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延安的故事
老八路讲述延安红色故事
【金陵晚报报道】“终于等到开馆了,我想见一见延安的同志!”10月13日,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展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见到记者时这样急切地说道。“我是抗大5期的学员,我在三大队二支队,支队长是聂凤智。”
老人这句话,一下吸引了周围的观众和延安的工作人员。大家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延安的故事。这位老人名叫贺立德,虽然今年88岁高龄,但身体仍然十分健康,还背着相机照相。
“我是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贺家海村人。1938年2月,鲁西北特委选派我们6名同志到延安抗大学习。到延安时,我们从山东到延安的学员就有500多人。”老人找到展馆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照片说:“当时在欢迎仪式上,冼星海和丁玲指挥我们唱起《抗大校歌》和《游击队之歌》。开学以后,正值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延安,我们在校长何长工带领下来到庆阳,修房子,挖战壕。我们边学习,边生产。在国民党经济封锁时,我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
老人来到百团大战的展板前,一场场战斗又回到了眼前:“1940年,我们开赴抗日前线,在山西平型关参加了百团大战,我记得是103个团参加了战斗,我们天天行军,天天打仗。日本鬼子20里就筑一个据点,我们在一个村子发现敌人,我们是贺龙120师358团,赶到那里,团里一二营急行军,占据了一个高地,用重机枪掩护,等三营赶到已经把敌人赶跑了。这次战斗,我们牺牲了一个班长。后来,我们又急行军,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就这样打下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
据贺老介绍,日本投降以后,他就在山西大同搞地方工作,后来又到东北工作。抗美援朝时,贺老在东北空军医院,接收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伤病员。后来,他又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担任武装部长,直到离休。通讯员 宋伟
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孙振法
我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后来又参了军。在延安时期,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我不但看到毛主席日理万机、操劳党和全国抗战大事,也看到毛主席身体力行,同大家一起艰苦奋斗。
一粒米、一口菜都不浪费。1943年,组织上派我去照顾毛主席的生活,主要工作是整理主席的办公室,每日三餐为他打饭。主席的饭菜很简单:一小盒米饭,两菜一汤。饭菜吃光了,他很高兴,饭菜剩下时,他总是叮嘱我们:“给我留着,下顿热热吃。”饭是用一个木质的盒子盛着。我多次看到主席将掉在桌上的米粒拣起来吃掉。主席注意节约粮食,可是当时的卫生条件很差,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我和另一位警卫员琢磨怎样保证主席的饮食安全。想来想去,找出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打饭前烧一壶开水,把饭盒烫烫,消消毒。
一套棉衣穿三冬。1943年春暖花开之时,毛主席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衣棉裤。就在这时,国民党驻榆林的司令官邓宝珊路过延安,要拜会毛主席。主席要接见客人,穿一身破衣服怎么行?办公厅委婉地告诉客人说,主席工作太忙,请稍等。有关部门为主席赶制了一套夏装,毛主席脱下旧棉衣时对我说:“这套棉衣,你们给拆洗了,缝补一下,明年我还能再穿一冬。”
那时我们是两年发一套棉衣,而毛主席却是一套棉衣缝缝补补穿三年。这身棉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棉裤的两个膝盖处一边一个大补丁。
摇铃集体吃饭。陕北地区1945年时大旱。一天上午,毛主席叫我通知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几位中央领导来开会,不到半小时会就散了。中午吃饭时,主席对我说:“从明天起,我们几个人取消个人灶。听见摇铃告诉我,集体去食堂吃饭。老天爷不下雨,就得节省粮食。你们也要吃一顿干的、两顿稀的。有没有意见?”首长们都取消了个人灶,带头节约粮食,我们有什么说的?我们干脆地回答:“没有意见。”
