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里, 所确立的"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在冠类服饰上得以 充分体现,并作为完善、实施封建礼制的重要手段。三是通过对 柱后法冠和武弁大冠形制、使用的介绍,得以窥知汉代统治者继 承秦制,强烈的"天下独尊"的文化占有心理。 ②官服类服饰。 由于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故各项制 度得以进一步规范化。其中,自春秋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各种官员 服制,特别是礼服制度,不仅在汉代得以恢复、发展和完备,而且 有的达于鼎盛状态。 根据有关文献与出土汉简记载,汉代官员的主要服饰有袍、 深衣、单衣、??、襦、?等。并有出土实物映证。 深衣和袍服,是汉代官员常用的服饰。汉代深衣的形制基本 恢复了周代传统的礼制形式,仍为交领右衽,曲裾,上衣下裳相 连接,下裳用12幅而成。但此时的深衣从袖子上看,较为肥大, 身部、腰部紧身。
在使用上,也有一些新的规定:一是汉代深衣除 官员在平时作为一种礼服穿戴外,首次将它作为一种官服,被正 式归入品官服饰序列。二是"五行"学说的盛行,对汉代深衣的服 制,具有一定的影响。"五行"是将金、木、水、火、土用来分别代表 一年的时气,而再分别用颜色来表现在服饰上。汉代的深衣服制 规定,春天用青色,从立春之日开始着青色的深衣;至立夏换朱 赤......夏天服用朱赤,季夏服黄色,秋天服白色,而冬天则服皂 包。规定的五种时气颜色,一般是官员在与之颜色相对应的时节 大典祭祀时服用,平日官员处理政事时,则用皂色深衣。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人物吊画上所绘妇女穿饰的深衣 看,这时的深衣确实考究,除袖子宽松肥大外,深衣上所绘图形 也极为复杂工整。另外,在流行程度上也超过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不仅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十几件完整衣服中,有六七成 是深衣可以看出,而且从同墓出土的吊画、木俑有不尹自着深衣 的形象,也可以得到证实。 与深衣同样十分受汉代人青睐的礼服形式,就是袍服。袍服 创制于何时,目前尚无材料证实。据《中华古今注》说: "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国语》曰:"袍以朝见之 也。"① 按此说法,袍的出现,当与深衣相前后。但此后的800年间,深衣 的影响,却远比袍服大得多。这可能与袍服使用的习惯和功能有 关。先秦时期,袍一般不作礼服,故在做工、用料上较其他服饰为 差。《论语》称:"子曰:衣敝?袍。"说明袍是用一种劣质棉絮, 夹杂在里表之间而制成的。因此,袍服在周代时都是官员作衬衣 或燕居时所用服的。《诗经·无衣》篇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①又,《后汉书·舆服志》也说:"袍者,或 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说明袍在当时是不能当作外衣 或礼服使用的。 如前所述,袍是用一种面料(绢)和粗劣棉絮制成的衬衣,或 家居常服,理所当然就不能登大雅之堂。那么,汉代为何突然盛 行袍服,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原因。通过有关材料分析,我们认为, 可能与秦代时政及产生的结果大有关系。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 积极推行的一条重要国策治道便是"灭去礼学"。此前,许多服 饰制度均是按周礼制定的,如冕服等即是如此。秦代对礼学、礼 制的废除,必然会给服制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造成大量原有 的礼制、官服制度的废弃,在这种状况下,秦统治者为应急之需, 遂将袍服改进,定为当时的官服,以表明与前代礼制服饰的彻底 决裂。
因此,《中华古今注》才说:"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 人白袍。"④这表明,袍服是此时被正式确定为官服的。汉朝建立 以后,在儒学的影响下,其服制在恢复古已有之的各种礼服的同 时,秦的许多服饰也自然会被传承下来,袍服便是传承的官服服 饰之一。所以《后汉书·舆服志》记载, 通天冠,......乘舆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 色。 今下至贱更小史,旨通制袍,单衣,缘隶领袖中衣,为朝 服云。
