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族风棉麻服装批发
棉麻衣服很舒服 但是颜色太深会褪色 洗了显旧
『贰』 现在穿旗袍够时尚么
时尚。
旗袍属于我国的国粹,旗袍是独属于东方女人的服饰,完美的勾勒出东方女人纤细柔美的身材曲线。旗袍最适宜东方女性,更因为它不断变化以适应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
从诞生之日起,旗袍就不断发展变化着,和时尚嬗变沾了边,和城市生活发展、新思想传播紧密相关。时代风尚、女子思想的点滴进步,都在旗袍的每一处细小变化中露出端倪。
移步生香——人们常用这样的词汇形容女人穿旗袍时的曼妙身姿。一件好的旗袍,是意蕴和剪裁的融会。对人体36个部位的精准测量,经过“镶、嵌、滚、宕、盘、绣、贴、绘、钉”等繁复的工艺,几经雕琢才得以成就一件经典旗袍。
(2)别样红民族风棉麻大码女装批发扩展阅读:
关于旗袍的来源,流行着两种说法。一种是顾名思义,由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装演变而来。旗装是清朝标准的宫廷服装,满族贵族妇女穿旗装时,头戴一个牌楼式的假髻,脚上穿一双花盆底的高底鞋。早期旗袍做得比较宽大,衣边袖口镶嵌很多花边,装饰比较繁复。
上世纪初,人们对服装,尤其是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包括一些礼仪性场合所穿的服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一直找不到方向。一些留学回来的年轻学生,吸收了国外服装元素,加上中国传统服装,把二者交织在一起,制成了一种新的服装。
这种服装上衣的领子比较紧,比较高,袖子非常紧,衣身紧裹住身体,人显得非常精神。裙装部分有时用与上衣相同的颜色,有时则用黑色,穿着感觉朝气蓬勃。这种服装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束,被冠以一种名称,叫“文明新装”。
文明新装再朝前跨一步,把衣身加长,和满族旗袍相结合,现代的旗袍就诞生了。而另一种观点则是,虽然名为“旗袍”,但其实它和满族服饰的关系却不大,而是与城市生活发展、新思想传播紧密相关。
有专家认为,旗装样式宽大平直,面料厚重,图案纤细繁缛,在领口、袖口、衣襟和下摆处都装饰有花边,并且更以多镶为美,这样的服装款式确实与之后更加修身、质地较轻薄的“旗袍”有一定的相似。但事实上,从服装细节分析,这两者却相差甚远。“旗袍”吸取了西洋服装裁剪方法,是一种东西方服饰文化结合后的产物。
『叁』 新中式装修风格的主要颜色是什么
新中式装修风格,主要采用黑白、中国红、翡翠、皇家黄、忧郁蓝、嫣红等颜色。新中式的装饰主要是深色的,墙壁颜色搭配:一是苏州花园和首都住宅的黑白灰;二是以皇家住宅的红黄蓝绿为色彩,以黑白灰为基础。黑白是新中国风格的一种常见颜色,一般用来表达民居朴素、典雅、幽静的氛围,给人以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
皇家黄也是一款非常普通的中式装修配色。鲜艳的黄色,体现了高贵,虽然明亮但不华而不实,但可以打破房间的沉默,增添活泼的特色。皇家黄色和中式红色,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搭配,在房间里进行适当的点缀。忧郁的蓝色、嫣红等颜色也是新中式装修中不可或缺的配色。
『肆』 中国元朝统治时期汉族的建筑风格音乐风格。。服装风格。。是否有因为元朝人的统治而产生了大的变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浅谈汉族民俗中的蒙古族文化因子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每当提起它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白云悠悠、河水潺潺、山花烂漫、牛羊成群、骏马奔腾、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美景,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建立了全国统一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文化在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然而,建国以来的历史文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着将蒙古族文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很多书籍或教科书上,蒙元文化常常只用一两笔就轻描淡写的代过了,学者多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1) 为指导,要么是强调蒙古族学习、吸收汉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的一面要么就是强调元朝统治所带来的经济破坏、落后生产关系注入、民族压迫与歧视等等消极影响,而忽视了这个曾征伐四方,所向披靡,建立了横跨欧亚,以草原本位文化统治了大中国近一个世纪(1279-1368)的伟大民族对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民俗方面产生的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事实上,蒙古族文化,以其“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气魄,在对汉族文化的不断渗透和深入的过程中,对汉族民俗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蒙古族文化为什么会影响汉族民俗
