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搞好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几乎所有学校都在进行着学校文化重建。但是,目前不少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低效或无效。 误区一:学校文化由专业人士来设计 有些学校领导迫切希望建设自己的学校文化,但苦于自己和学校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建设不了解,往往聘请专业人士来帮忙,这本是一件好事,也反映出学校领导具备一定的资源开发意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些学校往往过分强调了专业人士的主体作用。专业人士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但却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他们可能会提出一句或几句精炼的话语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但这些话语是否生根于学校现有的文化基础及能否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就值得研究了。 其实,学校文化不是专业人士简单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深刻剖析学校现有文化的基础上,在分析教育发展趋势与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生成的。任何主观设计,哪怕是很前瞻的设计,都会因为缺乏支持的土壤而夭折,甚至仅仅成为墙面上美丽的摆设。 是不是说学校文化建设就只是学校内部的事,不能让外部专业人士介入呢?显然不是这样。在当今社会,学校领导必须具备资源开发意识与能力,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借助“外脑”办学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那么,学校如何借助外脑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掌握专业人士资源,从中挑选既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又愿意深入学校内部,与学校平等合作的专业人士,作为合作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对象。其次,学校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家长的智慧,与专家一起就学校现有文化进行调研,就学校文化建设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专家只是起提炼、引领作用,从而使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使大家深深感受到学校文化建设是每个人的事,这样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才会有建设的主体基础与动力。 误区二:学校文化由学校领导来拍板 这种现象与第一种现象异曲同工,只是把专业人员换成学校领导而已。一些领导个人能力较强的学校容易出现该现象。在现实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极易造成学校领导所倡导的文化与学校师生所奉行的文化不一致,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无论是由专业人士设计,还是由学校领导来构建,都是对学校文化建设中两个重要问题即“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学校文化产生的过程”认识模糊的表现。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学校都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专业人士或学校领导,而不是学校全体师生;学校文化产生的方式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学校领导更需要充分尊重全体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把全体师生看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智慧,自下而上生成学校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建设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误区三:学校文化建设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目前,在通过积极途径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有些学校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进行文化建设,出现学校文化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学校文化由专业人员设计,或者是学校领导自己建构,广大师生没有参与其中,这样的学校文化是外在于师生的文化,许多教师可能根本不理解这些文化,在课堂上也就自然无法去体现这种文化;二是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考试评价体制并没有彻底改变,很多学校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搞应试”,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只好通过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来体现;三是有些学校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特色,而许多学校的特色就是艺术、体育,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或展现,因此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实现的。 其实,学校文化具有弥漫性、整体性,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而不是学校的某一课程或某一艺术特色,课堂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文化建设之初,可以先从外围的活动开始,但要使学校文化成为全体师生自觉的行动指南,就必须倡导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校文化的要求,这是学校文化建设深入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师生在学校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是最能体现学校现实文化的场所,如果课堂的文化与学校所倡导构建的文化相去甚远,或者背道而驰,就极易导致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师生出现双重人格。 误区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环境形象 实践中,还有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集中于校服、墙面、标识等环境形象设计,这说明校长已经明确认识到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学校环境形象设计,而缺乏文化底蕴支撑,那么哪怕是再精美的设计,也会给人留下肤浅的感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对核心价值观难以把握。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校长很难准确把握学校教育价值的方向与内容,而环境形象设计就容易得多。二是有些校长把文化的载体当成文化本身。学校物质、制度建设等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学校通过这些载体向外界传递其文化气息。文化载体可以反映出学校文化,但文化载体并不等同于文化,正如学校制度并不是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并不是学校物质文化。只有学校制度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导向、管理理念才是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背后所蕴含、折射出的精神与思想才是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学校价值观,它是学校文化之魂。我们应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来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以学校精神文化指导学校制度文化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是一个整体,才能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杂乱现象。
⑵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
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
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
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枣工会枣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枣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枣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枣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枣公安局、派出所枣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
