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拔萃男书院校服

拔萃男书院校服

发布时间:2022-07-03 10:58:51

⑴ 香港有哪些中学这些中学的特点是什么



拔萃女书院 直资 基督教 油尖旺区 女校 英中

拔萃男书院 直资 基督教 九龙城区 男校 英中

英华书院 直资 基督教 深水埗区 男校 英中

圣保罗书院 直资 基督教 中西区 男校 英中

圣保禄学校 直资 天主教 湾仔区 女校 英中

圣士提反书院 直资 基督教 南区 男女 英中

圣保罗男女中学 直资 基督教 中西区 男女 英中

嘉诺撒圣心书院 津贴 天主教 南区 女校 英中 1A

皇仁书院 官立 无 湾仔区 男校 英中 1A

圣若瑟书院 津贴 天主教 中西区 男校 英中 1A

香港培正中学 津贴 基督教 九龙城区 男女 中中 1A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 官立 无 东区 5 女校 英中 1A

英华女学校 津贴 基督教 中西区 5 女校 英中 1A

嘉诺撒圣玛利书院 津贴 天主教 油尖旺区 女校 英中 1A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 津贴 基督教 中西区 3 女校 英中 1A

香港华仁书院 津贴 天主教 湾仔区 男校 英中 1A

玛利诺修院学校 津贴 天主教 九龙城区 女校 英中 1A

英皇书院 官立 无 中西区 男校 英中 1A

玛利曼中学 津贴 天主教 湾仔区 女校 英中 1A

喇沙书院 津贴 天主教 九龙城区 男校 英中 1A

协恩中学 直资 基督教 九龙城区 女校 英中 1A

圣马可中学 津贴 基督教 东区 男女 英中 1A

伊利沙伯中学 官立 无 油尖旺区 男女 英中 1A

元朗信义中学 津贴 基督教 元朗区 男女 英中 1A

筲箕湾官立中学 官立 无 东区 男女 英中 1A

荃湾官立中学 官立 无 荃湾区 男女 英中 1A

迦密中学 津贴 基督教 九龙城区 男女 英中 1A

宝血会上智英文书院 津贴 天主教 深水埗区 女校 英中 1A

新界乡议局元朗区中学 官立 无 元朗区 男女 英中 1A

圣杰灵女子中学 津贴 基督教 观塘区 女校 英中 1A

张祝珊英文中学 津贴 无 东区 男女 英中 1A

圣言中学 津贴 天主教 观塘区 男校 英中 1A

蓝田圣保禄中学 津贴 天主教 观塘区 女校 英中 1A

圣公会林护纪念中学 津贴 基督教 葵青区 男女 英中 1A

华英中学 津贴 基督教 九龙城区 男女 英中 1A

保良局第一张永庆中学 津贴 无 黄大仙区 男女 英中 1A

真光女书院 津贴 基督教 油尖旺区 女校 英中 1A

圣公会莫寿增会督中学 津贴 基督教 大埔区 男女 英中 1A

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 津贴 无 东区 男女 英中 1A

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 津贴 无 屯门区 男女 英中 1A

浸信会吕明才中学 津贴 基督教 沙田区 男女 英中 1A

圣公会曾肇添中学 津贴 基督教 沙田区 男女 英中 1A

迦密柏雨中学 津贴 基督教 大埔区 男女 英中 1A

宣道会陈瑞芝纪念中学 津贴 基督教 屯门区 男女 英中 1A

顺德联谊总会梁銶琚中学 津贴 无 屯门区 男女 英中 1A

邓显纪念中学 津贴 道教 北区 男女 英中 1A

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 津贴 无 北区 男女 英中 1A

圣公会林裘谋中学 津贴 基督教 沙田区 男女 英中 1A

保良局董玉娣中学 津贴 无 屯门区 男女 英中 1A



1.拔萃女书院

拔萃女书院(英文:Diocesan Girls' School),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圣公会女校之一,位於九龙佐敦道1号。拔萃女书院以补助学校模式运作,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学校被视为香港最顶尖的学校,在学术、音乐及体育方面均有成就;学校是G20学校(G20 Schools)之一。拔萃女书院是拔萃女小学的一条龙中学。