(一)蒙古族的民族迁移史是汉族民俗得以“蒙化”的大前提
蒙古族的迁徙史表明,蒙古族的前身最早活跃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2),过着简单的游牧生活。在9世纪逐渐向西迁入蒙古高原后,社会经济才开始得到较大的发展。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之后他3次西征,锋芒直指西亚、中亚和欧洲。与此同时,蒙古军开始向南进攻,先后灭掉金、南宋,于1276 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元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随着政治中心后来的南移,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也不断的向全国各地迁徙。
元朝时的蒙古族,除了生活在蒙古高原外,还广泛的分布在中国西北、中原、西南、江南等地。“在西征的过程中,有大批的蒙古人留居新疆、青海、甘肃等地。成吉思汗分封时,蒙古族部落又随之进入今内蒙古东南部草原地带。元朝统一中国后,镇戍东北的蒙古族军队以辽河流域最为集中。今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也是元代驻镇蒙古军队的后裔” (3)。与此同时,以大都为中心的京畿地区(今北京、山西和河北省北部地区)也是蒙古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另外,位于宋金交界处的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境内的元代前期也有大量的元代屯军。元代河南、山东号称“天下腹心”,是蒙古军驻防的重点区域,据《元史》卷《世祖纪十四》记载,1327年前后,驻扎在此的蒙古军达11万户,蒙古语在当地十分流行(4)。同时,尽管很多人以为长江以南地区和蒙古族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作为元朝的经济中心,这里也驻扎过相当数量的蒙古族军队。比如说,扬州就是元世祖第九个儿子镇南王的封地,驻扎在此的蒙古族军队最多时达4万人。
如今,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5)。蒙古族文化就是这样随着蒙古族的迁移而不断影响着汉族文化的,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很多蒙古族民俗也逐渐为汉人所接受,为如今汉族人的生活注入了一定的“蒙化因子”。
(二)蒙古族的“草原本位”统治文化是蒙古族文化得以保存并影响汉族民俗的基础。
成吉思汗曾说过: “假如有一天我的子嗣和臣民都住了用泥土建造的房屋,那就是我所建立的蒙古要灭亡的时候了。”(6)与前代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相比,蒙古族具有其特殊之处。我国古代诸北方少数民族王朝,大部分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熏陶,走上了汉化道路,这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可是在草原游牧民族汉化的道路上,蒙古族的步履却要犹豫、艰难的多。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随着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进一步推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
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王朝早衰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蒙古族的统治却对中华文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蒙古建国前的漠北草原,千余年里各个民族更迭频繁,兴衰无常,而自蒙古建国至今的近千年中,漠北草原上却一直只有蒙古族一个主体民族,即使在元朝灭亡、蒙古统一政权解体之后亦不例外。蒙古族文化由此得以较为完好的保留下来,许多蒙古族民俗也随之影响着汉族,成为汉族民俗中的一部分,为汉族的生活和民俗注入了新的因子。
汉族民俗中的“蒙化”因子
(一)食肉饮酪传中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影响汉族民俗。
在蒙古族文化逐渐与汉族民俗融合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习俗都和蒙古族有关系。而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也都和蒙古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涮羊肉的起源。涮羊肉本是蒙古族的传统吃法,清代开始传入北京。尽管今天的很多汉族人都很喜欢吃涮羊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涮羊肉实际起源于元代。据范玉春《文化寻根》一书所述,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率大军南下远征,有一次正值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之时,便下令起火用膳,谁知伙夫们的羊还未宰好,敌人已经逼近,伙夫们紧急之下,将那些已经切成薄片的羊肉,抓了些在沸水里烫了一下,然后拌了些调料便送入帐中让将军填饥,忽必烈狼吞虎咽的的连吃了几碗,即跨上军马,率军迎战,结果旗开得胜。凯旋后忽必烈命令犒劳全军,要求伙夫们仍煮迎战前所吃的美味羊肉,这回厨师们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各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涮羊肉逐渐走向民间(7)。