另外,袍服之所以能在较短时期内广泛普及,还有一个原 因:即它一旦为多数人服用,人们便会逐步发现,与类似的传统 服装深衣相较,它形制既多(如有棉袍,更有各种质料的单袍), 且制作工艺简便易学,穿服时,又有舒适、实用等优点。所以,这 或许是导致深衣由高潮渐趋衰落,渐被袍服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单衣,也是汉代十分流行,仅次于深衣和袍的一种礼服。它 是用单层丝帛或麻布做成的中长衣。与袍服相较,它稍短,无内 中的衬里(袍服有衬里)。汉代,上自天子、文武百官,下至庶民, 皆可穿服。它的形制,是在深衣形制基础上,予以改进而成的,也 是上下连属,分为"直裾单衣"与"曲裾单衣"两种。天子和大臣的 单衣,多在祭祀时与冕服共同服用,形成套装。一般是在祭祀时, 将单衣穿于冕服之内,为白色,其领子高出冕衣。其他文武百官, 既可为祭服中单,又可作为朝服使用。 ??,据颜师古《汉书·何并传》注解释是曲裾单衣。许慎 在《说文解字·衣部》中却认为,??是直裾。由此可知,第一, ??是单衣的一种。第二,它有曲据与直据两种样式。70年代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士的文物,也表明檐榆在西汉时确实存 在上述这两种式样。在西汉初期,檐榆是不能作为一种正式礼 服使用的,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云:"元朔三年,武安侯坐 衣??入宫,不敬。"司马贞索隐云:??"谓非正朝衣,若妇 人服也"。而武安侯正是因为穿此衣朝见汉武帝,犯了对天子 不敬之嫌而被治罪免官的。实际主,当时??多为妇女所穿,男 子偶穿此衣,不仅会遭非议,更会受人讥笑,何况朝臣去见天子 呢。但时过境迁,到西汉稍晚时,却是不分男女,均穿??了。
《汉书·隽不疑传》称:汉昭帝"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棋车,建 黄挠,衣黄檐榆,着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①东汉时,风尚 变化更大,《东观汉记》载:"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皆衣缭 ??、绛巾,奉迎上。"可见,耿纯公然率二千衣着檐榆的宗族 宾客,往迎皇上,表明此举非但不失礼,而且为时人所尚。制作 檐榆的材料,有嫌吊、锦厨、兽皮数种。官员除祭祀外,常朝礼见 时可穿它作为礼服,平日家居时也可穿服它。 ③其他类官服服饰。 楠,是一种比袍服稍单的服装。汉代史游的《急就篇》载称: "袍糯表里曲领?"颜师古注说="长衣曰袍,下至足附z短衣为 襦,自膝以上。"它一般与裤挎配套而服。《礼记·内则》有"衣 不帛襦?"④的记载。汉代,该服饰有为大族子弟所用者,如《汉 书·叙传》有"在于绮襦纨绔之间"的话,颜师古注说:"纨素 也,绮,今细绫也。并贵戚子弟之服。"它也有耕作之人穿服的,但 在质料和颜色上与前者有明显区分,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短糯 多用本色麻布制做,这是由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散民不 敢服杂色"的缘故.农民服用糯服,一般很素朴、简单,没有装 饰,目的是便于生产劳作。四川成都宝成铁路线出土的汉代农民 形象的陶俑衣饰,就是短襦衣饰的艺术再现。 ?,通"绔",是裤子形成过程中的称法。早期的裤子没有膝 以上的部分。《说文解字》称:"绔,胫衣也。"①膝以上部分,是用 裳裙围住的,这种穿戴多为庶民的服法。《中华古今注》记载: ?盖古之裳也,周式王以布帛为之,名曰褶。敬王以缯 为之,名曰?,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 到汉代时,裤子的样式已基本完备,它有前后裆,但不缝合,而是 以带来束合,当时称之为"穷?"。《汉书·外戚传》云: 霍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 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除这种形式的裤外,还有一种叫"?"的短裤,与现在的内衣短 裤颇类似。这就是《急就篇》中所说的:"袷?褶??"。颜师古注 说:"?......合?谓之?,最亲身者也。"④可见这种短裤是合裆 的,它在形式上已经完全接近于后来的裤子了。.