2.拔萃男书院

拔萃男书院(简称男拔萃、男拔、拔萃;英文:Diocesan Boys' School,缩写DB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间学校,是香港传统名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是全港第二大的中学,面积仅次於位於赤柱的圣士提反书院。拔萃男书院成立於1869年,设有中学部及小学部(於2004年建成,全称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辖下22所补助学校之一,位於九龙加多利山,是一所全日制男生学校。香港回归後,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资助制度,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後决定,为减少所受到的限制,改为接受政府直接资助,於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3.圣保罗男女中学

圣保罗男女中学(St Paul's Co-ecational College,或简称SPCC、St. Paul's Co-ed)是由香港圣公会创办的男女生一同授课的英文中学。学校位於香港金钟麦当劳道33号,另於坚尼地道26号有校舍,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圣保罗男女中学重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学校拥有各个领域的音乐团队 故此校收生时十分注重合唱。


4.皇仁书院

皇仁书院(英文:Queen's College)的前身是创立於1862年的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亦即香港在殖民地时期最早成立的男子官立中学。该校一直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中文校训是「勤有功」,而拉丁文校训则是Labor Omnia Vincit。皇仁书院一名於1894年开始沿用至现在。该校现时位於铜锣湾。该校被视为顶尖学府之一,旧生亦在社会各界贡献良多。


5.英华女学校

英华女学校在1900年由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传教士牒喜莲女士(Helen Davies)创立(当时位於湾仔道)。1900年2月, 英华女学校第一座校舍建成启用,取名为「英华高等女学堂」(Training Home)。创校时学生名额34人,主要是寄宿生。1911年创办二年制幼稚园。1915年开设中学。1948年成立学生干事会,是全香港最早有学生会的其中一间学校。1967年转为全中学制。英华女学校设有家长教师会,是香港22间政府津贴中学之一。

英华女学校主要授课语言为英语,虽然创校於英治时期,但其多年历久不衰的长衫校服,足以表达其不忘本的中国传统思想。 学校主张由学生决定在课馀活动上的一切事项,以培训学生的领导才能。

⑵ 拔萃男书院的校名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在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the Diocese of Victoria﹚。无论1860年成立的“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或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创办皆由圣公会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为“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又更名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Diocesan Boys' School”,大约在1930年代。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语文,而该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因此中文名称在早期文献中罕见记载。唯港府1878年《辕门报》﹙Government Gazette﹚称该校为“曰字楼孤子院”,1879年《辕门报》又称之为“曰字楼男女馆”。名为“曰字楼”,盖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这样命名实为一时的权宜,由此也可见该校创立之初还没有一定的中文名称。十九世纪后期,香港华人称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长姓名代称。俾士校长在位近四十年,影响巨大,于是民间称该校为“俾士书馆”、“俾士书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书馆”的戏称。不过,这些名称皆不雅驯,校方乃将“俾士”更为近音的“拔萃”二字,更名年份今日已难确考。1912年,随着英文名称的改变,中文也相应更名为“拔萃男书室”。1930年代以后,方换成“拔萃男书院”的现名。