如今,当布满大街小巷的重庆火锅、北京火锅、尤其是名声鹤起的“北京东来顺涮羊肉”,“内蒙古小肥羊火锅”等一片繁荣;当涮羊肉成为了中华名菜,对外走出国门,对内走入无数寻常百姓家时,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菜肴其实却和蒙古族有着这样深远的联系。
2、牛奶、奶酪、酸奶等奶制品已经成为汉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主食,奶制品是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而以谷物、蔬菜为主食的中原地区起初并无奶制品可食。奶制品初传中原之时,只是作为非常珍贵的食品被上层社会食用,西晋时,有一尚书令体弱多病,晋武帝为表示宠信,特意“赐奶酪,太官随日给之”(8)。可见,在西晋,奶酪在北方汉族社会还是非常珍惜的食品。隋唐以后,随着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奶制品在南方也逐渐普遍开来。直至元朝时期,随着蒙古人的大量南移,酸奶、奶油、奶酪、奶皮子、奶豆腐等奶制品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正式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今天,作为中国的“乳都”,内蒙古的省会呼和浩特除拥有中国乳业的两大巨头“蒙牛乳业”和“伊利乳业”外,还拥有“草原情”“奈伦乳业”等众多乳制品企业,内蒙古的乳制品不仅名扬天下,而且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乳制品市场,在刚刚闭幕的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上,国际乳联主席Jim Begg先生指出,2005年全球乳业增长的50%即来自中国,“而在中国乳业的增长中,超过50%的贡献来自于以蒙牛等企业为代表的内蒙古乳业”(9)。走进任何一家超市,内蒙古“蒙牛”或者 “伊利”酸奶、液态奶都会占有一席之地,其生产的奶粉、奶酪、奶茶粉等其他奶制品也有着大批顾客。随着“伊利”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的指定产品,“蒙牛”成功赞助举办湖南卫视“超级女生”以及2006年12月与全球最大的酸奶制品集团“法国达能”合作后,内蒙古的蒙古族乳制品在国际和国内社会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每天饮用一定的酸奶或者牛奶也早已成为大部分汉人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了,蒙古族的乳制品正以更强有力的方式在汉族民俗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千载琵琶作胡语——蒙古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除了蒙古族饮食逐渐影响汉族民俗外,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类似情况。尤其是元朝时期,蒙古族建立了统治全国的中央集权,蒙古语也因此对汉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朝时,“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颁行天下,凡官方文书必用其书写,再以当地文字(汉文、畏兀儿文等)附之,为推广这种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广设蒙古字学进行教授”(10)。大批汉人为获进身之阶,入蒙古字学读书。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倾向已成为汉族社会中并不鲜见的事例。尽管辽、金、清诸朝都曾创立自己的文字,但没有哪种文字能对汉族地区产生像蒙古族这么大的作用力。而汉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却比对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王朝的影响要弱得多。宫廷中主要使用蒙语。清人赵翼曾就此作初步研究,指出元朝“不惟帝王不习汉文,即大臣中习汉文者亦少也”(11)。
在这样的情况下,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元朝灭亡已经有700年左右了,但是,至今,在汉语中仍然有很多词汇来自于蒙语。比如说:
站:作为中途暂时停留的地方或承转机构(12)理解时就来自于蒙古语。元朝建立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驿传制度,在各地设有从事驿传的专门机构,称为“站赤”,其蒙古语原词为jamci, 意为“管理驿传的人”,后来才演变成专指驿传得承转地,再后来又衍生出“车站”的含义(13)。
