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旗袍贯穿了宋庆龄的一生,几乎宋庆龄参加的所有的重要场合都能看到旗袍,旗袍的变革与创新的变化在宋庆龄的旗袍装束上也能看到,旗袍它起源于辛亥革命时期,在20 年代早期的时候,为了响应当时的改革创新,当时的民国把封建朝代的各个封建的东西都给送进了博物馆里面,这样子让一个新型的旗袍的样式就诞生了。
并且宋庆龄他还表示希望在给中国人募捐的时候,她还表示希望那位外国友人能够穿着中国的衣服,所以这样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宋庆龄而言旗袍它是中国的传统服饰的改良,它更是中国的文化的代表。
B. 穿旗袍女人的故事
离开重庆的时候,我对蒋姐姐说:“这件红色的旗袍我真想结婚的时候穿,如果下次我们再来时它还在这里,我一定把它带走。”就这样,我对自己立了一个与山城的重逢之约,这个约定缘起旗袍,这是一段与穿旗袍的女人有关的故事。
早在三年前,重庆就在我的毕业旅行计划里,无奈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渐渐地,它就成为我心里的一个念想。三月初,我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厌倦了在大城市的物质消费和漂泊不定,开始寻找一种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一想到要重新换城市、找工作,心里也难免急躁,但我知道有些事情急不来,所以这次索性给自己放个长假,或许很多平日里想不通的事情在旅途中就豁然开朗了,于是重庆终于再次成为我的目的地。这趟旅程,既是探索,也是了愿。
我出行一向以简便为主,但是这次,无论衣食住行,我都格外用心,或许是相信用心的付出会换来意外的收获。在网上连续看了很多间民宿,那些装饰清新的小房间都很漂亮,但我还是觉得少了些感觉,直到无意中发现了Airbnb上的“百年旗袍”,那个藏在里面的古床令我一见倾心,这就是我费尽心思想要寻找的感觉吧!
“百年旗袍”是间旗袍工作室,经主人翻修之后腾出了几间小屋,成为一间特色民宿,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我和男友在外旅行多住民宿,但是刚到“百年旗袍”的时候还是被特殊的回家仪式惊奇到了。大门口挂着铜质的铃铛,轻轻向下一拉,便发出清脆的铃声。不一会儿,一位年轻女子小张姑娘应声过来开门,引导我们上了半层楼,到了楼梯间的平台处便分别递给我和男友每人一只鼓槌,我们突然间不明所以,小张解释说这是回家的仪式,让我们一起敲锣击鼓。
锣鼓音未落,只见一身着旗袍的女子出现在另半层楼梯之上,体态优雅却不冷漠,随着我迎上的目光慢慢走下台阶,笑语迎接我们:“宝贝们,欢迎回家!”,她让我们叫她蒋姐姐,随即张开双臂,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迷的晕了头,恍惚间看到了每次在机场等我的母亲。
蒋姐姐和助理小张一路带着我们进入内堂,来到预定的房间。房间无门,用屏风作为隔断;一进来我的目光便再也离不开眼前的古床。
古床由外向内共设有三层开阔的凭栏,使原本的古朴更显深邃,仿佛最里面的空间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忍不住入内探索,带着惊奇又怀着敬畏。每一层凭栏上都装饰着精致的浮雕,图案到如今仍清晰可见,用手轻触,更是能真实的感受古老工艺的精湛。我除去鞋子,小心翼翼地走上古床,心想着很多年前,又是什么样的女孩谁在上面。随着脚步的更迭,木质的古床悠悠地发出一两声“吱吱”声,就好像它的生命正慢慢地被激活,它想与我诉说它的百年故事。
床上铺的是老式的棉被褥,白色的底边上逢着大红色的绸子,我轻轻地坐在床边,想起到多年前姥姥房间里的缝纫机。