⑶ 拔萃男书院的机构设施

拔萃男书院作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学,过往一直跟随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学制,提供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合共七年的中学教育。直到2004年,学校小学部正式开办,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学课程。
而随著香港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学部在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开始逐步落实三三四学制,转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学教育。新学制的班别即将采用「Grade」的英文称呼,有别於旧制中学的「Form」(中一至中五)及「Lower/Upper 6」(中六及中七),而中学班级的称呼也将延续小学的序数,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将为「Grade 7 - Grade 12」。
与此同时,校方筹备而久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亦将与新高中课程同步实施,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为期两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两级,但课程则受国际文凭组织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组织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课程能为同学提供本地课程外的另一选择。
因应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只是为期两年,校方对修读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相等於中四级的一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以协助同学适应国际文凭课程以论文及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拔萃男书院是香港少数提供法语课程的本地中学之一。无论修读本地课程还是国际文凭课程,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中文或法语作为英语以外的学习语言。
以下为2011年至2012年年度全校各班级资料: 小一(Grade 1):G1D、G1P、G1S、G1M、G1J
小二(Grade 2):G2D、G2P、G2S、G2M、G2J
小三(Grade 3):G3D、G3P、G3S、G3M、G3J
小四(Grade 4):G4D、G4P、G4S、G4M、G4J
小五(Grade 5):G5D、G5P、G5S、G5M、G5J
小六(Grade 6):G6D、G6P、G6S、G6M、G6J 中一(Grade 7):G7D、G7P、G7S、G7M、G7J、G7T、(G7X)、(G7R1)、(G7R2)
中二(Grade 8):G8D、G8P、G8S、G8M、G8J、G8T、(G8X)、(G8R1)、(G8R2)
中三(Grade 9):G9D、G9P、G9S、G9M、G9J、G9T、(G9X)、(G9R1)、(G9R2)
拔萃男书院的初中班级采用「拔尖补底」的模式进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级考试中,排名最高的50%学生将被编入D、P、S三班;而馀下的学生将被随即编入M、J、T三班。在排名最高的50%学生当中,英语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将被编入D班,中文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将被编入S班,而数学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则将被编入P班。
此外,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中,校方同时设有抽离式的小组班别,即X、R1及R2班,以落实小班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效能。每科全级排名最佳的16名学生在修读该科目时将获编配至X班,而每科全级排名较低的32名学生,在修读该科目时,则被编配至R1及R2班。 中四(Grade 10):G10D、G10P、G10S、G10M、G10J、G10T
中五(Grade 11):G11D、G11P、G11S、G11M、G11J、G11T
中六(Grade 12):G12D、G12P、G12S、G12M、G12J、G12T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Pre-IB)
中四(Grade 10):G10G、G10L、G10Z 中五(Grade 11):G11G、G11L
中六(Grade 12):G12G(G12IB2)
三二二三学制预科课程(将於2012/2013学年起取消)中七(Upper 6):U6A、U6B、U6C、U6D

⑷ 香港生孩子最新政策 去香港生孩子的利弊好不好

生孩子是个人权利,我无权反对,不过想提醒几点。
1.要有足够资金,意思是有能力在深圳靠近香港的地区置业,或甚至香港地区置业。 不可能你住东莞惠州北京上海大连,宝安区龙岗区,然后天天那么长时间过香港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吧。 除非在国内上学,不过费用高很多。 有人吹牛说申请香港的公屋(相当于国内的廉租房),孩子的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低收入人士,怎么个申请? 孩子自己申请,他/她必须满18岁和低收入才可以。所以有些人真的服了他,只是能筹够在香港上孩子的钱,就想为孩子铺条香港路。
2.有人说孩子在香港出生,父母可以移居香港,可以的,要求是孩子的父母年满60岁,而且在国内无依靠。
3.有人说孩子在香港出生,可以上香港的大学,拜托,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香港中学生符合入读大学资格,有空多看看香港新闻,且香港的好的优秀学校集中在九龙和港岛,上水和元朗那些全都不出名的, 英华书院,圣保罗书院,圣保禄学校,拔萃女书院,嘉诺撒圣心书院,拔萃男书院,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圣若瑟书院,英华女学校,嘉诺撒圣玛利书院,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圣保罗男女中学,香港华仁书院,九龙华仁书院,玛利曼中学,圣嘉勒女书院,喇沙书院,协恩中学,圣马可中学,循道中学,圣保禄中学,这些学校哪里有在新界的? 真是难为那些常常过罗湖口岸去上水上中学的学生,在国内穿着香港的中学校服, 扮清高和威风和身份高人一等。 香港的天水围是贫困人士和自杀流行区域,国内的人就是喜欢假设是香港的东西就是好的。

