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再一次看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一次的无力感和沮丧比第一次更加浓郁,可能很多天都走不出这部电影了吧。但你看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你会发现,“豆瓣TOP250”这几个字真不是盖的。
电影最后给的一个长镜头,原本喧闹地毒气室安静下来,门外放着的,全都是所谓的“条纹睡衣”。这个画面安静、诡异地令人窒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还有一个值得说的地方:看这部电影的影片一万篇,不如看电影一遍。那种对战争的痛恨与无奈,在看完电影的那一刻,就像大雨,扑面而来。
B.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刚看了一部08年上映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我在Netflix翻了至少十几分钟才终于决定要打开的电影。
幸亏,这是一部好电影。
从头到尾,电影中的氛围都有点压抑,即便很多时候是以8岁小男孩Bruno的角度。就像有一条豆瓣影评所说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不一定非得从大社会的层面去体现那些宏观的东西,这部关于二战和集中营的电影正是从Bruno的角度展开,包括他对纳粹的印象,对犹太人的印象,以及他和犹太小男孩Shmuel的友谊。
Bruno的父亲是一名纳粹军官,但在他编织的谎言中,Bruno和他的母亲始终相信他是个好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国家和人民变得更好。直到他们一家搬来了郊区,这附近有一个集中营。
Bruno第一次看到条纹睡衣是在他看见佝偻蹒跚的佣工(其实是囚犯)Pavel时。Pavel告诉他自己以前是个医生,Bruno一口否决说,你只是个削土豆的。在他眼里,Pavel是农民。直到后来Bruno亲眼所见军官对Pavel的态度极其恶劣,又因为一点小事就把他拖出门外拳打脚踢。
Bruno对那个“农场”向往已久,他急切地想找那里的小伙伴一起玩。终于,他成功逃离了母亲的看管,来到“农场”,在通电的铁网外,遇见了坐在铁网内雀郑,同样穿着条纹睡衣的Shmuel。Bruno问,你们为什么穿着条纹睡衣,还有一串数字,是在玩什么游戏吗?Shmuel告诉他,这不是游戏。
Bruno终于找到同龄的小伙伴,从那之后便经常偷偷地跑去铁网边,只可惜两人永远有一网之隔。有一幕让我也印象深刻。Bruno问,你做错了什么事?Shmuel只说了一句,我是犹太人。然后两个人都沉默了。Bruno一下子变得有些惊慌失措,然后匆匆离开。
Bruno的母亲也对她丈夫的暴行一无所知。直到有一次回家时,她又闻到了那种奇怪的烧焦的味道,不远处一个烟囱里冒着滚滚黑烟,随行的军官不小心说漏嘴,她才知道他们竟然把人活生生地烧死。只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知道这件事以后,Bruno的母亲无法再面对丈夫,她不想自己和孩子成为这种罪行里的一份子。
Bruno经常偷偷跑去和Shmuel聊天,甚至下棋,得知了纳粹对他们做的一些事,也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崇拜的父亲和军人是不是好人。而单纯善良的Bruno在偷偷看了一部纳粹军官集体观看的虚假影视资料后,天真地以为集中营正像影片里放的那样,有很多活动,里面的人也都生活得很好。
影片结尾,最为沉重。Bruno的母亲因为无法忍受丈夫和纳粹的暴行,决定带孩子再搬到另一个地方。Bruno临走之前,最后一次到铁网边,希望能帮Shmuel做一件事,找到他在集中营失踪的爸爸。他在铁网边挖了个小坑,正好够他钻到铁网内。Bruno换上了同样的条纹睡衣,和Shmuel一起进入集中营。
但两人还并没有找到Shmuel的爸爸,便跟着人群一起被推搡到外面,一路被纳粹军官赶到一个房间里,并被要求脱掉衣服。其中一个囚犯说,没关系的,只是洗个澡。
此时Bruno的母亲已经发现儿子不见了,她和丈夫带着一路军官顺着Bruno不小心留下的痕迹,在大雨中一路寻找。其实看到这里已经让人有所感触。Bruno的父亲虽是残暴的纳粹军官,但也和所有的父亲一样为自己孩子的安危心急如焚。
Bruno的父亲找到集拆燃中营,发现房间里的囚犯都不见了,好像意识到什么。最终他跑到烟囱下,滚滚黑烟从烟囱里冒出。Bruno一直生活在大人编织的谎言世界里,战争是什么,纳粹和犹太又是什么,甚至他的父亲到底是不是好人,他都一无所知,而在燃烧殆尽的前一刻,他终于知道了答案。
因果循环,却让这样一旅岁虚个天真无邪的小宝贝付出代价,也正是电影的悲痛之处。
C. 如何评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有什么亮点吗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佳作,剧中的亮点在于极其沉重的结尾将影片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评豆瓣扩展阅读:
剧中重要人物
1、布鲁诺
演员:阿沙·巴特菲尔德
八岁的他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因父亲的新职务是在柏林外的一个偏远郊区,全家都要搬过去,布鲁诺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2、布鲁诺的妈妈
演员:维拉·法梅加
她原来一直认为自己的丈夫仅仅只是一个军人,在战场上的死伤是在所难免,但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原来在集中营里干的是毫无人性的屠杀勾当时,她明白自己嫁给了一个魔鬼。
3、布鲁诺的爸爸
演员:大卫·休里斯
一名残暴、毫无人性,却在孩子面前俨然慈父的纳粹军官。受命管理德国纳粹的一集中营,便举家搬至集中营附近的官邸中。
D.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战争远比影片更让人窒息,这部影片的结局是什么呢
