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旗袍佩戴配饰更能加分
在细节上体现你的穿衣品味,在穿旗袍的时候搭配一些小配饰,是更能够体现你的审美情趣。但是在佩戴配饰的时候也要注意配饰的风格,不要喧宾夺主。旗袍才是我们的重点,而配饰是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旗袍更显生动亮丽。
2、穿旗袍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贴身
旗袍能够展现女性的曲线美,但是也不要为了曲线美而特意去穿不合身的旗袍,过紧的旗袍不仅行动不便,而且还会让穿旗袍的人有不舒适的感觉。最好的旗袍大小应该是能够让你的身体有活动的余地,同时旗袍的衣领、袖子等地方也要细细查看是否裁剪制作得当。
3、穿旗袍要讲究内搭
如果穿着的旗袍比较轻薄透气,或者是无袖的旗袍,就需要格外注意旗袍的内搭了,不仅在颜色的选择上要尽量浅色,和旗袍相配合,尺寸贴身也很重要,不要因为尺寸而外露。
4、穿旗袍要讲究花色、面料
一般来说,年龄层次不一样,选择的旗袍的花色和面料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稍微年龄小一些的,在花色的选择上可以比较大胆活泼一些,更显活力。稍微年龄成熟一些的,可以选择一些成熟稳重的花色,面料也偏向选择高雅大方,更符合典雅的气质。
5、穿旗袍要讲究仪态
女性穿旗袍是十分讲究仪态的,站着有站着的仪态,坐着有坐着的仪态,行走也有行走的仪态……不雅观的行为会显得和旗袍格格不入。
对于女性来说,动人的风度和仪表更容易为自己加分,留下好的印象,增添魅力。所以穿上旗袍之后也要十分注意仪态举止。
B. 女性选择旗袍要讲究些什么
挑选旗袍一、旗袍的色彩 年龄大些的,面料颜色稍深些,款式适当宽松一些,以体现庄重华贵;中年女性宜选择色彩明快、富丽高雅的面料,以体现典雅大方;年轻女性则选绚丽多彩的颜色和活泼俊俏的款式,以体现青春活力,深红色:适合稳重有涵养的知识女性。白色:适合比较讲究生活质量而又收入颇丰的女性,局部可以滚红色的边,或大面积镶银光亮片,会显得非常的雍容华贵。 挑选旗袍二、旗袍的款式与尺寸 旗袍最能体现体型美的服装,所以穿着一定要特别合身,过紧行动不便,而过于宽松又难以显现女性的形体美。穿旗袍时要特别观察自己三围是否贴体舒适。其次,必须检查领子、衣身、袖子、纽扣等细节之处是否一丝不苟,不然就会失去旗袍的独特魅力。 挑选旗袍三、旗袍的领口与人的脸型 气质高雅而脖子较长的女士非常适合穿高领旗袍。脖子较短的女士适合穿无领的。 挑选旗袍四、旗袍的面料 尽量不考虑人造丝和纯涤面料,因为非常容易起静电。春夏秋季节结婚应考虑用清薄的料子比如真丝,颜色也不要太凝重;冬天举办婚礼最好选用织锦缎,这种面料可以衬托婚礼的豪华。 挑选旗袍五、旗袍与鞋子的搭配 尽量不穿黑颜色的鞋子,如果有条件应该穿真丝绣花或丝绒缎面鞋,其次可以穿红皮鞋,但亮光皮鞋应放在最后考虑。旗袍的长度最好垂至脚面 挑选旗袍六、要讲究内衣的穿着。 旗袍的穿着有讲究,必须穿淡颜色的连裤丝袜,以防袜头从旗袍开叉处袒露显得非常不雅观。特别禁忌冬天因为怕冷而穿旗袍时内穿长裤,这样不伦不类完全破坏了旗袍的美感。另外胸衣、内裤的尺寸要合体,以穿着后身体流畅为宜。内衣的颜色不要外泄,内衣尽量不选深色,需与旗袍的颜色和谐统一。要防止胸衣肩带下滑。穿无袖旗袍时还要注意腋下的清洁。 挑选旗袍七、穿旗袍一定要淡妆。 脸部适当淡妆修饰更能凸现穿着旗袍的美丽。所谓淡妆就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方法,强调突出自己面容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美。妆色清淡典雅,自然协调,是对面容的轻微修饰与润色。在淡妆前要清洁一下脸部,可用纤长类睫毛膏和亮度较高的淡色唇彩强调一下眼睛和双唇。近视者上台演出最好戴隐性眼镜。中老年淡妆一般需要准备最简单的工具有:眉笔、粉底露、眼线笔、腮红、眼影、口红。不要在公共场所补妆,特别当着大庭广众补妆是很不礼貌的,补妆应到洗手间或化装间。 挑选旗袍八、穿旗袍要打理好自己的发型。 自己要根据头发的长短、厚薄设计发型;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形象和身份设计发型。使旗袍与发型的搭配相互协调。现在很多女性为了追求美观,选择假发装扮自己,建议购买假发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尽量适合旗袍装束。戴假发时要注意掩盖自己原有的真发,否则真假发全露头上,反而让人看了不舒服,没有了美感。 挑选旗袍九、穿旗袍要特别注意行为举止的姿态。 女性优雅的仪态主要包括食的姿态、立的姿态、站的姿态、行的姿态、笑的姿态。穿旗袍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翘腿、叉腿、抬腿等都是不雅观的;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旁若无人高声打手机都是不文明的行为,这与穿旗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挑选旗袍十、穿旗袍要有出色的仪表礼节。 对女人来说,动人的风度和仪表比美貌更重要。她为女性加分增添无穷的魅力。所以穿上旗袍必须要自律,礼节周到,学会微笑;宽容待人,善解人意;提高素养,修炼自己。
C.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一定对裁缝巧红和朱局长情人唐凤仪民国时期的经典服饰——旗袍影响深刻吧。以下便是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的起源、变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唐凤仪的着装充分展示了民国时期,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地位,唐凤仪可以说八面玲珑,风情万种,但成熟背后缺依然有一颗少女的心。同时唐凤仪妖娆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衬,女性将旗袍优美的线条充分展现出来,旗袍将女性特有的妩媚体现的淋漓尽致。
裁缝巧红的着装着代表的是民国时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着。那种普通女性穿的长袍和男性的长袍都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大众的含蓄之美。长袍将男女身体的大部分都包围起来,没有旗袍的妖娆,没有旗袍的开衩,但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服饰。
事实上,这个起源于旗人长袍的服饰,第一次将中华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经出现,旗袍便成为民国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欢的服饰,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长袍发展而来
