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定兴旗袍节

定兴旗袍节

发布时间:2022-08-15 06:37:23

① 三月开平碉楼旗袍2016今年穿旗袍可以免费吗

春暖花开,开平旗袍节邀您穿旗袍免费游碉楼(男女不限哟)
穿红穿绿穿旗袍
赏春赏花赏碉楼
(注:请注意标准的旗袍是高旗领、修身连衣裙、两边开叉的哦,否则是要票滴!)
今年三月的8号、18号、28号三天,但凡穿旗袍来到开平碉楼旗下的景区:立园、自力村、马降龙、赤坎影视城、锦江里、南楼、开元塔,即可免费入场,男女不限,总之,三八节当天,旗袍就是您的门票,开平碉楼大门为您而开!心动不如行动哟,约吧!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自力村碉楼群简介: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广东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自力村系由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自力村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楼体开展、门窗开敞,当年这些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枪眼,配备了枪械、铜锣、探照灯,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
开平碉楼——立园

很小的时候就听爸妈说过开平立园曾有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从1925年开始,立园花了十年建成,该园集传统园林、岭南水乡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而里面的晚香亭、花藤亭、毓培别墅都是园主谢维立为心爱的女人所建。立园唯美浪漫,更是以爱传世。只是,过去的爱情更多是如同镜花水月一样,月不成圆花易落。如今,遗憾的爱情故事已成过去,我们现在追寻的,是永恒的爱。今天的立园,全年365天满开属于幸福的格桑花,格桑花是幸福花,也称为爱情之花,一直以来,各种爱的祝福与力量都化作格桑花的花魂,而今,满园的幸福格桑花点缀着立园,更添浪漫气息,这里仍是开平独一无二的爱情圣地。
开平碉楼——赤坎影视城

赤坎古镇是一座有着350多年历史的古镇,现在仍然完整地保存着这段长达300多米的骑楼街,600多座的古老的骑楼连绵成一片,这里就是著名的欧陆风情街。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骑楼长廊】,是岭南水乡中最著名的骑楼古镇,有充满亚热带情调和西洋韵味的骑楼,开平的乡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碰撞沉淀,演绎着万种风情。赤坎古城曾是香港电影《醉拳II》、央视《香港的故事》的主要拍摄基地,也是凤凰位视《寻找远去的家园》拍摄的第一站。电视剧《风雨西关》、《东关飘雨西关晴》、《一代宗师——叶问》都在这开机。【赤坎影视古街】具有浓郁的南国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的侨乡古镇。乡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与沉淀,让你切身感受昔日商贸的繁华,古镇当年摩肩接踵人来人往的喧嚣 !古镇内的开平巷附近,就齐集了各种传统小吃豆腐角、黄鳝饭、煲仔饭、鸭粥、烧鹅等,绝对让你食指大动。

1、七大碉楼群穿旗袍人士免费(男女老少不限)。
2、未穿旗袍人团体票自力村63元、立园碉楼群75元 ,赤坎古镇免门票。
3、个人费用:午餐(费用AA,建议自带)、小吃、零食、水果、购物等等。

② 旗袍走秀节目名称

珠澳女职工旗袍秀节目有:

1、水控集团队《上善若水之九品女人》

2、女中代表队《在水一方》

3、斗门伟创力队《在珠海,遇见最美的自己》

4、珠海美蓓亚队《冰菊物语》

5、珠海南航队《相遇》

6、香洲香韵队《湖畔香韵》

7、市卫生健康队《梅兰竹菊》

8、高新凤凰模特队《油纸伞》

9、高新金山花样年华队《面纱之下》

10、横琴澳门枫叶队《太湖美》

11、平沙镇总工会队《中国茶》

12、审计巾帼芳华队《宫上黄鹤楼》

13、金湾湾之韵队《茉莉花》

历史文化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

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

以旗袍为卖点的电视剧和电影则不断出现,比如著名的《花样年华》等。

2015年5月16日,由中国旗袍会发起、全球420个分会响应的旗袍秀在全球范围内展开,15万华人身着典雅的旗袍,挑战人数最多的旗袍秀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③ 满族风俗 有急用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宗教信仰

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入关后,又信奉佛教。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入关后,又信奉佛教。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饮食

满族饮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

(一)主 食

主食最大特点是“粘”。早自清代,满族人就喜欢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饥饿、便于游猎和远途征战携带之利。

今河北各地满族家庭,普遍喜欢用粘米面做饽饽、凉糕、切糕、炸糕等食品。

樟椤叶饼: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夏季喜欢用粘米面做“樟椤叶饼”。方法是把粘面和好摊在楞叶上,中间放馅,合上后蒸熟,其味清香。

小饽饽:多在冬季以粘米面制作。饽饽小如鸡蛋,一做几缸几篓,蒸熟后放冷屋冻上,随吃随热。

荷叶饼:易县西陵满族乡满族家庭有农历二月吃“荷叶饼”的习惯。荷叶饼用白面做,为扁圆形,里面放香油、盐,熟后掰开成两片(有一面连在一起)、 裹鸡蛋、肉片、芥菜等,卷成荷叶形,即可食用。荷叶饼在长城以北和遵化县东陵叫“春饼”,其做法与西陵大体相同。

