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官服上的飞禽走兽图案 表示什么,是否与大一统有关,还是表示君臣是主仆关系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擞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 ,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Ⅱ 旗袍可以绣凤凰过肩吗
旗袍不可以绣凤凰过肩。因为绣凤凰过肩会失去旗袍的古典美,显不出旗袍的庄重,所以旗袍不可以绣凤凰过肩。凤凰旗袍,祥瑞,爱情的象征,是古典的、传统、最具有中国风的嫁衣的代表,整体比唯美浪漫的婚纱更具有吸引力,陪袜告对于绣凤凰要求是芦明肩以下膝盖好辩以上。
Ⅲ 中国元素指的是旗袍式立领龙纹云纹传统花鸟刺绣对吗
对。中国元素指的是旗袍式立领龙纹云纹传统花鸟刺绣对,在龙纹之间,绣以吉祥图案五彩云伏慧纹,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在数千年的演变中,龙已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中华民升皮族的象征。缺笑答
Ⅳ 旗袍上仙鹤和竹叶有什么寓意
鹤在清朝的官服上面出现过,意为“鹤品官高”,显示为官之道,当代人一般就是领导阶层比较喜爱带有鹤的挂件,鹤与竹寓意鹤立鸡群,官位高升。
鹤在古代就被认为是长寿之鸟,而松柏也是万古长青,所以在祝寿的宴会上的松鹤图,就意为延年益寿了。给老人佩戴松鹤挂件或者鹤龟挂件,都是不错的选择。
和合取鹤口衔如意之音,意为和合如意,安详平和,很多街心公园里面和小区公园中间都会摆几只仙鹤嬉水的雕饰,以此来寓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双鹤在一起多为夫妻,哪怕在空中也要相随相伴,情比金坚。新婚夫妇可佩带仙鹤翠玉系于颈上,可增加夫妻感情,维系婚姻长久之愿。
Ⅳ 旗袍上绣凤凰和竹叶好吗
不好,绣凤凰龙凤成祥,主富贵皇后妃嫔的像征,哪用竹叶。
Ⅵ 什么动物穿旗袍
鸵鸟,火鸡这两种动物穿旗袍;
有一首谜语就是这么说的:闲步显妖娆,冬季穿旗袍,爱把腿来露,诱惑寻富豪,打一动物
Ⅶ 旗袍的寓意和特点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点
旗袍样式多样,基本都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为开襟半襟形式,立领盘组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丽典雅的代名词,展现女性的端庄优美与迷人曲线,非常适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征。旗袍是传统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作为时装,章显女性的婉媚,承载着女性身上的隽永和优雅。
三、旗袍的花纹样式
1、花草图案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花草图案,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莲花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花纹图案。
【梅】
梅花凌寒独自开,所以坚韧、经霜傲雪等特质在人们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征福禄寿喜财;梅花和喜鹊一起出现时,又代表着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兰】
兰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旗袍上以兰花作为装饰,也能够凸显女性的温婉气质。
【竹】
高风亮节,坚韧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纹样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绿的竹叶点缀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饱满,虽然菊花的印象属于悠闲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图案却有着富贵长寿的寓意。
花草图案是旗袍纹样当中运用最多的花纹,既可以简单简约,也可以富丽华贵。
Ⅷ 旗袍的意义和象征
旗袍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旗袍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传统的象征,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中国古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是保守的。 辛亥革命后,上海掀起了女权运动的浪潮。 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个个年轻时尚,是旗袍文化内涵传播的先行者。 就连社会各界、都市女性、时尚达人也纷纷追随女学生的着装。
旗袍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中国风格”的诠释,旗袍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中国风格”的诠释之一。旗袍通常包含各种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风格对国际时装业产生了影响。旗袍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著名设计师的青睐,大胆突破旗袍原有模式,融入时代创新精神,注入时代血液,赋予青春活力,表达新感受,以新理念展示旗袍的文化内涵。