旗袍本不是汉服,而是旗人的长袍,原本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长袍,其外部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长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长袍长可掩足。旗人的长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颜色较素。清代中叶,旗人的长袍除圆领外,还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而且长袍的下摆一般多垂至脚踝。
有清一代,旗人长袍的造型线条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给人平直硬朗的感觉。而且,长袍上下一体,使得线条比较流畅,长袍能够盖住脚,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盖在袍摆之下,因此当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后,腰线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长,使穿着者显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们头上常戴高大的“如意头”、“耷拉翅”假髻,更显得妩媚多姿。
但是,毕竟宽大、厚重的长袍没有曲线的展示,还是给很多爱美的女性带来颇多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服饰也成为时代革新的一个标识,男性服饰出现中山装,女子从满人的长袍中发现了女性服饰之美,摈弃宽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便诞生了旗袍。这种新式服装,大胆地体现了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宽大、平直的特点,对宽大直腰(无腰身)的满人长袍进行收腰的设计,缩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其次,旗袍的长度减短,满人穿长袍,往往脚上穿着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长袍的下摆要盖住鞋底,而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高的鞋底,头上也没有高大的发髻,旗袍的下摆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后的旗袍不仅可以凸显身体曲线,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欢迎。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之后,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长袍、汉族妇女对襟衫以及袄裙的中国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没过多久,女性纷纷效仿,她们扯上一块布料,不一定是高档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缝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贴合身体的旗袍。
不过,旗袍的出现,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当时的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袖身缩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纪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女性服饰风格,女子的袄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袄),清末贵族妇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国初年在女学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结合倒大袖的风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纪20年代,在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图片中,就有她穿着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记录。1923年12月2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她穿着黑绸缎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治丧期间,穿的丧服是黑色长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庆龄拍摄的一张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从旗袍镶的边来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属于大做。不过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层出不穷,倒大袖旗袍已经很少见了。
此时旗袍总体特点是领小、袖小、下摆多变化,核心是讲究腰身。依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体现旗袍的贴身。翻看当年的照片,会惊奇地发现,旗袍在每一个穿着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绝对没有后来制服的松垮感觉。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饰,千人千样。
2、旗袍变化多端
民国时期,女性旗袍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旗袍的下摆长短、腰身宽窄、领口样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变化。
先说领口样式。先是时兴低领口,继而流行高领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后来领口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一种时尚。
旗袍下摆长度时长时短。长时盖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短时则在膝盖略上些。上世纪30年代旗袍流行长下摆,长可及地,盖住脚面,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
