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东北小伙登纽约时装周,在旗袍中加入什么元素惊艳全世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5岁的东北小伙张突然,连续两年受邀参加纽约时装周,成为登上纽约时装周上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小伙子从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自学刺绣和裁缝,在旗袍中加入飘纱元素,独具特色和韵味的东方古典美,惊艳了全世界!
一片一片的扇形网纱拼接,长长的羽毛型袖子,宛如一双翅膀潇洒灵动,飘逸又梦幻的氛围,旗袍元素的半裙优雅知性,开叉设计性感灵动,中式的古典绣花传递着浓浓的古韵,简直不要太美了。张突然从一间空房子到登上纽约时装周,他只用了三年时间,用自己的力量向国外输出中国文化,你喜欢他的设计吗?
“优雅的女人从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和赞美,如果喜欢本篇文字,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贰』 如何学好服装电脑制版
服装电脑制版好学吗
虽然本人是国伟服装研究所的任课老师,但是还是得实事求是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服装电脑制版不好学。为什么呢?面对所有咨询学习的对招生者而言不应该是轻描淡写地说服装电脑制版很好学,万一有人产生退缩心理怎么办呢。
在此得说明一点:国伟服装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至今2018年已有十一周年。国伟的任课老师一名是夏老师负责手工制版、电脑制版、服装工艺,夏老师是高级服装制版工程师。一名是陈老师专业负责立体裁剪培训。他们是一对夫妻,非聘用制老师,比较注重口碑,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家口碑,所以在回答咨询者问题的时候比较专业并且实事求是,不会劝学,会强调服装制版不好学但也不难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课程内容。
常常遇到:老师我只是兴趣爱好,可以简单快捷一点吗?我的回答是:你可以是兴趣爱好地学习,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专业地传授技能,把服装里面所包含的所有种类都教给你。一个学习周期结束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重点,你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者是自主创业的方向有所精细化,旗袍、汉服、唐装、西装、羊绒大衣等。人不可能每一项都很擅长,所以必须专且精。在学习周期上,我也希望能尽快地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就可以独立。可惜对于零基础的学生而言需要一个周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把服装制版学好,才能达到想要的目标。
话题回转,为什么要强调服装电脑制版不好学呢?在此针对从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年龄层次偏高的学生而言可以打一剂镇定剂,如今手机是普及的电子产品,只需要会说话不需要会拼音也可以使用电脑哟,当然会拼音更好,什么东西都是由不会到会的么。就像1,2,3,4阿拉伯数字以及加减法运算等。这些东西小孩子都会,难在运用。对于电脑制版而言,会不会用电脑不是关键,主题在于制版软件是否好学。
服装专业人员都知道不会手工制版是学不了电脑制版的,为什么呢,平面制版是服装制版关键所在,学习周期要长得多,因为关键东西都在里面。手工制版是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服装结构,电脑制版是用鼠标在电脑里画出服装结构。平面制版是1:1结构图比较直观,电脑制版是电脑有多大纸样最多也就那么大,所以在绘制领圈弧线袖窿弧线时心中必须有数,才能画出比较优美的弧线,纸样打印出来才没有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平面制版在打版时可以有思考的空间,电脑制版是机械化活动,必须精确地输入数字才能画出结构线。电脑制版的优点是快速打版,方便存档,推档快捷,排料方便。如今它不单单是企业制版师必备项,就连现在比较火热的高级定制店里已经开始建立客户档案,身高体重三围细节尺寸相对应的人体模板已经建立了数据库,所以电脑制版已经太普及呢。目前在服装企业从事多年的资深制版师可能会战战兢兢,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制版师并没有经历过学校的洗涤,甚至没有参加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只是老裁缝的一些思路。那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服装业的进步,势必会被后起的新兴版师所淘汰,如今电脑制版已经是进企业的必备项了,那么随之而来内销行业的兴起,是否还要求版师具备立体裁剪技能呢?总结一句话:你必须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才能淘汰别人而不是被淘汰。