(二)副 食

满族人喜食酸菜。

火锅:以酸菜、粉条、蘑茹、猪肉或其它禽兽之肉做的“火锅”,是满族传统的饮食风味。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

血肠:满族喜吃猪肉。逢年节杀猪时,都要请客,名曰“吃血肠”。猪血兑上温水放上调料,灌到猪肠里,煮熟即可食用,名为“血肠”。

鹿尾(yer):易县西陵满族乡忠义村、龙里华村、泰和庄村居住的满族,还有一种叫“鹿尾”的特殊食品。其做法是将猪肝切成泥,用煮肉汤加东北大松籽、姜汁、香油、麻酱、鸡蛋等原料调成糊状,灌到猪大肠里,煮熟后即可食用。待客时切成手指厚小块,放到碟里,每碟八块。吃时必剩两块,否则为不敬。

樽(n)菜:选细嫩白菜心,用线绳捆成拇指粗,捆一节切一节,长约二寸,用开水焯后,摆放好,用小米米汤浇在上面,放酸为止。吃时用水洗净,放入盘内,撒上白糖后食用。其味酸甜可口,又脆又香。

(三)糕 点

萨其玛:满族传统糕点。用面粉、大油、白糖、鲜蛋、麻仁、桂花、果料等制成,色泽金黄,绵软香甜,软硬适度。具有百年历史的保定四美斋糕点铺制作的“萨其玛”,至今盛名不衰。

大八件:易县“大八件”糕点,每种上面都打有红戳。大八件为:萨其玛、馓子、大饽饽、双麻、福寿糕、蜜食、扒拉饼、蓼化。

姓 氏:

满族姓氏有670多个。清代,满族人习惯于只出名不冠姓。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曾下令满族人一律冠姓入籍,于是满族老姓逐渐消失,逐步简称或译为汉字姓。据调查,今河北省境内,有的满族人上推三代,还称满族老姓。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满族,共有七个大姓氏,或按满族老姓译为汉字姓,或以本姓的第一音节为姓,其中瓜尔佳氏译姓关,钮祜禄氏译姓郎,爱新觉罗氏译姓赵,完颜氏译姓王,伊尔根觉罗氏译姓赵,章佳氏改姓章,富察氏改姓傅。承德县满杖子乡李氏,原姓萨克达氏,石灰窑乡白氏系瓜尔佳氏。承德市区佟山和两家满族乡、满杖子乡、八家乡的佟姓系佟佳氏。三沟镇壮孤山村刘氏系宁古塔氏。岗满族乡何姓系赫舍里氏,赵姓系伊尔根觉罗氏。六沟镇南房申沟黄氏系乌雅氏。太平乡、十道河乡王氏系完颜氏。围场护围满洲兵丁后裔有佟(佟佳氏)、 白(巴雅拉氏)、 那(那拉氏)、 安(安佳氏)、 张(章佳氏)、 赵(伊尔根觉罗氏)、富(富察氏)、关(瓜尔佳氏)等八大姓。简称或译为汉字姓的还有易县的巴氏、戴氏,定兴县的闻氏,邯郸的叶氏、文氏,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海氏、桂氏、那氏等等。

还有的以先辈名字的头一个音节为姓氏的。定兴县周家庄村的马氏,其始祖伊尔根觉罗马离赛。满惊习俗续家谱时,对长辈称名不称姓。从第四代起,就以其始祖马离赛的马子为姓,现已传15代。

在清代,满族有用数字取名的习惯。该人名字根据出生时其祖父年龄而定。如《直隶易州志》职官姓名中载:“兰翎侍卫头等伯六十一。”今青龙满族张氏保存的地契文书中记载:“正蓝旗满洲佐领四十九。”以数字取名的方式有纪念意义,是满族的传统。建国后这种取名方式已经消失。

④ 开平立园旗袍秀时间

3月5日
开平碉楼举行旗袍节活动,地点:立园,有各种礼品及丰富的游园活动
将古典园林韵味 与欧美当代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 将女性明媚婉约、唯美娴静的气质 与绚烂而不喧哗、摇曳却无轻佻的旗袍融为一体

⑤ 旗袍秀为什么叫停

王旭明的话也能信吗?就是不能信才从教育部下来的。怎么混到语文出版社的?

⑥ 旗袍乃是“封建糟粕”如今真的炙手可热备受追捧,登上春晚名扬海外吗

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精美绝伦的中国传统服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时至今日也还有不少的汉服爱好者坚持效仿古人,穿着传统服饰。精美的传统服饰完美地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交融连接,让我们得以跨越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去感受古人在穿衣上的古朴智慧和不俗的审美趣味。

青年时代身穿旗袍的宋庆龄

旗袍刚开始兴起时,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百姓们在乱世之中生活得非常艰难。很多正当妙龄的女孩子为了谋生,只能选择堕入烟花巷里。而烟花巷中的女性美自然都是千娇百媚的,为了衬出自己的曼妙和魅力,她们纷纷都穿上了摄人心魄的旗袍。于是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充斥着穿着各色旗袍的舞女和酒女,使得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旗袍是成风尘女子的一个显著标志。

