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戴颖(南大“旗袍女神”)详细资料大全
戴颖,女,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致力于民国史和海派文化的研究,钟爱旗袍,传承海派旗袍制作工艺,曾因一篇有误导性的报导,一度引来争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戴颖
-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 性别 :女
- 爱好 :穿旗袍
个人资料,各方评价,人物简介,微电影断锦介绍,相关事件,
个人资料
姓名:戴颖 现居地:南京大学 职业:研究生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文学院
各方评价
宿管阿姨:她是我们这栋宿舍楼的“女神”,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张爱玲在世,是不是就是她这副模样。 室友:她是个真性情、不虚伪的人,虽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我们相处融洽。我们能理解她对高雅文化的坚持。
人物简介
才女 自编自导自演“民国微电影” 这部名为《断锦》的“民国微电影”改编自戴颖原创的40万字小说,她担任编剧、主演和制片人,期待还原一个真实的民国故事。“这部电影里,所有的服装、饰品甚至是电报、旧报纸都是我自己做的。”剧中的服装,戴颖很讲究,“女主角的服装由素雅到绚烂,到最后就成了如斯嘉丽一般的‘乱世佳人’;女二号是一位‘洋派淑女’,所以从头到尾她只穿洋装。” 她还曾以图配文的形式,亲自演示了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的世界女性服饰变化,其中包括旗袍从20年代的兴起到60年代的衰落。
首届沪港台旗袍文化论坛 淑女 钟爱裙装的90后“女红”高手 “女红”这个词对90后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可出生于1991年的戴颖却是个“女红”高手,针线、纺织、刺绣、缝纫都会,衣柜里很多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认为在工业如此发达的时代,为
什么要费时费力去做这些‘过时’的事,但这是女性的自我修养,和读书写字一样,再正常不过,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虽然因为一些报导引起了争议,但实际上是某些记者缺乏常识,把“洋装”这一历史辞汇当成了奇装异服的代名词,并把剧照当成生活中来报导。实际上她只是坚持优雅、庄重的打扮,”穿着端庄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是社交礼仪规范。“
微电影断锦介绍
虽然“旗袍女神”的风波令南京大学文学院研一女生戴颖“鸭梨山大”。但她依旧全心投入亲自制作、编写并主演的微电影《断锦》的后期制作中。因“旗袍女神”的走红,这部微电影也引来了众人的关注。正与“旗袍女神”的称呼是个误会一样,《断锦》也并不是一部旗袍剧,记者今天走近戴颖的同时,也走近了这部反映了风云变幻民国岁月的微电影。 “我们这个电影主要是个伪纪录片,是纪录片的外壳,其实是一部剧情片。我们所有的现场采访、民众演员都是之前安排好的,是比较创新的拍摄手段。也是一个巨大的尝试,中国有一批很前卫的第六代导演如贾樟柯也做过这类影片,希望向他们学习。赵润东认为这样的尝试就是与这批导演交流的过程。”《断锦》导演、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专业大四学生赵润东如是介绍。 戴颖补充,这部电影反映的历史背景是1936年到1958年,讲述了一对民国的男女青年成长为学者的故事。她解释,其实导演用仿照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的伪纪录片方式,也是解决了场景上、技术上的难题,虽然是在民国氛围浓厚的南大取景,但有时候并不能避免现代物品“闯入”镜头。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就使得这些现代化的事物避免了穿帮之嫌。 因为完全展示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化比较困难,戴颖就想到从服饰入手来展现这段民国文化。对传统文化颇为了解的她说:“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注重衣冠,衣冠载道。从服饰展现文化比较好入手,服饰各个阶层都能接受,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对服饰有直观印象,对人物性格有个印象,如果文化层面高一点,就能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这部作品里涵盖了许多文化反思,可能客群面比较狭窄。出版比较困难,小说是典型的海派风格,微电影里面也是用的吴方言,会讲一点上海话,还教其他演员讲,小说里面是旧派上海话,审美差异和语言差异,担心客群面比较狭窄,突发奇想,海派的作品视听效果会很好,就想着拍出来是不是效果会不错。很喜欢《乱世佳人》这样的作品,就希望能够有一天自己也能拍一下那种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影片。就把想法告知身边的同学,有兴趣的同学就被召集进来,成立了剧组。”她说。 整个剧组的成员都是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是友情出演,演员的甄选并不容易。戴颖透露,找演员花费了很长时间,起初先在朋友中找寻,后来因为这部剧,吸引来了许多同样爱好电影的新朋友。“很多人是通过电影认识的,这个过程很美好。”戴颖坦言很享受电影的创作过程。 这部电影的杀青,戴颖不禁感谢提供拍摄场地的南大和一群全力支持拍摄的老师、同学。电影中的服装、造型、化妆都是戴颖一个人解决。男演员服饰的主要“赞助人”是戴颖的父亲,而男一号的西装背心是戴颖从师兄那里借来的,还有一位师兄把自己订做的长衫借给戴颖。