⑸ 拔萃男书院的历史沿革

1860年,维多利亚教区(Diocese of Victoria)施美夫会督夫人(Lady L. Smith)与英国远东女子教育协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cation in the Far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隶属于圣公会的女子学校――“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由罗便臣总督夫人(Lady Robinson)担任赞助人。根据法规,创校宗旨在“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会于般咸道购入一块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教学、寄宿及校内一切活动都在这座校舍进行。
不久,该校引致社会非议,陷入了经济困境。视学官欧德理博士(Dr. E. J. Eitel)于致辅政司史钊活(Frederick Stewart)函中如是说:“1865年,当发现几乎每个在那里学过英文的女学生离校后都成为涉外婚妇,这所学校只好被迫暂停。”学校未几重开,更名为“教区女子学校”(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经济环境丝毫未有改善。非仅如此,当时的华人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女儿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区第二任会督柯尔福(Bishop R. Alford)要求直接掌管该校。这标志着“第一建校期”的终结。 十九世纪
1869年1月30日,柯尔福会督发出一份呼吁函,不久获得一笔丰厚的捐款。当年9月,“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创立。新校招生的对象包括了英裔、华裔、欧亚混血儿以及其他国籍的适龄儿童,不分男女。新校不仅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条件,更旨在以英国国教教义为本,引导他们建立基督诚信和勤俭生活的观念。
1870年7月,英军学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W. M. B. Arthur)获委任为校长,雅瑟夫人担任女舍监(Matron)。1878年,该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划入津贴学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请辞后,校董会决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决定遭到更改,该校计划转型为一所男校,不复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助理校长俾士(G. H. Piercy)成为新校长。俾士注重学业成绩,该校学生在剑桥及牛津本地升学试(Cambridge and Oxford Local Examinations)中表现优异。
1891年,该校更名为“拔萃书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志新翼落成之庆。1892年,所有在读女生转入庄士东女士(Ms. Johnstone)创立的菲莉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即协恩中学前身),拔萃书室成为一所男校。1899年,拔萃女书室于般含道玫瑰村(Rose Villas)开幕,荷嘉女士(Ms. R. Hawker)担任首席教师。
二十世纪前期
1902年,拔萃书室易名为“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7年,俾士先生退休,继任者费瑟士东牧师(Rev. W. T. Featherstone)引入学生长(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讲日(Speech Day)等制度。费氏还计划将校舍由般含道迁往旺角的一处山头。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军征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协助完成了最后工段。1930年,费瑟士东牧师因故辞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拔萃男书院显示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团”在当时校长舒展牧师(Rev. C. B. R. Sargent)的俞允下成立。团员奔走港九,为国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长葛宾(G. A. Goodban)委任一日籍台湾学生为首席学生长,甚至导致集体罢课。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葛宾及大部分教职员皆遭遣往集中营,校舍改为日军医院之用。
战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战终结。同年11月,占据校舍的最后一批日军被俘。校舍在英军视察、清理后,由资深教师杨俊成(J. L. Youngsaye)于1946年3月21日负责接收。校长之职先后由张奥伟(O. V. Cheung)与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宾休假完毕,由英国返港。随后的圣诞假期中,学校开始大幅度维修。1949年,设立俾士挑战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长命名。1950年代初,学校计划增建体育馆、美术室、科学翼等设施。
1955年,葛宾先生宣布离职,施玉麒牧师(Canon G. S. Zimmern)接任校长。作为首位担任校长的本地校友,施牧师发动了多项改革。首先,他积极向社会中下阶层招生,淡除了该校传统的贵族化形象。其次,他强调中华文化教育,削减了该校的殖民主义色彩。施牧师还于1955年首次举办了卖物会(Garden Fete)。
1961年,在职教师郭慎墀(Mr. S. J. Lowcock)担任校长,学校进入田径运动兴盛期。郭氏重组行政机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师。1969年,拔萃小学(Diocesan Preparatory School)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请辞,资深教师黎泽伦继任,是该校之首位华人校长。该校于体育、音乐、朗诵、辩论、戏剧等比赛中屡获殊荣,课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语言实验室、示范室得以设立,全校实施电脑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张灼祥接任校长。
2011年9月1日,校监徐赞生主教在学生开学礼早会上宣布,现任校长张灼祥将于下学年提早退休,结束其十二年(2000 - 2012)的校长任期。

⑹ 拔萃男书院的校园文化

拔萃男书院校歌的歌词由英国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所作。
在2010年6月,由一位香港的资深音乐人罗尚正先生(Mr.T.Lo)改编该校校歌,并命名为《拔萃男书院校歌2010》。
《拔萃男书院校歌2010》由该校2009至2010年度的管弦乐团负责首演,该作品亦被选为《拔萃男书院回家的日子音乐会2010》的表演项目「DBS Year in Pictures 2009-10」中的第二首背景乐曲。

