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5个层次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属于哪个层次
在课程设置方面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应该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五种不同的课程形态:“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领悟或理解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二是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三是领悟或理解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五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从古德莱德的这一课程层次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理想的课程也好、正式的课程也好,正是我们传统认识范畴中的课程概念,而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尤其是经验的课程,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真正的“创生性课程”.
② .学习内容的分类按照美国学者加涅提出的分类方法分为哪几类及其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推论出九个重要而有序的阶段,他称之为学习过程。这九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加涅认为,将学习过程与教学事件相联系对有效的教学设计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准备”包括注意、预期目标和提取原有知识。对应的教学事件是指引注意、告知目标和提示回忆原有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和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知识和技能一般化。对应的教学事件就应该是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
注意(attending):使学生注意刺激;
预期(expectancy)目标:使学生预设学习目标;
提取原有知识(retrieval to working memory):使学生回忆起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使重要之刺激特征暂存于运作记忆(短期记忆))中;
语义编码(semantic encoding):将刺激特征和相关信息转移至长期记忆;
反应(responding):要求学生反应;
强化(reinforcement):证实学生之学习目标达成;
提取知识(retrieval clues):为日后学习结果的回想提供额外线索;
技能一般化(generalize):增进学习迁移至新的情境。
③ 提出社会正义这个概念以区别个人正义的美国学者是谁
你说的是社会正义,还是程序正义?
④ 判断题: 起始于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阶段.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美国学者纽曼
德国学者纽曼
⑤ 美国学者为什么要赞扬中国1912年的制度
1912年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和2000年帝制建立共和制度的元年。中华民国建立共和制,效仿美国施行三权分立,但又确定总理负责制度(区别美国总统制)以抑制总统权力。这是整个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度,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政治制度从设计上是很先进的,资产阶级最先进的制度,还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资产阶级的宪法性质。可惜被保守派势力窃取了革命成果。这也说明资本主义那一套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⑥ "社会学想象力"是美国学者谁的著名术语
米尔斯术语,所谓的社会学想象力指的是一种心智品质,通过对信息的利用增进理性,从而能够清晰看清世事,准确的说就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米尔斯之所以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个词是因为他本人是社会学家并且经典社会学家的转换视角能力超出了其他学科的大家能力.所以没有采用当时其他大家建议的“政治学想象力”或“艺术想象力”.{民大社会学专业学生}
⑦ 艾斯纳教育方法
1.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观
艾斯纳认为过去的美术教育的各种侧重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以儿童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的科目教育计划内容是激发儿童的潜力,教育内容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教师的责任主要是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以社会为中心是反映社会需求的尺度。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计划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的完整性,对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运用,及其内在价值”。[1]他提出美术课程应体现艺术的内在价值在与艺术的本质特征。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选取美术教育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概念—知觉的教学环境。科目中心的老师的任务是负责执行即定的美术课程计划,整个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理论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法的研究。设计在线.中国2. 艾斯纳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中艾斯纳特别强调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他认为课程目标是“通过教育的过程学生所能达到教育结果”,它也称为预期结果。[2]他创造性的在指导性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而2002年在原来两种目标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有提出“问题式美术课程目标”,使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联系更加紧密。指导性目标旨在发展表达所必需的某些技能。一旦有了这些技能便可以用于表现性、问题式活动中,表现性目标是帮助学生用获得系统的技能的基础上,从而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能够自由的探究观点、意象和感情。问题式美术课程目标则是一种针对具体美术教育实践的细节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这种问题式目标是以前两种目标的一种特殊化形式,没有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在线.中国3. 艾斯纳课程论的课程内容
在DBAE理论中艾斯纳将课程划分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个领域的知识。DBAE是一种全面综合的美术教学和学习方法,融入了人类学、考古学,传播学、文化学、教育评估学、语言学、哲学以及社会学的内容。他将艺术课程的类型分为三种:着重课程的创作领域的“以工作室为取向的课程”、着重视觉艺术的形体与设计方面的“创造性设计的课程类型”和“着重于与人性或与之相关的艺术方法”。4. 艾斯纳课程论的课程结构
艾斯纳在课程的设计上重视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同时还强调课程结构的设计必须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联系性。联系性指的是课程活动的选择与组织,他使得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能运用前面所学到的技能。这也就是说,连续性是锻炼改进的机会。同样意味着:课程安排者应考虑当学生被要求或鼓励使用一种特殊材料时,那么应当对学生的要求有清晰的了解。课程要求独特性的程度和课程间连续性的缺乏程度成正比。[3]顺序性指的是课程的设计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前面所学的课程,以及他们已经学会到的技能能够用于下次课程中。同时艾斯纳认为要是缺乏连续性则会阻碍运用材料做为必要的表现媒介的技能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不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看作简单的独立事件的集合,艺术课程需要足够的连续性以使技能得以发展、精练、内化以成为需要足够的持续性来促进技能的提高和发展。第二,美术活动间的间隔应短到不能让学生兴趣消退。5. 艾斯纳关于学习的活动设计
