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助,怎么说服家长给我买汉服
你可以这样说:“你说妈妈好不容易出去旅游,我想买一件有纪念意义的衣服,你看好多人都买汉服,可以跟我买一件吗?但是这不能强求家长价格不能太贵。毕竟买衣服的钱也是爸妈的啊,以后有能力了,或者暑假。自己打工也可以赚钱啊。”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1] 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2] ;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3] 。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4] ,源自黄帝制冕服 [5]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6]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7] ,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8]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9-10]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起源形成
汉服活动
汉服活动(4张)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18]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19] 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20]
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6张)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21] 。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22] 。
后世发展
汉服
汉服(2张)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23]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 [24]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25] 。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26] 。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27] 。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定了许多服制。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并且品种十分丰富。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28] 。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2张)
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29] 。满族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各处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抚……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核地方远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 [30] 此后清廷多次就剃发易服颁发谕旨 [31] 。
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颁布剃发令,要求“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江阴人民奋起抵制,坚持抗战三个月,城破,全民死战,男女老幼无一投降。嘉定民众也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斗争,受到清兵的残酷屠杀,演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残暴的惨剧。当时中国广大地区,由于明朝末年封建统治者对农业、手工业的摧残,以及官军对农尺.起义的进剿,已经造成许多地方千里无人烟,满目疮痍的景象。随着这种残酷政策相继而来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强制汉族军民一律改着满族服装。有些乡间农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尔穿着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要被剥得全身精光,并且以能保全性命为幸。由此可见,改易冠服与剃发令一样,都是通过强制办法推行的 [32] 。
汉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逐渐消亡了 [33] 。也致使了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34] 。
留存复兴
汉服复兴
汉服复兴(2张)
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B. 中国最大的旗袍社团是什么
中国旗袍会是一个高端旗袍资源整合平台
C. 大学女生穿旗袍应该搭配什么鞋
尽量选择和你的旗袍颜色上出现的颜色的鞋子,这样不会感觉冲突。尽量不穿玄色彩的鞋子,若是有条件应当穿真丝绣花或丝绒缎面鞋,其次可以或许穿红皮鞋,但亮光皮鞋应放在最初斟酌。旗袍的长度最好垂至脚面。
如果旗袍是纯红色的,那你可以选择红色、金色鞋,银色比较亮眼,看你是否能接受。
如果非要说穿旗袍如何搭配鞋子,什么鞋子最好,肯定是高跟鞋。鞋子的颜色要根据你的旗袍颜色来定。
浅色旗袍,可以配白色的高跟鞋;深色旗袍,可以配黑色高跟鞋。如果是其他颜色的旗袍,可以搭配同色系的鞋子。
银色、金色的高跟鞋我觉得应该算百搭,都可以配,关键要看旗袍的质地、样式和自己的肤色。不妨去商店试一下,适合自己最重要根据你旗袍的面料 来选择。再就是根据质地和颜色问题。
如果是绸缎就配亮片型的鞋穿如果是棉布类就配碎花型的鞋子穿。最好是比较清爽型的人不是太高 一定要穿高跟鞋如果个儿还不错。那就选只要一点跟的鞋子。
如果是比较素的颜色,建议穿白色高跟鞋就行,反之,则选一双颜色比较亮的,颜色跳点的。一般是搭绣花鞋,喜鞋。
D. 上海哪里可以买旗袍要性价比高一点的~