⑺ 拔萃男书院的校园风貌

拔萃男书院校园由多个部份组成,校园位於旺角加多利山麓,地理位置虽然临近喧闹繁忙的旺角市中心(事实上,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旺角新世纪广场仅以围墙分隔),但由於位处山麓高点,故学生从旺角亚皆老街正门回校需沿小径(Drive)步行10-15分钟上山。2010年,由於校方收到旧生张作鑫一笔捐款(外界估计为400万元),曾一度将小径命名为「静思小径」,後因学生群起反对作罢。学校另於李德义大楼旁设有一长梯(Steps)来往太子地区,步行时间较短,唯校方对此楼梯设有开放时间限制。
校园主建筑早於上世纪20年代建成,於50年代增建体育馆,并在80年代大规模扩建新翼、新新翼提升教学效能。踏入21世纪,校董会决定进一步推行学校的千禧扩建规划,新一代的建筑全部由同是拔萃旧生的建筑师周德年负责设计,包括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学楼(2005年落成)、李德义大楼(2008年落成)、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2011年落成)、音乐厅大楼(2012年落成)、以及已搁置兴建的停车场大楼。不过,因应近年的大规模扩建,校方在过程中砍伐了大量树木,引起众旧生不满,认为破坏了原来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 在主楼南座外面,一如传统英式的建筑,正门外设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学生统称该处为小草地,以便与大草地(Field)区分。小草地过往纯粹供学生休憩之用,多为中文朗诵比赛练习地方,但於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捐款,在小草地竖立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曾在该校就读的历史。铜像已於2011年10月19日揭幕。
主楼建於1924年,布局呈「王」字型(正门外的回旋处为王字上的一点,整体设计呈「主」字型)、分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条长走廊串连,其中每座可再细分为东中西三翼,整座主楼的最高点是中座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美术室(Upper Room)。主楼於英国殖民时代兴建,设计上虽以英式建筑为蓝本,如极具传统风格的礼堂前厅和英式大宅门前必备的回旋处和门廊;但在布局上亦充份体现了中国的建筑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间出现的中庭。现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的主楼,在千禧建筑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为特别室、一楼为课室、二楼为宿舍的楼层分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楼在1924年落成时因资金不足,因此只设地下和一楼,而二楼的楼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因此,若从主楼正门向上望,不难发现一二楼之间的支柱有明显的接驳痕迹。
而在日占时期,整个校园被徵用作日军的军事医院,主楼就成为了医院的主要建筑。在香港重光後,校方就在主楼礼堂前厅的墙上设立了一个纪念碑,悼念因日军侵华而牺牲的学生。
目前主楼主要用作学校的一般教学、学生餐饮与行政工作,内部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南座 东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校园办事处、戏剧室、国乐室 校工室 学校小圣堂、童军室 1楼 一号及二号教员室、会面室 学校正门、礼堂前厅、校务处、职业辅导处、校牧办公室、训导组会面室 课室30-33(G11D、G11P、五号及六号特别室(SR5、6)) 2楼 一号及二号电脑室、社工室、语言阁、收生事务办公室、校务资源办公室 校长室、财务总监办公室、拔萃男书院旧生会办公室 升学辅导中心、十二号特别室(SR12A/B) 阁楼 / 拔萃男书院家长教师会有限公司办公室 / 南座与中座之间 东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停车场 有盖操场、十号特别室(SR10A/B/C) 小池塘花园(俗称「龟池」,值得一提的是,「龟池」并没有养龟,只有锦鲤数尾。) 1楼 / 礼堂 / 2楼 / 礼堂上层楼座、礼堂灯光及音响控制室 / 中座 东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小卖部 洗手间 设计与工艺工场 1楼 课室15-18(G10S、G10M、G10J、G10T) 礼堂後台、领袖生办公室、音乐部储物室、校刊编辑室 课室10-13(G11S、G11M、G11J、G11T) 2楼 住校教师宿舍 宿舍浴室 课室36-37(三号及四号特别室(SR3,4)) 、住校教师宿舍 阁楼 /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美术室(Upper Room) / 中座与北座之间 东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停车场 学生饭堂(俗称为「红砖屋」) 宿生饭堂(2009年落成,2011年扩建、俗称为「玻璃屋」) 北座 东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音乐室、法语室 学生饭堂、教师饭堂 饭堂中央厨房、校史馆 1楼 课室7-9(G7T、G10D、G10P) 课室4-6(G7S、G7M、G7J) 课室1-3(G9D、G7D、G7P) 2楼 校长宿舍 住校教师宿舍 住校教师宿舍 旧体育馆(Gymnasium)/音乐厅大楼(Auditorium)旧体育馆/音乐厅大楼的部分位於主楼南座和中座的东面,包括建於1951年的旧体育馆和附属设施,以及一个供学生和宿生闲暇时联谊使用的小型烧烤场。