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时期的骑兵部队
楼主你好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在马上的士兵,现在只机动性很强的兵种,在二战时期在欧洲战场机动性强的是机械化部队,其次就是骑兵,但是骑兵由于目标大,攻击力不强,所以基本上被陆军强国所裁撤,在二战中有一个谣言就是波兰骑兵用马刀抵抗德军坦克,这件事虽然不是真的,但说明了骑兵已经不适于现代战争甚至近代战争了,这也就表明了一战后骑兵地位的消退,骑兵在当时的地位应该不如步兵,它的作战作用也就是侦查和游击,闲了也用于阅兵,它们的影响也不大了。
对于楼主所说的中日两国依然有不少的骑兵部队,这件事我们可以分开来看。
中国因为机械化部队不多而用骑兵作为运动力量,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本身山地较多,机械化部队不适于山地作战,这样骑兵又有了用武之地。南苑战斗中,我国第29军的骑兵师几乎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抗战中已经很少使用了
日本因为崇尚武士道精神,而崇尚马术,所以骑兵部队不少
谢谢
2. 二战时期的德国骑兵部队
二战初期国防军陆军有第1骑兵师,1941年底被改变为第24装甲师
武装党卫队里,有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第22MARIA THERESA志愿骑兵师和第37LUTZOW志愿骑兵师,其中第37志愿骑兵师是因为第8和第22骑兵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战役的残部吸收组建的。
二战时期,德国的骑兵部队一般都是通过骑马进行机动,到达战场后,徒步作战,可以看作是使用马匹交通工具的步兵师。
此外,二战时期,德国军队还吸收了不少白俄、哥萨克等外国志愿者组建骑兵部队:
二战德国的哥萨克骑兵外籍自愿军
德军的哥萨克外籍骑兵部队(Cossack)1943年建立,由侨居德国的哥萨克移民以及叛变的顿河哥萨克人组成,由冯.潘维茨(Von Panniwitz)中将指挥,1944年夏天由2个旅升级为第1、第2哥萨克骑兵师。1944年12月由这2个师建立了第15哥萨克骑兵军(XV Cossack Cavalry Corps),一些德国军官加入其中,但是该组织虽名义上属于党卫军,可是从来没配属给过党卫军。 该军配属到南斯拉夫的德军E集团军群扫荡游击队,一部分参加诺曼底战役,结果全军覆没。1945年5月向英军投降后被移交给苏联,军长和所有军官被枪决,士兵送进集中营.
3. 二战时的美国军服,种类最全,与德国军服比哪套更帅气
美国陆军军官(陆军中尉助理)身穿全套制服。
4. 二战时德军的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什么由来吗
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德国军服的主要设计者)集体的创作。
德军军装并不是由一个单独的“谁”设计的,是普鲁士风格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和演化而来。橡叶饰,双列直纹领章,双铰线编织肩章,袖标,兵种色,勋章奖章等,都可以追溯到一战甚至更早的时代
装甲兵的黑色制服和骷髅领章都始于魏玛时期,和小胡子没有太大关系。骷髅领章旨在传承腓特烈的骷髅骠骑兵党卫军的双闪电以及大部分师徽都源自北欧古字,在条顿骑士时代就有应用.
他们国防军的服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除了头盔意外,其它也没多大变化。
二战时,德国的国防军和党卫军是不一样的。一个代表国家,一个只效忠纳粹元首希特勒。
至于纳粹的党卫军的服装则是 阿道夫 希特勒 一人设计的,标志则是各个师分开设计的,什么骷髅师,帝国师。还有纳粹的旗子也是希特勒亲自设计。
5. 二战德国到底还有没有骑兵部队
二战初期国防军陆军有第1骑兵师,1941年底被改变为第24装甲师
武装党卫队里,有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第22MARIA THERESA志愿骑兵师和第37LUTZOW志愿骑兵师,其中第37志愿骑兵师是因为第8和第22骑兵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战役的残部吸收组建的。
二战时期,德国的骑兵部队一般都是通过骑马进行机动,到达战场后,徒步作战,可以看作是使用马匹交通工具的步兵师。
此外,二战时期,德国军队还吸收了不少白俄、哥萨克等外国志愿者组建骑兵部队:
二战德国的哥萨克骑兵外籍自愿军
德军的哥萨克外籍骑兵部队(Cossack)1943年建立,由侨居德国的哥萨克移民以及叛变的顿河哥萨克人组成,由冯.潘维茨(Von Panniwitz)中将指挥,1944年夏天由2个旅升级为第1、第2哥萨克骑兵师。1944年12月由这2个师建立了第15哥萨克骑兵军(XV Cossack Cavalry Corps),一些德国军官加入其中,但是该组织虽名义上属于党卫军,可是从来没配属给过党卫军。 该军配属到南斯拉夫的德军E集团军群扫荡游击队,一部分参加诺曼底战役,结果全军覆没。1945年5月向英军投降后被移交给苏联,军长和所有军官被枪决,士兵送进集中营.
6. 二战德国有骑兵吗
其实是有的 .. 侃侃..... 二战德国骑兵的编制分别隶属于党卫军和国防军 --- ---党卫军骑兵主要用于东线的反游击作战,国防军骑兵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后方的治安。在马斯河战役中英军装甲兵曾经面对过德军骑兵的冲锋`
二战时期德国陆军装备强劲的狠...所以大集群骑马冲锋属于纯送死行为,再当时成为战场的辅助力量,主要执行穿插和侦查任务
7. 二战时 德军党卫军共有几个师 番号是什么 装备人员配置是什么
党卫军第1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师
党卫军第2装甲师--“帝国” 师
党卫军第3装甲师--“骷髅” 师
党卫军第4装甲掷弹兵师--“警察”师
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师
党卫军第6山地师-“北方”师
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师
党卫军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
党卫军第9装甲师——霍亨施道芬师
党卫军第十装甲师-“弗兰德斯堡”师
党卫军第11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北欧”师
党卫军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团”师
党卫军第13志愿山地兵师“圣刀”(克罗地亚第一)
党卫军第14武装掷弹兵师“加利西亚第一”(“乌克兰第一”)
党卫军第16装甲掷弹兵师“SS全国领袖”
党卫军第17装甲掷弹兵师-“葛兹.冯.伯利欣根”师
党卫军第18志愿装甲掷弹兵师-“豪斯特·威塞”师
党卫军第19武装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2)
党卫军第20武装掷弹兵师(“爱沙尼亚第一”)
党卫军第22“玛利亚·特雷西亚”志愿骑兵师
党卫军第二十三“卡马”武装山地师(克罗地亚第二)
党卫军第二十四“卡斯特猎手”武装山地师
党卫军第二十五“匈雅提”武装掷弹兵师(匈牙利第一)
党卫军第二十六“匈牙利人”武装掷弹兵师(匈牙利第二
8. 二战期间,德国的军衔从低到高是
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
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
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
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
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
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
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
作者: 悠雅芬芳 2006-6-19 09:49 回复此发言
--------------------------------------------------------------------------------
2 关于二战德国军衔的划分
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
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
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
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
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
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9. 二战一个上尉带多少士兵
二战时一个连长(上尉是主要军衔)带的兵估计是在200人以下,记得兄弟连里不是说170多人么。平时应该没这多,也就是2/3/吧,主要是战时为了补充减员的。如果是个排长,把上面的数字除以4就差不多了。当然这是说平时及未投入战斗前的正规军,以美、德为例。日军的大尉(等同于上尉)是中队长(主要军衔),等同于连级单位,一般是200多人,网络知道上有说骑兵为150—200人;步兵为210—280人;大队人数人数乘以4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