上海买旗袍的地方很多,长乐路旗袍一条街啊,但价格多为几千到上万,要性价比高一点的还是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各种款式各种面料,衣服也都是手工盘扣,价格基本几百到一两千,有些人会去那批发的,单买的也很多~
E. 汉娜公主黄意涵那一年出生的
汉娜公主黄意涵出生年月:1976-7-17。
中文名:黄意涵(汉娜公主)
英文名:hannah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星座:巨蟹座
汉娜旗袍女王组委会主席
全球旗袍名媛大赛组委会主席
亮剑九州超级模特争霸赛全球主席
中国航天太空搭载全国巡展组委会副主席
中国专业人才库管理中心
全国形体礼仪人才考评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
CCTV_9大型人文双语纪录片《旗袍》联合制片人
民族品牌华服旗袍文化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文促会服饰文化委员会会长
中国新时代法治网法务部秘书长
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行业智库专家
谷尔兰品牌创始人
汉娜公主品牌创始人
台州市旗袍服饰文化研究会创始人
北京华控中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北京中特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涵娜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群星嘉年华(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环球夫人大赛民选冠军
荣获2017亚洲女性CEO创业明星奖
荣获璀璨星CNCROWN世界小姐综合冠军
CNCROWN璀璨星世界小姐中国区首席评委
全球梅园杯红颜雅韵首席代言人
华夏旗袍模特大赛形象代言人
南极磷虾油代言人鸿竹叶品牌代言人
荣获中国旗袍会“红颜雅韵杯”第二届中国旗袍大赛全球三项总决赛企业家形象大使
香港华商会中国事务办公室执行主任
联合国世界华商联合会亚太区执行总裁/上海总会会长
联合国世界工商研究院大学名媛学院院长
联合国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
F. 如何看待满清剃发易发
剃发易服 是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当时不是中国,是两个不同国家,并不能以今天的现状看待当时,这样做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侵略中原后通过暴力手段强迫长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改变传统发饰和服装而采用游牧民族的发饰、服装的奴化政策。 历史上五胡、吐蕃、辽朝、西夏、金朝、清朝都下过剃发易服的命令。尤以清朝范围最大、坚持最久、冲突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剃发易服”一般特指清朝初年的“剃发令”。是指中国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规定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蒙古)、汉族(包括其它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不是所有民族都要变更服饰:朝鲜人不用,厄鲁特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汉族的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狂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满人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上千万人因为拒绝剃发而被满清政府残杀清朝入关后,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尽管满人对反抗汉人进行疯狂镇压和残忍屠杀,然而汉族人民还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比如嘉定、江阴一带百姓就因反抗剃发易服而从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八月连续反抗清兵,最终造成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的惨剧。满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满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满清大力推行满洲服饰,逼迫汉人穿马褂、长衫,戴瓜皮帽和类似于毡帽一类的帽子。而官场上则继承了明代的补服,朝服也行上衣下裳之制度。满清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保护满洲服饰,说什么“满洲先民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守”、“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衣冠不可轻易”。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尽管“剃发易服”政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满洲服饰早已“风靡”中国,旗袍、唐装等甚至“走向世界”,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传统服饰的象征。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民族矛盾,压制了汉族先进文化和思想,也是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它与文字狱、屠城、圈地、投充、逃人、禁关等并称“清朝六大弊政”。但是它也促进了满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加进满汉之间文化交流(比如服装的纹饰、做工等),加速了满人的同化。当然,这是多尔衮等一心维护满洲旧俗的满洲贵族始料未及的
G. 古代的服饰文化多美好,为什么不再继承了呢