电脑制版不好学,但是想要学好也不难,只要你的手工制版基础够扎实,练习电脑制版的时间足够充沛,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不管年纪大小、学历高低。学习电脑制版期间夏老师全程录像,一遍不会,可以把视频反复多看几遍。光有视频也没用,遇到问题卡住了,还是需要及时向老师反应,解决难题。
还有的一些同学会担心服装软件种类比较多,而不同的服装企业软件使用都不一样,我要如何去选择呢。确实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不教简单的电脑制版软件,我们教难一点的进口的电脑制版软件PGM,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优缺点,PGM软件的优点是强大的修改功能,点放码快捷智能,3D试衣与打版功能日渐完善,解决了必须生产样衣才能看到效果的问题,NET++2快速智能排料功能节省了人工。难的都会了简单的自学即可。十一年的教学沉淀,大部分软件以及相对应的视频我们也都有哦。不过如果不想改变自己的习惯,把文件都转化成plt或dxf或aama格式即可。这是比较深奥的回答呢,只有已经会手工制版的学员才可以学习电脑制版,并且关心这个问题哦。
路是走出来的,比你成功的人在继续前进,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安分守己虽然能舒适地安顿一段时间,但是等同于退步。只有技能提升,才能物质提升,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满足于现状吗?
『叁』 完全没有服装设计知识,应该怎么开始学习制作服装呢
关于完全没有服装设计知识,应该怎么开始学习制作服装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大家都知道自学当然可以,所有的学科我们都可以从自学开始 但自学是一个行为,结果并没有可预测性,自学有很大的概率是要靠内心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激情去让你有心思有毅力自己学习,所以很多时候自学的人往往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慢慢的放弃,不是因为那些攻克不了的难题,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心思,没有动力,没有氛围。
下面就推荐一下我认为服装设计的自学方法,仅供参考:
1.服装设计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始:设计、制作、理论三个方向;
2.设计:基础素描、维度、光影、人体比例结构、动态人体、学一些基础的上色和渲染技巧都是可以的;
3.制作:服装设计制作这块就是脚踏实地的勤学苦练型,还会涉及一些数学计算,这一块自学难度也挺大的。不过开始的时候,学习缝纫机怎么使用,简单的面料和立体剪裁还是可以自己摸索,但诸省道、省道转移、面料特性、面料改造、打版纸样,这些估计要有老师教会比较好。我比较笨,在制作这一块学习的时间投入了很多,一件衣服做出来也是要花费一定的心思。可以在视频上找一些立体剪裁、上衣裙子基本版型的打版之类的视频自己在家摸索一下;
4.电脑软件:现在最流行的PS、AI、CRD这样的制图软件,对于企业比较重视,如果你自学不是为了以后职业发展的,可以不用学这个,但是如果要职业发展的话,还是很有学习的重要性;
5.理论:这个比较好学,就像学历史一样,服装的理论知识,服装史、美学理念、服装设计基本原理等等,感兴趣的这个当看故事一样看一下,职业发展的人就要背一背了!
『肆』 为什么中山装没有流行到现在,有哪些不足
开门见山的说,没有流行到现在,与设计无关,与崇洋媚外有关。有人说,设计不足,太过古板,而且立领,不适合矮胖的人。尽管我现在也比较矮胖,但我仍然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任何一款服装的诞生 ,都没要求每一个人都得穿,假设你觉得你的脖子短,属于身宽体胖这种类型的,你可以穿别的衣服,总有脖子长的吧,那种又高又瘦脖子又长的,在14亿人口当中占的比例也不小,为什么现在除了个别老年人,几乎一个穿的都没有?
那按照你这种逻辑,西服也有设计上的不足,有些二三百斤的大胖子也不适合穿,而且还得扎领带,看起来才搭配,才协调,当然你也可以不扎,甚至你也可以戴个黄军帽,穿个黄军鞋,就像郭达在小品当中那副扮相一样,也没有管的。而且西服,由于胸前裂个大口子,冬天还往里灌冷风。只是因为不适合少数人穿,就说设计不足,那世界上没有一件衣服是完美的,有的女人还不适合穿平底鞋呢,难道因此就说平底鞋不完美?有的女人不适合穿高跟,因此就说高跟鞋不完美?
