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校服为什么这么难看,而日本的为什么这么好看我们的校服什么时候可以改
其实现在陆陆续续有些地区及学校已经开始校服改革,为学生提供制式校服。也有一些大型服装企业参与到这次改革,设计推出款式新颖又适合中国学生的校服。据我了解乔治白校服就很好看,贴几张图吧。
希望这个答案能给你带来新的讯息,对于校服改革别灰心!
⑵ 现在国家对小学生校服收费有标准吗
教育部没有规定,但各省市有规定,例如内蒙古: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规定(试行)》
服务性收费:
1、伙食费:
学校可以向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不得强制集中就餐。伙食费据实收取,不得盈利。收支情况定期公布,接受学生、家长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2、课后托管费(限小学1至4年级):每月每生20元。
3、军训费:
高级中学学生(含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军训,军训时间不得超过2周。
服装费:不超过80元/套(含太阳帽)。
校服的作用:
校服是学生的统一服装,推行校服的目的除了展示学生的健康的精神面貌外,便于管理,还为了预防同学之间的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也可以说,校服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频繁地更换,每次更换后,校服的颜色和款式都不尽相同,这样学生聚在一起,穿的校服就会五花八门,显然不利于整体面貌和统一形象,再者,每次更换新款式新颜色的校服,就得把旧的淘汰掉,这种浪费行为也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品格。
以上内容参考丰镇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⑶ 中国校服发展史:从先秦到民国,看校服的变迁
一直以来,中国式校服因面料经济实用,耐磨耐操,辨识度高,
从视觉上缩小了贫富差距,在样式上消除了男女隔阂。
不少学生深感校服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把穿上校服后那种接地气又不入俗流,极具考验颜值的气质,
比喻成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食材—— 藕 。
不过幸好,随着韩流的影响,
时尚 学院风款式的校服也已经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男孩和女孩的制服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其实如果要追溯中国校服的 历史 ,那就要从先秦时期说起。
《诗经》一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就概括了先秦时期的学院制服的风格。
当时的学院制服强调合身和舒适,对鞋、帽、冠也有相应的要求。
而这种服饰一直沿用到隋、唐、宋,成为学生专用的制服。
1920年代,真正的制服款式的出现
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旧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意识激发了年轻一代对自由和美丽的渴望。
因此,真正的中国第一代校服就此诞生。
当时的女生校服最有特色,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
中式上衣,西式百褶裙,外加一双黑色牛津底鞋和白色丝袜,
也被称为 “中山装” 。
到了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让中国女性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曲线。
作为最初是满族服饰的旗袍,
因能更好地勾勒出女性的身体曲线而受当时女性追崇,
逐渐在校园里流行起来。
而当时男性的校服是中山装的改良版,
以黑白为主,剪裁精巧,颇具阳刚之气,塑造谦逊绅士,
这是当时男性的标配。
到了50年代,受列宁主义的影响的,
全中国主要穿蓝灰色制服、列宁大衣或棉大衣。
这一时期没有特定的校服款式。
男生女生一般都穿白衬衣加蓝色裤子或裙子,看起来很整洁。
60、70年代,军装校服开始兴起。
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学生校服也终于有了突破性的改变。
在那个年代,朴素、干净、纯粹的少先队队服,
象征着那个年代的人们有着最朴实的梦和一个全新的开始。
1990年代,主打舒适和运动风的超大号校服成了全国学校的标配。
然鹅,却被评为以丑冠绝全球的“麻布袋”...
2002年,深圳教育局正式对校服的颜色、款式进行统一,
黑蓝白相间的深圳校服的主要特色。
2015年,深圳的中学校服还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
深圳校服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的展览介绍里写着:
自此,深圳校服正式出圈,火到海外。
连著名奢侈品牌prada,
都跟深圳校服撞衫这样兼顾 时尚 与优惠的校服。
更重要的是,深圳校服还成为海外华裔最爱的搭配单品。
作为一个90后,虽然对那时的校服款式充满槽点,
但它确实也承载着我记忆里学生时代的欢乐。
时至今日,你还记得曾经穿过的校服是什么样的吗?
