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军队头衔和制服的区分

军队头衔和制服的区分

发布时间:2022-04-12 17:56:53

Ⅰ 部队有哪些头衔

指导员是连一级的政治主官,营一级叫教导员,再往上就都叫政委了
参谋长是师以上部队的军事部门首长,协助军事主官(师长等)工作
从事政治工作但不是领导的叫干事
从事军事工作但不是领导的叫参谋 指导员\参谋长\干事,本身就是职位.要说军衔,
解放军团以上的政治主官都称为政委,营一级叫教导员,连一级叫指导员,军衔和军事主官相同
像营教导员,就大概是少校军衔,和营长平级,教导员负责思想政治工作.
连指导员,和连长平级,上尉军衔.
营参谋长比营长级别稍低.大概上尉军衔.
师长如果是大校军衔,那师参谋长大都是上校军衔.
干事也是军官,是军队机关里的普通办事员(也是普通军官),
比如在旅级别单位,干事大都是中尉\上尉军衔.
而”首长”,在部队里,只要是这眼前一部分里,职位最大的军官,都可以叫”首长”.比如团长到下级连队视察工作,下级就可以叫这个团长”首长”.
军区司令到下级部队视察,这个司令也是首长.
”首”的意思就是现在在这个地方最大的,都叫首长.
如果一个上尉干事来到一个班,对这个班的所有战士来说,这个上尉干事就是”首长”.
以军队头衔划分等级:入伍→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大元帅

Ⅱ 军衔如何区分

我军军官衔级的设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共设三等十级:
将官三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级:上尉、中尉、少尉。
我军新军衔制与其他几种军衔类型相比:
比"东方型"军衔少元帅、大将、大尉等衔,多大校,比前苏联少三级,比其他国家少一至二级;
比"西方型"军衔少元帅、准将,多大校,上将以下军衔等级一样多;比"东亚型"军衔多大校一级。
应该说,比较而言,我国新军衔制在军衔设置上,更接近传统的"西方型"军衔,至少军衔等级一样 多。所不同的是"西方型"军衔有元帅和准将,我军军衔制在相应的位置上是一级上将和大校(1994年取消了一级上将,而西方国家的元帅平时基本不用)。我军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这一点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军的大校和朝鲜一样主要是为师职干部设的。由于我军师职干部数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将,将官数量过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则显得偏低;如设准将军衔,将官数量更多,因此设置大校衔。这样,我军的编制军衔就比较特殊,尉官对应连、排军官,这一点与其他几种类型军衔制样;而将官对应军以上军官,校官对应师、团、营军官,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两杠)

两杠一星是:少校

两杠二星是:中校

两杠三星是:上校

两杠四星是:大校

·将军
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

一颗金星:少将

二颗金星:中将

三颗金星:上将

一、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
士兵有两级,列兵(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和上等兵(现役第二年的义务兵)。

二、士官分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其中一级、二级士官为初级士官,三级、四级士官为中级士官,五级、六级士官为高级士官。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
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士官军衔肩
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

三、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兵的军衔肩章为套式软肩章。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大元帅 大元帅源于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帅是作为荣誉称号授予本国或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皇家成员和国务活动家。 1569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将大元帅称号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后,世界各国被授予大元帅军衔的共约30人。1719年俄国陆军条令正式规定:大元帅为俄军最高军衔。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1945年6月22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设苏联大元帅军衔,次日将这一军衔授予斯大林。

元帅 元帅一词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马”和“仆人”。据说,最早的时候,元帅是宫廷里管理皇帝马厩的官。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国家,它是职务名称,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的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到16世纪,元帅一词在法国表示最高军衔,在16世纪下半叶先后授于立有卓著战功的18名将领以元帅军衔。现在,元帅衔仍是一些国家的最高军衔。

将军 将军源于拉丁文“总的”、“主要的”。将军作为军衔,最先出现在 16世纪的法国。在德国,15世纪人们就用该词称呼骑士集团的首领,到16世纪才作为军衔使用。随着战争规模和军队编制的扩大,将军遂分为若干等,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准将一般指挥旅,少将指挥师,中将指挥军,上将指挥集团军。现在,除少、中、上将衔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设以外,西方国家一般还设有准将衔。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还设有大将衔。美国在战时还设有五星上将衔。此衔前苏联认为相当于大将,而西方国家则将其同别国的元帅划为一级。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级衔称,始设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此衔。还有的国家称上校为大校,如现在越南和旧日军的校官,均分为3等,第一等称大校,实际是上校。现在世界上设大校衔的只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

