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研活动过程管理制度
根据《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结合学校实际,为了强化教学过程性管理检查,进一步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对我校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一 、学期计划管理及检查办法
(一)教导处学期前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及具体活动安排,以便制定其他计划。
(二)、教研组开学一周内根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本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应包括:(1)本学期具体工作目标任务;(2)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本学科教师业务学习进修、校本教研开展、讲学稿的使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生学科高效学习方法等);(3)本教研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4)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5)学期教研活动周安排表。
(三)教师开学一周内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应包括:(1)全册教材分析;(2)本学期教学任务;(3)各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4)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5)年级组学科教学进度表。
(四)以上计划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教导处检查、记录完成情况。以上需提交电子稿。学期中需调整计划、进度的要报教导处批准。
二、教学过程各环节具体管理及检查落实办法
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学生评价等环节,教师需按规定保障各环节有序进行。
(一)备课
1、备课一律采用讲学稿形式,各教研组要逐步形成适合本学科不同课型的讲学稿模版。
(1)讲学稿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年级、学科、课题、主备教师、审核人、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师生活动设计(教学简案)、同步练习、自我测评、课后反思等。
2、讲学稿设计的原则
为发挥讲学稿讲、学、练一体的功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学习内容只写成一个讲学稿,新授课一学时一稿,复习课可一稿2学时,但最多2学时,并在讲学稿上注明。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设计呈现)、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讲学稿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讲学稿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备课流程:集体备课、同课异构
(1)学期初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把本学科任务分解到人,确定每单元主备人。
② 如何具体实施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高水平,教学高质量,办学有特色,就必须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扎实有效地搞好教研活动,特制定学校教研活动制度:
(1)学期初,教务处须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学校的教研计划,学科教研组要制订组的教研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要求具体详实,切实可行、严禁形式化、任务性、应付检查。
(2)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两周定时活动一次。按照活动计划研究材料,讨论新课程标准,说课做课评课,试卷分析,研究科研课题,教学经验交流等等。杜绝走过场、熬时间,要落实到实处。有详细活动记录。
(3)建立各学科师徒队伍,组织新老挂钩,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老师熟悉业务,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4)“四课活动”经常化。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次汇报课,每学科搞一次研究课,学校组织一次优质课评选,组织一次观摩课。力争每学期都能涌现出新的教学能手。
(5)同年级同学科要坚持集体备课(详细要求令附),在每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共同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切磋教学方法,探讨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
(6)教研组要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及时向教务处报告工作,反馈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以便于领导改进工作。
(7)学期末,教研组和教导处要写好教研工作总结,教师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和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存入学校业务档案。教导处要整理编辑论文集交流或推荐到报刊、出版社发表。对教科研有突出成绩的个人或教研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③ 教研组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加强教研组基本建设
(1)争创优秀教研组。
(2)开展教学基本功达标创优活动。
(3)定期对全组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
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
(1)定期对单元知识达标情况进行检查。
(2)定期对期中期末质量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改进措施。
(3)学科统考、评比、竞赛成绩达到普教前三名。
指导教师提高有效教学能力
(1)有计划地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经验。
(2)开展有效教学的评比活动。
(3)培养有效教学的典型。
根据学科特点,增强教学德育功能
(1)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2)教学中自党进行德育渗透。
落实学科、学生特长培养工作
(1)落实活动计划、时间、地点、人员。
(2)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管理达到标准。
④ 教育教研员如何组织教研活动
(一)掌握和了解了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和教师对自我发展的需求。
关于校本教研,我校从2010年起就设立了此项课题。在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对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及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最为有效的途径持认可态度,渴望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校本教研在内容选择和组织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还要更加丰富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才能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他们普遍认为学校要进一步丰富校本教研组织形式,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希望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提升专业素养,感受工作的快乐和成长的成就感。可是教师在对校本教研普遍认可的同时,又对校本教研的参与存在一定的排斥: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强。其中的根本因素是领导的督查程度、活动的有效组织和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都做得不够。对教师的需求和学校校本教研现状的了解和掌握,为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规范学校内部管理