旗袍在我看来非常完美,端庄高雅,温柔贤淑,尽显东方女人之美,同样也不适合矮胖的女人穿,但是也没要求每个女人都穿,除了旗袍,还有别的衣服可以选择,可是现在,除了金星就没发现有女人穿旗袍。走在东京的大街上,也不可能所有的日本女人都穿旗袍,但是总有穿的吧,甚至走在上海的街头,都能看到穿和服的女人,朝鲜和韩国女人,仍然穿民族长裙,不论日本和服,还是朝鲜长裙,都不如旗袍好看,比不上旗袍端庄,比不上旗袍更显身材,尤其朝鲜长裙,给人的感觉,比例不协调,给人的感觉胸部以下全是腿,看不见腰在哪里?可是人家仍然在穿,尤其节日、大型庆典,都穿着民族服装,传统服装,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说白了就是忘本了,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哪怕是糟粕文化,变态审美。
中山装的名字来自于“ 国父 ”孙中山先生,1923年,他提出了设计要求,委托一位叫做黄隆生的广东裁缝缝制而成,据称设计灵感来自于一种日本的学生服装——诘襟服,也有一个说法,中山装的设计造型来自于当时南洋华人中流行的“企领文装”。
中山装的特色: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国府官员开始喜欢穿中山装,没办法,他们也需要保持政治觉悟的先进性;进步学生也爱穿,那是因为本来这种服装的渊源就是来自于学生装,对学生来说很实用。对标长袍马褂的落后性与西装的不实用性,中山装的确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功能。
西方人把中山装称为“Mao suit”,可见中山装的真正流传时代远非民国,在讲究政治的年代中,西装自然不具备一个觉醒的古老民族的精神特质,同理也可参照印度的尼赫鲁装“Nehru jacket”(甘地则宁可赤膊上阵)。到了现今,服装的政治标签已经隐去,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服装款式和颜色,黑、白、灰、蓝不再是指定色,中山装也不复是民间指定款式,这是时代的进步,如同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会统一,服装原本也都该是缤纷的色彩。
中山装在现代仍然被一些人们奉为圭臬,是一款当仁不让的小众类服装,前提当然是你要有一个好身材,过胖的显得臃肿,过瘦的又撑不起来,这一点倒远不如长袍大褂的普适,颜色方面也不像休闲装那样百搭,总之,它的局限性较多,难入大众法眼。
中山装是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是在日本学生服装(诘襟服)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个人认为中山装很适合中国人穿着,但是为什么没有流行到现在,无非也是过于正式了,虽然穿的人没以前那么多了,但是在正式场合,国家领导人多次穿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我结婚的时候,是穿着立领,翻领还是有些老式,不适合年轻人穿。
衣服是镇上的一个裁缝给定做的,一口气做了两套,这是其中一套
这是另外一套,个人更喜欢这一套。
中山装不流行了,不代表它有什么不足,人的审美是一直在变化的,而所谓的流行也是一直在变化的,说不准哪天中山装又流行了。
我现在担心的是会做中山装的裁缝越来越少,做中山装的工序很麻烦,记得十年前去定做中山装的时候,很多裁缝都说不会做,别说中山装,连西装都不愿意做,说白了就很麻烦,不像做女装那么快捷。现在很少能看到中山装的身影,一些品牌男装虽然也有中华立领,但终究穿的人少,在年轻人中间,尤其是95后、00后,穿的人少之又少,中山装要再流行起来,需要 时尚 圈的推动。
中山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足。周恩来总理一辈子外套都是中山装。近些年主要是受“西服”的冲击,什么事情都喜好跟外国“接轨",造成很多人对本国的东西是乎有点不感兴趣了。其实,中国自己的很多商品也未必就是不好。其次,是受休闲夹克的冲击,这类服装穿扮随意性大,还方便穿脱,且适合穿着的场合也比较广泛。