上校 上校一词源于意大利“(军队之)纵队”。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18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国,上校一词首先见于16世纪,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军官为上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中一般均设有上校衔。除朝鲜和中国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级衔称,一般是团长的编制军衔。

中校 在17世纪的俄国,中校最初为副团长的职称,后来成为副团长的衔称。1713年开始,彼得一世在俄国海军中设海军中校衔,对应的职务为二级军舰舰长。1935年前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级,到1939年才补充设置中校衔。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中多数均设此衔,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

少校 少校一词源于拉丁文“职位较高的”、“年长的”。400年以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使用。16世纪少校这一术语传入德国,开始只作为一定职务的称呼。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用于军衔称谓。18世纪至19世纪,俄国军队一度将少校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衔级。现在各国军衔中均设有少校衔,一般为营长的编制军衔。

大尉 大尉源于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当时一度高于元帅。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连长开始称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目前世界上设有大尉军衔的有10来个国家。旧日军尉官中的最高一级衔亦称大尉,但它不设上尉,故作为上尉看待。现在西方国家亦将前苏联等国的大尉译为上尉,在军衔对照表里,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词源于拉丁文“首领”。早期的连由一个上尉指挥,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词。该词由“头”和“人”两词组成,即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这在过去一般是首领和司令官的称呼。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有此衔,一般作为连长的编制军衔。

中尉 中尉一词源于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的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军将担任副队长的人称为中尉。到15世纪末,中尉成为副连长的代称。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国等国的陆海空军军衔。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设有此衔,一般与副连长职务相对应,也有的国家将中尉规定为排长的编制军衔。

少尉 在古代,法国称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权的军官为少尉。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定为法军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在德国,少尉一词是1500年前后由法语“代表”一词演变而来。开始,人们用该词称呼某军事长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务人员,约18世纪以后,则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尉这一衔级,但也有少数国家例外。如波兰尉官的最低军衔是中尉;罗马尼亚的少尉衔是专为女军官所设,男军官的尉官最低一级军衔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军首次将“旗手”称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健壮,并经过战斗考验的军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于1712年正式设准尉军衔。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设有准尉军衔,多数作为军士与军官之间的过渡,但也有少数国家将准尉列入军官或军士范围。中国于1909年在清军中设置此衔,时称“额外军官”。现在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准尉的作用,将其分为若干等,最多的达6等,以解决他们合理报酬和待遇问题。

军士 军士一词源自拉丁语“职员”,常用于军事人员。法国首先于15世纪把军士作为军衔,授于业务熟练的有经验的士兵。后来这一衔称传入德国。1716 年彼得一世将其移植到俄军,其地位介于班长和司务长之间,使用70多年后,于 1789年废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战”和“差役”两词组合而成。“差役”一词是由动词“不停地运动”演变而来,表示那些为主人跑腿的人。在雇佣军中,差役是中队最高长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间人,负责沟通上下联系。差役分为野战差役和普通差役两种。野战差役由上级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从士兵中推选。

中士 中士源于拉丁语“服务者”。它作为军衔称谓,最初于15世纪在法军中设置,后来在德国和英国军队中出现。1716年俄国正规军中开始增设此衔。以后中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采用,成为军队初级指挥人员的一级衔称。

下士 下士来源于意大利语“班长”。在俄国1647年的军队条令《步兵习武概则与谋略》中,首次提到下士这个称号,1722年列入《官级表》的第17级。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帜”和“贵族子弟”两词组合而成。过去贵族为把自己的子弟培养为军官,从小就将他们送入军队。由于他们出生豪门,在军队中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权利,即掌旗,因此被称为“掌旗的贵族子弟”。1806年普军被拿破仑打败后废除了这一称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为军衔中的一级称号。

上等兵 上等兵一词源于法语。法军曾规定,骑士如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归步兵指挥,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留他们的骑士称号和薪饷,并免于干粗活。后来把这些免于干粗活的骑士叫上等兵。17世纪初,德国将上等兵作为一级军衔设置于连队。上等兵从有经验而可靠的士兵中选出,负责执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虏等较重的任务,有时班长缺勤时,还可代理班长。

