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拔萃男书院的介绍
拔萃男书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间学校,成立于1869年,设有中学部以及小学部(2004年建成,全称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补助学校之一。地址位于九龙何文田亚皆老街,是一所全日制只收男生的学校。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于此毕业,学生在公开考试中成绩非凡,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成绩骄人,是一所传统名校。
❷ 拔萃男书院的课外活动
每年拔萃男书院各合唱团及乐团皆於香港校际音乐节取得卓越的成绩,当中高级组的男声及与拔萃女书院组成的混声合唱团更连续多年获得香港校际音乐节的最佳合唱团之奖项,成为香港政府指定合唱团之一。拔萃合唱团过往多次为政府的官式活动演出,当中包括在香港回归纪念日和中国国庆日升旗典礼中领唱国歌、以及於2008年北京奥运香港区火炬传递仪式中领唱主题曲《We are ready》等。拔萃男书院男声合唱团亦曾於2009年获邀前往北京国家大剧院参与其《八月合唱节》的专场演出。此外,拔萃男书院的合唱团每年亦会远赴世界各地,参加国际比赛,包括世界合唱比赛、德国布拉姆斯合唱节等,并在多个组别取得世界冠军的佳绩。
目前拔萃男书院合唱团的是全球最佳的男声合唱团[1],而合唱团的全球总排名则为第11位。[2]至於拔萃男书院及拔萃女书院组成的混声合唱团的世界排名(儿童及青少年组别)为第6名,全球总排名则与男声合唱团同时并列於第11位。 直至2010年,拔萃男书院共出产17名会考10A(2007年後为8A及2科5*)状元。
4位状元:2003
2位状元:2004、2008、2009
1位状元:1992、1998、2000、2001、2005、2006、2007著名校友
❸ 香港男拔萃是不是贵族学校
拔萃男书院(简称男拔萃、男拔、拔萃;英文:Diocesan Boys' School,缩写DBS)不属贵族学校,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所学校,为香港传统名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是全港第二大的中学,面积仅次於位於赤柱的圣士提反书院。拔萃男书院成立於1869年,设有中学部及小学部(於2004年建成,全称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辖下22所补助学校之一,位於九龙旺角东加多利山,是一所全日制男生学校。香港回归後,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资助制度,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後决定,为减少所受到的限制,改为接受政府直接资助,於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拔萃男书院作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学,过往一直跟随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学制,提供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合共七年的中学教育。直到2004年,学校小学部正式开办,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学课程。
而随著香港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学部在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开始逐步落实三三四学制,转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学教育。新学制的班别即将采用“Grade”的英文称呼,有别於旧制中学的“Form”(中一至中五)及“Lower/Upper 6”(中六及中七),而中学班级的称呼也将延续小学的序数,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将为“Grade 7 - Grade 12”。
与此同时,校方筹备而久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亦将与新高中课程同步实施,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为期两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两级,但课程则受国际文凭组织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组织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课程能为同学提供本地课程外的另一选择。
因应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只是为期两年,校方对修读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相等於中四级的一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以协助同学适应国际文凭课程以论文及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拔萃男书院是香港少数提供法语课程的本地中学之一。无论修读本地课程还是国际文凭课程,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中文或法语作为英语以外的学习语言。
❹ 香港中学(喇沙书院和拔萃男书院)
Q1.四社名称含义?不明白
Q2. 我可以告诉你 这两家学校都很优 是全港最优秀的学校之一 无论学术和课外活动都很突出 学生叁加无数公开比赛 运动、音乐、学术等种种都有 而且比赛成绩不错的
升学方面 基本上90%以上的学生升大学是没问题的 每年都有会考十优状元 不过也有很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因为学校在九龙塘区 是高尚住宅区 很多学生家庭都挺富裕 所以课外活动和升学的费用是没问题的 相对来讲路也比较好走
要注意的是男拔是直资中学 IB课程 跟传统中学像喇沙这些名校有点差别
如果你一定要选的话 个人觉得拔萃男书院比较好 没什麽具体理由 因为认识那里的毕业生 感觉挺好
Q3. 他们音乐的确很好 叁加很多国际性比赛 体育也好 但比较的话 没有音乐方面强
❺ 香港拔萃男书院收唔收中四插班生皇仁书院和英皇书院呢
现在香港实行新高中学制,以上书院校内本身需安排中三升中四,没甚么多馀学额,现在基本不收中四插班生
❻ 拔萃男书院的历任校长
校长 英文姓名 任期 1. 雅瑟 William Monarch Burnside ARTHUR 1870 - 1878 2. 俾士 George H. PIERCY 1878 - 1918 3. 费瑟士东 Rev. William T. FEATHERSTONE 1918 - 1931 派纳 Henry Toit PYNER 1931 - 1932,代理 4. 舒展 Rev. Christopher Birdwood Roussel SARGENT 1932 - 1938 5. 葛宾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38 - 1941 沦陷时期 1941 - 1945 张奥伟 Oswald Victor CHEUNG 1946,代理 孟克士 Benjamin John MONKS 1946,代理 5. 葛宾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46 - 1955 孟克士 Benjamin John MONKS 1955,代理 6. 施玉麒 Rev. George Samuel ZIMMERN
(aka Canon George She) 1955 - 1961 7. 郭慎墀 Sidney James LOWCOCK 1961 - 1983 8. 黎泽伦 Jacland LAI 1983 - 2000 9. 张灼祥 Terence CHANG 2000 - 2012
❼ 香港拔萃男书院怎么考入
拔男是直资学校,小学时要考三次呈分试,以呈分试的成绩到学校申请面试,在六年级时只有一次机会,而且要根据学校要求准备个人资料。
❽ 拔萃男书院的机构设施
拔萃男书院作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学,过往一直跟随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学制,提供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合共七年的中学教育。直到2004年,学校小学部正式开办,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学课程。