⑦ 中国什么时候设立旗袍节

一直以来都非常向往巴西的狂欢节,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站在里约的狂欢人群中感受桑巴女郎的迷人魅力,象普通的巴西人那样尽情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我有幸也亲身感受过泰国泼水节的激情,更被那全民参与的热烈场面所感动……与巴西狂欢节及泰国泼水节的全民参与性相比较,感觉中国人的节日参与性还不够,而很多时候“过节”更多地还是围绕着“吃”而大做文章。 在过去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节日的想往似乎也总是物化到了吃的上面-尤其是小孩子,盼望过节的第一理由还是因为有好吃的可吃吧。再后来,国人对节日的要求不再仅限于满足嘴巴的快乐而对精神层面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电视得到了极大普及的近二三十年,全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似乎成为了过节时一道必不可少的主菜,以至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欣赏水平以及欣赏口味的分化,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节目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低。吃(节日饭)和看(电视节目)的形式再难以满足人们对节日的要求,再加上各地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等原因,我们终于发现节日的气氛与人们心底对它的期待就变得愈加遥远了。实际上这种心理落差的产生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电视节目再丰富,节日的聚餐再丰盛也无法为我们营造满意的节日氛围,要想让节日更加快乐、让过节的气氛更加浓烈必须要由人们的共同参与来完成。尤其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日益缩小,两三口人实在无法在自家的房檐下营造什么热烈的节日气氛,人们到了必须走上街头的时候了。换句话说,我们是否也应该创造一个能让全民参与的大众节日呢?基于这个想法,我想到了这样一个主题:旗袍节。 以中国人含蓄的性格我们不大可能引入巴西那样的狂欢节,而旗袍节的设想正是充分考虑了中国人这种较为含蓄内敛的性格以及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前来参与的考量。旗袍是中国独具魅力的民族服装,它的风采即使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受到推崇的。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女性拥有旗袍的越来越少,穿旗袍上街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弘扬宝贵的民族文化培养年轻一代女性的古典气质乃至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等,我们完全有必要设立这样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让更多的女性穿上旗袍走上街头,让满街的旗袍在七月流火中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景,让中国女性在全世界面前尽情展示东方的魅力和韵味,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汇来形容,这也是增强软实力的一种绝好方式吧。 上个星期,本人在北京电视台《天下天天谈》节目中已经提出了关于在每年七月的第一个周末(周六周日两天)设立旗袍节的设想并受到了节目组以及部分观众的充分肯定。我建议全国的妇女同胞们在七月第一个周末到来的时候请穿上你们已经压在箱底很久的旗袍吧,穿着它去你们所在城市的步行街、商业区乃至代表性的古典建筑周围,用你们优雅的身段和端庄的气质妆点你们所在的城市和乡镇,有可能的话再推举出穿得最美的女性或是选出最佳旗袍设计师作为这个新兴节日的高潮。我想,到时候男同胞们一定也不会闲在家里,他们可以端着相机为你们拍摄、甚至穿起马褂与你们呼应,而这样的风景必然也会引起世界的好奇和注意,说不定几年以后到中国观看旗袍节会变成一个时髦的旅游项目,这样的话旗袍节岂不又变成带动旅游业的一步好棋了吗? 世界杯快结束了,就让我们期待着旗袍节吧……

⑧ 2020杭州国际旗袍日的媒体宣传特点

2020年杭州国际旗袍日媒体宣传的一个特点的话是按照传统文化来进行宣传。

⑨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不是穿旗袍

传统的壮族服装中,是有一部分服装采用旗袍的,但是这种旗袍不是指现代旗袍,而是接近满族式样的旗袍。多数壮族服装是大襟短衣,穿袍服的比较少,主要分布在中越边境一带。

⑩ 有什么点子以旗袍为元素带入古镇端午节

端午节的时候让6到8名穿着旗袍的美女一手打油纸伞,另一只手托着粽子向沿途的游客售卖。这就是把中国传统服装旗袍文化与古镇端午节的完美融合。

与定兴旗袍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白衬衣女装搭配图片 浏览:901
冬季半身长裙穿搭外套 浏览:891
珊瑚绒睡衣用什么清洗 浏览:587
动漫男生皮卡丘睡衣图片大全 浏览:118
旗袍女生冷艳霸气 浏览:745
女衬衫衣服叫什么 浏览:265
黑色长款衣如何搭配外套 浏览:42
黑色棉衣配红丝巾如何 浏览:738
男士蓝色牛仔裤搭配什么颜色西服 浏览:588
梦幻西游帽子熔炼公式 浏览:235
什么衬衫该打领带 浏览:319
没草纸帽子怎么钩 浏览:687
无锡做帽子厂 浏览:275
艾莱依羽绒服男款迷彩 浏览:755
胖又矮穿什么裤子好看吗 浏览:296
酷丑旗舰羽绒服 浏览:263
带什么帽子保暖 浏览:725
保暖内衣一般有什么材质 浏览:724
皮草马甲黑色好看还是米色好看吗 浏览:894
杭州银泰店娜尔思女装 浏览: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