毛主席的大青马。1943年有关部门从骑兵团给毛主席弄来一匹大青马,由一位名叫侯登科的老红军喂养。平时毛主席很少骑马,但在转战陕北时它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毛主席一直骑着它。据毛主席的警卫员讲,沙家店战役前夕,毛主席从“前总”回驻地,大青马的马掌磨掉了,走起来一拐一拐的,主席舍不得骑它,是跟在马后边走回驻地的。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由平山移师北京。毛主席在上汽车前,特意去看望侯登科,并对老侯说:“我们先走一步了,委屈你了。这匹马归你了,你可以骑着它进北京。”后来大青马老死在北京动物园。延安博物馆把大青马的笼头、马鞍等收集起来展览,人们看到毛主席始终没换过新的。
夜以继日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始终很忙:指挥前方抗战、领导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组织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反共浪潮。这期间,主席工作起来都顾不上吃饭和理发。夜间办公,天亮睡觉,中午起床,下午五六点钟吃午饭,接着又是办公,吃晚饭就没准了。我们工作人员一般在夜里12点钟提醒他该吃晚饭了,主席总是说:“啊,还没吃饭?快弄饭来吧!”当我们把饭打来,给他摆好,他又顾不上吃了,说稍等等,继续思考问题或是写东西。我们怕打扰主席的思路,时间等长了,饭凉了只能再热,这是经常的事儿。主席工作效率极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社论及一些重要文章,都是一夜成稿,第二天见报。天亮时,我们在门外只要听到订书器的“咔嚓”声,就知道主席写完了。
主题:【征文】流传在“小延安”的抗日故事 [精]
单县朱集镇张寨村是单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第一届中共单县县委、中共鲁西南工委、中共苏鲁豫特委、湖西专署和全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抗日自卫团联队诞生地,享有“小延安”之美誉。近日,作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拜“读”到一则则脍炙人口的抗日故事。
最受队员喜爱的抗日歌谣
1938年3月,县委从张寨、张花园、王岗等十几个村抗日自卫团中抽调骨干力量80余人,组成张寨抗日自卫团联队。为了鼓舞士气,教育群众,联队坚持大唱抗日革命歌曲,并号召人人自编鼓动性强、教育作用大、易记易唱易理解的抗日歌谣。为此,队员们都怀着满腔热情,摽着劲儿试编。不长时间,就编出了几十首。他们从中评选出10首优秀歌谣,其中米风海编的一首《千万不能打呼噜》最受联队队员喜爱。后经队友们集体修改,这首歌谣更富感召力:日本鬼子打进东三省哟/我们还在打呼噜(即不觉醒)/日本鬼子打进山海关哟/人们还在打呼噜/哎哟,日本鬼子打到芦沟桥哟/我们才睡醒/同胞们醒来吧/鬼子打进了济南府/兄弟们醒来吧/鬼子打到了家门口/我们不做亡国奴/敢与鬼子刀见红/同胞们,扛起枪拿起刀/对准鬼子头/同胞们,千万不能打呼噜……勇士们高唱着这样的歌谣,“小延安”一带迅速掀起了抗日卫国的高潮。
农家院里编印抗日小报
1939年2月,中共苏鲁豫特委针对当时抗日形势的需要,根据我党的方针政策,为广泛团结各群众团体和各阶层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创办《团结日报》,由魏钦公(解放后曾任河南省委党校校长、省政协副主席)负责并担任主编,报社设在与张寨相邻的张花园村张昌学家。开始油印,后来搞了一台印刷机,每期份数由几百增至几千。再后来,社址迁到张寨村,报名改为《哨兵》。这张生在长在“小延安”农家院里的报纸,当时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启蒙”良知,有的国民党匪首率部起义,弃暗投明;不少地主豪绅纷纷献枪献马、捐钱捐粮,支援抗日战争。
一场扬眉吐气的“狙击战”
1938年7月2日,刚刚被编为湖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八大队的张寨抗日自卫团联队,获知日军吉谷师团1000余人从砀山沿单砀公路向单县进犯。在教导员高文甫率领下,抗日自卫团联队火速赶往马良集附近狙击。待鬼子兵踏着大皮靴啪啪地接近时,高文甫一声令下,长枪齐鸣,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当即死伤几十人。待鬼子头目哇哇叫着回过神来的时候,机智的勇士们顿失踪影。气急败坏的鬼子头目指挥着向他怀疑的方向好一阵猛烈扫射,我掩伏在安全之处的勇士们哈哈笑着直骂小鬼子笨蛋……
张昌伦
【《菏泽日报》推荐】
『贰』 一件棉衣讲的是什么故事
毛泽东就是棉衣,其他的衣服都没有,一进城了也可以做,但是没做,李银桥到毛主席那个衣服箱,衣服柜里找一找,没找到好衣服,都带补丁,跟主席说,你看现在没一件好看的衣服,这客人很快就来了,借一件吧主席。