顺治二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尽管“剃发易服”政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满洲服饰早已“风靡”中国,旗袍、唐装等甚至“走向世界”,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传统服饰的象征。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民,族,矛,盾,压制了汉族先进文化和思想,也是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它与文,字,狱、屠,城、圈地、投充、逃人、禁关等并称“清朝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文化,挫伤汉人情感,带来严重后果。但由于满族本身文化的落后,导致不得不又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加速了满人的同化。这是多尔衮等一心维护满洲旧俗的满洲贵族始料未及的。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中国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国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上面。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日,本、韩,国、不,丹的传统服饰均继承了这些特征。
满州人的风俗与中原汉族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州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中国满洲兴起之满清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随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易服令,强迫中国人变换发型为满州人发型并穿着满州人服饰。
历史上五胡、吐蕃、辽朝(契丹)、西夏、金朝、清朝都下过剃发易服的命令。尤以清朝范围最大、坚持最久、冲突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剃发易服”一般特指清朝初年的“剃发令”。是指中国清初时期满,洲,统,治,者规定蒙古族、汉族以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洲发型的政,策。不是所有人都要变更服饰:厄鲁特不用,朝鲜人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
尽管清军对反抗汉人进行疯,狂,镇,压和杀,戮,然而汉族人民还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比如嘉定、江阴一带百姓就因反抗剃发易服而从顺治二年六月到八月连续反抗清兵,最终造成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的惨剧。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
满清大力推行满洲服饰,逼迫汉人穿马褂、长衫,戴瓜皮帽和类似于毡帽一类的帽子。而官场上则继承了明代的补服,朝服也行上衣下裳之制,度。清朝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保护满洲服饰,说“满洲先民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守”、“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衣冠不可轻易”。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清朝虽然改换了满族服饰,但衣服所用材料和图案则受到了明朝汉人及中原华夏汉人传统文化之影响。满族在关外的传统服饰简朴,材料也多用貂皮、东珠等关外土产,进关后则大量采用汉族的丝绸锦缎。清朝官服上的补子沿袭自明朝(不同于明朝,“补子”被分为两半),庆典时王公大臣所穿蟒袍的图案也承袭明朝而来。此外满人服饰也从关外时期利于骑射狩猎的紧窄样式,演变成与汉人服饰相近的较为宽松样式。入关后的改变被认为是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清朝始终未改服饰制,度,被认为在汉人文化影响下,使原本满人服饰瘦窄的风气荡然无存,这种现像被认为是文化融和使然。
清朝虽然禁止穿汉服,但皇帝本人、或其亲近之人得到特许者却可不受此令限制。雍正尚未继位时,已令画家为自己绘制了多幅汉服画像,画中不但自己身着类似汉服的服装,其他人物也身着汉族传统衣冠。继位后亦是如此。如《十二月令图》、《十二美人图》、《胤禛行乐图》、《雍正耕织图》等。乾隆也曾多次诏令当时的画家名手为他绘制汉服画像,如《清高宗秋景写字图》《喜晴图》《松石流泉间闲图》《观画图》《行,乐,图》《临项圣谟雪景图》。
乾隆年间,曾有人劝清高宗恢复汉服。高宗本人喜爱汉服,当时的满族老臣对此不满,表示:“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最终高宗下令不可恢复汉服,“衣冠不可轻言改易”“不为获罪祖宗之人”。当时虽然皇帝可以穿着汉服入画,普通百姓如想模仿却是大罪,如德清李某之子,请人画了一副自己身着汉服的画像,消息传开后有人去官府告发,官府克日就要提讯,某子到处贿赂,花费了数千金方得无事。
经过两百多年影响,改良过的满人服饰,取代了汉服成为多数中国人认知的代表中国人各民族服饰或传统服饰。诸如旗袍、长袍马褂等等。
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会后领袖代表所穿着的传统服饰,虽称为唐装但实际上即是马褂。当今中国社会有部分人士主张“恢复汉服”的运动,希望推广鼓励汉人重新穿着传统汉服,不过在现代中国服装高度西化影响下,未能成为潮流。而官方则从保护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汉服采取了一些疏导措施:在官方56个民族介绍网站上,汉族的服装已经被替换为一幅汉服女装的图片,虽然右衽、交领等特征被袖子遮住了,但这初步已经表明了官,方的支持态度。
此举是所以摧挫中国的民气的,其用意极为深刻酷,毒。缘中国地大而人总,政,治,向,主,放,任,人民和当地的政,府,关系已浅,和,中,央,政,府,则几乎毫无直接关系,所以朝代的移易,往往刺激不动人民的感情。至于衣服装饰,看似无关紧要,然而民族相沿,就是一种文化的表征,用兵,力,侵,略的异族,强使故有的民族,弃其旧有的服饰而仿效自己,就不啻摧毁其文化,而且强替加上一种屈服的标识。
H. 为什么一定要穿汉服日本动漫看多了吗
我也来凑热闹,回答一下你的迷惑~
1、你知道我们为什么称自己是“华夏儿女”“华夏民族”吗?那么你知道“华夏”一词的由来吗?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为夏”这就是“华夏”一词的由来!祖先认为我们有美丽的服装,是一个有礼仪文明的国度,才自称“华夏”
2、在回答你“中国那么多朝代,那么多服饰,那么多民族,复兴中华文明,为什么选择汉服”?