胡同:来自蒙古语guolum, 原意为“井”,因行走取水,渐渐形成两边都有房屋的小巷,后来即以“胡同”来称北方巷道的通称(14)。
戈壁:源自蒙古语gobi, 意为“难生草木之地”,指沙漠、石滩,后世专指那些为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歹:在古代汉语中意为“残骨”,作为“不好”“坏”之意来自于蒙古语“tai”,在现代汉语中,“歹”的古意和原意已经消失,后来蒙古语中的“歹”字之意倒是成为了汉语的基本词汇(15)。
而在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汉族区域内,至今仍保留着由蒙语音译来的地名,如“呼和浩特”是蒙语“青色的城”之意;阿尔山是蒙语“神水”之意;而锡林郭勒、科尔沁、乌珠穆沁草原、乌兰察布、阿拉善、鄂尔多斯等名称更是鲜活的记载了蒙古族语言对汉族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中至今仍深深刻有蒙语的痕迹,蒙语对汉语至今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歌舞升平曲悠扬——蒙古族音乐和舞蹈对汉族民俗的影响
元代,似乎是中国最重视曲艺的一个朝代。据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在当时的条件下,元代统治者常常无所忌惮地与艺人们交往(16)。这一方面是因为元朝统治阶级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还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另一方面则是蒙古族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异质”的侵入,它打破了传统的诗词文学与市俗文艺的不平等关系。这种态度直接导致金元入主中原后黄河流域的一片“蒙声”,使得蒙古族风格的音乐和舞蹈广为传播。
1、汉族乐坛中吹来蒙古风
“鸟儿离不开翅膀,蒙古族离不开歌唱”(17)。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的歌曲内容多样,尤其是其蒙古长调民歌,粗狂豪放,曲调高亢悠扬。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听后常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随着金元入主中原,“蒙声”传遍全国,元人还创造了一种以具有浓重的胡乐色彩的北方流行曲调为基础的新曲调—北曲。北曲一扫汉唐以来歌曲作品鄙俗崇雅、保守尚静的特点,在审美风格方面表现出了自然质朴、酣畅淋漓、壮逸道劲的主体特点,从而使蒙古族风格的音乐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中,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而在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更是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而大放异彩,深受汉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很多汉族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和传播。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基础所创作的。在很多大型文艺晚会和慰问演出中,李双江等著名音乐家演唱的《草原夜色美》《草原之夜》等蒙古族歌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蒙古族特有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更是被许多汉族音乐家所喜爱,并逐渐成为汉族音乐文化中崭新的演唱形式。2007年2月15日,内蒙古草原歌曲带着这特有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和悠扬的长调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内蒙古草原歌曲的知名度由此进一步在国际歌坛得到加强。
而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蒙古族歌曲也是大放异彩。由内蒙古著名歌手齐峰演唱的《内蒙古酒歌》再次向全国人民展现了蒙古族的热情与豪爽,相声《我惯着他》中对蒙古族歌曲《月亮之上》的改编也反映了蒙古族歌曲的广为流传。而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蒙古族小姑娘英格玛,在用清脆却充满了民族风情的童声为全国观众演唱了一曲《吉祥三宝》后,更是使得《吉祥三宝》风靡全国,中国华语乐坛也由此再次刮起了一股“蒙古族歌曲风”。除《吉祥三宝》外,《乌兰巴托的爸爸》、以及“凤凰传奇”演唱的《月亮之上》等蒙古族歌曲也唱响了大江南北,而《天堂》《蒙古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草原夜色美》《雕花的马鞍》《蓝色的蒙古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也是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加上早已传唱全国的《敖包相会》《嘎达梅林》《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蒙古族歌曲真正成为中国乐坛红火的“草原一族”。