佩绶,随着汉代社会的逐渐稳定,生产不断发展,商业随之 活跃起来。于是,一些商贾在经济上,慢慢地从庶民阶层中分离 出来。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还很卑贱,但在家居服饰上,却不断 违反禁令,经常将帝王高官才能享用的精美锦绣,别作他用,或 直接用于服饰,使得仅凭服饰很难完全分辨官位的高低。有鉴于 此,汉代服制,又规定了官员的佩饰制度,较为典型的佩饰为"组 缓,,之制。当时,凡有官爵的人,须将一条三米左右长的经编带状 织物折叠起来,挂在腰边,名叫"组绶"。并且以它的不同颜色、长 短和头绪多少来区分等级。《汉书·舆服志》说,"诸侯王赤绶", "长二丈一尺,三百首";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长二丈一尺, 二百四十首";"公、侯、将军紫绶,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 服紫绶"。①九卿以下的小吏,从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起始, 逐次递减,最少到带长一丈二尺,无首。其中,绶与官印一起,统 一由朝廷颁发,又称之为"印绶",贮藏于皮革做成的"绶囊"之 中,佩于腰间,叫做"?囊",因?囊在腰间一侧,故又称之为"旁 囊"。囊上绣以纹样,东汉时期多以虎头纹样为主,故也称之"虎 头绶囊"。 ④鞋履类服饰。 在秦汉时期不断发展、衍化出来的新服饰中,汉代的鞋履样 式和形制,有了空前的发展,颇具特色。这些鞋履,不仅质地不 同,样式各异,加工考究,而且名称也各不相同。
《急就篇》载:"旃 袭??蛮夷民。"颜师古注说:"??,胡履之缺前雍者是也。',该 书又云:"履??赢?贫。"颜师古注为:"絮,圆头掩上之履也。" 同书又称:"???角。"颜师古注文称:"絮,为韦履头滚而兑平 底也。"还说:"履舄?衰?缎到?。"颜师古注文释说:"极,生革之 履也。"这些记载,虽不能完全说是汉代人所用的履,但证实汉代 的鞋履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既有简朴一般的青麻素丝之履,也 有装饰华丽、做工精细的绣履。故此,《汉书·食货志》所云的"乘 坚策肥,履丝曳缩"。就是用原色绢制成的,当属简朴一般的用 鞋。而《汉宫春色》一书中所说的"足践远游之绣履,'的鞋远较前 者更为讲究。 汉代鞋履样式虽多,但在穿着上却极为讲究。如革履皮靴多 为文官武将所穿。《汉书·郑崇传》载称: 郑崇为尚书,仆射数谏诤,每闻曳革履,土笑曰z我识郑 尚书履声。
可见,这种革履不仅为朝中显官所穿用,而且上朝时皇帝竟能闻 其履声,而辨其人。另外,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汉墓军俑,脚上 穿的靴,其式样似应为革靴。一般兵士,脚上则以圆头鞋和草鞋 外加行藤〈绑腿〉穿着为多,以利于行军作战。在山东沂南汉墓画 像石上的武士像和甘肃武威出土的文物、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 的西汉彩绘武俑中,均有圆头鞋和草鞋出现。而那些加工讲究的 绣鞋小履,多为宫中侍女文武官员及大家女子穿用。据桓宽的 《盐铁论》说:"古者庶人鹿非草芰缩丝......,今富者婢妾韦 沓丝履。"而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基中,便出土了一双较 为精细的镶花边的歧头青丝履鞋,从而使这一记载得到了实物 映证。此外,这种绣鞋小履,少数奴姆也有穿用的,但多在买卖奴 婢的市场上见到,为的是使被卖奴婢妆饰出众,可待大贵富豪之 家以高价买去。 3.魏晋南北朝冠服与文化特色。 公元220--58l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动乱变异著称的魏晋南 北朝时期。在此350余年的时间里,不仅北方与南方战争频繁, 政权屡屡更迭,彼此争夺不断,而且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到各 阶层的精神与物质文化生活,均处在动荡之中。 由于战争的多年延续,兵员和劳力的消长、补充,成了北方 各国统治者政权生命长短的重要因素,故对人口的争夺日趋激 烈,使得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广大汉族、匈奴、羯、羌、鲜卑、乌桓等 民族人民,在武力的威逼下,经常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流离不 定,经常是刚被驱赶到函谷关东,忽又迁往关西,时而又从关西 被迫迁往关东。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迁食,一方面使各族人民在饱 尝战争惊恐的同时,财产损失也颇为惨重;另一方面,在这种特 定的时代背景、生存环境下,却也加速和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 间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共同的命运、处境和遭遇,大大增强了各 族人民之间对时代、环境的理性共识,彼此之间的民族隔阂、差 活习尚上的差异、民族文化心理上的鸿沟,得以较快消失与填 平,从而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间的联系和往来。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之后,这里便逐渐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这种民族大融合,除了血缘融合(如通婚)外,伴之而来的, 还包含了民族习惯、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方面。其中,以服饰的 穿戴表现得最为直观,以至对后来的政治生活也产生了重大而 深刻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服饰的主要特征是"上简下丰" 即上身着装较汉代紧身,而下身着的挎和裙则日趋加大。