旧体育馆除建有体育馆及更衣室的主要设施外,後期还建有地理室、美术室、临时教室及校园办事处。直至2008年,位於李德义大楼的新体育馆正式落成,除了烧烤场之外,旧体育馆连同所有设施随即拆卸。由於过往旧体育馆常用作校内考试试场之用,让学生回忆甚深,加上校方在决定拆卸旧体育馆的过程中未有充分咨询学生,拆卸行动曾惹来众多旧生及学生批评。另一方面,在旧体育馆面向主楼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悬挂的校徽是独一无二的,也写上了校训:道成肉身。此校徽最後在拆卸行动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邻近的烧烤场内。 旧体育馆原址正重建为音乐厅大楼,其主要设施包括一个800座位的演奏厅、学校乐团排练室及用作戏剧表演的黑盒剧场,重建项目已於2012年1月中完成,并在2012年1月13日学校毕业典礼时低调地对外开放。校方於大楼开幕後把大楼列为禁区,几场试听也只安排低年级学生参加,引起不少高年级学生不满。
音乐厅大楼的内部设施如下: 音乐厅大楼 设施 地下 音乐厅入口大厅、五角剧场、休憩区域、桌球室、贵宾服装间 阁楼 音乐排练室1(半月形)、音乐排练室2(矩形)、音乐厅大楼办公室 1楼 演奏厅、演奏厅後台 2楼 演奏厅、视听控制室、紧急出口 新新翼建筑背景与新翼一样,同样是由於班级扩充及推行科学普及化而由政府负责兴建。事实上,新新翼及新翼其实属同一扩建计划,只不过是由於落成时间有差异,因而被称为新新翼,意指「新的新翼」,以便与较早落成的新翼区分。新新翼现有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新新翼(南接新翼北翼、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学楼特别室翼) 地面 七号及八号特别室(SR7/SR8)、一号多媒体学习中心、校园保安办公室、通道前往中央篮球场 1楼 化学实验室、一号物理实验室 2楼 课室19-22(G9P、G9S、G9M、G9J) 顶楼 楼顶花园(Roof Garden) 在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之间,设有一中央篮球场。
另在新翼与新新翼之间,与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交界处之间,设有一条绕过新新翼大楼、直通大草地的小路,由於该地为学校园艺种植场,因而被称为「花王路」,闲人不得擅进。蔡明山夫人教学楼(Mrs. Tsai Ming Sang Building)蔡明山夫人教学楼原称校园改善计划大楼(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me/SIP Building),於2005年9月落成启用,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万港元而改为现称。大楼原址为学校网球场,後建成由2层的教学翼(课室38-47)及3层高的特别室翼组成的「L」形布局大楼,分别连接新新翼及主楼北座西翼。本大楼亦是千禧建筑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楼(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学部大楼),设计上强调透明与开放。本大楼的教室一般编配予高年级的学生,大楼主要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特别室翼(南接新新翼) 教学翼(东面为主楼北座西翼) 地面 地理室、视觉艺术室、创意实验室/艺术展览室、储物室、篮球及网球场更衣室 有盖操场 1楼 二号物理实验室、基础科学实验室、二号语言实验室、医疗室、洗手间 课室38-42(G12D、G12P、G12S、G12M、G12J) 2楼 三号多媒体学习中心、资讯科技支援办公室、三号电脑室、学校行政及管理系统後勤室、储物室、洗手间 课室43-47(U6A、U6B、U6C、U6D、G12T) 3楼 三号及四号教员室、会议室、洗手间 空中花园(Sky Garden) 在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李德义大楼之间,设有两个网球场。
李德义大楼(Samuel Tak Lee Building)