如今,在中央电视台的许多节目、晚会或比赛中,汉族歌手们演唱蒙古族歌曲早已为人们所熟识,那些具有别样民族风情的歌曲,让不少汉族歌手在各种演出或比赛中脱颖而出,而很多汉族歌曲也由于明显的融合了蒙古族风情而为人们多喜爱。此外,无论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吉祥三宝》还是从“星光大道”节目走向全国的“凤凰传奇”组合、“额尔古纳”乐队,亦或是伴随着蒙古族歌曲走向全国的德德玛、腾格尔、斯琴格日勒、玛希、齐峰等一批草原歌唱家和歌手,他们的崛起,进一步扩大了蒙古族歌曲在中国乐坛的影响力,使汉族歌曲的演唱和创作都相对更多地融入了一定的蒙古族音乐元素。
2、 蒙古族舞蹈对汉族舞蹈的影响
舞蹈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人们首先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言之不足,故长言之(歌唱);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于汉族的文字起源较早,文字使用较发达,加上农耕定居生活和儒家思想中“重伦理”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和浸染,汉族人更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汉人在用音乐或舞蹈等表达方式上远不及少数民族发达,表达方式也远没有游牧经济状态下的少数民族表达起来奔放和直露。所以,尽管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如今都移入了大量的汉人,汉人的音乐和舞蹈文化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这方面,蒙古族的舞蹈随着蒙元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断碰撞,以其爽朗、流畅,自由、舒展和豪迈的特色,极大地影响着汉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大奖的舞蹈更是不胜枚举。著名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当代创作舞有《鹰》、《马刀舞》、《驯马舞》、《奔腾》、《鄂尔多斯婚礼舞》等。其中由舞蹈家贾作光创作的《盅碗舞》和《鄂尔多斯舞》获得国际金质奖章,《挤奶员舞》获得国际铜质奖章(18)。蒙古族舞蹈以节奏鲜明、热情奔放为主要特点。女性舞蹈多节奏欢快,舞步轻盈,以抖肩、翻手碗等动作最为著名,表现了蒙古族姑娘热情开朗的性格。男性舞蹈则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捷,于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间,给人以剽悍勇敢、雄健有力的阳刚之美。
蒙古族传统舞蹈,有的强劲高亢,有的奔放洒脱,与柔靡不振的传统汉族舞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纵观汉唐宋等的汉族舞蹈,多以身轻似燕、顾盼留神、舞裙翩翩为美,这种“起舞弄清影” 的美感与“大风起兮云飞扬”般的蒙古族舞蹈实在相距甚远。而在如今的电视荧屏中,我们却时常可以看到热闹红火、气势非凡、豪放壮美、雄浑飘逸的舞蹈,这些舞蹈正是千百年来汉族舞蹈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舞蹈融合后的产物,从一定程度上鉴证着辉煌灿烂的蒙古族文明。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外,蒙古族文化还在许许多多方面影响着汉族民俗,比如以鄂尔多斯羊绒制品为代表的内蒙古羊绒或羊毛企业促进了汉民族对羊绒、羊毛的使用和开发;蒙古族特色的牛肉干为汉人所普遍喜爱;蒙古族的元杂剧是今天汉族戏剧产生的基础和雏形,是真正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等蒙古族歌剧丰富了汉族歌剧的演唱形式,并影响了后来汉族歌剧的创作等等。
总之,在对汉族文化持久、广泛的作用过程中,蒙古族文化以其“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胸襟和气魄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着新的活力,并逐渐成为汉族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和向汉族地区的不断迁徙,使其在饮食文化、语言文化、音乐舞蹈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今天汉族民俗的形成。而正是随着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一次次大规模的融合、汇聚,才加速推动着整个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也正是在这种汉族民俗不断“蒙化”的过程中,才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日益壮大,汉族民俗文化的不断丰富,以及中华文化的长盛不衰与生生不息。
『伍』 映日荷花别样红,你会去看圆明园的百年古莲吗
有时间和经济能力的话,会去啊。
2019年7月7日,北京圆明园迎来了一个好消息:沉睡百年的8颗古莲子,2018年5月经科研人员精心培育,有6颗成功发芽,并于8月在实验花盆里长叶结耦,又在今年4月移栽到圆明园荷花基地后,实现首次古莲复活开花!