“汉服”这种服饰体系自“黄帝”时期一直流行到“明末清初”跨度长达4000多年~5000年来,只有几个过度时期不是以汉服为主的,但是汉服一直存在,直到满清“剃发易服”才中止穿汉服~
3、“旗袍”是民国时期满族人的“满服”与西洋服饰的结合产物,才多少年呢?怎么可以承担起5000年的华夏文化文明?
4、“汉服”在华夏大地的4000多年里,影响了整个东亚的服装体系,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等都是借鉴了“汉服”才产生的,怎么能说恢复华夏文明,恢复汉服是借鉴日本的传统文化呢?这是什么逻辑呢?
5、日本的“神社”,跟我们的宗教道观有什么关系呢?逻辑很混乱呀!“道观”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宗教场所,道教深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对中华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恰巧以自己独特的身份保留了相当大的华夏文明~可以说道教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所以当年大文豪鲁迅说:“中华之根底,全在道教”
6、孩子啊~是你日本动漫看多了,还是我们看多了?
I. 去历史文化古都类似故宫的地方,应该怎样穿搭才能人景合一好看又不突兀
个人认为,自然是男士唐装,女士旗袍。拿女士旗袍来说,旗袍的穿着与搭配和其他服装一样,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可分为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一般指家庭团圆、朋友聚会、外出旅游、休闲散步和家庭休息等,历史古都属于外出旅游这个范畴的。
可选精致亮丽的图案,以装饰感极强的局部设计来突出高贵优雅的特色,如闪闪发光的亮片。最好选用织锦缎、古香缎、金玉缎、绉缎、乔其立绒、金丝绒等。如果在胸、领、襟稍加点缀装饰,采用雕绣、拼绣、镶嵌、打结造花等特殊工艺加强古典味道,更为光彩夺目。最佳的旗袍长度是达到穿着者的脚背。
J. 求上海周边城市四日旅游路线
出行路线:上海-嘉定区汽车展览中心-昆山-苏州-无锡-镇江-湖州-海宁-上海
出行人数:3人
旅游之前
旅游之前,蝈蝈一个劲地说,所谓旅游吗,就是没有计划地瞎走。他还神秘兮兮地说,在汽车会展中心将有神秘的活动,只有到了那里才告诉我。
嘉定区汽车展览中心 吃空饭
总算到了汽车展览中心。原来报纸上写的是台湾小吃展览。蝈蝈说总算可以尝尝地道的台湾小吃了,因为来这里展览小吃的都是台商。从车停的地方走过去,果然看到一帮人在广场上开会,可是没有吃东西的。蝈蝈说没错,晚上有夜市。走到跟前,却只见人家一个劲地开会,没提吃的事情。问问旁边的人,人家竟然说台湾小吃免费展览已经结束了!蝈蝈慌了,问2号不是活动的最后一天吗!人家说没错,但已经在下午3点结束了。可怜的我们,睡够了觉才从上海出发,到这里时已经四五点了。更可怜的是,我们为了品尝小吃,只在家吃了点午饭,现在已经开始饿了。
昆山
天已经晚了,我们不能回去吃饭,只好先到昆山,再转车到苏州
苏州 争夺统治权
到苏州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们饿够呛。一路上吃空饭成了话把,蝈蝈不好意思了,说一定要请我们吃顿好的。可是下了车也不能吃饭,要先找旅馆,因为时间太晚了,怕旅馆不好找。到离十全街不远的地方,看到有一家金光闪闪的钻石旅馆,好像很高级!结果进去才发现那宾馆是洗浴的,不让我们登记,还说如果住了就不能再出来了。蝈蝈说这样的宾馆没问题,我才不听他的,提着包走出旅馆。蝈蝈和瓜瓜也跟着我出来。蝈蝈说真佩服我,做出了果断的决策,他自己想想也后怕。我从吃空饭和住宾馆两件事上看到蝈蝈在全家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于是我宣布,从今以后统治权应该是我的!
