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里有学做旗袍的或者学做服装的学校
来苏州虎丘吧,这里的婚纱和旗袍是世界闻名的,要说旗袍肯定和丝绸拖不了干系,说到丝绸那肯定就是苏州这里的盛泽了,这里的旗袍或者服装学校很多的。
Ⅱ 苏州的旗袍哪里最多最好
虎丘 可以去看看, 但基本是婚纱店,旗袍也有,但质量不太理想;然后是十全街,值得看看,里面很多老师傅 可以定做旗袍,价格相对高一些。然后可以去《绣娘》专卖店去看看。
希望对你有用。
Ⅲ 旗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什么地位
旗袍最早是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长而宽松的女装。这种服装是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始走俏的,当时它被改造成一种贴身的服装必需品,深受女演员和知识女性青睐,成为女性温柔和优雅的象征。价格更低廉的量产服装最终削弱了旗袍的吸引力。
据法新社9月27日报道,在台北一个安静的作坊里,三个年轻女子在一位有着几十年制造经典旗袍经验的裁缝师傅的监督下,一丝不苟地进行缝纫和熨烫。
74岁的林锦德(音)是台湾仅剩的几个仍然专门制作这种高领、紧身服装的手艺人之一。这种服装曾经是许多妇女日常服装的一部分。
报道称,他的作坊里挂着琳琅满目的各式女装,从精致的长款绣花红色真丝旗袍,到采用更耐穿的布料制作的短款裙装,不一而足。与各式成衣相比,定制的旗袍被认为日益不切实际和价格不菲,人们现在主要在婚礼和特殊场合才穿着它们。林锦德担心服装制作工不再愿意学习他的技能,于是就招募学徒以传承自己的技艺。37岁的洪楚祖(音)是林锦德的三个30多岁的女学徒之一。身上穿了一套自己做的及膝蓝色花旗袍的她说:“师傅很有耐心。我们是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练习的,一针一针地学习。”
洪楚祖说,她觉得旗袍很漂亮,是在生完孩子后辞掉了护士的工作来学做裁缝的。她打算开一家自己的裁缝铺,销售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改良的手工旗袍。
报道称,林锦德脸上常常挂着微笑,身上穿着老式吊带裤。他说希望确保自己60年的缝纫经验不会浪费。他说:“我竭尽所能把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们,希望她们今后能够独当一面。”
Ⅳ 拜师的时候女生穿旗袍可以吗
百世学医的时候,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女生穿旗袍是不行的,他给师傅敬茶拜的时候都得单腿跪下,他不下去,最好是不穿旗袍,不懂,这也是尊重
Ⅳ 旗袍的制作过程
旗袍制作过程简介
一.裁剪纸型(纸型必须核对正确:肩、边、下襬是否等长、等宽)
1.剪下前片独襟(独襟前中心留1cm缝份)
2.前片底襟叠份(剪下後之襟留6~7cm缝份)
二.裁剪表布(先叠出布宽,找出布纹之方向,与花纹之中心主体,用熨斗烫出中心线)
1.裁剪後片:
(将後片纸型放在布尾,领口部分及右手边是剩布)
(缝份留法:
Ⅵ 《师傅》里面的旗袍大长腿是谁
《师傅》里面的旗袍大长腿的扮演者是李博。
在《师父》这段对打戏中,李博穿着短旗袍与对手拼双刀,还全程用腿,而且劈叉动作一个接一个,给人的感觉是角色本身不重要了,那双大长腿才是重点。
该片讲述了南派宗师陈识北上开武馆,由此触发一段民国武林传奇的故事。该片于2015年12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人物简介:
李博,字熙然,英文名 Crystal,出生于黑龙江省的她率真而阳光,简单而干脆,热情而豁达。初见这位音乐女博士,被她的美丽优雅,阳光单纯所打动。
她干净的眼神透着坚韧执着,甜蜜的声音里映射清新脱俗,纯净的笑容里透露着蕙质兰心。饱受中国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熏陶的她身上蕴含着中国的古韵美。
这样一位佳人为了自己的教师梦多年来的锻炼,练就一身“武艺”,成为了一个不仅会唱歌、会主持、会演戏、会教学、会写作、会科研、做学问“一专多能”人才。
Ⅶ 旗袍的历史
旗袍源于是满族服装,由于女式旗袍妇女穿上显得秀美窈窕,因此便成为全国各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服装,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 刘亦菲旗袍照
,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1]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
[2]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李玲玉旗袍照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历届港姐经典旗袍造型(10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木棉道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现代旗袍(12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Ⅷ 旗袍是有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的雅致你喜欢吗
非常喜欢旗袍的雅致,因为“旗袍”是中国女士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旗袍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中国女士品牌形象,身穿旗袍庄重淡雅,最能集中体现出中国东方女子的风韵。
以其有严格要求的随身版型设计方案,每一个旗袍老师傅量身后都是会依据客户的身型特性将版型开展小细节调节,让衣服裤子较大水平实现贴合,并能烘托主子的气场。贴合的旗袍可以将女性的较好身型突显得酣畅淋漓,丰满诱人。
面料的柔软性可以直接危害到旗袍对人体的粘合度。许多旗袍制做老师傅都表明,几乎全部面料都可以做旗袍。传统式面料层面,较为硬的是织锦缎,可以略微掩盖一下身型的有缺憾,一般用在正式的场所或在冬季穿;桑蚕丝面料则过软,也可用作正规场所,合适夏季衣着。如今,添加富士的新型面料也非常遭受室内设计师的亲睐。
现如今,旗袍逐渐向日常服装行业变化,但一些主要的场所,仍需用一些特殊原素来反映,例如婚宴中新娘子一般多穿有凤、牡丹花、百合花等图样的款式,取荣华富贵、吉祥如意、永结同心之意。假如作为日常装,20岁女孩挑选素方格独具一格学员气场,也是有许多人喜爱荷花图案,代表着甜美、素雅之意。
Ⅸ 定制旗袍一般需要多久啊
一件旗袍定制做工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具体需要看旗袍款式来定,是否需要刺绣,刺绣的面积有多大,都决定着旗袍的具体制作工期。
制作完成之后,还需要穿上看细节,是否需要细微调整。虽说过程时间比较长,但是真正经典的旗袍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成年人穿衣服都讲究一个品质,得体的剪裁和风格是品质的基础。另外,凤禧旗袍,专业制作旗袍,可为您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