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二战日本海军军服和陆军军服哪个有气质
那自然是海军军服
海军是所谓的贵族军种,在各个方面要体现贵族气质
自然是海军军服更漂亮,全英式的
普通军官也有礼服
2. 请问侵华日军有几套军服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的日军
左为日本关东军步兵列兵,头戴“18式”钢盔,身穿羊毛防寒袄。
中为雪地作战步队士兵,头戴类似钢盔的防寒盔,这种盔很像当时纳粹德军的钢盔。
右为日本陆军骑兵上尉,领章为淡绿色,这是日本骑兵的兵种色。
左为日本陆军少佐(也就是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
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的日军
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大佐(也就是上校)
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
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外蒙古的日本关东军
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
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
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仿捷克ZB26)
二战时日本本土守备军
左为日本陆军九洲驻防旅的上尉。
中为本洲守备步队的二等兵,其钢盔有网状物。
右为陆军军校学员兵,头戴军校大盖帽。
3. 二战日本军装上的M标记是什么意思
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有好几款军服,主要是跟据的战场环境而更替,最著名的是“昭和5式和“98式”
“昭和5式”设有肩章,军衔也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则是体现兵种,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
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口戴为倒山字型,军纽) 口为铜制,很大很显眼,质地为昵子,在1937年攻打南京的日本陆军就是穿的这种军服。
98式”军服特征是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陆军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由于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
日本军方担不少上战场视查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兵种表现为 “M”型胸章,一般别在右胸,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4. 为什么日本陆军二战军服帽子有两种
1938年5月以前是昭五式军服,就是无论官兵都是大檐帽,立领上为锹型兵种章,肩章上为军衔。
1938-年5月31日至1941年7月30日是九八式军服,大檐帽改为战斗帽,立领改翻领,军衔改为领章,取消兵种章,改为在右胸缀山形兵种绣章。
5. 二战日本陆军士兵的军服颜色
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有好几款军服,主要是跟据的战场环境而更替,最著名的是“昭和5式”和“98式”。 日本陆军军服颜色为国防色,国防色是日本陆军基本颜色,就是茶绿色,国内影视剧道具军装不准。不是土黄色。陆军夏季的衬衫是枯草黄
“昭和5式”设有肩章,军衔也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则是体现兵种,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口戴为倒山字型,军纽口为铜制,很大很显眼,质地为昵子,在1937年攻打南京的日本陆军就是穿的这种军服。
“98式”军服特征是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陆军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由于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日本军方担不少上战场视查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兵种表现为 “M”型胸章,一般别在右胸,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总的来说,二战时日本陆军的军服也不止上述两种,还有些寒冷地区,如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使用的冬装。还有在东南亚和缅甸使用的“40式”热带作战服。
6. 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编制
1、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2、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3、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中队只有8 挺)。
4、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厨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小队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5、旅团
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
6、师团
和我军集团军的编制类似,约25000-30000人左右。
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 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换成105mm炮。
7. 日本还用二战的军服吗
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有好几款军服,主要是跟据的战场环境而更替,最著名的是“昭和5式和“98式” “昭和5式”设有肩章,军衔也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则是体现兵种,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口戴为倒山字型,军纽) 口为铜制,很大很显眼,质地为昵子,在1937年攻打南京的日本陆军就是穿的这种军服。 98式”军服特征是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陆军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由于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日本军方担不少上战场视查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兵种表现为 “M”型胸章,一般别在右胸,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8. 二战时日本军装领章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二战时日本军装领章上的数字是步兵联队(团)的番号顺序。比如,阿拉伯数字3就是指步兵第三联队(团)。
四五式领章兵科色为:步兵科红色,炮兵科黄色,骑兵科草绿,工兵科茶褐,辎重兵科深蓝,航空兵科天蓝,宪兵科黑色,军乐队青蓝,参谋部白色,经理部茶银,军医部深绿,兽医部紫色,法务部白色,技术部黄色。
9. 日本二战时的军衔和陆军编制
一、二战日军军衔:
日本陆军的军衔一共有六个等十六个等级。即:
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陆军有元帅的军衔,但是必须由日本天皇选取,从战功卓绝的或者资深的大将中选取,由日本天皇亲自颁发元帅军衔。
二、日本二陆军编制
1、小队: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2、中队: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3、大队:和我军团的编制类似。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一个55人的炮小队,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
4、联队: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是联队,一般日军将联队视为团级单位。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一个8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
5、旅团:旅团指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一种军队编制.其编制在师团以下,联队以上.因战争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编制.每个旅团约3000人--8000人.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独自混成旅团有6000--8000人.甲种师团一般含两个步兵旅团。
6、师团:师团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下辖2旅团、 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一个步兵炮中队,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四个大队,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总人数为25000人。
(9)二战日本陆军制服扩展阅读:
1853年6月,美国军舰炮击鹿儿岛。第二年,英、美、法、荷联合舰队又向下关轰击。日本决心效法欧美,改良兵制。当时日本幕府决定仿照西洋军队,组织洋式兵队3个大队,包括步、骑、炮兵,共计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规定陆海军将校的阶级"。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设立的西欧式军衔制度。
在二战期间,陆军中司令官通常是大将或者中将军衔,师团长一般是中将,旅团长是少将军衔,但是也有少量的是中将军衔。联队长一般是中佐或者大佐,大队长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则是少尉军衔。
目前,日本自卫队现行军衔设6等18级:
1、将官:将一、将二、将补;
2、佐官:一佐、二佐、三佐;
3、尉官:一尉、二尉、三尉;
4、准尉;
5、曹:曹长、一曹、二曹、三曹;
6、士:士长、一士、二士、三士。
10. 二战日本军服,胸前的红色M代表什么
每个国家的军种都有自己的独特习惯,可以是行军打仗的习惯,也可以是穿衣搭配上的习惯。
总之这一点在二战的时候体现的很明显,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特点。
比较突出的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在二战时期对自己的军服做了很大的改良,其中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衣服的左胸部位有一个红色的M图案,那么这个M图案究竟代表了什么,它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不过在战争途中,屡次更改自己的军服款式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军队来说首要任务是杀敌,前两次改革是因为军服的样式存在问题,不利于武器的携带且太过显眼,而第三次改变则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日本人在我国已经尽显颓势,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索性放手一搏,取消M型图案的使用,力争把所有兵种融合在一起,造成一种人多兵多的局面,实际上,在我们英勇的八路军战士面前,这些行为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