二等兵 二等兵一词是由德语“自由”和“解脱”两词演变而来,即“被解脱者”之意。在17世纪的雇佣军中,一些年纪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级、繁重的勤务,二等兵便是对这些略享优待的士兵的称呼。1859年,在普鲁士炮兵中还曾出现过一等兵的衔称,位于上等兵与二等兵之间。在二战中,德国士兵的服役年限长达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级层次,于是又增设了三等兵衔,使士兵的军衔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日彼得一世颁布的《官级表》在俄军中首次设置此衔。前苏联红军1935年实行军衔制时,始设“红军战士”衔,1940年11月2日改设列兵军衔,为士兵衔中的最低一等。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有此衔。

Ⅲ 我军七、八十年代军装制服只有红肩章和帽徽,那怎么区分职位及级别呀

66式服装。战士上衣2个兜,干部4个兜(志愿兵与干部服装相同);校级以上干部的衣服为呢料。



和07式为后续品种。

Ⅳ 军事头衔有哪些大小顺序怎样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有的国家还设有元帅。以置于肩、领或袖、帽等处的专门徽章符号,标志军人的军衔等级和所属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军衔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具有一定功绩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所有权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交往也具有重要意义。

军衔等级的设置,同军队的规模和体制编制密切相关。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是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扩大,将军遂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是上尉一连长,上校一团长,准将一旅长,少将一师长,中将一军长,上将一方面军(或战区)司令官。军衔授予的条件和程序,各国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

授予军衔,一般以军人所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政治品质、业务素质、服役经历及劳绩贡献为依据。军官军衔的授予,许多国家集中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手中,也有的国家将中、下级军官军衔的授予权赋予国防部和高级军事机关。军衔晋升是军人的一种权利。各国对校级以下军官及士兵军衔的晋升期限,都有具体、严格的法律规定;将官军衔的晋升,通常实行择优选升,不规定具体期限。和平时期,军衔一般都是按期逐级晋升,因职务提升而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绩的军官,军衔可提前晋升。为使军人的军衔与其所任职务相一致,有的国家实行临时军衔制度。如美国规定,下士以上军人正式军衔尚未期满,而被正式任命或临时任命为比其正式军衔高的职务时,则授予同新任职务相适应的临时军衔。临时军衔,一般都高于本人的正式军衔。被授予临时军衔的人员,其权力和服装式样与正式军衔相同。职务下降时,临时军衔亦随之下降,但不得低于原有的正式军衔。英国、印度等国,亦实行临时军衔制度。

军衔是多数国家规定军官服役年龄和军人享受物质待遇的重要依据。军官服役年龄的大小,同军衔的高低成正比,不过这种比率逐步呈缩小趋势。如20世纪初,日本规定上将65岁,少尉45岁,而80年代末规定上将60岁,少尉53岁,上将与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龄之差,由20岁缩小到7岁。西方国家军官的薪金,大多以军衔作为依据,东欧一些国家的军官,军衔则为薪金构成的一部分。

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 ;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正营职:少校、中校;
副营职:上尉、少校;
正连职: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上尉;
排职:少尉、中尉。

Ⅳ 军人头衔的身份从低到高怎么分

中国军队的军衔等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衔分为3等10级,即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根据军官所属军种和技术特点,在海军空军和专业技术军官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名称。

现行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1.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2.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为上将;

3.大军区正职为上将、中将,大军区副职为中将、少将;

4.正军职为少将、中将,副军职为少将、大校;

5.正师职为大校、少将,副师职为上校、大校;

6.正团职为上校、中校,副团职为中校、少校;

7.正营职为少校、中校,副营职为上尉、少校;

8.正连职为上尉、中尉,副连职为中尉、上尉;

9.排职为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将至少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校至少尉。

志愿兵役制士兵按军衔等级分为:高级士官(六级土官、五级士官);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义务兵役制士兵为最高军衔。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

文职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文职干部是被任命为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办事员级以上职务,不授予军衔的现役军人,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文职干部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专业技术文职干部和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

文职干部编制范围:军队中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教学、新闻、出版、图书、档案、文化艺术、体育等单位的部分专业技术干部职务,以及机关、院校、医院等单位部分从事行政事务、服务保障的干部职务。

文职干部的职务等级: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专业技术职务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等级分为1级至14级,1级为最高级;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职务分为正局级、副局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一级科员、二级科员、办事员。文职干部的级别设置为特级、1级至9级,特级为最高级。文职干部的待遇基本与现役军官的待遇相同。