李德义大楼是一座新宿舍及综合康体设施大楼,造价达1亿1000万港元,由企业家兼校友李德义捐款7000万元冠名兴建。大楼於2007年11月奠基,於2008年9月2日正式启用。李德义大楼位处太子道西对上的斜坡,临近学校的太子道长楼梯出入口,横跨目前长楼梯的终点,亦因如此,该大楼兴建难度极高,甚至在兴建过程中加建了临时楼梯供学生暂时使用,避免造成危险。此外,大楼亦是中学部唯一一幢未有统一楼层的大楼,李德义大楼的正门入口位於校园地下,但按照该大楼的楼层分布则属於3楼。李德义大楼由3M层以上的宿舍及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两部分构成,针对宿舍保安问题,校方一反其一贯「开放校园」的校园设施政策,采取严密的保安措施,在前往3M层(宿舍入口)以上的楼梯全部加设保安大闸,禁止日校学生进入;相反,对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部分则全面开放。另一方面,由於大楼本身高度甚高,加上已处於山坡之上,因此各宿舍房间均享有非常优越开扬的景观,北座房间可望见狮子山等九龙山麓,而南座房间则可望见整个拔萃校园。以景观论,宿舍房间甚至比附近九龙塘区的豪宅单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亦因大楼设计周到,让其获得了2007年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内建筑大奖。目前大楼在9楼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楼的英文名称「Samuel Tak Lee Building」的立体字样,而具体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李德义大楼 1楼 游泳池机房、健身室、紧急出口连接太子道长楼梯(Steps) 2楼 游泳池、游泳池更衣室 2M楼 体育馆更衣室 3楼 体育馆、宿舍正门电梯大堂、体育发展办公室、楼梯往宿生入口 3M楼 宿舍行政办公室、宿生入口 4楼 中央庭园(Courtyard)、宿生房间(大楼4楼宿舍曾改建作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的课室,直至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建成。) 5至6楼 宿生房间、宿生交谊厅 7楼 宿生房间、音乐排练室、传染病隔离房间 8楼 舍监及驻校教师房间 9楼 舍监及驻校教师房间(南翼)、天台(北翼)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IB Complex)主翼及副翼於2011年年底落成,设有专供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学生使用的课室、实验室及附属设施。 另设有全校师生共用的多媒体图书馆、演讲厅及圣奥古斯丁礼拜堂(St. Augustine Chapel)。大楼位於主楼北座已北的山坡上,与李德义大楼为邻。大楼设计匠心独运,一般人经常误以为大楼中央的大框为正门入口,但细看之下才会发现大楼入口其实相当隐蔽地位於大楼两侧。建筑师在接受校报访问时表示所谓的大框其实是大楼的装饰——智慧之门,而把入口设计得隐蔽的原因是为了让在底层地下图书馆温习的同学不受进出大楼的同学打扰。大楼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副翼(近李德义大楼) 主翼 底层地下 / 多媒体图书馆及自修室 地面 演讲厅、大楼西面入口、圣奥古斯丁礼拜堂入口 课室001-003、学生温习室(004室)及大楼东面入口 1楼 圣奥古斯丁礼拜堂 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科学实验室 2楼 圣奥古斯丁礼拜堂上层 课室201-203、中央教员室 3楼 / 课室301-302 本大楼已经搁置兴建,曾计划位於大草地(Field)西侧兴建一座3层高的停车场大楼,以解决目前主楼泊车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後来因为工程造价急升,加上项目对教学效能没用明显提升,校方最後於2009年决定搁置兴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Diocesan Boys' School Primary Division, DBSPD)附属小学位於大草地(Field)南面,原址为校长宿舍,大楼於2004年落成时曾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度建筑奖项。小学部大楼共设有3个出入口往来不同地点,分别是供车辆上落学校的马路、供行人前往学校的楼梯,以及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其中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外设有一由捐赠者赠与学校的座右铭——「木石云水」命名的艺术装置。另外,附属小学设有一个钟楼,矗立於小学的楼顶上,於2006年9月23日启用。钟楼呈湖水绿色,四面面积均为13.1平方米,楼高於水平面62.3米,建筑师原意希望钟楼能除了为学生提供报时服务外,还可以惠及旺角市民。然而,由於小学本身处於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绿树林荫,加上旺角区人烟稠密,高楼大厦甚多,因而位於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实视线受到遮挡,并不能够直望钟楼。因此,钟楼其实主要为在大草地练习田径的学生们提供报时之用。
目前附属小学是与中学部独立营运的关系,因此两间学校除了体育设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与中学部共用外,附属小学的其他设施都是独立使用的。 设施 地面 篮球场、游乐区 1楼 电脑学习中心、会议室、学生活动中心、多用途室、攀石场、有盖操场、小卖部、食堂 2楼 教员室、学生辅导室、道往来中学部、「木石云水」艺术装置 3楼 常识室、音乐室、礼堂、多媒体图书馆、中国文化室 4楼 礼堂楼座、语言学习中心、多媒体图书馆 5楼 美术室、小班教学室 天台 空中花园、钟楼(2006年启用) 其他 30间小学教室分布各层