中山装严肃笔挺,对穿的人要求很高。矮胖肥硕的人穿着肯定不好看,一般人还真驾驭不了中山装的挺直修身。中山装在辛亥革命开始流行,而且还有深刻的含义。前面四个口袋表示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表示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袖口的三粒纽扣表示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业。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的治国理念。中山装由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现代的人们对服装有更多的选择性,各种新颖服装层出不穷,中山装的那种严肃严谨的格调已和现代的观念不是很搭。所以很少有人再选择中山装。
中山装由孙中山发明并提倡,具体出现时间一直有两种说法——1919年和1923年,但没有异议的是中山装从发明伊始就带有极其强烈的政治意味。
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开始塑其为国父,将之符号化,大力提倡全 社会 的崇拜。1928年,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南京市政府也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国民政府第二十二次国务会议议决《文官制服礼服条例》:“制服用中山装”,将中山装树为法定制服。之后,不断严格在政府机关中严格推行,直到1936年,蒋介石还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中山装制服。同时,中山装还在学校中进行推广,教师和学生也被要求穿中山装。新生活运动时,中山装还被作为婚礼礼服进行推广。可以说,民国时中山装的流行受国家权力意志影响很大,而非纯粹的 时尚 潮流规律。
当然,除了自上而下的推行,也有自下而上的效仿与追逐。中山装是民族国货,又象征革命,商人借此进行政治正确的商业宣传,知识精英和进步学生借此表达政治理想与诉求。
民国大街上的着装
民国知识分子着装
民国知识分子着装
西南联大的一张合影,中山装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即便如此,中山装也没有成为人尽皆着的服装。作为剪裁、用料都相对考究的正装,底层百姓自然穿着者少。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也只能说是做到了与西装、长衫并行而已。相对而言,只有官员是与中山装绑定的,也因此中山装在那时候成了国民党官僚的一种象征。
共产党人一直也将中山装视为革命与进步的服装,从延安时期到1949年后,共产党人都以中山装为日常及公务着装。而在1949年之后,中山装在新政权的引领下,成为了新 社会 新面貌的象征,可以说实现了比民国时更普及的流行。加上封闭的 社会 环境和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山装成为了此时的全民服装,不能说人人每日必穿,但绝对是压倒性的覆盖率。中山装的这一次流行仍然是政治意识的产物,与服装审美本身无关。
梁思成、老舍、梅兰芳都换上了中山装
相声艺人也穿中山装
改革开放以后,世界文化得以进入中国,政治束缚松绑,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于是更新潮、更与外界接轨、更个性化的衣服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身上,老旧、单一、严肃的中山装被抛弃。这并不奇怪,一个失去了政治加持的政治性服装必然无法与市场化的自由选择相抗衡。
而且中山装毕竟是一种正装,穿着时需要板正挺立,必然带来一些不舒适和不方便,日常着装谁会跟自己较这个劲呢?就连西装,如今也只是 正式场合或职业规范才会被使用。
不说它是怎么来地,只说它是怎么“没地”。
哪个高手都有可能因借鉴产生了灵感。
中山装应该称为“国服”,我就非常喜欢。
从我“自学成才”学会裁剪以后就给自己量身定做过几件中山装,特别强调领子的挺刮,上兜的平正,吊兜的宽大,袖山的圆顺,穿起来很精神!