相关事件
昨天某媒体的一篇名为《南大“旗袍女神”走红 365天都是复古范儿》的文章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该文章迅速席卷网路,令文中主角戴颖一夜蹿红,并有了一个“旗袍女神”的称号。对此戴颖表示很苦恼也很无奈,认为该篇娱乐口味较重的文章是别有目的。 今天,记者走进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见到了传闻中的“旗袍女神”。与众人的想像猜测不同,身穿青色时装裙、身材高挑的戴颖装扮精致、时尚优雅,举手投足极具书卷气与知性,与她的交谈间,记者不禁惊叹这位90后大学生贯通古今的博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356天穿旗袍,戴颖解释那是误会,她告诉记者,在网路上传播的大多都是《断锦》的剧照,并非是自己生活中的样子。“那个标题之所以能误导人,是因为旗袍的确很有特色,但旗袍文化毕竟有很强的地域和文化层次的局限性,所以会产生一些误会。”她如是说。
Ⅱ 戴颖的微电影断锦介绍
虽然“旗袍女神”的风波令南京大学文学院研一女生戴颖“鸭梨山大”。但她依旧全心投入亲自制作、编写并主演的微电影《断锦》的后期制作中。因“旗袍女神”的走红,这部微电影也引来了众人的关注。正与“旗袍女神”的称呼是个误会一样,《断锦 》也并不是一部旗袍剧,记者今天走近戴颖的同时,也走近了这部反映了风云变幻民国岁月的微电影。
“我们这个电影主要是个伪纪录片,是纪录片的外壳,其实是一部剧情片。我们所有的现场采访、群众演员都是之前安排好的,是比较创新的拍摄手段。也是一个巨大的尝试,中国有一批很前卫的第六代导演如贾樟柯也做过这类影片,希望向他们学习。赵润东认为这样的尝试就是与这批导演交流的过程。”《断锦》导演、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专业大四学生赵润东如是介绍。
戴颖补充,这部电影反映的历史背景是1936年到1958年,讲述了一对民国的男女青年成长为学者的故事。她解释,其实导演用仿照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的伪纪录片方式,也是解决了场景上、技术上的难题,虽然是在民国氛围浓厚的南大取景,但有时候并不能避免现代物品“闯入”镜头。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就使得这些现代化的事物避免了穿帮之嫌。
因为完全展示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化比较困难,戴颖就想到从服饰入手来展现这段民国文化。对传统文化颇为了解的她说:“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注重衣冠,衣冠载道。从服饰展现文化比较好入手,服饰各个阶层都能接受,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对服饰有直观印象,对人物性格有个印象,如果文化层面高一点,就能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这部作品里涵盖了许多文化反思,可能受众面比较狭窄。出版比较困难,小说是典型的海派风格,微电影里面也是用的吴方言,会讲一点上海话,还教其他演员讲,小说里面是旧派上海话,审美差异和语言差异,担心受众面比较狭窄,突发奇想,海派的作品视听效果会很好,就想着拍出来是不是效果会不错。很喜欢《乱世佳人》这样的作品,就希望能够有一天自己也能拍一下那种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影片。就把想法告知身边的同学,有兴趣的同学就被召集进来,成立了剧组。”她说。
整个剧组的成员都是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是友情出演,演员的甄选并不容易。戴颖透露,找演员花费了很长时间,起初先在朋友中找寻,后来因为这部剧,吸引来了许多同样爱好电影的新朋友。“很多人是通过电影认识的,这个过程很美好。”戴颖坦言很享受电影的创作过程。
这部电影的杀青,戴颖不禁感谢提供拍摄场地的南大和一群全力支持拍摄的老师、同学。电影中的服装、造型、化妆都是戴颖一个人解决。男演员服饰的主要“赞助人”是戴颖的父亲,而男一号的西装背心是戴颖从师兄那里借来的,还有一位师兄把自己订做的长衫借给戴颖。
Ⅲ 戴颖的相关事件
昨天某媒体的一篇名为《南大“旗袍女神”走红 365天都是复古范儿》的文章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该文章迅速席卷网络,令文中主角戴颖一夜蹿红,并有了一个“旗袍女神”的称号。对此戴颖表示很苦恼也很无奈,认为该篇娱乐口味较重的文章是别有目的。
今天,记者走进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见到了传闻中的“旗袍女神”。与众人的想象猜测不同,身穿青色时装裙、身材高挑的戴颖装扮精致、时尚优雅,举手投足极具书卷气与知性,与她的交谈间,记者不禁惊叹这位90后大学生贯通古今的博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356天穿旗袍,戴颖解释那是误会,她告诉记者,在网络上传播的大多都是《断锦》的剧照,并非是自己生活中的样子。“那个标题之所以能误导人,是因为旗袍的确很有特色,但旗袍文化毕竟有很强的地域和文化层次的局限性,所以会产生一些误会。”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