⑻ 内地人去香港生孩子的利弊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当然去香港生孩子也是一样,有有说去香港生子后悔的,可是却有一大批的明星艺人跑去香港生孩子,所以去香港生孩子利弊其实就是要根据自己决定的。

  1. 去香港生孩子优势1是教育的优势,你觉得送孩子去香港读书值不值得,因为只有值得,你才能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它,那么去香港生子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

2.家人意见是否一致,毕竟去香港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而家人的意见统一很重要,不要未来遇到困难而因此埋怨双方,印象感情,如果家人不统一,那么就会有很多弊端。

3.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最终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给他最适合的选择。所以选择前请深思熟虑,选择后也不要退缩、勇往直前。这个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之分。

4.对于打算优生优育的家庭来说,去香港生孩子还是最佳选择,去香港生孩子能成为香港人,能接受香港的社会福利及教育优势,不过前提是要收入还可以的家庭,毕竟香港的消费肯定是比内地高的,如果对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都不在意的话,那么去香港生孩子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可能仅仅是为了多生一个吧!!。

总的来说:去香港生子可以找香港妇幼保健,如果你想去,那么一切问题麻烦那都不是事,毕竟什么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你不想去,那么一点小小的问题也会被你无限放大的

⑼ 拔萃男书院的介绍

拔萃男书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间学校,成立于1869年,设有中学部以及小学部(2004年建成,全称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补助学校之一。地址位于九龙何文田亚皆老街,是一所全日制只收男生的学校。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于此毕业,学生在公开考试中成绩非凡,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成绩骄人,是一所传统名校。

⑽ 港剧中的男喇叭是什么

是一所学校,
女喇拔,男喇拔——香港拔萃女书院、喇沙男书院。是公立书院,只招收本地居民。属於12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也不需要资助。 (书本校服要自己在校外购买)
这些书院入学十分严格,都是从小到大的成绩考评拔尖才有机会就读。每年招收的都是本地最拔尖的学生或者从其附属小学直升的。

与拔萃男书院校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果埼玉穿女装的话是什么样子 浏览:589
大家给看看这种裙子怎么裁 浏览:162
粉色瑜伽上衣配什么颜色裤子 浏览:331
e开头女装品牌有什么的 浏览:379
175米体重180斤穿多大腰围裤子 浏览:747
如何选择新婚之夜睡衣 浏览:233
深蓝色牛仔裤冬装搭配 浏览:459
果绿色搭配裤子图片 浏览:247
京东自营婴儿服装品牌及商品 浏览:853
军绿色长款大衣配什么裤子 浏览:88
夏天韩版女士衬衫 浏览:767
粉色衬衫配什么马甲图片 浏览:147
三条裤子山地车都是外走线吗 浏览:349
冬天穿呢外套怎么搭配图片女 浏览:768
身边有一位女装大佬百度贴吧 浏览:594
藏青色裤子搭黑色鞋子 浏览:578
广州新潮都童装批发市场 浏览:733
衣后背收针视频 浏览:738
华为荣耀9手机外套大全 浏览:13
x衬衫品牌及商品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