状是凸字形的,中间镶有四方形腰芯,周围用彩丝线刺绣着各种彝家喜爱的花草,整块围腰色泽鲜艳,耀眼夺目,美观大方。妇女头上戴鸡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鸡冠的形状,再用1200多颗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啼鸣的雄鸡。据说在远古时期,一对青年恋人在森林中约会,遇上森林魔王,正当魔王欲加害于青年人时,雄鸡啼叫驱走魔王,此后,佩戴形似雄鸡的鸡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镶绣的银泡则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于用蓝靛染衣,各家屋前种有蓝靛,用其叶子放入缸内加水一泡即成蓝色。哈尼族分布地区较广,各地服装均有不同,以妇女的最为突出。常见的是右衽无领短上衣,短裙,同时小腿上系膝裤,穿布鞋,头上戴头帕,用银币等做成装饰。红河等地的哈尼妇女则喜欢穿裙子,在衣服上镶上银质装饰,走路时发现叮叮当当的声音,悦耳动听。碧约人则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现仍保留一种古老的妇女头饰,未出嫁的女子头戴青布圆帽,圆帽质料是用传统织布染上青色加工制成的;出嫁后头饰便换为一块长一丈左右的宽六寸的黑或蓝色棉布包头,这块布缠头时高出头顶五寸左右,折叠成梯形状,头顶上还别一把梳子作装饰。
哈尼男子的服装大多相似,为穿右襟或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头上缠黑布包头。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装也不相同,主要差别表现在颜色、式样、花饰镶边部位等。苗族服装可分为裙类和裤类,湘西贵州松桃一带多为穿裤,衣袖和裤边镶有花饰,衣领周围有花边称"托肩";云南一带的苗族大多穿大领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装和盛装,便装较素净,盛装衣服边上绣有花纹,同时拥有多种装饰。便装衣裙不绣花,染成藏青色,朴素大方,其腰带用自织的花椒布做成,裙为白褶裙,长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绣花,裙围有两块,分别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后面,前一块素净,后一块下摆镶有宽约三四分的花边,用彩色丝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绑腿。盛装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缎子作面,布作里,两袖下摆绣有彩色花纹图案,下摆用缎子作底,绣以彩色花鸟虫鱼等纹样,绣衣用绸缎子作底,多为绿色,以彩色丝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贴在上面,其边用细丝线缝合。
蜡染桃花是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每个女子七八岁就学会刺绣桃花蜡染。蜡染是用蜡刀把蜡涂在布上制成图案,浸入蓝靛缸内染好后脱去黄蜡使其现出白色花纹而成。
四、 白族
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青年妇女多穿黑色丝绒或灯芯绒的小褂,雪白的衬 衫,蓝色或白色的宽裤子,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并喜好在褂子右边挂上串银制的三须或九须,脚上穿着绣花的白布鞋,头上戴的帽子,绣着美丽的花,垂着长长的流苏,被喻为"风花雪月"帽,映射着大理四大著名风景: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带的白族妇女穿对襟上衣,前短后长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块素色或绣花围腰,佩戴银饰,足穿绣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对襟上衣,长裤,外加黑色短坎肩,缠包头。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种分支,各自的服饰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装最为人们喜爱。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条,上身穿浅色或鲜艳的紧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青年女子,一般不缠包头,而是挽一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下穿长裤,冬季披毛毯,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巾,头巾一端垂在右侧。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带傈僳族为例,妇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袭至脚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为黑蓝两种棉布或自织的白中夹麻的细麻布,裙下部用线条或图案花装饰一圈。妇女双手戴竹藤或金属制的手镯,胸前带贝壳、玻璃料珠制成的胸饰,头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较小的红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条,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顶部用贝壳或白料块串成条,横排两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属圆珠串起作装饰,而帽的后部则空着,整个帽子由串串红白彩珠相串,加上闪光的金属片犹如一件工艺品。此外傈僳族妇女还习惯于肩上挂一个红白黑等碎布相拼并绣有图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浅色右 衽交领长袍和长裤,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妇女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下身穿宽大的长裤,头裹一丈多长的头巾,头巾的一端垂及腰际。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装新颖别致,青年男女喜欢裹戴黑白两种颜色的包头,对比鲜 明,耳上戴着大耳坠,脖子挂着银亮的项圈,上身习惯穿侧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蓝色或黑色,裤子较短,肥阔宽大。女子多不留头发,剃成光头然后用黑布裹头,主要是表示对佛爷的尊敬,上身多穿紧身短衣,也是蓝色或黑色的,下穿长裙,裙子的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红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红黑相间的颜色,花德昂则镶有四条白色带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宽的红布相饰,黑德昂所穿的黑统裙上织有几条深红色的布带,其间又衬夹着几小条白色带子。
九、 纳西族
纳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带,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相似, 以对襟上衣、长裤为主。妇女上身穿长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特别突出的是妇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缀有七星装饰,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所穿服装和藏族类似,头戴色彩对比鲜明的窄条发带,穿黑色长袍,在边缘装饰两条颜色不同的宽边,有的在饰边上绣有几何图案,用彩条布做腰带。
十、 基诺族
云南景洪市山区的基诺族,男子衣着以无领对襟短衫、长裤为主,扎宽布腰带。女子的服装颇具特色,上身穿宽袖对襟短衣,衣襟合缝处夹一块方图案,绣上美丽的几何图案,精巧护胸,上衣的领口袖边衣襟肩部等处加以边饰,下身多穿黑色合缝短裙,在身前折合,裙长仅过膝,用红布镶边,小腿缠有裹腿,头上戴着用布缝制的浅颜色的尖顶头帕,基诺妇女服装颜色多用蓝黑红白等作基调,活泼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带,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衫,下穿撒腿长裤,用黑布包头,扎布腰带,腰间挂一把长刀,肩上挎一个自织布包。
女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条纹装饰,衣服颜色多用红蓝及黑色,习惯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许多藤圈,喜戴大耳环、项圈以及各种料珠,头上扎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