艾斯纳认为学习活动是课程的中心。他提出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五点:(1).教学活动的设置必需有教育意义,设计时既要考虑目前活动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也要与后来课程相联系。(2).活动设置的复杂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关。(3).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4).设计活动课程必须考虑本课程外的社会意义。(5).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创作的机会。三.艾斯纳课程论思想给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中国设计教育中课程改革改什么?我们现阶段的问题出在那里?设计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从那几方面去改革,应该重点注意那几方面呢?笔者在探研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课程论的基础上,借鉴当前多尔(W.E.Doll)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切瑞霍尔姆斯(C.H.Cherryholmes的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奥利弗(D.W.Oliver)的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论思想,结合我国社会环境与不同的国情,归纳了艾斯纳课程论带给我们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1. 从社会的发展需求设计课程,跨学科为启发点,宏观上把握、设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上设计制定符合学生要求具体的课程计划,并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资源提倡特色办学。课程的设计,要注意课程本身有冲突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体现艺术的内在价值在与艺术的本质特征,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概念—知觉的教学环境。承认课程是计划与评价的指引,包括预期的学习的结果。另外,以学科为中心,也要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知识的纵横知识网络,建构学科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微观上去设计制定符合学生要求具体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意联系社会需要,了解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但却是有界限的特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学习的能动性、延伸性、持续性。采用开发式、项目式教学。而不同类型的大学要借助自身大学和区域的特点,大力办出有自己的特色的大学,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以陶瓷为特色侧重陶瓷艺术设计方向等学院。2. 形成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艾斯纳提出的三种课程目标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同样要启迪作用,特别是问题式美术课程目标,它是一种针对具体美术教育实践的细节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强调不确定性。多尔也在他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假设是转型的,而非累积的。在后现代课程规划中,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目标只是课程实施的指引,师生经验范围的一种信号。[4]同样,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要求创造探索的氛围,课程要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思想。课程目标变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目标总是变化的,现实的挑战、干扰和对话在这里成为必要的条件,课程目标和学生、教师、课程 材料一样都要经历转型。当前的设计教育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运用现代电脑等信息技术学习,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当然这种教育目标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3. 重视显性课程发展,建设学校隐性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艾斯纳的课程内容观点,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有三点重要启示是,第一,要模糊界限,加强学生人文意识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第二,要加强学校的显性课程发展,既要拓宽专业口径,又要扩大交叉学科建设,例如艺术学院可以和新闻传播学院合办广告学专业,和城市建设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实行师资相互调用,学院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共同培养学生。第三,设计教育要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内容可以有学校的学术人文环境、良好的氛围、优美的艺术、深邃的文化,艺术学院创立独立的设计教学空间,开设专门的画廊,桌椅的陈设等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4. 设计教育应遵循设计本身是交叉学科的提点来改革课程结构艾斯纳强调课程结构的设计必须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联系性,和美国教育学者小威廉姆(威廉姆.E.多尔)提出的以对话性的会话为核心的后现代课程的四R基本原理有相似之处。它给我国设计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启示是:第一,课程的设置必须注意课程丰富性(来自课程的开放性和假设性,它为合作性对话探索提供了多重领域)的特点;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不分专业方向在大一、大二阶段建立统一的必修课程,同时融合交叉的课程体系。第二,课程结构的设计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它是循环的、回归性的。在课程结构中还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界限开设选修课程,如江南大学为学生设立综合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进行课题开发和综合设计。第三,整合课程结构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互动形成庞大的网络,课程外形成文化上的各种连接。最后,在本院和不同学院间有目的的寻求不同的课程结构变通方案、关系和连接。设计在线.中国5. 学习的活动设计艾斯纳认为学习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对当前设计教育的启示有两点:奥利弗(D.W.Oliver)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论认为,基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课程与教学,老师、学生、课程和教材,全都面向新事物而动,教师和学生不断存在于事件的流程中,教师计划的主要推动力是想象在任何环境之中实现某种事件的可能性。[5]也就说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评价、激励,形成学生认识—体验—创作,教师参与—引导的教学新模式。第二,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台湾岭东技术学院和中华形象研究发展协会、台湾形象策略联盟建立教育伙伴关系,系以聘请该会专业人士担任教职或合作教学,引进企业个案进行实务教学,提供毕业学生就业机会、专业辅导学生成立设计工作室或公司等项目为主要产学合作的内容,以期达到提升设计教育质量的目标。
⑧ 被美国学者称“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的杜威的什么实验
杜威学校实验的基本理论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形式,要使“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协调和平衡。
⑨ "六六法"是由美国学者谁提出来的 A菲利普斯 B奈勒 C泰勒 D多尔
A菲利普斯
⑩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谁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最早是由克伯屈提出的,也叫单元教学法,目的在于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他作为杜威的学生,沿袭了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在1918年详细地论述了设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并成为这一教学法的代表人物。
(10)美国学者谁被称为设计教学法制服扩展阅读
克伯屈把学校里的各种设计活动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外在的形式体现某个思想或某个计划为目的的设计,如:做小船,写信,演戏等。
第二类、是以美的享受为目的的设计,如:听音乐,欣赏绘画作品,听故事等。
第三类、是以解决疑难为目的的设计,如:探究某一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出现,查明一个城市如何超过另外一个城市等。
第四类、是以完成某项任务或获得某种知识、技能为目的,如:学习语法知识,掌握协作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