比起其他所有反战题材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拥有最讽刺,也是最残酷的结局。
布鲁诺原本就对铁丝网里的世界很好奇,他见过很多穿条纹睡衣的人,但并不知道他们是干嘛的。他常常这样坐在铁丝网外面发呆,或者与施穆尔交谈玩耍。
孩子总是单纯的,他们以绝对的善意来面对这个世界,却要去承受他的父辈酿成的恶果。
尽管《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以小孩子轻松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战争故事,但是它的残酷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反战电影。
E.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评如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历史惨剧的同时更透露出人性的光辉,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姐弟间亲情的爱,是小朋友间纯真的友谊,是彼此间的关怀与温暖。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电影的结局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毒气房外的长镜头以及慢慢变成黑白的场景已然昭示了结局。
电影整体给人的情感由轻松变为沉重,绝望像乌云笼罩着,却等不到一阵吹散它的风,以及一束阳光的普照。
剧情简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马克·赫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兰德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08年11月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Jack Scanlon饰)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F.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影评
如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名单》、《钢琴师》、《美丽人生》等等,但透过孩子的视角来展现此类主题还是头一次。 透过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无疑是独特的,类似的作品有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片中通过一个情窦初开小男孩对女主角的窥视开始,一步步地展现那个时代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纵然解读的异常“孩子气”,但反差之下现实的残酷才显得更加惊心动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同样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讲述二战中德国集中营中的情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些杀戮和令人难以直视的鲜血,在孩子的眼中被折射的是如此光陆怪离和有趣,但越是如此现实的残酷就越是让人心血尤滴! 近些年来反映二战纳粹题材的电影有这样一种倾向,从单纯的反映德国纳粹的残暴与兽性转而谴责战争对人性的伤害。主题也从单纯地同情被纳粹蹂躏的人们,转而反映这样的病态专权对所有善良人民的残害——对德国人也是如此!在《钢琴师》结尾,那位救助过主角和很多犹太人的德国军官蜷缩在盟军德国战俘营里,那如宝石般碧蓝的眼睛中写满了绝望!纵然他保有良知,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但等待他的结局依然是尸骨无存!而在家中等待他归来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最终连他们的父亲和丈夫死在那里都不知道!这,就是战争! 正如二战结束后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感天动地的一跪!殊不知他也是受害者!德国人也是受害者! 为战争而疯狂的永远是没有人性的禽兽,不论你站在哪一方!在战争中受伤的永远是善良的大众,不论你属于哪一方! 当影片中布鲁诺在毒气室中的牵起施穆尔的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和平是多美丽的一个字眼,原本世界就应该如两个男孩间的友谊那么简单。不论是文化差异还是种族隔阂,都如两个人之间那张铁丝网一样千疮百孔,它阻止不了人们交流的进步。但当战争的枪口指向无辜的人们时,不论是怎样的血统还是多么被推崇的种族崇拜都比不过那一件条纹睡衣,结果都是鲜血淋漓。它将毫不留情地阻隔人类交流的进步,因为它灭绝的是人性! 呼唤和平,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发自灵魂的呐喊! 尽管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部电影依旧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佳作! ——《泰晤士报》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极其沉重的结尾将影片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独立报》 马克·赫曼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诠释大屠杀事件,直到最终大结局的时候我们才被眼前美丽的悲剧惊呆了。 ——《卫报》 马克·赫曼非常成功地将约翰·伯恩的原著改编后搬到了大银幕上,片中强烈的情绪感染了所有人。 ——《天空卫视》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以孩子的视角来批判大屠杀,问题在于现代观众理解起这些隐晦的批判会比较困难,因而这种手法是极其容易误导观众的。 ——《斜向》杂志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主题试图探寻关于人性的难题,然而却将影片本身放在了摇摆不定的道德天平上。 ——《未来电影》 非常震撼的一部电影,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段战争的悲剧性。