这主 要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此外,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对汉族服饰的影响,还在多方面、大范围内表现出来,这是因为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胡服),具有简捷、明快、实用、方便等特 点,较之汉族自两汉以来流传下来的深衣、袍服更为实用、更易 于加工制作、更便于日常生活与劳作。所以,胡服的广泛应用,当 是从下层民间开始的。同时,汉族的传统文化和服饰礼仪,对各 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是明显而巨大的。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对 中原汉族历史文化颇有兴趣,十分崇尚,常与朝中的汉人儒士相 往来会聚,论评礼乐、政治,他客观地看到了北魏拓跋人与中原 汉族之间的文化差距,毅然决定推行汉化改革。在太和十年(公 元486年)时,帝王开始服用褒冕,并在迁都洛阳以后,进行了大 规模全面的变俗、改官制服的汉化改革,以至于在北方的汉族士 大夫看来,南朝已不是什么正统所在了,而认为只有在北魏统治 下的中原,才是正宗的汉族封建文化中心,z甚至在南方的汉族地 主阶层中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持相同看法。这正如北魏士族杨 元慎所称颂的那样: 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迹;礼乐宪章之盛,凌为王而 独高。① 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影响之深、波及面之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大大加速了服饰文化的发 展,由动乱趋定,由变异趋同,冠服趋一,到袍、饰趋谐的过程。这 种定同一谐,既非全盘"胡化",更非全盘"汉化"。它是各民族在 以汉族服饰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互相融汇,创造的具有新的特 色和时代气息的硕果。 北方各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得服饰朝着实用的方 向不断迈进。因此,这种新的服饰很快为人们所接受,不论文武 百官还是庶民百姓竞相穿服,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装束,进而为 隋唐时期独树一帜的服饰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 流、民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汇,也大为加强,并向着中国 化、本土化、世俗化的方向趋近。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 中,也得以生动具体的体现。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政治割据黑暗,政权的更迭频仍和纷乱 等原因,较之统一盛世,官民普遍存在政治、文化心理上的失衡 状态和朝不保夕的苟安心情,结果竟使诸多文人、仕者追求奇特 效应、没落颓唐意境,在服饰、衣着习俗上,常视怪诞为雅尚、甚 至将病态当为时髦,出现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装束,可视为逆 向的怪胎。它的出现,则与玄学、神学的泛滥,传统封建伦理的倾 斜,文化心态的变异和异化,有着难解之缘。 (1)魏晋冠服。
自三国至魏晋,上层统治者的冠服依旧承袭汉制,天子在典 礼祭祀时服用冕服,平时上朝或宴居时,则服以通天冠和介帻。 介帻是汉时一度时兴的首服,多为卑贱者所服。据刘?《汉官仪》 说:"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①只因"汉元帝?有壮 发,始引帻服之"。从此,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庶民百姓,不分贵 贱,皆可服用。规定文吏服介帻,武官服平上帻。《晋书·舆服 志》载: 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 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 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 人也。 又有赤帻,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服。救日蚀,文武官 皆免冠着帻,对朝服,示武威也。 魏武帝时,规定官员在庆吊时服用。 皇太子、公卿文武百官,除在典礼祭祀时,按官爵职位高低, 论级服冕配章以外,文官服进贤冠,也是按官爵号的不同,在冠 梁上各有差异。《晋书·舆服志》称: 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 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汾、三梁、二梁、一梁。 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 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 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 冠两梁。