1、修改和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优化原有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组长的指导作用。从制度上加强学校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与建设,从组织上保障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制定教研活动方案,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实施。在教研组层面,各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需要和学校的校本教研方案,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要求具体到周次和内容。各组蹲点领导亲自参与并给予指导,保证教研活动的效果。
3、立足课堂,加强开展教学研究。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教研机制,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指导、专题教研为基本形式的教研制度,使常态教学教研化,使教研课题化。
4、建立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三)以组为单位,开展四步工作。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学理念,依据理念调整教研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小问题真研究”。即“把准脉”,对症下药。
2、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即做到“两定”:定内容、定方法。
校本教研的内容:从教师表现出的问题中生成教研内容;从教师的思考中生成教研内容;在以往教研活动中生成教研内容。
校本教研的内容决定校本教研的方式:业务学习式;教法研讨式;学情分析式;试题研究式;教材过关式;教学比武式;经验交流式;校外专家讲座式;“本土专家”引领式;观摩研讨式;“四课系列”式:即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师徒共进式;专题牵引式等。
3、要营造对话交流氛围。即搭平台。教研活动最怕的是“一言堂”,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但是无序的交流可能是低效益的,作为组长,如何组织好发言和记录也是需要技巧的。
4、一定要达成研究共识。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许多教研活动的小结往往是对过程的整理,却没有思考研究之后的认识提高,没有去关注最后的共识,导致活动虽然进行了但没有为以后的教学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对所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明确教研的真正目的,使教师在教研中有话说、会说话、会用教学术语说话。
2、精选教研主题。能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使教研常态化,使教研真正服务于教学。
3、注意活动的后续性。每周一次的教研不仅仅是教研形式的活动,而应让教研成为提升课堂质量的有利手段。
4、谋求新形势。校本教研仅仅是立足于学校内部的局域性的教学研究,我们应借鉴他人之长处,为我所用,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采取“网络更新”的方式全面提升教研水平。
⑤ 如何加强和激励教师教师教研,使更加务实有效
建立务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学校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和学校发展的推动因素。
《教育部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作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教师专业化则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显著趋势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重新定位,是在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教学研究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病之后进行的一次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它必将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难得的契机,增添无限的动力。就学校而言,从实际出发,重建校本教研制度,成为学校发展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实际,反思现有教研制度,寻找制度和机制的缺陷。
以往的教研制度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教学业务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中存在“善意压制”,指导中存在“绝对权威”,研究中存在“急功近利”等,这些问题导致传统教研制度整体上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矛盾,显露出诸多弊端。
第一,学校教研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多,教师按部就班地开展教研工作,教师缺乏主体思考和主观能动性,而真正将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诉求得不到更多重视和伸展,教师对教研过程的关注也缺乏灵活性和敏锐度,与教师教学实际和专业成长需求脱钩。
第二,学校层面上,缺乏完善的理论学习制度。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而扎实有效的学习制度又是使这种学习和指导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保证。
第三,教师层面上,大家还比较缺乏基本教学理论的个人建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做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缺乏基本理论建构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四,没有建立起健康的对话交流制度。教育变革给教师们增加了不少的困惑,平添了不小的心理压力,领导、专家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还缺乏经常的、健康的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和深度会谈。
第五,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学研究制度与激励机制。造成教研现状混乱,教师思想浮躁。教师们缺乏教学研究的热情和思考深度,绝大多数教师被动参与,教研活动缺乏计划性、层递性,临时组织,流于形式。
二、立足校本,进行教研制度重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校本建设的诸多策略中,校本教研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其中,起协调组织作用。将以上任一策略游离,都会残缺而导致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效益低下。因此,将校本教研工作纳入校本管理的大流程中,使校本教研在校本建设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才能更加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并及时地将校本教研所获得的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用校本课程的形式加以记录和整理,并在实践中运用、调整和深化。
建立健全层级管理组织,为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在层级管理中,我们建立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三级管理网络,任务明确,职责清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项教研岗位职责。校长室主要负责监督和指导,提供方向性意见;教导处则认真把握学校宏观意见,制定规划,实施进一步指导、协调和检查,各教研组则组织科组教师进行具体落实。
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教研规划。
制定科学的校本教研规划,实施整体战略、长远战略,能有效避免制度建设的盲目和方向偏离。针对我校实际,我校认真制定了近六年的教研规划:
近期(2005.9——2006.8):建立务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扎实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教研综合水平的提高。
中期(2006.9——2008.8):加强教研组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建设,探索学科校本研究方向及基本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向更高层级发展;推进学校层面的问题研究课题化。
远期(2008.9——2010.8):制定学科校本研究方向及基本模式;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4、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保障经费落实。从实际出发,以解决本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以加强科组建设并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常规制度及奖惩条例。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学习制度》《课题申报制度》《教研工作考核条例》等。