说没“流行”起来的原因应该是受拉链儿服装的“冲击”,铺天盖地全是拉链儿!懒人装省事啊!都赶流行,到处全是夹克,热了只能敞开怀,完全没有了中国特色。
现在你能说哪件衣服能代表中国?完全让拉链儿和西服取代!中国特色消失的无影无踪,说是生活快节奏,这与保留中国的传统服饰并不挨着。
现在都买衣服穿,我也不做服装穿啦,我最烦拉链服装,买扭扣服装都很难有称心款式,大都是平驳头的翻领。还逮买台缝纫机自己喜欢啥做啥。
冷面笑星方清平他的一身中山装“冲着”这身衣服我就特别得意他。
我记得周总理在世的时候,总是一身中山装,显得特别稳重,大气庄严,也不知道为啥现在看不到有人穿了,西服代替了中山装,我觉得还是中山装好看,给人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
首先纠正一下,中山装从来就没有在民间流行过,更不要说现在。这款衣服最大的弊端就是领子,立领很容易倒,倒了就不美观,也不舒服。为了不让它倒,只好搞个风纪扣拉住,拉住了脖子不舒服。其次,四个明大兜,很容易鼓鼓囊囊,不装东西也会鼓起来,看起来不够利索。第三中山装没有腰翘,看起来有点臃肿。所以,中山装在民间从来就没有流行过,只流行在官场。民间流行过的是军便装,最少比中山装那几个大口袋要平展一些。
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人们,除了中山装之外,连西装、皮鞋都很少穿了。
为了印证我们的看法是否正确,上周末,我还专门来到了市里面的步行街,坐在街边椅子上观察了两个小时,我敢断定98%的人都是穿的运动鞋、休闲鞋、休闲装了,穿西装皮鞋的人成了“百里挑一”,一般都是在参加面试、参加谈判或是其他比较正式的场合才穿了。
就包括五年前,我专门花了2000元钱买的中华立领,都已经尘封在衣柜里面,很久没有见到了。
为什么中山装、西装、皮鞋之类的东西会被时代所淘汰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太过呆板。中山装的版型设计一板一眼,与现在的人们更加追求个性,“裤子都要剪几个洞”的穿法格格不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第二个,穿着不适。中山装用料也比较讲究,很少见到用棉质布料来做中山装的,这样的做出来的衣服穿着上不是很舒适,有时还有些磨身体;另外,中山装都比较紧身,适合身材好的人穿,现在的人来不及就挺着个啤酒肚,确实是不适合穿中山装了。
现在是市场经济,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应该适应市场,适应潮流,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出改变,如果一味守着过去的条条框框,就只有被淘汰的厄运。
『伍』 零基础怎样学做汉服
我刚开始接触汉服也是一个学生党,我的经验是,如果想要学做汉服,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它保持兴趣,否则遇到一点挫折都会让你很难继续下去的。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总结几点希望能给你帮助吧。
1.了解形制,能区分什么是正规的汉服,什么是影楼装,汉服有哪几种形制,这个不用我多说了,有很多科普贴。
2.先从简单的下手,比如裙子,对襟半臂。太复杂的比如袄、圆领袍、曲裾啥的,不建议先从这些做,把裙子练好都已经很不错了,然后对襟上衣——交领这样的顺序联系,会好一点。
3.了解面料。第一次做建议你买棉布,便宜而且好操作。不要买真丝、雪纺之类的,太滑不好剪裁,不要买色丁,色丁的廉价感回让你直接没做衣服的动力的。
4.去汉服制作研习吧找资料,看精品帖子,自己在纸上画画剪裁图,标标尺寸,汉服没有卖纸版的,所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汉服制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用立体剪裁,直接铺地上平裁就可以,这个省了你的人台费用了哦。
5.需要买的东西:
棉布(尽量买你喜欢的颜色或者花样,这是动力)
缝纫机(如果你想全手缝当我没说,不过答应我不要买那种几块钱的手掌那么大小的缝纫机好吗?作为被坑过的人,那东西就是来骗小孩玩的,实用度为-100,宁可手缝也不要买那东西。200来块钱的那种也不建议买,作为又被坑过的人表示,这种缝纫机用几次就坏。买知名品牌的缝纫机最好,TB慢慢搜,现在家里自用1000的兄弟牌,买了2年没坏过还。)剪刀、划粉或者水洗笔(剪裁的时候你会非常需要它的)、皮尺、熨斗(现在网上大牌子的也挺便宜了,100多点的就成。熨斗的用处还是挺大的,墙裂建议。)
『陆』 旗袍的制作过程
这个不是一二句话能讲得清楚的,需要经过系统学习,会使用放样、并且还要会使用相应的工具,因此建议报班或找师傅学习。
可以先找些资料自学一下。碰到具体的不懂的问题再上网提问,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