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 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并冠一梁。① 漆纱笼冠,是晋代承袭汉时的又一典型官员冠式,它别名很 多,一名"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 笼冠,即古之惠文冠"。具体形制是在小冠上加一纱帽罩之。与 之相应的服装是,上身着朱衣,下身着大口裤。梁时?褚元日作 诗说:"帽上著笼冠,裤上著朱衣。"指的就是这种服饰。据《晋书 ·舆服志》记载:笼冠: 为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 ?,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墓出土的陶俑中,就有一个头戴笼冠,身着 小袖衣、大口裤的骑俑,它与梁人的诗句,完全相符。 高山冠,是魏晋承汉制而沿用的一种官员冠类。汉代,它有 时为天子所服,形似通天冠和远游冠。到魏明帝时,令改莫形,天 子不再服用,成为一般官员的首服。 此外,《晋书·舆服志》记载的冠类还有:长冠、方山冠、巧士 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冠等。弁冠则有:皮弁、韦 弁、爵弁三种。它们都是承袭前代服制而定的百官冠服制度中, 不同形制的冠弁。 巾,原本是地位低微、无冠的庶民成年后的首服,但自东汉 末年至三国魏晋时期,各类巾子不断出现,并且风靡一时。历史 上有名的"黄巾军",就是因佩戴黄巾著称的。
幅巾,是东汉流行的一种以葛布扎头束发的巾子。《后汉书 ·鲍永传》注说: 幅市,谓不著冠,但幅巾束发也。① 汉末多由王公贵族、地位显赫之士服用,以示其有雅士风度。晋 代傅玄著《傅子》一书说:"汉未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魏 晋时期,此巾也多为玉公雅士和失意文人戴用,如《竹林七贤与 荣启期图》的画中,山涛所戴之巾,即为幅巾。 纶巾,是三国时期,较为讲究的一种巾饰,据后世文献资料 记载,蜀国丞相诸葛亮遇有出使、指挥征战等重要场合时经常穿 戴此巾,并且手中常拿一羽扇,于是"羽扇纶巾"成了诸葛亮的代 名词。迄明代干脆称之为"诸葛巾",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巾 的形制,保留着幅巾的基本特征,是用细葛布制成的。《语林》一 书说: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治军滑滨,克日交战,宣王戎服莅 事,使人视武侯一一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摩三军。② ?,是魏武帝始创的类似皮弁的一种便帽。
《晋书·五行志》 载称: 魏武帝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始拟古皮弁裁兼岛为白 帕,以易旧服。 贵贱皆按不同颜色论等服用,帝王服白?。到晋代时,遂将白? 定为丧礼时的帝王之服。 (2〉南北朝冠服。 南北朝时期,朝用官服基本承前旧制。深衣制在通天冠服系 列的礼服中仍予保留外,在群臣百姓服饰中罕有出现,基本绝 迹。这时官员服饰的特点,是各式帽子的流行,一股帽子热在各 割据王朝中悄然兴起,颇具特色。帽子,据古文献记载,上古衣毛 冒皮则帽之。但那时的"帽子"只是一种简单的头饰。到了汉代, 有了较为讲究的帽子。但在当时,帽子也只不过是一般下人所 戴。据《汉书》记载,邓通初为刺船郎时,便着黄帽。直到魏晋时 期,帽子才渐被上层统治者所接受,并开始讲究起来。《晋书·五 行志》云:"魏明帝著绣帽,披缭纵半袖,以见直臣。"①及至南北 朝时,各式帽子增多,但形制不同。 ①冠类服饰。 白高帽,因其用白纱制成,故又称之为"白纱帽"。南朝时期, 它为天子之帽,在私宴或其他非正式场合时,皇帝戴用它。而皇 太子百管士庶等人,则须戴服乌纱帽。《隋书.礼仪志》说: 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高白帽,士庶以鸟,其制不定。 皇太子在上省时帽以乌纱,但在永福省时例外,服以白纱帽。又 据南朝程大昌著《演繁露》载称: 侯景僭立时,着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宋泰始元年〈公元 465年〉,群臣欲立湘东王,遂引入西堂登御座着白纱帽。按 此即白纱帽乃人主之服,故以此为定。 臼纱帽的形制却讲究甚多。据《南史》记载,齐东昏侯时,百姓皆 著下屋臼纱帽,而将帽裙向上叠折,以便与皇帝的白纱帽相区别 开来。东昏侯又下令左右作"逐鹿帽",帽形甚为窄狭,因舒展两 翅,故又称之为"凤度三桥",此帽皆用金宝亲自著之。此外,还有 "反缚黄鹂"、"兔子度坑"、"山鹊归林"等帽式,都属白纱帽系列。 大帽子,为北魏时期的一种官礼首服。据《中华古今注》说: 大帽子本?叟草野之服也。至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 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① 狐皮帽,系南朝的一种狐皮礼帽。据《宋书》载,官员"庆之患 头风,好著狐皮帽" 除上述帽式外,还有:南齐永明年间,百姓戴的破后帽,
㈡ 简述商鞅的型无等级和以刑去刑的思想
1、刑无等级是先秦法家倡行法治。刑罚不论等级、贵贱、亲疏的主张。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记·商君书列传>)。针对“刑不上大夫”的礼治,提出“壹刑”:取消贵族特权,励行法治。《商君书·赏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韩非进一步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篇》)。以法为本,事断干法,否定奴隶主贵族“礼有差等”的旧传统。“刑无等级”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建立封建法制提供了思想基础。
2、以刑去刑是指对犯罪用重刑惩处,使人畏刑而不敢犯法,从而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这是先秦时期法家重要的法律思想,以商鞅.韩非为代表。商鞅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其“重刑”的含义,一方面是“刑多而赏少”、“先刑而后赏”、“重刑轻赏”,另一方面是.加重轻罪的刑罚,这样才能"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2)先秦制服扩展阅读