在路边找了家150块的标准间住。一宿睡得挺好,醒的时候蝈蝈睁开眼睛,眼珠子转着。我问蝈蝈在想什么,蝈蝈撅起嘴巴说,我要夺回统治权!
十全街上的苏帮菜
晚上到十全街上吃苏帮菜,米饭比较硬,可是大吃了一顿。真的饿了。十全街上有不少姑苏菜馆。
百年老店陆长星面馆
第二天早上不知早点吃什么好,从旅馆出来到路口抬头看到一家面馆,里面来吃的人很多。在北方很少看到这么多人早上起来就吃大碗的面,所以感觉很惊奇,心想或许是地道的苏州早点吧,就进去要了两碗面三个人吃,是鲍鱼面和焖肉面。姜丝切得细,辣油看着不起眼的一小碗,多倒些在面里还真的辣,辣得我们的小嘴都点点红,看起来美滋滋的。
虎丘
吃完面点去虎丘。有位苏州老奶奶给我们指了一道的路。蝈蝈说多好,问路又认个妈。本来以为虎丘大,人不会多,但一进去才发现竟然也是人满为患。抬轿子上山的人都小心翼翼。最挤的地方是剑池的入口,一个圆形的门,几乎所有的人都想从那个门挤进去看剑池。
虎丘是吴王的坟墓,剑池也与他有关。在剑池上方是西施的梳妆井,已经被十字封起,在游人的踩踏中全然失去了意境。但剑池永远不会失去意境,不管周围有多少人,只能站在远处观望。不论耳边有多吵闹,心思都会回到刀光剑影的年代里去。
观前街
从虎丘出来到观前街买了两块丝巾,一块是翠绿色的一块印着蓝蝴蝶。上火车之前吃了稻草鸭。其实苏州餐馆的精华都在观前街,有大饭店和小饭店,想吃苏帮菜完全可以在观前街吃。只不过观前街的餐馆与商店是分开的,初到苏州的人很容易误以为观前街上根本没有餐馆。只要走到观前街的尽头,向左拐就可以看到餐馆集中的街道了。得月楼也在这条街道上。只不过在黄金周如果要到得月楼吃饭,一定要提前预定,否则根本没有座位。
无锡 崇安寺
到无锡我们遇到了好出租车司机,把我们拉到崇安寺商业区。他推荐的中山宾馆也很不错,里面安静,一出门就可以逛街。感觉无锡人很有商业头脑,把无锡建设得很好。
肉骨头粉丝汤、咸泡饭
崇安寺商业区有一条美食街,早上我们去吃,肉骨头粉丝汤等了半个小时,一上就如同小狗一样狼吞虎咽。无锡的早晨,对面一桌看起来像本地人,年轻夫妇领着孩子吃肉骨头咸泡饭,女人吃得心满意足。
大阿福
买大阿福,最好在大超市例如家乐福里买,正常价位在25-30块钱之间。我却因为犹豫没有买到大阿福,但我家里有大阿福,也就无所谓,虽然女娃娃脸上刮黑了,我也不能喜新厌旧。
无锡酱排骨
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说我们既然要赶火车,就来不及吃酱排骨了。因为这种排骨是要烧很长时间的,要现烧才可以。司机说酱排骨才是真正的无锡特色。
镇江 100块钱的三人间
在镇江市中心中山东路新世纪大厦14层,原来市政府招待所,现在改成宾馆了。这宾馆简直太实惠了,三人间100块钱,带卫生间,安静,可以看到镇江的夜景,远处的山。在上海的小房子里住久了,来到这里有一种成了富人的感觉。看来人的生活品质不是钱多少来单一界定的。
淆肉