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
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
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⑶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其实质就是营造健康的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织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校园环境的建设,不能局限在物质建设而应在全面的理解。
校园文化有"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之分,"静态文化"指的是诸如校园的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动态文化"指的是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从表现性上来看,校园文化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之分。它表现在外是显性的,有物质、环境、行为、规章等;表现在深层的是隐性的,如校园精神。概括起来说它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等四个层次。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理论的运用与研究。
对于一所全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尤显重要,学校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休闲环境。营造人文化的环境,一切从学生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环境,感化学生形成良好品质、行为习惯是我们的目标。
1、建立人文化环境的迫切性。学生在一个封闭的、跟外界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等,每天面对的是一样的同学脸容,一样的生活环境,几乎一样的生活、学习规律,做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习惯、性格养成的关健时期。对新事物的求知欲和繁感度,甚至超过老师,特别是在这个事物快速更新、急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更显的迫不急待。如果是一陈不变,缺乏活力的一个环境,他们已耐不住寂寞。这不利于学校的管理,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挥。
2、本校为民办学校,每位将子女送到学校就读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以最实际的行为对学校给予最大的支持,对学校寄以厚望,加之他们送子女读书的投入相对地都比较多,这样,他们对学校要求就比别人高,有时甚至是一种苛求。因此,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对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上稍有不慎即会引起社会的极大不满。
培养学生的性格、习惯,学校以硬、软件为基础,营造人文化的环境,感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
人文化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整改纲要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形态的。
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为此,我们分五方面:
1、净化。
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
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教学区绿化、生活区绿化、休闲区绿化、运动区绿化等,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使学生进入各功能区能溶入其中,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3、美化。
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教室、办公室、寝室等校园环境的布置,应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4、规范化。
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六项标志,校徽、校服、校训、校刊、校旗、校歌齐全规范。从我校看,这一点作的还不够,需要做出相应的规范。
5、教育化。
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广播、学生会办公室的同时,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这一点尤其初中、小学、艺术馆和多功能厅这方面需要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促使学校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反思
我校校园文化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但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要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导人,正气氛围感染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人人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 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⑷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枣工会枣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枣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枣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枣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枣公安局、派出所枣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⑸ 中国校服有什么特点
首先中国学生校服多数以运动服为主,少数的贵族或私立学校已更新为西式制服。受毒校服事件的影响,很多学校正在不断改进校服的款式和质量。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将校服的款式更新为西式或日韩风格的校服。
其次中国学生校服是学校的主流色彩,中国的学生校服设计不仅要符合现代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还要符合学生们的要求。所以中国学生校服没有过分华丽和繁琐的装饰物比较简简洁统一。设计时充分考虑校服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最后中国学生校服除节假日基本上是天天穿,在周一星期日不仅要穿校服,少先队员还要佩戴红领巾。力求达到统一。塑造的是整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⑹ 怎样设计校服
1/4
发挥校服的审美导向功能
校服的款式、风格是直观、具象的视觉元素,校服设计者在校服上体现出正向、积极的美学元素将会对学生形成审美标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内容对校园带来影响的现状中,校服设计者可以尊重学生追求美、探索美的需求,用具有符合学生身份的美学设计、彰显经典美学元素的款式外观对学生进行吸引和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美学规律、形成审美标准,进而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2/4
配合学校的校园文化主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始注意学校形象和品牌建设的今天,校服设计中必然要考虑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历史沿革等文化背景,并将其体现在校服的整体风格中,使校服成为校园文化工程中的一部分。例如选用与学校硬件设施风格契合的颜色、在胸前加入经过设计的校徽校训、适合学校定位的领结丝巾等装饰细节等,让学生在穿着校服的过程中,牢记学校的精神传承、提醒自己的学生身份,让校服成为对外展示学校形象、同时对内塑造精神品格的重要工具。
3/4
传承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华夏文明中的服饰美学和礼仪文化,还是各民族传承千年的经典服饰元素,都是需要新一代学子了解并传承的珍贵财富。而在国家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文化自信和中华复兴成为重点内容,我们的校服设计中必然要体现出传统服饰美学的元素和理念,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兴趣并进而传承下去。例如莘茂设计师就发掘出了传统服饰工艺中的刺绣、云锦、结绳、图腾纹样等经典元素应用于部分校服产品中,经过现代设计理念提炼和现代服装工业技术配合,传统美学在学生身上重新焕发
4/4
小编认为,重新发掘校服美育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才是打造未来中国校服的必由之路。加入盘扣、流苏等传统服饰元素的“国粹经典”和“民族精粹”校服作品。
⑺ 幼儿园校服的意义和作用
定制幼儿园校服的意义
现在的幼儿园为了学校的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为孩子们定制统一的幼儿园校服,但是许多的家长不愿意定制,主要原因是,小孩子成长快,这些衣服过了今年就不能穿了,很容易浪费,而且有的校服质量不好,穿着对孩子的健康有害。那么就要向家长解释穿着校服的意义和影响了,天曼服饰为大家简单列举了一些定制幼儿园校服的意义和好处?