法家思想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独立思想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
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商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刑无等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以刑去刑
㈢ 中国古代人夏天穿什么衣服
古人夏天穿纱质衣服。
1、入夏:纱的种类很多,清代讲究在过了小满后,需要开始按照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这三类依次更换。纱组织中有地组织和花组织,调整地和花组织的结构,便可以得到不同致密程度的纱品种,清透凉爽程度依次递增,这样就能适应不同细微的气温变化。
2、盛夏: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则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
3、出伏:过了三伏大热,处暑以后,则脱下葛纱,又依次换上直径纱、芝麻纱、实地纱。秋分前后则再换上绢绸类的单、夹衣,与春夏间的情况一样,形成以大小暑为顶点,前后春秋对称的更换序列。
(3)先秦制服扩展阅读:
对于普通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长期露天行走、劳作的阶层,在炎夏时的穿着比较随意简单。
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汗络、背心,类似现代休闲衬衫、短袖衫的概念。
下身仅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一袖,或全脱扎在腰间,不穿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两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
㈣ 为何秦始皇穿玄黑龙袍,而后世帝王多穿明黄龙袍呢
封建时代地统治者是全天下地主人,在中国把这种统治者叫做皇帝,最先开创这个称呼地就是两千多年制前地秦始皇帝,而秦始皇到后面开创了皇帝制度制后又连带着开创了其中跟皇帝制度有关地制度,比如对于皇帝地称呼从战国秦始皇统一天下制后就只能让皇帝用朕这个称呼,还有就是秦始皇开创地秦朝就是以玄黑色龙袍为主,这一点和后世地帝王是有着明显区别地,后世帝王身上所穿地龙袍大部分都是以明黄色为主,那秦朝龙袍和秦朝以后地龙袍为什么会有着这么大地差别呢?
中国龙袍制度地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
这个道理在秦朝同样适用,那个时候地古人对于颜色制作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很多人穿着都是同一个颜色,只有一些服饰品上能区分等级,秦始皇当年制定龙袍颜色地时候很有可能也有这种现实上面地考虑,到后面制色技术发展制后,才相继采用了红色和明黄色作为龙袍地主要颜色。
㈤ 成语"惩前毖后"的出处《诗经·周颂·小毖》是以下哪一位先秦人物创作的
词目 惩前毖后
发音 chéng qián bì hòu
释义 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示例 唐总理惩前毖后,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
近义词 小惩大诫
反义词 重蹈覆辙
㈥ 先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1.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他辅佐了嬴政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李斯和赵高合谋拥护秦二世上位之后,因谏争受赵高陷害,被荒淫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㈦ 春秋时期士兵上战场要自备衣服吗
不用,都上战场了当然是经过训练的,都有。
先秦时期普主遍实行征兵制。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春秋战国之际,一些国家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用不同颜色的旗帜和衣服作为三军及其士兵的标志。《尉缭子·经卒令》记中、左、右军各用黄、苍、白等色旗帜,士兵所戴羽毛也与其所在之军的旗帜颜色一致。至战国初期,又于军队旗帜书写军将姓名。
战国时期,还用士兵佩带徽章的不同颜色和部位,来表示其所在行列的位置。队列属于第一至五行的士卒,依次佩带苍、赤、黄、白、黑等五种徽章;队列在前面五个五行的士兵,分别在身体不同位置佩带写有本人姓名、爵等的徽章。失掉徽章的要诛杀。齐宣王时,军将章子曾改变齐军徽章,使齐军混杂在秦军中取胜。
不同兵种的士兵装束也各有所异。秦的车兵俑身着重甲。步兵俑身穿短褐或披铠甲,勒带、束发、腿扎行滕(即裹腿);或缚絮衣,足登方口齐头履或单梁长靴。骑兵俑头带介帻(圆形压发小帽),身穿短甲,足登长靴。
除征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经过严格的考选﹐多充军队的骨干和国君的卫队。如魏国考选“武卒”﹐要求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 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也是以较严格的考选办法招募的。凡中选者﹐都要进行长期的专门训练﹐并享受比较优厚的待遇。
想看图片你可以搜索秦兵马俑,可作参考
㈧ 汉服和JK制服,哪个更烧钱
首先,分布料
其次,分版型
最后,看商家,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算法就知道啦!