淆肉很好吃,镇江绝对是正宗,和别的地方做出的肉口味大不相同。还可以沾醋吃,更是另一番味道。
锅盖面
镇江人也是早上吃面。早上我们向宾馆服务员打听面馆在哪,服务员说从宾馆往北走,过了公园,老头老太太锻炼的地方,到一个三叉路口,有一个老太婆卖的猪蹄面很好吃。竟然打听不到店的名字,只好按照服务员说的走,果真在三叉路口发现了一家店。看早上来吃面的人正多,老板娘的确是个老太太。她很热情,推荐我们吃碎肉面和猪蹄面,还让我们进去看怎么煮锅盖面。原来是土灶,黑色的大锅镶嵌在里面,旁边放着成把的面。煮的时候骨头汤很热,抓一把面放进去,再盖上木头小锅盖。
碎肉是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肉,骨头汤是天天熬的。我问老板娘为什么煮面要盖锅盖,她说从她自己的经验来说,因为煮面的锅很大,如果盖上盖子煮成把的面面就会煮得比较均匀。
宝贵的醋
发现镇江的醋是现吃现给的,不会在客人面前放一大罐醋。不过我喜欢醋的味道,上火车之前专门要去买醋,于是只好先做三轮车到恒顺醋厂,到门市部买两瓶好醋提着再上车。
湖州
很喜欢湖州。没有百鱼宴,却有丁莲芳。没有白鱼,倒吃黑鱼。银鱼炖在蛋羹里,虾仁白又嫩,土鸡一整只,竹笋也鲜嫩,千张包不在笼屉里,只在汤水里。湖笔也买了一大堆,湖丝是上品。
丰盛的晚餐
去湖州宾馆歇息片刻本来想去百鱼宴好好吃一顿湖州的鲜鱼,却被告知已经全都订完了,估计是因为中秋节快到了,又赶上国庆,很多人即使平时不怎么吃好的,今天也要大吃一顿尝鲜。浙北大酒店的餐厅人也很多,门口停满了车,几乎没有走着来的。
还没有太绝望,走在大街上四处搜寻,隐隐看到丁莲芳几个字,玻璃上的字写着有千张包,湖州特色菜等等。进去小心翼翼地问有没有座位,接待不接待散客,全答应着。到二楼点菜,没有白鱼,有黑鱼,还点了银鱼炖蛋,清炒虾仁,本鸡沙锅,三碗米饭,一份千张包。
湖笔
卖湖笔的地方和丁莲芳在一条街上,很好找。看到这么多笔,我下决心练毛笔字,买了大中小三只羊豪,砚台,墨块,方格纸,宣纸,字帖,笔帘。还给Victoria买了一只中羊豪。蝈蝈也要练字,省得在家总看电视。不过他只买了一只中洋豪。柜台上最贵的笔值2000多,已经被人买走了。
湖丝
在我看来,湖丝似乎比苏州的丝绸更高一筹,最经典的湖丝演绎是穿着红色丝绸旗袍的模特身上再披上薄的红丝巾。湖州的丝绸似乎更加精致,湖州的女人眼神中没有太多苏州女人眼神中的如霖细腻,却是另一番气质。
第二天早晨我买了一件睡衣,一个丝巾,是在市中心的绸庄买的,绸庄连着卖湖笔的地方,这条街道可以说是融会了湖州的精华。
海宁 又爱又恨
皮革
海宁的皮革,重点是革,而不是皮。而且到皮革城买任何东西一定要划价。我买了个钱包,要45,最后15块成交。就连海宁本地人,也不大知道到底怎么分辨皮和革。但有个卖皮革的人说在海宁,革占了大多数。
站台上的明月
没买到包,到站台等回上海的火车。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