文职干部着制式服装,佩带帽徽、肩章、军种符号、领花。根据工作需要,文职干部可以改任军官,并按照有关规定评定授予军衔。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等级设置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等级设置不同:多数国家军官分将、校、尉三个等级;部分 国家在将官之上还没有元帅,军衔分帅、将、校、尉四个等级。还有一些国家把准将 作为非将非校的特殊军衔。另有个别国家把准尉当作不同于尉官的单独一级军官军 衔。士兵军衔,各国通常分为军士(士官)和兵两个等级。如此细分起来,各国军衔 最多可分为帅、将、准将、校、尉、准尉、军士、兵八个等级。

元帅目前,俄罗斯、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蒙古、古巴、英 国、法国、印度、泰国、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几个国家设有元帅军衔。美国于第二次南北大战后期正式设立的五星上将衔,等同于盟国的元帅。除朝鲜之外,其他国家的 元帅目前只有一级。不少国家的元帅衔一般只在战时授予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平时 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国目前已没有在世的五星上将;法国的元帅,也是作为荣誉军 衔,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将;印度历史上也只有一人荣获元帅军衔,他是第三次 印巴战争时期的陆军参谋长马尼克肖。还有个别国家,并未正式设元帅衔,但在战时 曾有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如芬兰法定最高军衔为上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 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曾被授予元帅军衔。

将军世界上共有100多个国家设有将官军衔。其中,多数国家的将官分为四级。 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和一些较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 将官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四级。前苏联、东欧各国、朝鲜、越南、蒙古、古巴 等国的将官一般设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不设准将。只有波兰例外,将官设 五级(大、上、中、少、准将)。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既不设大将,也不设 准将,将官分上将、中将、少将三级。以英国为首的英联帮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准将 既不算将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为将、校之间的特殊军阶看等。因此,这些国家的 将官军衔实际上大多为少将至上将三级。一些中、小国家,将官等级少,有的以中 将、少将或准将为最高军衔。拉美一些小国,如厄瓜多尔、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的 将官只有一级,就叫"将军"。

有些国家将官的衔称比较特殊,如日本的将官称"将一"、"将二"、"将补",通常 译为上将、中将、少将。越南海军将官军衔分为"海军都督"、"海军副都督"、"海军 准都督",应套译为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瑞士高级军官军衔分四级;将 军、军长、师长、旅长,分别相当于别国的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智利陆军将官 设四级,衔称为上将、四星中将、中将、少将。

校官所有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有校官军衔。东、西方各国绝大多数都设上校、 中校、少校三级,只有中国和朝鲜校官为四级,多一级大校。越南虽然也设大校,但 已于1982年取消了上校衔,实际上也是分三级(大校、中校、少校)。日本中级军官 军衔称"佐"。旧日军军衔佐官设大佐、中佐、少佐三级,相当于别国的上校、中校、 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自卫队军衔佐官设一佐、二佐、三佐三级,亦相当于上 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一般都设上尉、中尉、少尉三级尉官军衔。前苏联、东 欧各国和朝鲜、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国设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级、大 尉军衔一般授予连长,这与西方国家的上尉实际上是同一个等级。前苏联的大尉在西 方被译作上尉,上尉被译作"上级中尉",与西方国家的中尉列为一格。现在译作上尉 的俄文原词,系由"资深的"和"中尉"组成,说明前苏联原本也是把它作为中尉里面的 一级看待。此外,前苏联的初级军校毕业学员一般授予中尉军衔,少尉衔基本不用; 波兰不设少尉,而设大尉、上尉、中尉;罗马尼亚男军官兵最低军衔是中尉,少尉是 专为女军官设的。因此,也有将前苏联、东欧等国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 译作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国家将准尉列为尉官的最低等级,因此,尉 官等级较多,一般为四至五级,最多的达七级。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乌拉圭、 墨西哥等国尉官设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级;以色列、智利设上尉、中尉、少 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五级;巴拿马设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级准尉,多 达七级,是世界上尉官衔级最多的国家。

军士军士是介于军官或准尉与兵之间的一个等级,亦称为"士官"。各国军士等级 差别较大,多数分三级或四级,分三级的通常为上士、中士、下士;为四级的一般为 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波兰、意大利、 阿根廷、秘鲁等一些欧美国家,军士设六至七级。而目前我国设士官八级(军士长四 级、专业军士四级)、军士三级,共计十一级,是当今设军士等级最多的国家。