待我回过神来,从无尽的惊喜和回忆中走下古床,才开始认真审视房间里的其他角落。古床左边是同样材质的老式梳妆台,正中央是一面已经有些模糊的镜子;台面上有一把手持式的古镜,花纹精美;还摆放了一个古人睡的瓷器枕头。房间进门的右手边是木质的古桌椅;屏风上则挂满了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旗袍。从里到外,每一件家具、每一样摆设都彰显了百年旗袍的古典韵味之美。
从房间出来,便是宽敞的大厅。正前方的桌上平铺着书法作品,上前细看还有佛经经文。蒋姐姐介绍说,这里有书法、绘画、古琴、插花、扎染,只要想学都可以体验。靠近楼梯的房间是旗袍的缝制室,三两女子正在里面做工,蒋姐姐说若是我感兴趣,也可学习自己缝制一件独一无二的旗袍。而旗袍作为这间工作室的灵魂,更是无处不在,墙面上、屏风上,凡所见处,皆有旗袍的身影。
即使退回几百年前,想在世间寻到一位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样样精通的女子,也属不易。但如今竟真让我结识到如此女子,真是又一次感受到世间之奇,旅行之妙!这如此女子,便是始终旗袍不离身的蒋姐姐。
入住的第一天晚上,我洗漱好在床边看书,男友风风火火地跑过来,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地对我说:“蒋姐姐的旗袍工艺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第二天一早,我起身细看工作室里的照片才发现,不仅如此,蒋姐姐本人也是了不得,琴棋书画各个领域都获过奖。
琴·棋
工作室里有两张古琴,从早到晚,琴音绕梁。蒋姐姐说之前也有上海来的客人,本来只想住三天,后来迷上了古琴,就索性住了一个月。
和蒋姐姐聊天时,说到古代才女讲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中棋便是指围棋。男朋友说他看到蒋姐姐围棋获奖的照片,蒋姐姐便问他是否有兴趣下上一局。我知道男朋友并不精通于此,便随口说:“他不行”,虽是无心,蒋姐姐立刻纠正我:“不能说男朋友不行,要说他还在学习”。蒋姐姐不仅是棋艺超高,更是深知说话的艺术。
书·画
如此文雅的旗袍工作室自然少不了书画作品,一开始我也并未留意,直到有天聊天,男朋友提到自己喜欢画手绘明信片,蒋姐姐便说她也偶尔写字画画,我们才知道许多旗袍上的花鸟竹石的图案都是蒋姐姐亲自设计,不免暗自称绝。
花·茶
我们房间的隔壁有个开阔式的内间,桌上茶具齐全,每当有客人造访,蒋姐姐便邀人在此饮茶。有日蒋姐姐正与人饮茶,我们刚好从房间出来,她便叫我们一同品茶。蒋姐姐娴熟地温杯、高冲、低泡、分茶,饮毕客人提到这里的花开得好,蒋姐姐说:“知道我这里的花为什么开得这么好?因为我都在以茶养花。”
蒋姐姐的百年旗袍在山城很有名气,我们住的几天里不停地有人拜访。有次正和蒋姐姐饮茶,就有两位老主顾前来试旗袍,蒋姐姐称其中一位是“将军夫人”,她说这是位为旗袍而执着的女人。
“将军夫人”看到一件金丝盘花旗袍,穿上身就不脱了。蒋姐姐说这件旗袍所有的花纹都是一针一线盘上去的,足足用了小半年的功夫,价值也不菲,足足万元以上,而且是为其他客人定做,劝“将军夫人”再看看其它,结果“将军夫人”并不理会,“不管什么价钱,不管是否有人预定,我穿旗袍只看是否合身,其它的我不管。”
我自知旗袍之美,但未遇见“百年旗袍”之前从未想过如今仍有女子为旗袍如此痴迷。“将军夫人”如是,蒋姐姐一家更是如此。
“百年旗袍的创始人是我的外婆”,蒋姐姐带着我和客人们看玻璃桌下封存的照片,边指着照片边向我们介绍说:“老人家很长寿,足有105岁。”“第二代传人是我妈妈王主任,第三代是我,现在第四代是小张。这里没有老板,只有师徒。”
客人好奇为什么叫王主任,蒋姐姐又一次解释道:“因为她喜欢当官,但是做董事长又坐不住,最后索性安上一个后勤部主任的官衔,她就负责和客人胡侃。”
自从知道王主任是个官迷之后,我就越发觉得这个满头白发、整日穿旗袍的“老太太”可爱。她走起路来有些蹒跚,但是步伐又很轻快的样子;她的普通话不是太好,耳朵也不很灵便,却极爱与人聊天,有时候她问我的话我听不很明白,有时候我答她的话她也听不很清楚,但就是这样一问一答,对话竟能持续下去。后来看蒋姐姐的朋友圈,在德国客人面前,王主任也是滔滔不绝,真是个厉害角色!