G. 豆瓣9.1,惨淡的条纹服里,隐藏着孩童视角的“纳粹暴行”
蓝天,白云,阳光,秋千,这些美好的词语,怎么也不会跟“纳粹”扯上关系,但这些场景的确出现在一部讽刺“纳粹”的电影中。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英国导演马克赫尔曼,执导的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反战讽刺”电影。
他在该电影中用极其深沉的人文情感,和丰富细腻的镜头语言,以儿童视角出发。
讲述雅利安男孩布鲁诺与犹太男孩施穆尔,建立友谊后所发生的“别样”遭遇,表达对犹太人的同情以及对纳粹德国的批判。
八岁的雅利安男孩布鲁诺与母亲和姐姐,一起跟随纳粹军官父亲,来到柏林乡下的一个农场。
他没办法再联系以前的玩伴,整日闷闷不乐。
更令他奇怪的是,新家里时常会出现一个两个穿着“条纹睡衣”的仆人,他们举止萎缩卑微,灰头土脸,被军官们吆喝着搬东西。
天生好奇心重的布鲁诺,对这些人产生了兴趣,时常趁着他们在厨房帮佣,过去跟这些人说话。
布鲁诺的行为让妈妈十分担心。
偶然的机会,他趁着大人忙碌,循着门后的小路,找到一座铁丝围着的农场,还结识了另外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施穆尔。
布鲁诺开始偷偷找施穆尔聊天下棋,他还经常把家里的好吃的偷偷带出来,送给这个小男孩品尝,两个人建立了深厚“友谊”。
得知施穆尔的父亲也在这所铁丝农场,布鲁诺决定帮助朋友找回家人,并且偷偷换上了条纹睡衣,与施穆尔一起钻入铁丝网围绕的“农场”……
在众多“反思二战,讽刺纳粹”题材的电影作品中,气氛渲染各有不同,或是肃穆沉重,或是轻松幽默,又或者怪诞奇异。
很多导演往往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正义战胜邪恶”的心态,去渲染纳粹的残忍与暴虐,难免落入对纳粹分子“脸谱化”的俗套设定。
赫尔曼的这部电影与其他的同题材作品比起来,其实并不像是“反思纳粹”的电影。
电影中没有大面积的血腥镜头,也没有惨无人性的战争场面,更没有狂热的“纳粹口号”。
你唯一可以见到的,就是随处可见的,欢脱奔跑的稚嫩儿童。
他们的笑脸在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映衬下,越发天真无邪。
小男孩布鲁诺像是一个急待探险的小侦探,他张开双臂扮演飞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快乐,是“雅利安血统”赐予。
接下来我将结合影片情节,从历史背景,儿童视角,以及纳粹对人性的迫害,这三个方面来带领大家赏析这部好电影。
基督教认为,在耶稣被门徒出卖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就是得势的犹太人。
出于这个宗教假释,欧洲自11世纪——12世纪以来,从中世纪开始就蔓延着“反犹逐犹”的思想。
由于犹太人一贯以“头脑聪明,善于商业”著称,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积累了巨量的财富和社会名望。
魏玛共和国时代(1918至1933),德国文化艺术界人才辈出,大放异彩。
那个时代,犹太人经营着重要的画廊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几乎把持着所有的歌剧戏剧、音乐、艺术和图书评论领域的话语权。
德国大部分优秀的电影作品和戏剧作品都是犹太人所创造的,除此以外,犹太人还影响着报刊出版和影视传媒。
犹太人取得的成绩,并没有让他们在“风光”下迎来欧洲民族的尊重。
反而因为巨量的财富和出色的艺术创造,被欧洲各民族所妒忌和记恨,激起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憎恨。
1920年左右,世界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迅速波及战败后的德国:
由于德国战败后长期支付战争赔款,以及连年战争对国家财政的损耗,国内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
卢布贬值如同废纸,中产阶级民众辛苦几代积攒的财富,在一夜之间迅速贬值缩水。
普通的民众更是深受其害,老年人、退休人员、工人和职员时常要忍受饥挨饿与贫穷。
中产变无产,无产成赤贫,社会主流阶层失去了原本的一切,民众被经济危机折磨得苦不堪言时,部分德籍犹太人却大发横财:
他们掌握着矿藏,工厂与地产,因为货币贬值而价值暴增,又因为货币贬值,轻轻松松又还清了贷款,还因为购买的债券大赚一笔,得以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
愤怒的德国人把自身所经历的惨痛,都算在犹太人身上,德国的“反犹太情绪”高涨。
就在这时,一个青年找准了时机,开始宣传他的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的思想。
在德国民众普遍仇恨憎恶犹太人的社会氛围里,这个青年的思想,很容易就会被接受和传播,凭借“反犹主义”,他迅速积累了声望名气。
并成功参与竞选,被民众选中为德国元首和纳粹党魁,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德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在希特勒的掌舵下,终于张开獠牙,开始对犹太人的非人性迫害。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视觉,听觉与嗅觉——约翰贝舒曼。
电影开篇点题,引用原作者一句话告诉观众—电影就是以孩童视角,进行气氛渲染与情节互动!