兵兵是军衔等级体系中最低的一个层次。多次国兵的衔级设二--三级。前苏联、 东欧国家和朝鲜、蒙古、越南、古巴等国,均设二级:上等兵、列兵;美、英、法、 意等国设三级: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国、日本等国设四级别;印 度则设五级;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只设一级。

Ⅵ 军队的大概头衔分别有哪些

现役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
(一)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二)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八级:
(一)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
(二)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
第二条 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利于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增强军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实行军官军衔制度。
第三条 军官军衔是区分军官等级、表明军官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军官的荣誉。
第四条 军官军衔按照军官的服役性质分为现役军官军衔和预备役军官军衔。
第五条 军衔高的军官对军衔低的军官,军衔高的为上级。当军衔高的军官在职务上隶属于军衔低的军官时,职务高的为上级。
第六条 现役军官转入预备役的,在其军衔前冠以“预备役”。现役军官退役的,其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第二章 现役军官军衔等级的设置
第七条 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
(一)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二)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第八条 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
(一)军事、政治、后勤军官: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二)专业技术军官: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第九条 人民解放军实行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第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第十一条 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
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正营职:少校、中校;
副营职:上尉、少校;
正连职: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上尉;
排职:少尉、中尉。
第十二条 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将;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大校至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校至少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预备役军官军衔制度。
预备役军官军衔是区分预备役军官等级、表明预备役军官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预备役军官的荣誉。
第二十一条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八级:
(一)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
(二)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二条预备役军官军衔分为:
(一)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预备役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二)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预备役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第二十三条预备役军官实行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正师职:预备役大校、少将;
副师职:预备役上校、大校;
正团职:预备役上校、中校;
副团职:预备役中校、少校;
正营职:预备役少校、中校;
副营职:预备役上尉、少校;
正连职:预备役上尉、中尉;
副连职:预备役中尉、上尉;
排职:预备役少尉、中尉。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预备役专业技术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第二十六条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批准:
(一)预备役少将、大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
(二)预备役上校,由军区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三)预备役中校、少校,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军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四)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由有军官职务任免权的师级单位正职首长批准授予。
第二十七条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官和文职干部,其预备役军官军衔,按照其原现役军官军衔等级或者文职干部级别确定。

Ⅶ 我想请教各位军队里的军衔有几级,怎么划分,星代表什么意思谢谢!

谈到军衔制的起源,首先应搞清什么是军衔。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称之为"阶级"、"军官佐士兵等级"、"军阶"。在制度上称其为军衔,则是从我军开始的。概括的说,军衔是国家授予军人以区别其等级地位、权力责任、荣誉待遇的称号和标志。人们一提到军衔,马上就会联想起军队,但军衔的历史要比军队的历史短得多。世界上最早出现军队时,并没有同时产生军衔制。军衔制是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由于军队是进行战争的武装集团,由众多使用武器的人员组成,必须按统一的意志去行动,"服从命令是军队的天职"。因此,在军队编制体制上必须形成若干层次,军人依职权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都有担任统一指挥管理的官员,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从而形成由上至下不同的职别等级。

历史上一般都以"阶位"来表示各级官员的身份地位,武职官员的阶位称"武阶"。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三国时期已开始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外国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员衔级晋升制度。中世纪的西欧,所谓公、侯、伯、子、男和骑士这些爵号,既是一种封号,也是一种官衔。但是,古代的秩品、官衔同军衔还是有区别的。官衔、秩品仅仅是指各级官吏的衔级、阶位,官衔制也只是官吏的等级体系;而军衔则是把士兵的级别也包括进去,军衔制是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士兵的完整的军人等级体系。

军衔制的产生,不是在古代军制完备的中国,而是在十五六世纪的西欧,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军衔制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常备军的产生密切相关。

14世纪以前,西欧各国没有常备军。国王把土地封给各级封建主,各级封建主拥有自己的武装。国王打仗时,就征集各封建主的私人武装组成全国军队,打完仗仍各回领地,这是一种非职业军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这种非职业的贵族私人军队,日益暴露出许多弊端。诸如这种军队是临时拼凑的,几乎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较差;国王只能召集直接封臣的军队,而无法调动封臣下级的军队,这样难以统一指挥全国的军队;各级封臣大力豢养自己的军队,形成了封建割据,威胁王权。国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由国王控制的常备军。