而随著香港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学部在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开始逐步落实三三四学制,转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学教育。新学制的班别即将采用「Grade」的英文称呼,有别於旧制中学的「Form」(中一至中五)及「Lower/Upper 6」(中六及中七),而中学班级的称呼也将延续小学的序数,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将为「Grade 7 - Grade 12」。
与此同时,校方筹备而久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亦将与新高中课程同步实施,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为期两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两级,但课程则受国际文凭组织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组织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课程能为同学提供本地课程外的另一选择。
因应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只是为期两年,校方对修读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相等於中四级的一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以协助同学适应国际文凭课程以论文及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拔萃男书院是香港少数提供法语课程的本地中学之一。无论修读本地课程还是国际文凭课程,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中文或法语作为英语以外的学习语言。
以下为2011年至2012年年度全校各班级资料: 小一(Grade 1):G1D、G1P、G1S、G1M、G1J
小二(Grade 2):G2D、G2P、G2S、G2M、G2J
小三(Grade 3):G3D、G3P、G3S、G3M、G3J
小四(Grade 4):G4D、G4P、G4S、G4M、G4J
小五(Grade 5):G5D、G5P、G5S、G5M、G5J
小六(Grade 6):G6D、G6P、G6S、G6M、G6J 中一(Grade 7):G7D、G7P、G7S、G7M、G7J、G7T、(G7X)、(G7R1)、(G7R2)
中二(Grade 8):G8D、G8P、G8S、G8M、G8J、G8T、(G8X)、(G8R1)、(G8R2)
中三(Grade 9):G9D、G9P、G9S、G9M、G9J、G9T、(G9X)、(G9R1)、(G9R2)
拔萃男书院的初中班级采用「拔尖补底」的模式进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级考试中,排名最高的50%学生将被编入D、P、S三班;而馀下的学生将被随即编入M、J、T三班。在排名最高的50%学生当中,英语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将被编入D班,中文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将被编入S班,而数学成绩较佳的三分一学生则将被编入P班。
此外,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中,校方同时设有抽离式的小组班别,即X、R1及R2班,以落实小班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效能。每科全级排名最佳的16名学生在修读该科目时将获编配至X班,而每科全级排名较低的32名学生,在修读该科目时,则被编配至R1及R2班。 中四(Grade 10):G10D、G10P、G10S、G10M、G10J、G10T
中五(Grade 11):G11D、G11P、G11S、G11M、G11J、G11T
中六(Grade 12):G12D、G12P、G12S、G12M、G12J、G12T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Pre-IB)
中四(Grade 10):G10G、G10L、G10Z 中五(Grade 11):G11G、G11L
中六(Grade 12):G12G(G12IB2)
三二二三学制预科课程(将於2012/2013学年起取消)中七(Upper 6):U6A、U6B、U6C、U6D
❾ 拔萃男书院的校名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在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the Diocese of Victoria﹚。无论1860年成立的“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或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创办皆由圣公会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为“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又更名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Diocesan Boys' School”,大约在1930年代。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语文,而该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因此中文名称在早期文献中罕见记载。唯港府1878年《辕门报》﹙Government Gazette﹚称该校为“曰字楼孤子院”,1879年《辕门报》又称之为“曰字楼男女馆”。名为“曰字楼”,盖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这样命名实为一时的权宜,由此也可见该校创立之初还没有一定的中文名称。十九世纪后期,香港华人称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长姓名代称。俾士校长在位近四十年,影响巨大,于是民间称该校为“俾士书馆”、“俾士书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书馆”的戏称。不过,这些名称皆不雅驯,校方乃将“俾士”更为近音的“拔萃”二字,更名年份今日已难确考。1912年,随着英文名称的改变,中文也相应更名为“拔萃男书室”。1930年代以后,方换成“拔萃男书院”的现名。
❿ 拔萃男书院的社堂
1922年,费瑟士东校长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内进行体育和戏剧比赛。所有的学生被分为四组,即绿社、深蓝社、黄社和褐社。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红社于1947年添入。二战时期,三位前任校长相继去世。为了纪念他们,葛宾校长1949年将绿、深蓝、黄和红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费瑟士东和舒展命名。由于俾士时期的副校长赛克思(Henry Sykes)深受爱戴,褐社于是以赛克思命名。1960年,施玉麒校长创立了葛宾社(浅蓝社)。郭慎墀社(紫社)于2002年增设。2004年,'58届校友筹款吁请建立施玉麒社,未获采纳。直至2010年11月,现任校长张灼祥在六五届旧生聚餐会上宣布,施玉麒社(橘社)将于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称为Zimmern House。稍后,校方因应旧生之请,将英文名称调整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设立外,该校还有几种方式纪念前校长。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设立雅瑟及俾士奖学金。时至今日,费瑟士东、赛克思、葛宾、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奖学金的设置。为铭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别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内教堂命名为“舒展牧师纪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华会督开幕。2004年11月,校友举行了“施玉麒校长纪念仪式”,包括祈祷会、教堂大门的施氏纪念匾额揭幕,以及纪念集《施玉麒校长专辑》(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