在影片中,导演刻意回避了直接描写纳粹暴徒如何迫害犹太人,且隐藏起较为血腥暴力的镜头。
但即使很多情况并没有刻意强调,我们作为观者,很容易就可以跟随布鲁诺的视角,从清新的镜头里嗅到导演要表达的深层次情感—压抑与悲怆:
8岁的布鲁诺还不知道父亲的升职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父亲升职的原因,但是他却隐隐感觉到,父亲因升职产生的工作调动,会让他失去几个玩伴。
在纳粹父亲的庆功宴上,他看到众人向父亲祝贺时脱口而出的“恭喜”,失去玩伴产生的心理又沉重了一点。
布鲁诺跟随父亲来到柏林乡下的新家,他不理解为什么门口的士兵总是凶巴巴的,妈妈不允许他出大门。
更不理解当他找到了新的乐趣“农场”时,他房间的窗户立刻就被封得严严实实。
他对新家里的“仆人”也很好奇,后来他从秋千上摔下去后,这个仆人替他包扎。
才知道原来这个瘦骨嶙峋,灰头土脸的“条纹睡衣”仆人,以前是个医生。
布鲁诺还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正常,他不知道一个医生为什么放着高尚舒服的医护职业不做,反而要在厨房做一个削土豆摘菜的仆人。
哪怕这个仆人都已经卑微如此,依然会遭来士兵的殴打,也许在某一天,这个仆人就从世界上消失了,化作烟囱里的滚滚刺鼻黑烟。
镜头虽然不点明,但我们知道,伤痛就隐藏在纳粹父亲支支吾吾的敷衍里,在母亲的斥责声中,在姐姐的纳粹宣传画里。
在新家的生活,布鲁诺印象最深的事物,就是远方的农场与条纹睡衣。
因妈妈的欲盖弥彰,布鲁诺反而对这些充满了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布鲁诺找准机会来到后院“探险”,成功找到了属于他的“秘密基地”:一座围着铁丝的农场。
他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同年龄的小男孩——施穆尔,布鲁诺把他当做了自己在新家交的第一个好朋友,他们的友谊,在你来我往里越发深厚。
条纹睡衣仆人被科特军官殴打后就消失了,新家很快又来了一个“条纹睡衣”仆人,布鲁诺从宅子里看到朋友施穆尔时,心里兴奋夹杂着害怕。
兴奋是因为他想不到在家中可以遇见好朋友,害怕的是,布鲁诺此时已经从周围人的对话中,感受到自己与犹太人本不应该“做朋友”。
这两个朋友相处的时间很短,他们的友谊火苗很快就被纳粹军官给浇灭了!