我们跟随着蒋姐姐的步伐,听她继续说:“从我的外婆,到王主任,再到我,我们是一年365天,日日不离旗袍。”没错,无论是王主任,还是蒋姐姐,甚至是旗袍工作室里的其他姑娘,我住的几日里,从未见她们穿过旗袍以外的衣服。旗袍是她们的事业,是她们的生活,也是她们生命中的核心。
蒋姐姐说旗袍也分不同的款式,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旗袍身紧、开叉大,本是想要凸显身材,却反将身上的缺点暴露无遗。真正的旗袍一定能体现出女人的古典美,一个女人穿着旗袍静静地坐在那儿,你就能看出她读过的书、走过的地方,她的文化修养、志趣品格,她们做的是这样的旗袍。从布料的选择到裁剪的手艺,从盘扣的艺术到刺绣的点睛,每个步骤都精益求精,浓缩着她们骨子里对旗袍的热爱和这份手艺的传承。
饮茶时,我和蒋姐姐聊到旅行,自然地就说到民宿。我抱怨说,现在的许多民宿,都变成高档小区里的密码锁公寓,一个房东经营着十几间,房间有专门的清洁阿姨负责打扫,入住全凭密码,从头到尾都见不到房东本人,更不必说有什么旅行故事的交流。
蒋姐姐也感叹确实如此,很多事情经过商业化的发展就变了味儿了。她说她这里的旗袍从便宜到贵,甚至上至几十万都有,开这间民宿并不为赚钱。
说罢,蒋姐姐带我们来到一面墙边,她说上面都是客人留的言,有意大利客人的“Grazie”,有法国的客人的“Merci”,有日本客人的“ありがとう”。这里已经接待过超过130个国家的客人,每有人来,她便向客人介绍旗袍,介绍中国的琴棋书画,她说她们有义务弘扬民族的文化,原来这才是比赚钱更重要的“正经事”。
我和男友听着蒋姐姐诉说着她这一家几代人对旗袍的追求,有些如痴如醉。正说着话,助理小张拿来了几个绳结和布包,蒋姐姐一边说着,边拿起针线缝了起来。我们也缓过神来,向蒋姐姐建议道:“我们在上海见到许多房东组织线下的体验活动,包括定期的房东聚会,您也可以参考这种形式,让更多人可以有机会了解这里。”蒋姐姐还真的很感兴趣,立刻找出纸笔,将我们零碎的建议一一记下。她说其实不光是她再向客人宣扬中国的传统,她也在每个客人身上学到很多,在不断接触新的思维方式。
很多民宿都会打着“回家的感觉”的旗号,可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回家呢?
年轻人喜欢热闹,在青年旅舍遇见志趣相投的朋友,围成一桌,喝酒谈天或是结伴而行,这样的旅途随性,但不是“回家”的感觉;在明亮宽敞的房间里,享受着一应俱全的家电设施,拉开窗帘,面朝大海,这样的旅途自在,但不是“回家”的感觉。
回家是什么样的生活?回家是未进门前,父母早已站在门口盼你归来;回家是每天早上妈妈叫你起床;回家是有时候帮你煮好饭,盛到碗里、端到桌上,后来生怕凉了,便备好材料,嘱咐你起身以后自己煮热乎的;回家是每当有亲戚造访,便叫你到身边,跟长辈打招呼介绍自己。
在“百年旗袍”,有敲锣打鼓的回家仪式;有蒋姐姐每天叫我们起床;有蒋姐姐下好的面,也有天早上专门准备了重庆的特色早餐——火锅,让我们自己煮;不论是店里入住的其他客人,还是专门拜访的客人,每有人来,只要我们在,蒋姐姐便叫我们出来,一起打招呼,介绍自己,好像从未把我们当成宾客,而是作为这个家的一份子。
这,才是回家。
后来有一天,另外的客人过来入住,楼下又响起了锣鼓声,我便问蒋姐姐,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特殊的回家仪式?蒋姐姐说:“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啊!”我才意识到,现在的年轻人,忙着学习西式文化,知道感恩节要吃火鸡、圣诞节要互送礼物,我们不断地让自己融入到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却对很多本民族的传统和习俗视而不见,这些可贵的东西正在慢慢流失。我庆幸来到“百年旗袍”,不仅是体验到回家的温馨,也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回归。
和蒋姐姐一家人的缘分始于旗袍,临走前,蒋姐姐便邀我试两套旗袍,拍几张照留念。
我身材瘦小,平时已经很难买到合身的衣服,但蒋姐姐说能找到和我身材的旗袍,我耐不过她的热情和坚持,终于答应试试,她就真的找到了一件。这是一件真丝旗袍,质地轻盈,拿在手里甚至感受不到它的份量,穿上身更是毫无负担。蒋姐姐拉着我到大厅中间的老藤椅前,又专门帮我找了一双合脚的小码高跟鞋,向我示范要如何坐才优雅。
坐之前要先站直,手从背部慢慢滑向臀部,抚平身后的衣襟,这样坐下来旗袍不会起褶皱;左手要轻轻地搭在椅子的扶手,右手再缓缓地盖在左手上;我坐在椅子上有些不知所措,蒋姐姐便蹲下来,让我的眼睛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自然地向下看。经过蒋姐姐的训练,我开始慢慢找到那种自然的仪态之美。
