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沪剧演出服旗袍

沪剧演出服旗袍

发布时间:2025-04-09 20:50:19

1. 沪剧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特点:

男演员服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戴毡帽、束竹裙;另一种是瓜皮帽、长衫马夹;女演员或短袄长裤,或短袄长裙。

不同时期沪剧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对子戏时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场戏时期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旦行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

当时由于班社人手少,演员往往需要串扮。随着沪剧表演向文明戏、话剧靠拢,其脚色行当的分类日渐淡化,动作、念白均未形成行当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声。

(1)沪剧演出服旗袍扩展阅读:

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并有在静场及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的做法。

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有时还有铜管),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乐器,应用复调、和声以管弦乐技法配器,向新歌剧及电影音乐借鉴,戏剧配乐和剧情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发展了前奏曲、幕间曲及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的运用。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戏曲传统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

2. 沪剧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911年,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后,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妆,不久全部恢复戏曲形式。随着班社的增多,戏班演员的规模也扩大到了10人左右。

随后,本滩演员邵文滨等人带头声明废弃本滩戏曲中部分淫秽剧目,宣称本剧种为改良本滩,并改名为“申曲”。

申曲获得飞速发展,编演了时装新戏《离婚怨》。该剧由上海文明戏演员范志良,根据上海城内某事件构思而成,由演员刘子云和丁少兰排演。剧情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演员的服装基本是西装和旗袍。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受其他剧种形式的影响,申曲恢复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又由于文明戏,就是早期的话剧演员们的参与,演出实行幕表制,并使用软布画景。在这一时期,申曲演员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演出剧目,其中有源自弹词的戏剧,如《玉蜻蜓》、《珍珠塔》和《孟丽君》等。

后来,演员们又演出大量以新闻时事和电影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自杀》、《空谷兰》和《姐妹花》等,这些剧目后来都成为沪剧的中期传统剧目。

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步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和音乐等。

这时期的剧目多取材于城市生活,剧中人物穿西装、旗袍出场,为此大家也称它为“西装旗袍戏”。西装旗袍戏为沪剧艺术带来了大量的都市观众,对后来的沪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时装新戏进入了辉煌时期,并进入大上海的剧场、游乐场、电台,通过这些方式的传播,成为了上海知名的剧种。

申曲歌剧公会成立,会员有200余人。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会员达395人。至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30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和施家班等。

申曲团体有的改称“剧团”,如文滨剧团和施家剧团,社团的规模也由10多人发展到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他们先后在中央大戏院举行文戏班大会串,成功地上演了中西融合的多场话剧式的西装旗袍戏,打造了一种上海的都市歌剧,及时再现了现代都市民众生活状态及其喜怒哀乐,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1938年,在大中华剧场,施家剧团由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了根据现代剧作家及戏剧教育家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沪剧《雷雨》。主演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俞麟童、施文韵、施春娥和杨美梅等。

次年在东方剧场,由解洪元、杨云霞、俞麟童和夏福麟领衔的新光剧团也以幕表演出了该剧。其他如文滨、敬文及上海沪剧社也竞相以幕表演出了该剧。

20世纪40年代初,《申曲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申曲的剧种起源、沿革发展和演出情况,并建议将申曲正式改为“沪剧”。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魂断蓝桥》,使外国戏本地化演出。该剧编剧戈戈,导演严幼祥,王雅琴和解洪元分饰男女主角,演出借鉴了电影和话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观众有面目一新的感觉。该剧剧情哀怨曲折,多次演出均受观众欢迎。

该剧摒弃了幕表制,采用固定剧本,舞台软布幕景也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粉为油彩,并运用了灯光效果。此举为上海各个沪剧剧团相继效仿,使整个剧种舞台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上海市各申曲班的演出广告都开始正式以沪剧之名进行宣传。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上海沪剧社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在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并出现了各种沪剧流派,涌现出大批的著名演员,如杨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轩、筱文滨、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杨飞飞、丁是娥、王盘声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最后只有沪剧以其源于民间,富有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以及音乐委婉柔和和曲调优美动听等艺术特点,扎根上海,并成为唯一壮大上海地方戏的一个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上海沪剧院的前身上海人民沪剧团成立。同时,上海市还建立了艺华、勤艺、努力、爱华和长江等以演艺沪剧为主的剧团。

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和舞台美术人员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把创作演出重点放在现代戏上。由于现代戏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真实,程式化东西较少,易于表现都市风情风貌,因此格外受到观众热烈赞扬和好评。

在这个阶段,沪剧舞台出现了大批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以及舞台美术的推陈出新都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沪剧编导和乐师等工作者运用各种创作技法,不断在传统基础上对唱腔进行变革发展,还创造性地应用了一板二眼和重唱等形式,许多曲牌也被发掘出来,发挥其表现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潜力,以增添沪剧的艺术魅力。

沪剧的舞台布景最初为台上一桌一椅,至20世纪20年代末,舞台上开始有了布景,在布上绘有客厅、山水、田园、草舍和绣房等。

20世纪40年代初期,沪剧开始用立体舞台装置代替软幕布景,并开始运用灯光效果,使演员们在表演上和舞台节奏上更加丰富多彩。

沪剧在发展的道路上,吸收借鉴了多种音乐剧的元素,并结合本身的特点,歌舞并重,营造出了繁华绚烂的特色,既发挥出了沪剧传统唱腔优美动听和委婉动人的优势,又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们感受到了它那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最终使之成为了我国戏剧百花园知名的剧种。

沪剧

3. 沪剧起源于什么

沪剧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
沪剧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早期戏班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又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茅善玉领衔主演沪剧《雷雨》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
文革后,沪剧逐渐得到复苏,著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沪剧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沪剧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茅善玉。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沪剧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与沪剧演出服旗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3月份还穿羽绒服吗 浏览:82
玖红色衣衣怎么搭配 浏览:887
男童衣胸围加放尺寸 浏览:147
米色卫衣配绿色裤子 浏览:801
皮羽绒服发亮光怎么处理 浏览:490
凤风衣配什么鞋 浏览:38
咖色裤子和什么搭配好看图片 浏览:507
女生织双元宝围巾需要起多少针 浏览:458
风衣配跑鞋和什么 浏览:904
皮肤暗黄的人戴什么围巾好看图片 浏览:174
塞拉图正时皮带怎么对 浏览:389
新款风衣是什么样子的 浏览:542
没有冬天的外套怎么搭配 浏览:584
胖人穿旗袍坐下一圈肉怎么办 浏览:724
男生蓝色卫衣怎么搭配裤子鞋 浏览:703
白外套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344
红棕色衣服搭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522
如何加盟七彩童年童装 浏览:864
美女把裤子脱了把下面露出来 浏览:790
矮个子女生穿白羽绒服好看吗 浏览: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