14~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方面,新的工商阶级为了保护和发展贸易,需建立常备军以支持强有力的王权,来打破封建割据状态;另一方面,工商阶级为国王提供了税收来源,也就为建立使用常备雇佣军创造了物质条件。法王查理七世在1445年建立了一支由法国人组成的常备雇佣军。到15世纪末,出现了军士、中士军衔,到了16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元帅、将军、少校、大尉、少尉军衔。西班牙在15世纪末出现了海军上将、上校、少校军衔。

其次,军衔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等价交换"、"平等权利"等原则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在历代品级制的基础上,吸收外军军衔制的有益内容,制定了北洋新军军衔等级,这是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始原。辛亥革命后,经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至1912年8月北洋政府颁布“官佐士兵等级表”,军衔制基本定形,主要衔称一直沿用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

现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将旧中国军衔制沿革的主要情况,简述如下。

一、清末北洋新军的军衔制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1903年清政府设练兵处,为编练新军的总机关。1904年练兵处、兵部会奏朝廷,“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则”,制定新军等级。从此,中国军队便开始实行军衔制。

北洋新军的军衔制,将军队官员分为两类:一为军官,即各级指挥官员;二为军佐,即各专业勤务官员,并规定军佐“不得管带营队”。军官军衔分三等九级:上等官第一级称正都统(从一品),第二级称副都统(正二品),第三级称协都统(从二品);中等官第一级称正参领(正三品),第二级称副参领(从三品),第三级称协参领(正四品);次等官第一级称正军校(正五品),第二级称副军校(正六品),第三级称协军校(正七品)。后在上等官第一级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衔(正一品)。军佐不设上等第一级,故最高军衔为上等第二级。军官自正参领以下,军佐自副都统以下,在衔称前冠以兵种或专业勤务宇样,如警察、步、马、炮、工程、辎重队正参领,军需、军医、制械副都统,余类推。在次等官第三级之下,设额外军官和额外军佐(正八品),职任司务长。以上军官军衔计十一级,军佐军衔计九级。新军军士分为上士(从八品)、中士(正九品)、下士(从九品)。兵因为不及品级,故未列入。

按照军衔制的要求,新军改革了服制。帽正以龙蟠珠(清以龙为国徽),珠色按文官顶色区分品级;帽墙缀金辫,肩章缀金条和金星,以金辨宽窄和金条、金星的多少来区分军衔等级;领章以颜色和符号区分官佐、兵种和勤务。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军衔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前后仅有三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临时政府根据同盟会“革命方略”,对清末北洋新军军衔制作了许多改革。

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陆军部陆军暂行给予令表”中看,他们废除了北洋新军军衔称号和与文官相对照的品级,保留了三等九级的区分。上等官第一级改称大将军,第二级改称左将军,第三级改称右将军;中等官第一级改称大都尉,第二级改称左都尉,第三级改称右都尉;次等官改称初等官,第一级改称大军校,第二级改称左军校,第三级改称右军校。在初等官第三级之下,仍设额外军官一级。军佐与军官同。士兵军衔分为六级,军士仍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此外,废除了新军上等官第一统之上的大将军、将军衔,改设大元帅、副元帅衔(后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时,又将副元帅衔改称元帅),这是中国近代大元帅、元帅衔的始原。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达十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但在军衔制上,基本按北洋政府颁布的实行。

1912年8月和10月,北洋政府先后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和“海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全部采用国际通用的军衔名称。军队官员仍分为军官、军佐两类。军官军衔仍分为三等九级。上等官改称将官,第一级改称上将,第二级改称中将,第三级改称少将;中等官改称校官,第一级改称上校,第二级改称中校,第三级改称少校;初等官改称尉官,第一级改称上尉,第二级改称个尉,第三级改称少尉。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官。军佐仍不设上等第一级(上将),故与将官同等官只有二级,与校官、尉官同等官,仍各分为三级。士兵仍分为六级,沿用原来衔称。在衔称前仍冠以军官军佐、军兵种和各专业勤务字样,如陆军中将、海军中将,步兵上校、骑兵上校,一等军需正、一等军医正等。后因测量、军法人员补充困难,便在军佐中增设测量、军法两衔,分为三等八级。随着军衔制的改革,军官军佐肩章符号和服制亦作了相应的改进。从此,中国军衔等级基本定形,其主要衔称一直沿用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