旗袍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象征,即使现代旗袍已经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然而,旗袍文化内涵的本质仍然是传统的,却是不断变化的。旗袍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服装业中享有一席之地。
旗袍的特点
1、颜色
旗袍会使用非常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它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可以让女性显得含蓄而且优雅、别致而且内敛,同时也可以用到一些绚丽而且醒目的颜色。
2、图案
在旗袍上比较常出现的是花朵、动物的图案,比如说梅花、富贵花、鸟类、双鱼等等,很多都有中国传统的纹饰,并且描绘的手法多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有着浓浓的中国风。
3、领型
旗袍在最开始是交领,然后有矩领、盘领、立领以及圆领等等,而现在随着旗袍的时尚性更强,它还加入了元宝领、凤仙领、V字领、水滴领等等,和传统的相比又多了很多变化。
4、开襟
旗袍的开襟以前更多的是右衽,但现在有单襟、双襟、曲襟、中长襟等等各种各样的,但无论是那种它们都可以显得很高贵而且美观,而且现在的制作方式比以前更加的丰富和复杂。
5、袖型
旗袍的袖子也经过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它有宽袖的、窄袖的、短袖以及无袖的,而且花样层出不穷,现在甚至还有荷叶袖、蕾丝袖等等旗袍,从长度到花样更是各不相同。
6、裙摆
旗袍因为样式类似于裙子,所以它一定是有裙摆的,而它的裙摆特点是有A字摆、鱼尾摆、宽摆、直摆等等,然后还有锯齿摆以及前短后长的这种摆,在不同的场合可以选在不同的裙摆。
Ⅸ 旗袍是有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的雅致你喜欢吗
非常喜欢旗袍的雅致,因为“旗袍”是中国女士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旗袍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中国女士品牌形象,身穿旗袍庄重淡雅,最能集中体现出中国东方女子的风韵。
以其有严格要求的随身版型设计方案,每一个旗袍老师傅量身后都是会依据客户的身型特性将版型开展小细节调节,让衣服裤子较大水平实现贴合,并能烘托主子的气场。贴合的旗袍可以将女性的较好身型突显得酣畅淋漓,丰满诱人。
面料的柔软性可以直接危害到旗袍对人体的粘合度。许多旗袍制做老师傅都表明,几乎全部面料都可以做旗袍。传统式面料层面,较为硬的是织锦缎,可以略微掩盖一下身型的有缺憾,一般用在正式的场所或在冬季穿;桑蚕丝面料则过软,也可用作正规场所,合适夏季衣着。如今,添加富士的新型面料也非常遭受室内设计师的亲睐。
现如今,旗袍逐渐向日常服装行业变化,但一些主要的场所,仍需用一些特殊原素来反映,例如婚宴中新娘子一般多穿有凤、牡丹花、百合花等图样的款式,取荣华富贵、吉祥如意、永结同心之意。假如作为日常装,20岁女孩挑选素方格独具一格学员气场,也是有许多人喜爱荷花图案,代表着甜美、素雅之意。
Ⅹ 清代服饰
关于清代服饰
清代服饰是满族人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因此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与装饰,以旗袍、马褂为代表。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制在中国服饰史上是最为庞杂与繁缛的。
一、清代官服和男装清代官服及一般男装主要包括龙袍、蟒袍、长袍、补服、马褂、行袍、马甲、衫、袍、裤、帽、靴等。
龙袍是一种绣有龙纹的袍服,它是皇权的象征。在清代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穿着,其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箭袖,颜色以明黄为主,也可用金黄或杏黄等色。袍上绣有五爪金龙和五彩祥云,在祥云中间,还分布着“十二章”图纹。下裙边缘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兰、黑、红、黄相间的线条,称作“水脚”。水脚之上有翻滚的波浪,上立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皇子只穿龙褂。
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蟒袍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之外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规定: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称为龙,四爪龙形称为蟒,实际上大体形同,只在头部、鬣尾、火焰等处略有差异。蟒服除蟒数以外,尚有颜色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到后四天,百官都穿蟒袍,谓之“花衣期”。
长袍的下摆有两面三刀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道光京城《竹枝词》云:“珍珠袍长属官曹,开禊衣裳势最豪。”一般官员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补服也叫“补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种,穿用场所和时间也多。能表示官职差别的补子,即是两块绣有文禽和猛兽的纹饰,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根据《大清会典图》规定: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鹞勒鸟,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贝子以上的皇亲,补子皆用圆形,上绣龙蟒,制作补服的材料,按季节的不同,分别有单、夹、棉、皮等多种。惟不得用亮纱及羊皮,因亮纱嫌其露肤,羊皮则近似丧服,故而禁止使用,所用颜色以石青(也叫绀色,即黑中透红的颜色)。