长旗袍一般配高领,衣领紧裹脖颈,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女性穿着旗袍,也不改高耸的姿态。再配上高跟鞋,长旗袍将女性的身材衬托得亭亭玉立。考虑到旗袍贴身而穿,行动有所不便,于是旗袍开始开衩,尤其是高开衩正好解决了贴身行动不便的问题,而且高开衩在女性走动时,隐约露出白皙的大腿,散发出撩人的姿态,非常性感。
上世纪30年代旗袍大衩逐渐流行。所谓大衩,当时也仅仅是衩高过膝,尽管如此,这种旗袍还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击。不过,裸露小腿的旗袍并没有绝迹;后来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得紧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过大开衩流行几年后,又渐渐回落。
旗袍袖子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最后变成无袖。
当时旗袍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西式服装结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上世纪30年代末期,还有一种改良旗袍,旗袍借鉴西式服装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专指服装方面的独特设计)。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变得适体。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另外,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元素也被大量采用。
这种融合西方风格的旗袍可以与各式服装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领、袖处还加以搭配毛皮饰边,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时髦的穿法。
3、阴丹士林旗袍风靡全国
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出现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两大流派。因旗袍的发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阶段,融合汉族元素立领、左右两面开衩等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之为京派旗袍;后来,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长适体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服饰风尚,并且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当然,两派主要以风格作为区分,并非简单的以地域为标准。即并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近年来有人提出“苏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苏旗袍,这是一个新提法,多半是商业炒作的概念,与民国时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并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因为南京曾作为首都,其旗袍风格曾广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风格上仍然属于海派风格,只不过在具体样式的制作上与上海旗袍略有差别。
民国时期,旗袍是女性最为代表性的服饰,其适用性非常广。上至贵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妇女,都可穿着旗袍。旗袍的年龄跨度很大,十来岁的小女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皆可着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着,其形制可单,可夹,可棉。夏季有单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夹旗袍,里面还可以衬穿其他的服饰。秋冬季节的棉旗袍为长袖,长下摆,重保暖轻时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广,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可以搭配多种服饰。天凉时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绒线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另外,旗袍还可以与丝巾、丝袜、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时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为如此,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最爱。她们个个穿得风姿绰约,吸引世人的目光。
D. 美女一条裙装穿出清新明丽的味道,背影也是美美的,你心动了吗
美女一条裙装穿出清新明丽的味道,背影也是美美的,这样的穿搭我简直太心动了。所有女生的衣柜里总是会缺少“一件衣服”,但不论如何,女生们都不应该缺少一条紧身连衣裙。紧身连衣裙既有旗袍的性感修身,又多了现代时尚感,能把好身材衬托的淋漓尽致。而且它的简约百搭,造型多变。可以驾驭得了任何场合。逛街不会太过于正式,参加聚会也不会太过于随意。而作为一件非常日常的穿搭,紧身连衣裙也可以展示各位姐妹们窈窕的身材。可以这样说,穿着这样一条紧身连衣裙上街,毫无疑问你就是人群中的亮点。
连衣裙淡雅的颜色展现出的是一种随性慵懒,剪裁时尚又百搭,下摆的设计露出她修长笔直的双腿。更显的肌肤胜雪。而且对于紧身连衣裙来说,布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布料的舒适柔软,对于贴身穿着来说非常有必要。如果衣服质感细腻,也会让人看起来觉得赏心悦目,悠闲舒适。但是对于胖妹妹来说,宽松的连衣裙是更好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穿起来透气,宽松的剪裁也很减龄显瘦。适合穿搭。白色的百搭款时尚腋下包是这条裙子最好的搭配,也使得小姐姐整体气质趋向优雅高贵,分分钟成为氛围感的气质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