1914年9月,北洋政府颁布“陆军官佐补官令”及其“施行细则”,具体规定了陆军官佐“除补”(指第一次授予尉官军衔)、“叙补”(指依军官现任职务授予相当军衔)、“升补”(指军官军衔晋级)、“转补”(指军官在军兵种间的职务调动,消除原有军衔,授予新的军兵种军衔)的条件和程序。除补的条件是,必须经“陆军军官学校(留学外国士官学校)或他项同等之军佐学校(留学外国军佐学校)毕业”’“充学习官期满”,经直接“长官出具考语,堪以授官者”,方可按照所学专业“补以本科少尉或少尉同等官”。升补的条件是:一要服满规定“实任军职”年限(少尉、中尉各二年,上尉、少校、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少将以上“无定年”);二要在“实任军职限内成绩卓著,经该管长官详报有案,陆军部查核相符者”;三要“年限已满,得有上一级军职出缺”。这些规定,对提高军官质量,保证军官的编制员额,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

(一)军队官员分类和军衔等级区分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空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军队官员仍分为军官、军佐两类。军官军衔仍分为三等九级,并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衔称。随着空军的发展,增设航空军官,这是中国第一次设置空军军衔(实际佩带是1933年2月)。军佐仍不设上等第一级,故最高军衔为中将,在军佐衔称上取消了原来合有职称的内容,改为军衔加专业勤务字样。例如,军需总监改称军需中将,一等军医正改称军医上校,三等司药正改称司药少校,一等兽医改称兽医上尉,其余类推。少尉军官之下仍设准尉一级,与准尉同等官称准佐,准尉和准佐均“不列入官等”。士兵亦仍分六级,除废除掌工、鞍工、靴工等烦琐的名称外,基本沿用原衔称。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党政府先后重新颁布“陆海空军官制表”和“陆海空军士兵等级表”,陆军增设通信兵衔,空军增设机械、军需、军医衔,海军兵衔改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并在三等兵之下增设一等练兵、二等练兵。至此,陆海空三军各自形成独立的军衔体系。另外,军佐又恢复了北洋政府时期含有职称内容的衔称,一直沿用至1949年。

1935年3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和“特级上将授任条例”,把上将衔分为三级:一为二级上将,又称三星上将,授予“建有殊勋”的陆海空军中将;二为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再建殊勋”的陆海空军二级上将(相当于元帅衔);三为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大元帅衔)。经过以上充实、修订,国民党军队军官军衔计三等十一级,军佐军衔计三等八级。

1942年国民党政府修正颁布“陆海空军官制表”和“陆海空军士兵等级表”,陆军又增设战车兵衔;空军又增设电信、测候衔,并在军士之上增设军士长衔,分一、二、三等。海军军衔未作更动。这样,陆海空三军军衔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45年2月,国民党政府重新颁布“空军官制表”和“空军士兵等级表”,其军衔等级仍同前。空军军衔薪金,从下士至中将各分为一、二、三级,二等兵至上等兵各分为两级,放有一、二、三级将校尉等之称。此后,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未再见其军衔有大的更动。

Ⅷ 文职军衔和军衔的区别

。文职干部和军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相互转任,转任军官的文职干部根据职务授予相应的军衔。

在07式军服规定出台时,文职人员服装与军官军装类似。最大的区别就是肩章、领花,资历章都与军官军装相同。

先说领花:

下图为军官、士兵、学员领花

上面的“橄榄枝加五星”用于夏常服,而下面的“松枝叶加五星”用于春、秋、冬常服及礼服。

下图为文职人员领花

上面的“橄榄枝加原子”用于夏常服,而下面的“松枝叶加原子”用于春、秋、冬常服及礼服。

再说肩章

文职人员的肩章与军队军官的最大区别就是缀的符号不同,如下图

文职人员缀的是六边形的宝相花,而军官缀的是五星。

同时,文职人员肩章加了松叶枝和飘带用以区分等级。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等级划分只有四级以下和三级以上,我们怎么准确判断级别?