马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褂是清代男装中最为盛行的服装。其中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清人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三《马褂缺襟袍战裙》云:“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裙,短褂亦日马褂。马上所服也。”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只有皇帝巡幸时随舆扈从的侍卫和行围时射中目标者,或在治国、战事中建有功勋者,才可以享用。马褂用料,夏为绸缎,冬为毛皮。乾隆、嘉庆时,达官贵人为了炫耀其富贵,故意将马褂反穿露皮毛于外。至清末,还流行一种黑色的海虎绒马褂,着时衬以湖色春纱直行棉袍,这是当时缙绅阔佬的时髦服饰。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的马褂是行装。
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坎肩”、“半臂”(实是无臂),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其中,一种多钮襻的背心,类似古代柄裆,满人称为“巴图鲁坎肩”,意为勇士服,后俗称“一字襟”,也称“十三太保”,官员也可作为礼服穿用。清代的马甲,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装饰上都有许多变化。单从衣襟来看就有大襟、对襟、曲襟(琵琶襟)及一字襟等多种,马甲上的装饰也繁复多样,有的施以彩绣,有的镶以花边,有的还用丝带盘成纽扣,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清代服饰一般没有领子,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称为“领衣”,一般春秋二季用湖色的缎,夏天用纱,冬季用皮毛或绒,有丧者用黑布。领衣是连接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两长片,有些像长长的牛舌,故俗称“牛舌头”,考究的用锦缎或绣花,领衣之外则加外褂,如穿行装则着于袍的里面。
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西北地区因天气寒冷,而外加套裤,江浙地区则有宽大的长裤和柔软的于膝下收口的灯笼裤。清人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咏》中说:“英勇盖世古来稀,那像如今套裤肥?举鼎拔山何足论,居然粗腿有三围。”男子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职官首服上必须装冠顶,其料以红宝石、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素金、素银等区分等级。
二、清代妇女服饰清代汉族妇女的服装,大抵沿袭明代旧制,变化较男服为少。上衣以衫、袄和披风为主,衫、袄的形制一如从前,披风之制比较特别,多用于已婚女子。天笑《六十年来妆服志》云:“妇女的礼服,最普遍者曰披风,曰红裙。披风比于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作对襟,长可及膝,有两袖,极博,以蓝缎而绣以五彩或夹金线之花。未嫁的闺女不得穿披风。”
妇女的下体多穿裙子。清初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遗俗,比较流行的作法是以绸缎裁剪成条状,每条绣以花卉纹样,两边以金线镶滚,走起路来,彩条飘舞,金线闪烁,颇似凤尾,称“凤尾裙”。随着时间的推移,裙子的样式也不断更新。如弹墨裙,通以浅色绸缎为面料,制作前将布料展开,放上各种树叶、花瓣,然后用弹墨工艺在花、叶周围喷洒黑色,去掉树叶、花瓣之后,即显现出黑底白花。因造型生动,色彩素雅而深受广大妇女的青睐,尤其为士庶妇女所崇尚。另外还有一种画裙,将大幅裙围折成数十道细褶,每褶分别用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彩娴雅,穿在身上色如月华,故名“月华裙”。到咸丰年间流行一种叫鱼鳞百褶裙,以数幅布帛拼合而成,折成细裥,折裥之间用丝线串联,交叉成网,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清代北京竹枝词》咏道:“凤凰如何久不闻,皮绵单袷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
满族妇女的服装,以袍服为主,由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叫做“旗袍”。清初整件旗袍以深黄色绸缎制成,上施彩绣,袍式为圆领,窄袖,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下摆宽大。清代中叶,旗袍的样式有所变化,除圆领外,又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袖也比清初宽大,下摆一般多垂至地面。清末的旗袍又有发展,特点为袍身宽敞,外形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腋部的收缩也不明显,下摆的长度多盖住脚面,露鞋底于外。领子则用元宝式;另在领口、袖端及衣襟等处镶以宽阔的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