我受了鼓励,似乎对旗袍着了迷,蒋姐姐便又开始帮我寻其它合身的旗袍,终于目光锁定在一件大红色的盘扣旗袍上。这件旗袍穿着较为复杂,内里是底衬,外面的镂空旗袍要将盘扣从领口一路系到底才算穿好。穿旗袍本身就是在锻炼女人的耐心,不急不躁便是一种风度。
我的面相并不柔美,平日甚少穿裙装,但是着上这件红色旗袍,不自觉地走路也放慢脚步,说话也变得轻声细语。从屏风里出来,蒋姐姐大呼一个美字,我听了心里飘飘然,爱美之心作祟,再加上男朋友怂恿,借着工作室里的油纸伞、留声机和古床、古琴又拍了许多照片。
穿上旗袍,女人就变得有女人味了。
蒋姐姐说,其实不只是人挑旗袍,旗袍也在挑人。这件旗袍,非你莫属。但我似乎并不想就这样把故事结束,我对蒋姐姐说:“这件红色的旗袍我真想结婚的时候穿,如果下次我们再来时它还在这里,我一定把它带走。”
最后的最后,再引用嫣然小姐在介绍百年旗袍的时候的一段话:
有人说:
人活着就是一块布
它最终被做成了什么样子
靠的是剪裁手艺
其实人也一样
你想活成什么样子
全凭自己的用心剪裁
在“百年旗袍”,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也希望正在路上的你,可以用心剪裁,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C. 一件旗袍读后感
我一直都想要那么一件旗袍:米白色的底子,上面零星点缀着几朵浅紫色的花骨朵儿,穿在身上,给人一种无法形容的舒适感。妈妈就有一件这样的旗袍,但她从不穿,也从不给我穿。
突然有一天,妈妈拿出那件旗袍,对我说:“你把这件旗袍穿上试试,看好不好看。我高兴得一把扯过旗袍。“你轻点,别扯坏了!”妈妈嗔怪地说。“扯不坏的。”我冲妈妈扮个鬼脸,兴冲冲的在穿衣镜前换上旗袍。旗袍式样并不新,却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我把头发挽起,镜中顿时出现了一个娴静的淑女形象。我站到妈妈面前,妈妈眯起眼睛端详了许久。灯光照在旗袍上,泛出一层柔和的光泽,妈妈轻轻地抚摸着旗袍,眼里也泛出一层光亮来。然后,她拉我到身旁坐下,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十八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学裁缝,逢年过节的给人做些衣服,收些手工费。平时,就给县城布庄老板做工。那天在布庄做活,我看见布庄老板的女儿穿了一件米白色旗袍。平常那个女孩也不比我漂亮,可那夭,她穿了那么一件旗袍,整个的就显得那么文静那么端庄,和平时判若两人。于是我就想,若我穿上那么一件旗袍,一定比老板女儿更漂亮。那一整天我都心不在焉的,好几次差点将衣料剪错了。
到了晚上,爸爸悄悄地对我说:“以后爸给你也做一件旗袍。”“真的?”我惊喜地问。爸爸肯定地点点头。我很开心,但是也很疑惑。因为那时家里兄妹有五六个,还有奶奶要侍奉,每天挣的钱只够糊口。那衣料是丝绸的,价格很贵,我不知爸爸去哪儿弄钱给我做旗袍。但不久我就明白了。从那以后,爸爸每夜白天拼命做工,晚上还利用空闲时间偷偷缝制些枕头套之类的东西出去卖。晚饭时必喝的二两酒也省了。为了怕奶奶疑心,他把白开水灌到酒壶里,每天两杯,喝得有滋有味的样子。让我看了心酸。我告诉爸爸说我不要那旗袍了,但爸爸只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我闺女穿上旗袍一定比那个老板的女儿好看得多”。爸爸身体本来就不好,没日没夜的劳作更让他的健康一日差过一日。等爸爸终于攒足了买料子的钱时,已经到了冬天了,而爸爸的身体也已到了不能再差的地步。爸爸偷偷买回了料子,是米白色的那种。
爸爸把它做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式样,又用浅蓝色的布缝制了一只蝴蝶形的纽扣钉在左肩下,还用丝线在衣服上零星地绣上了浅紫色的花骨朵。比我见过的那件旗袍不知好看多少倍。就在那年冬天,爸爸去世了。临走时,他拉着我的手说:“闺女,你穿了那旗袍,一定好看。”听完这个故事,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我不穿这旗袍了,我会把它穿坏的。”
妈妈摇摇头,笑着说:“这件旗袍,是你外公为满足我的心愿而做的。现在又能满足你的心愿,不更好吗?”妈妈轻轻抚摸着我左肩下那个蝴蝶纽扣,缓缓唱起了一首古老的歌谣:“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眼泪,伴着歌声悄悄滑落。