当父亲的卫兵—科特,歇斯底里质问他是否认识这个小男孩时,布鲁诺为了免受惩罚,选择了撒谎。
自觉背叛朋友的布鲁诺心中不安,等他再次从铁丝农场围栏里看见好朋友,施穆尔脸上都是殴打的肿胀伤口,即使治好会留下难看的疤痕。
电影将两个小男孩的处境,在孩童叙事视角下对比起来:
从铁丝围栏到新家厨房,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因布鲁诺的一次探险,他们的命运从此交汇,互相映射。
英国思想家罗伯特·欧文曾经表示:“人是环境的产物。即他认为人的品质、人的感情、信念和行为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
不谙世事的布鲁诺与施穆尔,他们彼此心中并没有对雅利安民族或犹太民族的憎恨,也未受到纳粹理论的影响,第一次见面时就建立了友谊关系。
与之对应的情况,则是姐姐Gretel受纳粹理论,将喜爱的洋娃娃丢弃,换上纳粹招贴画和战争海报,她日益滋生的“反犹”思想,让布鲁诺越发陌生;
而布罗诺的纳粹父亲,为了升官立功,也怀着对祖国的热诚,犯下杀害“犹太人”的种种恶行。
影片用三个人的平行心理状态,向荧幕前的观众展示了一个正常的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如何被纳粹思想蛊惑,成为伤害犹太民族的刽子手。
布鲁诺在八岁的年纪,本该接受最正确的人生教育,在蓝天白云下奔跑。
可是却因为战争,只能被关在栅栏高深的院子里,整日研究《德国史》或《我的奋斗》。
没有人教导他正确是非观念,更不会有人对这一切做出解释。
对于布鲁诺来说,穿条纹睡衣的仆人并不算人,在遥远的农场里是幸福从容的生活,父亲正在做对国家忠诚的事情,姐姐正成为一个战士。而唯一想让她知道真相的母亲,却变得疯疯癫癫。
他周围的一切都像是哈哈镜里的世界,虽然依旧熟悉却被折射扭曲地甚为恐怖怪异。
这样的言论和状态,遍布纳粹德国的整个社会,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轻而易举就接受了“犹太有罪”的设定,进而影响到个人价值观。
也许在纳粹全面溃败后,在南柯美梦中的德国人都渐渐苏醒,可是他们因为盲目和狂热,造成的恶果已经种下,谁又能替他们承受心理上的愧疚与自责。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
如果导演设置纳粹父亲和纳粹姐姐的的形象,代表的是德国纳粹的人性泯灭,那么布鲁诺的妈妈以及祖母,是纳粹德国民众仅存的良知的体现。
布鲁诺的父亲升职宴会时,他的祖母看着儿子一身笔挺的军装,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要的是让儿子担当起作为军人的责任,或是保护家园,或是卫国杀敌。
但是,这个纳粹军官所做的事情根本称不上军人,甚至都不能再称之为人。
他以屠杀手无寸铁的犹太平民为乐,以奴役犹太平民为乐, 最可怕的是他用这种毫无悔意的行为,表达对纳粹政权的忠诚。
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多少德国人,在国家宣传的掩护下,发泄着对犹太人的私愤。
布鲁诺的妈妈得知,每日刺鼻的浓烟,就是焚烧犹太人产生的,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理的不适,灵魂的煎熬使得她变得愈加疯癫。
祖母的下场更为悲壮,哪怕如她一样对犹太平民抱有同情心,且不接受纳粹蛊惑,依然因为两个民族之间刀戈相向,被投弹炸死。
当时代的灰尘洒落人间,落到每个平凡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布鲁诺的祖母,是整个时代的殉难者,也是那个时代千万德国普通人的缩影:
面对家人和朋友的狂热扭曲,他们无能为力;面对敌人的报复,他们毫无招架之力。
电影最后,两个小男孩一起穿越农场,走进集中营“探险”,意外被士兵赶进毒气室。
此时的镜头逐渐拉远,毒气室外面随处丢弃的条纹睡衣,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
这组长镜头也向我们展示诉说,犹太人并不是洪水猛兽,他们是活生生的生命。
哪怕穿着条纹服被如此虐待,两个孩子也没有磨灭自身的善良,依然对友谊抱有期待。
布鲁诺作为电影中唯一愿意与犹太人做朋友的人,被毒死在毒气室。
相比起展示孩子的友谊,我更愿意将这一镜头解读为导演赫尔曼给观众的暗示:
曾几何时,日耳曼雅利安民族与犹太民族,都只是欧洲大陆上的不同种族,他们的关系虽然互相竞争,却并不是像如今这样彼此视为敌忾。
假如纳粹理论没有被德国人采纳和吸收,也许两个民族就不会出现这种悲剧,两个小男孩也就不会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导演借着这一镜头,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并向两个民族发出深刻的诘问。
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纳粹屠杀,距离今日的我们并不算遥远。
当我们把自己定义为“现代文明人”时,往往会为了符合主流价值的期许,将人性湮灭在集体意志里,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哪怕现代德国早已对犹太屠杀受害者道歉,国际社会却依然没能吸取这一历史教训。
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沙文主义 依然被某些狂热信徒吹捧,它肆意用邪恶的目光窥探着世界,企图再次引发人类同室操戈!
虽然纳粹已经消亡,但如果人类继续互设壁垒,彼此歧视,距离下一次纳粹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