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穿旗袍的奶奶们
文/山月 图/张凤群
说到旗袍,自然想到民国,想到旧上海,耳边便会飘过李香兰的《夜来香》和周璇的《夜上海》这些典型的“靡靡之音”,还能闻一阵阵香软之气......
联想到同学会时,一做演艺服饰生意的同学说,她的旗袍批发生意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当时只当是聊天的话料而已。无非就是一群“三围”失守的中老年妇女们,在社区的各种活动中,自娱自乐一下罢了。并没有预想到,旗袍这一“最中国”的文化元素,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深深地嵌入进了我们的生活。
某日,在网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一组旗袍秀的照片,完全颠覆了我对旗袍秀的旧有看法。这帮奶奶级的女人们了不得啊,不但秀得那么专业,秀出了国门,居然还秀回了不少国际奖项!
好奇之心油然而生。笔者通过网友,顺藤摸瓜,找到了“崇州老协名媛旗袍队”的发起人、会长张凤群女士。身着时装的张“奶奶”精神饱满,气场强大,仍有婷婷玉立之感。
说起旗袍协会,感觉她就像在夸自己的大胖孙子一样,满满的是骄傲和幸福!
崇州老协名媛旗袍协会,于2013年3月,由张奶奶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姐妹牵头创建。其宗旨是传承中国国碎,弘杨中华旗袍文化!大有铁肩担道义的意思!
几年来,旗袍协会吸引了100余名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女性退休人员,平均年龄58岁,最大的62岁,最小的55岁。经过长时间艰苦训练,沉淀和打磨,旗袍协会承载着传统文化,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展示着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和气质。既丰富了退休后的精神生活,又增强了体质,把生活与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美的风韵洒满崇州大地,甚至扬名国际舞台......
自2016年以来,简直就成了旗袍协会的收获季节:
2016年在香港百乐门参加一带一路100国百年中国旗袍文创节目展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
2018年11月24日在深圳香港参加一带一路100国中国旗袍文创展国粹秀海选荣获金奖;
2019年1月21日在成都参加一带一路100国中国旗袍文创节目精品展塈江旗袍全球春晚慈善晚会中荣获金奖,银奖,金茶山花奖,网络人气团队冠军奖;
2019年4月28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参加一带一路100国中国旗袍文创展全球国粹展演中荣获金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15日,在首都北京星光影视园演播厅,参加"感动中国2019群众文化艺术周塈群文杯第九届走秀电视展演中,崇州名媛旗袍队荣获金奖,金冠奖。她们将崇州美名包括道明非遗竹编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比赛结束后,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副主席、著名舞台表演艺术家王香珠为崇州名暖旗袍队颁发了奖杯和证书。中国模特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 涛和中央电视台制片人丶导演李春来对崇州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欣然与队员们合影留念。
一张张获奖证书、一樽樽奖杯,都有点看得人眼花!
这些奶奶们收获的自信、美丽、快乐、 健康 ,又远远超出了证书和奖杯的承载能力,成为名媛旗袍协会的最核心的精神价值!
B. 旗袍的文化传承
旗袍是民国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但是并非汉族的民族服装 ,这是一直存在的一个误区。
旗袍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之源——枣(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与配饰
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 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 油纸伞是旗袍重要配饰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C. 旗袍的历史文化
一、旗袍发展的历史
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发展的过程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1)旗袍之源~~“枣”(Zao三声)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但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民国之初旗袍开始了悄然过渡和发展。
民国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都在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3)民国初期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与新样式。
民国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民国的30~4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里~~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间,那是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化。
(5)在中国的60年中叶~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场浩劫,也是旗袍经历的灾难期。
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辉煌难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