分割线——
1.布料
普通雪纺布料大约10-20元/米,包括印花雪纺料,不过图案特色的也会加价。
绣花的更贵一点30-60不等,依面料与绣花的质感而定。
普通棉麻布料10-20元/米,稍好一点的30-40元/米。
提花绸20-30元/米,真丝50-60元/米。真丝绣花的一般100以上了。
2.配件
褶裙织带5-20元/米。
对了,还有内衬(一般为白色),10元/米。
3.不同的形制工费不同,随便贴一家来料店的工费表。(西施阁汉服)
可以看到不同的形制工费不一样,用料也不一样。
以10元/米雪纺布料为例,一些基本形制定制。
对襟上襦:工费50+15布料=65(单层)
交领上襦:工费55+20布料=75(单层)
工费75+20外料+20里料=115(双层)
一片式褶裙:工费40+30布料(单层)
工费55+30外料+30衬里=115(双层)
两片式褶裙:工费40+30=70(单层)
工费55+30外层+30衬里=115
齐胸下裙:工费50+30=80(单层)
工费70+30+30=130(双层)
注:因为雪纺较薄,一般为双层。另加织带15后,褶裙130,齐胸145。
4.不同商家工费不同,新的可能会便宜一点,老的来料店工费会贵一点(尤其业界版型好到出名的店家)。
分割线——
首先,与其他高定相比,汉服定制还是非常平价的,这也与其刚刚兴起相关。还停留在工业化前夕,目前汉服商家里有自己的完整流水线的其实不多,大多找绣花厂做。也有一些是纯手工裁缝制作的。
随着市场的扩大,更加廉价的流水线生产必然会对手工制作予以冲击,直至利润与普通服饰持平。
我从2015年接触汉服,时至今日不到两年,但是我可以感受到汉服的定价还是整体在下降的。这也是随着新商家的不断进入,供给量增加,需求量相对增长较慢,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另外,如果购买汉服的话,想要比较平价的话,还是推荐成品汉服。
可以看到基本上最便宜的一套汉服定制200元起(齐胸\对襟齐腰),而且只是纯色的。而在一些商家打折的时候,200—300也可以买到一些貌美的汉服,300-400就会有很多版型不错又貌美的汉服啦。(比如重回汉唐)
汉服定制的成本相对于流水线生产肯定是很高的,随着市场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汉服的定价还是会下降的,
㈨ 秦始皇几岁登基的几岁亲政的
秦始皇简介: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王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次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㈩ 战国什么时候开始的
战国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的。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士兵来源于募兵或征兵。当时所说的“练卒”或“练士”,当是招募而来,并经过相当训练、具有较好装备的常备军。但遇大战时,也随时征发适龄男子服兵役。如秦赵长平之战,秦昭王亲赴河内,下令民身高七尺到六十三岁的男子都要开赴上党。各国为了激励士兵奋勇作战,采用不同的奖赏办法,如齐国的技击之士,得敌首者可拿到赏金;魏国的武卒,其家属可以免役。秦国除用奖赏外,还用严刑相胁,这也是秦军战斗力很强的原因之一。
战国时王权很集中,故君主都把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如军队的将帅都由君主任命。战国早期,军将常由相邦充任,以后则由其他高官为之。将帅非常设官,战事结束后即罢。在调动军队时,君主用虎符为信物。虎符为铜质、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王所,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经过合符,军将才能听命而动。根据秦国“新郪符”的铭文,地方发兵超过五十人,就必须有王符。可见君主对军队的控制相当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