主席说话了,就不用借衣服了,这个客人也就来了,再说呢,干净就行,他们也会理解我的,穿着这个带补丁的衣服,我给补的衣服,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接待了张澜等名人,以后又接见李济琛其他这些领导人。
而且主席只有一件破棉袄,给他换新的,他的愿意换。
(2)主席补丁睡衣扩展阅读:
毛主席的东西不能随便动,有个警卫员偷拿了他的棉袄,结果出事了。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这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虽然部队规定两年发一套棉衣,但是毛主席身上穿的灰土布棉衣都穿了好几年也舍不得换,两个胳膊上全是补丁,袖口都露出了棉花。
那时候,毛主席经常去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和陕北公学等单位做报告,在群众面前的出镜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这么一件破棉袄,所以很多同志们向上反映,说警卫员没有照顾好主席的生活。
因为反映的次数太多了,警卫员就跟毛主席说,要给他换一件新棉衣,要不自己老挨骂。可毛主席说:“现在边区的经济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该省吃俭用。棉衣破了,洗洗补补,还可以穿嘛!”
可是毛主席只有一件破棉袄,洗了第二天穿什么?这又不像夏天的时候,衣服脏了就到河里洗,洗了放在石头上晾干。人赤裸着在河里边,等衣服干了再穿上去。于是,警卫员把情况反映给管理局,管理局找了几尺较好的蓝布,请被服厂做了一件新棉衣。
新棉衣做好了,怎么交给毛主席呢?如果当面交给主席,他是一定不会要的。于是,警卫员就趁主席睡觉的时候,来了个狸猫换太子,用新棉衣换走了破棉衣。
第二天,毛主席要起床,发现破棉袄不见了,有一件新棉衣放在凳子上,便喊警卫员进去,指着新棉衣问道:“这是哪里来的。” 警卫员说明是管理局给主席做的。
“为什么?我有棉衣穿嘛!”主席有些不高兴了。警卫员解释说,原来的那件棉衣太脏了,需要拆开洗一洗,先穿着这件新的做替换。
毛主席说:“这件棉衣太好了,我不要。还是把我的破棉袄拿来吧!”警卫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件棉衣已经拆了,烂得缝不起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警卫员拿走破棉袄后,打算连夜把它拆洗干净,第二天晒干了再缝起来,谁知拆的时候,一拆一个口子,一拆一个口子,布都糟了,就是洗干净,也缝不起来了。
毛主席看着警卫员,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完之后,他对警卫员说:“这件棉衣太好了,我不能穿,给我领一件和你身上穿的一样的灰布棉衣吧。” 警卫员没办法,只好给主席领了一件普通的灰土布棉衣。
『叁』 什么是一件打补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陈列着两样引人注目的东西:一样是两件睡衣,一样是一双拖鞋。两件睡衣,毛主席已经穿了好多年了,线开了,缝一缝再穿;破了,就用布补起来。也不知缝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员趁毛主席休息之机,给他换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时,毛主席发现睡衣被换了,很不高兴地问:“我原来的那件睡衣呢?给我搞到哪里去了?”
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毛主席更不高兴了:“快给我找回来,哪个叫你们换了的!”工作人员见势不妙,赶紧把换走的旧睡衣又拿了回来。
毛主席接过旧睡衣,边穿边说:“习惯了,还是这件睡衣好穿。”
结果,这两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员把它们作为陈列品收藏时,特地数了数上面的补丁:一件上有67个,一件上有59个。
毛主席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个洞,鞋面也开线了。工作人员几次要给扔了,毛主席总是不让,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拿到外面去修。修鞋师傅看了都直犯难:“都坏成这个样子了,还怎么修哇!”
尽管这样,毛主席还是不叫扔。工作人员只好自己用针线缝一缝,再摆在毛主席的床下。
像周恩来、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决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锻炼出来的。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迈向胜利。他们也深知这是一个好传统,所以才坚持不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伟大人物的伟大胸怀,也自觉地投身于艰苦奋斗创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