比如在《教研组活动制度》中,我们明确规定了教研组常规活动的“三定制度”,即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具体做法是,学校统一安排教研活动时间,给予时间保障并严格考勤;中心发言人实行轮流制,由教研组长和中心发言人共同商定研究主题(研究主题依据科组期初教研计划和当前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然后中心发言人做具体准备,写出发言提纲。教研活动时,中心发言人主讲,组员充分发言、辩论。
《教学、教研工作考核条例》中,我校专门设立了教研组长及教师考核基金。订立了相应的岗位职责,严格按参加次数,出勤情况,参与态度,完成任务质量等进行考核。
5、区别对待,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并进行专业发展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做出合乎实际的基础调查和分析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依据,使学校更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研规划并开展工作,为不同层面的教师提出不同层级的发展要求。我校的专任教师群体,处于生存关注阶段的教师占60%,处于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和自我更新阶段的教师约各占20%。针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特点,我们要求并帮助教师根据自身状况,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及阶段任务。比如,对处于较低水平的生存关注阶段的这大部分教师,我们重点要求他们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教学技能的锻炼,帮助指导他们缩短生存关注时间,尽快形成健康良好的教学风格。对处于比较成熟的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我们则多加关怀和激励,要求他们多在创新方面努力。而对于处于较高水平的自我更新阶段的教师,我们则鼓励他们追求卓越,丰富理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教研任务,使他们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进步。
此外,从微观方面讲,还要扎实开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这是校本教研的几种基本而有效的活动形式。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这些活动,才更能整体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增强校本教研的活力。
教学反思方面,要努力引导教师正确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诊断,从而及时地调整、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同伴互助方面,则应强调教师发挥群体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作与互助,鼓励教师在教育信息、课件及教学经验方面实行共享。专业引领方面,坚决不能流于形式,应切实加强与教研部门、名校及教育专家的联系。恒则进也。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按照既定规划,求真务实地开展。这必是包括我校在内的更多基层学校应当重视的。
⑥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教研活动
1、形成机制,为园本教研提供保障
完善管理制度是园本教研的基本保障。如何构建一个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群体。幼儿园应建立,以园长、教学园长为责任人的教研体制。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
(1)形成教研网络层次管理。幼儿园如果原有的制度影响了的教师成长和保教质量的提高,就要改进制度、修订制度、完善制度,让制度为人的发展服务。
(2)自上而下的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对**常保教工作认真钻研、分析,提出合理建议,是提高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机制。
(3)形成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研究氛围。教研内容来源于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或困惑的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研究,让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使幼儿园获得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能力。
2、立足园本,运用教研管理策略
本着“落实《纲要》,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对教研管理策略的寻求上。什么样的策略是最有效的?只要能激发本园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促进其发展,提高业务能力,就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1)转变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积极情感与需要是幼儿园教研的灵魂。幼儿园要将教研与教师成长结合起来,让所有的教师都认同教研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激发和调动教师内在动力,让教研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
(2)搭建舞台——让每位教师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需求上的差异。对教师的划分,可以从工作经验分为: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进行分层指导。从业务能力分为:骨干教师和发展中的教师。给他们压胆子,承担不同教研任务。这样通过为每位教师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使人人享有成长的空间。
3、创建环境——提供人文的教研环境。色彩淡雅的办公桌椅、清新典雅的插花,平实贴切的标语。为教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参与式的教研、丰富的活动内容、人文化的教研管理,为教师们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⑦ 你认为影响幼儿园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领导重视,且有健全的教研活动制度。用制度激励教师,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科学的、能持续发展的科研机制。
⑧ 教学管理制度是怎么样的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等,举例如下:
1、学期初,教务处须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学校的教研计划,学科教研组要制订组的教研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要求具体详实,切实可行、严禁形式化、任务性、应付检查。
2、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两周定时活动一次。按照活动计划研究材料,讨论新课程标准,说课做课评课,试卷分析,研究科研课题,教学经验交流等等。杜绝走过场、熬时间,要落实到实处。有详细活动记录。
3、建立各学科师徒队伍,组织新老挂钩,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老师熟悉业务,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4、“四课活动”经常化。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次汇报课,每学科搞一次研究课,学校组织一次优质课评选,组织一次观摩课。力争每学期都能涌现出新的教学能手。
5、同年级同学科要坚持集体备课,在每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共同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切磋教学方法,探讨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
6、教研组要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及时向教务处报告工作,反馈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以便于领导改进工作。
7、学期末,教研组和教导处要写好教研工作总结,教师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和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存入学校业务档案。教导处要整理编辑论文集交流或推荐到报刊、出版社发表。对教科研有突出成绩的个人或教研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