二、
2019年,恰逢新中国70华诞,沉睡百年的古莲复活盛开,无疑是为祖国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新征程。
文艺复兴,即为教育复兴。美育之路,艺术为先。艺术教育是一朵云呼唤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摇曳另一棵树,当照耀不再是闪耀,青春自有光彩。
眼下,舞蹈、美术、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主力军,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崇,并在基础教育中加大了艺术教育比重。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同步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学校美育教学的核心。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
『陆』 在北京都去哪些地方买衣服
双安夜市
这里的夜市规模比较大,几乎占了半条街,并有向两侧延伸的趋势。所卖货品也是五花八门,吃穿用俱全,甚至还有小动物和花花草草,即使不买,站在旁边观赏,也是件乐事。
价格:几十元的货品居多
地址:双榆树一条街
中关村夜市
中关村夜市集中在新中关购物中心、欧美汇,以及家乐福聚集的地带。虽然地方不是特别大,但看看街边趴活儿的车,就知道这里的客流量有多大了。这个夜市货品以女性衣服、饰品为主,不算贵,还能砍价。
价格:几十元~上百元
地址:新中关购物中心、家乐福附近
南锣鼓巷夜市
夜间的南锣鼓巷别样美丽,前来逛这里的人多是游客,也有附近的学生,聚会的白领,还有不少热爱京味文化的老外。与其他夜市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嘈杂的叫卖声,都是一家家创意、个性的小店。
价格:创意品、设计师产品较多,价格稍贵,是普通夜市商品的3倍左右。
地址:东城区南锣鼓巷
簋街夜市
在这条一公里多的大街上,150多家商业店铺中餐饮服务业的就占90%,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难以找出第二家。几年内,簋街兴起了一条以麻辣小龙虾为特色的饮食链,而在近期,馋嘴蛙和重庆烤鱼则又一次成为了簋街饮食的主角。
价格:人均百十块就能吃饱,气氛超级好。
地址:东城区东直门
东华门夜市
各色食摊连成小吃风景线,顺着飘荡油烟味的街道寻找到自然,热情,淳朴的老北京旧时风情。在月明星稀的夏夜,就着徐徐清风喝一碗玫瑰冰糖紫米粥,应运而生的感觉那叫惬意。
价格:价格稍贵但品种齐全。
地址:从前门到东华门可坐2路、839路。
蒲黄榆夜市
逛蒲黄榆夜市的人也都是附近居民,年轻人居多,还有一些老年人到这里为儿孙淘些小玩具。与其他夜市相比,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全,超市、游戏厅、菜市场……本来就够热闹的,晚上再来个夜市,真是太便利了!
『柒』 夏天人像拍摄,模特穿什么衣服最时尚
【 小白裙】
短裙活泼灵动,长裙优雅仙美,
不管是平时旅游,
还是去海边、去大草原、大沙漠,
白裙都能衬出最美的你。
海边的旅游照中,白裙是最常见的一种,不管是纯棉的,还是雪纺的,或者是其他材料;也不管是长裙短裙,仿佛与蓝色的海水自成一体。
茫茫的大草原,漫无边境的绿,一袭长裙,仙气飘飘,背影又留给人无限瞎想。
柳岩的这袭长裙,让漫漫黄沙中多了些素雅的生命力。
白裙是可以适合任何环境下的拍摄的,平时拍照,也一样能拍出大片的感觉。
【 红裙】
色彩艳丽的红裙,勃勃的生命力,
平时大家应该是不常穿的,
倒不如旅行中多穿些,
拍出的照片也是难得的美艳
红裙的渲染力是白裙无法替代的。不管在哪里,红裙都给人饱满的热情和无限的生命张力。
不同于其他艳丽的颜色,红裙虽然艳丽,但是不破坏整体的背景。
【 带有民族特色的裙子 】
尤其适合大草原、大沙漠,
以及青海西藏等地方,
美丽的同时多了些神秘
青翠的大草原,带有民族特色的红裙,让人不禁遐想,远方的姑娘啊~
带有民族特色的裙子,尤其让人联想到青海西藏这些很多人没去过的地方,对很多人而言,那都是个神圣的向往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