答案是除非佩戴有资历章,否则判断不了。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演艺工作者身着军装的照片,我们可以通过肩章、领花判断其文职干部的身份,及其大概专业技术等级,再通过资历章判断其军龄及具体级别。但是没有“文职将军”这种说法,所有的文职干部都没有授予军衔。

注:2001年出台的规定,文职特级、一级、二级均为正军级待遇,对应中将、少将;文职三级、四级均为副军级待遇,对应少将、大校。所谓的文职将军也就这么来的,但实际上都是只有待遇而无相应的军衔。

现行的文职干部分两类,一种是专业技术文职,还有一种是非技术文职(最新的叫法叫做管理岗位)。

前者一般主要从事科研、文艺、医疗、体育等工作,后者一般从事非战斗部门的行政管理,例如干休所、军队报刊编辑部等。

从2018年起,所有的文职人员又开始进行换装,配发新式的制式服装。

新的制式服装与军装有明显区别,取消了肩章、臂章、资历章等,而且帽徽采用了仿五角星的“文”字标识。

文职人员帽徽

制服上新增了的岗位等级标志,如下图

管理岗位设了9个等级,从高到低是:部级副职、局级正职、局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设了从一到十三,从高到低共13个等级。

岗位等级标志佩戴在制服的左胸位置。

技术岗,十三级

文职人员岗位类别标志

这个很好区分,专业岗是原子符号,管理岗是“文”符号。

文职人员的制服标志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讲,例如采用了新胸标、新的姓名牌等

Ⅸ 部队的肩章是怎样区分

义务兵:现今兵役制为两年制,通过新兵训练期后授予列兵军衔,也就是说,第一年兵为列兵,军衔为一个拐。第二年自动晋升为上等兵,为两个拐。

军士长:服役完两年后经申请,可套转为军士,也就是职业军人。实际上在部队还是俗称士官。下士也就是一期士官为两把枪加一个细拐,中士即二期士官为一个粗拐。可以这么讲粗拐代表2,细拐代表1,上士(三期士官)就是为一个粗拐一个细拐。

要注意下,在往上推,称呼要变了,四期士官为四级军事长,军衔为两个粗拐。五期士官为三级军事长,军衔为两粗一细,六期士官为二级军士长,军衔为三粗拐,七期士官也就是一级军士长,是三粗一细,这也是最高级别的军士长了。

尉官:士官不是官,带星的才算是军官。一杠一星为少尉,是最初级的军官,一杠两星为中尉,一杠三星为上尉。这些在部队有个戏谑的称呼,简称一毛一、一毛二、一毛三,。

校官:是中层军官,和尉官可以类比区别,两杠一星为少校,两杠两星为中校,两杠三星为上校,两杠四星为大校,注意,校官才有大校,尉官现在可没有大尉。这些当然也可称之为两毛一、两毛二等等。

将官:这一级别的都是首长们,军衔由麦穗和五星组成。由下到上为少将、中奖、上将,也简称一麦一、一麦二、一麦三。

(9)军队头衔和制服的区分扩展阅读:

军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军衔在15世纪一16世纪产生于西欧一些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西欧式军衔。

它是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的过程中,随常备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军事制度。到了17-18世纪,军衔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所采用。 用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叫做军衔。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不犯错误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条件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合有权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

参考资料:
军衔-网络

Ⅹ 军队里的头衔是怎么识别

军官来说 一杠一星是少尉 两星是中尉 三星是上尉
两杠一星是少校 两星是中校 三星是上校 四星是大校
金色的橄榄枝加一星是少将
金色的橄榄枝加两星是中将
金色的橄榄枝加三星是上将

与军队头衔和制服的区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腿模旗袍 浏览:155
送围巾有什么特殊意义 浏览:196
男士衣背心的织法视频教程全集 浏览:574
怎么区分针织衫好坏 浏览:845
酒红色开衫外套怎么搭配 浏览:378
蓝色格子衫配什么外套好看 浏览:273
衣的黑色水笔怎么洗掉 浏览:671
男人也要睡衣睡裤吗 浏览:602
刺激战场绿色风衣获取途径 浏览:202
橘色上衣配黑色裤子好看吗 浏览:500
来不及提裤子周公解梦 浏览:210
美女裤子穿的太紧图片 浏览:366
足球服上衣配什么裤子 浏览:293
风衣红色连衣裙会好看吗 浏览:825
中老年男短风衣图片 浏览:955
裤子涂层是什么面料 浏览:743
旗袍杀什么意思 浏览:50
他为爸爸买了一件衬衫英文翻译 浏览:991
黑色裙配外套好看吗 浏览:447
英国校服和日本校服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