⑷ 中国的校服是不是该改革一下了什么时候中国的学生也能爱上穿校服 也能天天穿着漂漂亮亮的校服去上学呢
早该改革了!
⑸ 国家加强中学校服管理
国家加强中学校服管理。是明智之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的。因为中学校服存在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让许多家长。非常有意见。正规的校服可以有。但是不能打着换校服的旗号,乱收费。严重形象了学校的形象。希望国家能早点动手。加强对中学校服的管理。
⑹ 为什么博才的校服和师大附中的一模一样
校服:同师大附中,广益中学,秋季为蓝白相间。印有“湖南 师大附中博才中学”字样,夏季以白为主,配蓝色
在我看到首都师大附中的新校服之前,我从未对任何一种以中国风为主打概念的校服款式产生过如此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一种中国风校服款式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如此之好。以下就是首都师大附中的新校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首先,这批校服款式在结构形态上具有很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冬装。在夏装上,特点主要体现在领子上。男生夏装将中山装的领子与短袖衬衫结合起来,而女生夏装的特点则更为鲜明,中国传统的立领配上前襟和两侧袖口的盘扣。不过,相比起夏装来说,冬装在结构形态上的特征则更为明显。冬装十分大胆地采用了中山装的款式,在近年来“英伦风”猛刮的校服改革领域可以说是很罕见的。
其次,这批校服款式在配色方面也堪称优秀。总体上来说,夏装在配色方面较为平庸,而冬装在配色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⑺ 学生的校服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贵,你认为有必要吗
学生的校服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贵,我认为没有必要的。设计校服的初衷,最主要的就是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攀比。而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贵的校服与校服的设计初衷越来越远。贵族学校的校服往往是高大上,而且很贵。但是作为普通学校来说,大可不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⑻ 中国校服的历史是什么
中国校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学堂,当时校方已开始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靴子,并从传统服装渐变为西式制服。1920年后,中国各地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服,如北京大学明文规定必须穿长袍。之后标准校服演变为男生着中山装,女生穿阴丹士林旗袍。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运动校服一统天下
此时中国大陆的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这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国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着装工作。
菁菁校园,无处不张扬着春潮热力;年轻的欢声笑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校服——正是这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近百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⑼ 孩子六年级了学校还让买校服不买不行,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对教育实践所作的划分。教育类型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种。根据教育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不同,即教育存在形态不同,可将教育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3种。其中,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又统称为非制度化教育。
⑽ 中国校服应该改革 议论文
运动式校服的主要特点,一是去性别化,青年男女的性别差异被同样宽松肥大的服装抹平了,二是审美上的粗鄙化。
去性别化,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中世纪式的禁欲主义传统。身体,特别是年轻女孩子的身体,被看作一种具有威胁性的、难以把握的危险现象,不得不受到文化过程的充分控制和管理。而有些教育管理者则乐于通过去性别化的校服对学生青春期正在发育的身体进行简单有效但却违背人性的“规训”。例如有些家长认为过于好看的校服会让学生早恋。曾经南京一所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因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
至于审美上的粗鄙化,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缺失,以及对学生基本人格尊严的忽视。穿上这种校服,学生恐怕很难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说严重一点,这是对学生人格的粗暴践踏,不是育人,而是毁人。有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及家长对校服的满意度极低。而网络上对中国式校服的全民吐糟,充分说明了那些曾经身穿运动式校服长大的青年一代的不满。
一个国家的校服是文化、教育、历史的缩影,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男女区分的校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性别认知。美观时尚的校服,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尊自信、优雅从容的良好气质。
不客气地说,中国式校服是教育改革中最保守顽固的堡垒之一,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