首先呢,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即是自己身份的象征也是幼儿园的一种标志,这种统一的穿着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责任感,也有助于学校的整体形象的提升。还有就是统一的校服可以培养孩子们相互尊重的精神,大家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统一的校服能够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杜绝了相互之间攀比的现象。
其次就是校服有着校服独特的美感,统一的校服代表着的是一个集体,现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很多,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参加活动,那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色彩,统一的目标,这样展现给家长是多麽震撼的舞台,同时也减轻了集体活动时要求孩子们统一着装而带来的不便。
最后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校服的质量问题。家伙真那个门不愿意定制校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校服的质量不好,对孩子们的健康有害。那么就是要幼儿园在挑选厂家的时候要注意挑选质量好的,款式时尚的厂家。
天曼服饰定制的幼儿校服质量好,款式时尚,安全环保,与普通的服装相比也显得时尚大方,孩子们喜欢,家长也喜欢。天曼服饰是一家正规的校服定制厂家,是安全的,值得信赖的厂家,定制幼儿校服来天曼服饰
⑻ 很多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学校的装饰装修,您是怎么看的
个人认为,装修只是体现学校文化的一种方式。
人如果要了解一件事物,首先会观察事物的形态外观。如果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装修,可以让人在第一时间获得认可。有了对外观良好的印象才会去进入更深一层的了解。相反如果一个学校破破烂烂的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去。
最近几年学校越来越像是企业,以营利目的。为了提高招生率,努力改善教学环境,相当一部分钱投资在装修上,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因为教学水平一样高的话,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无形中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
久而久之,大家慢慢的就认为学校文化就是装修。
其实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现在大家更重视符号(包含装修,校服等),和仪式(各种活动)这些外在的东西。忽视内在的东西。很少有学生了解为什么穿校服,很少有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了解参加和举办的意义。很少有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南辕北辙矣,任重而道远。
⑼ 校服的意义
第一,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分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比如像荣誉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这些方面校服都可以起到内在约束的作用,一种象征的作用,对他们起到一种潜移默化地培养作用。
第二,校服还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因为学生现在的家庭收入状况很不一样,在攀比方面比较盛行的时代。我觉得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它能穿一样的服装,这样同学相互之间的感觉是平等的,容易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比如说,我们家稍微穷点,但是穿上校服也没人能看出我们家很穷;又比如说,某某人很富,但他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许穿很好的服装,这样感觉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都有积极意义。
第三,校服还可以减轻家长对学生服装上的投入。现在社会没有专门为中、小学生制作服装很得体的服装,特别像我们中学生,从12、13岁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在市场上就买不到他们合适的服装,要不就是时装,要不就是一些胖的,而根据他们的身材、他们的需求,作为商业行为没人来关心他们这个群体。从推进学校工作来讲,我觉得学生穿学生装对于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益处的。学生装统一的穿着对学生有教育的功能,比如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四,穿校服对学生有规范行为的功能。由于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同于外面的社会,我们学生正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对学生的行为都应当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