D.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E. 旗袍的改良历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每次读到戴望舒的这首《雨巷》,脑海之中逐渐的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位打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江南女子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这样一位穿着旗袍的丁香姑娘,怎不惹人怜爱呢!说起旗袍,它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之一,源自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
第二件事是宋庆龄的“旗袍”漂流记。《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遗孀海伦在1931年来到上海的时候,她好友波莉在美到处为中国为筹款 ,宋庆龄知晓之后便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让波莉在美各地演说之时穿上 ,后来波莉又将旗袍又送给了在菲律宾为中国继续筹款的斯诺夫妇。在58年之后,这件意义非凡的旗袍又回到了它的祖国 ,回到了它主人的故居。
F. 关于旗袍,你知道哪些故事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历经百年沉浮,依旧是流行的时尚单品,不仅能勾勒出东方女子曼妙的身材曲线,更能彰显优雅又风情的女人味,尤其是近些年复古风的大肆流行,旗袍的美,在于性感而不暴露,她契合了中国女性含蓄内敛的特点。女人穿上旗袍,不论娇小动人,还是风韵圆润,都能够让你穿出优雅和温婉的无穷魅力。她端庄大气而不失妩媚,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中国的时尚,当属上世纪的30年代,只有30年代的上海,那一抹穿着旗袍的倩影,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中国妇女的优雅、浪漫、摩登。
东方含蓄美是人一种优雅、平和、内敛、温柔的气质再加协条丰腴的身姿。见过气质娇好漂亮的女人穿着合体的旗袍仿佛看见一朵盛开的娇艳花朵令人神往。完美体态:穿旗袍的女人一般是要端庄的,站要直,挺胸而收腹;行要稳,如闲庭漫步;坐也应挺身,不能勾腰驼背的。时间一长,就都象大家闺秀了。
G. 旗袍的故事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风姿再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轶事
海伦·福斯特·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遗孀。此书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一九三一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二十三岁。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斯诺夫妇到 宋美龄与旗袍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
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人出其右者。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缝师。张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龄那样爱护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手工细巧、忠心耿耿。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赶工,为宋美龄制作旗袍,他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张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宋美龄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张瑞香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时间都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龄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柜,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旗袍储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