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男拔萃是不是贵族学校
拔萃男书院(简称男拔萃、男拔、拔萃;英文:Diocesan Boys' School,缩写DBS)不属贵族学校,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所学校,为香港传统名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是全港第二大的中学,面积仅次於位於赤柱的圣士提反书院。拔萃男书院成立於1869年,设有中学部及小学部(於2004年建成,全称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辖下22所补助学校之一,位於九龙旺角东加多利山,是一所全日制男生学校。香港回归後,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资助制度,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後决定,为减少所受到的限制,改为接受政府直接资助,於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拔萃男书院作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学,过往一直跟随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学制,提供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合共七年的中学教育。直到2004年,学校小学部正式开办,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学课程。
而随著香港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学部在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开始逐步落实三三四学制,转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学教育。新学制的班别即将采用“Grade”的英文称呼,有别於旧制中学的“Form”(中一至中五)及“Lower/Upper 6”(中六及中七),而中学班级的称呼也将延续小学的序数,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将为“Grade 7 - Grade 12”。
与此同时,校方筹备而久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亦将与新高中课程同步实施,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为期两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两级,但课程则受国际文凭组织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组织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课程能为同学提供本地课程外的另一选择。
因应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只是为期两年,校方对修读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相等於中四级的一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以协助同学适应国际文凭课程以论文及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拔萃男书院是香港少数提供法语课程的本地中学之一。无论修读本地课程还是国际文凭课程,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中文或法语作为英语以外的学习语言。
Ⅱ 香港有什么贵族学校
1.皇仁书院
2.拔萃男书院
3.拔萃女书院
4.喇沙书院
5.圣保罗男女中学
6.香港华仁书院
7.九龙华仁书院
8.圣保罗书院
9.庇理罗士女子中学
10.圣若瑟英文书院
11.圣保禄学校
12.协恩中学
13.英华女学校
14.英华书院
15.圣士提反女子中学
16.张祝珊英文中学
17.观塘玛利诺书院
18.香港中光中学
19.英皇书院
20.圣保禄中学
21.筲箕湾官立中学
22.香港中国妇会中学
23.圣马可中学
24.嘉诺撒书院
25.嘉诺撒圣芳济各书院
26.圣士提反书院
27.玛利曼中学
Ⅲ 我儿子现在香港九月上小学、我想让他读圣士提反寄宿学校、会不会太小很辛苦
很多香港人的小孩都是在深圳住,然后在香港上学。在靠近深圳的香港新界北区有一些学校很多小孩都住在深圳,每天都能看到有人专门带队,带小孩去香港上学。 如果你不太了解建议可以找香港工联会在深圳的办事处代为查询,他们都很乐意协助的。 新华社还有这方面的报导 新华中国香港依依月贰0日电 题:奔波的“双城”童年——关注深港跨境学童问题 新华社记者 吕诺 每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在罗湖、落马洲、文锦渡、深圳湾等深港边境口岸,都会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肩背书包、身穿校服的孩子成群结队地过关。 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香港、居住在深圳,早晨过境到香港上学,晚上再返回深圳的家。他们当中,最大的十三四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这群过着双城童年生活的孩子,被称为“深港跨境学童”。 双城奔波 深圳市罗湖区的一个住宅小区里,住着一对小姐妹——昕昕和晴晴。每个上学的日子,她们都要穿过边境到香港的一所小学读书。姐姐已经五年级,妹妹三年级。从家到学校,每一趟都要两次经过边检和海关。来回要花至少三个小时。这样一天一个往返、多次上车下车的生活,姐妹俩已持续了好几年。 昕昕和晴晴的父母都是香港人,在深圳经营着一家餐厅,因为要照顾生意,昕昕和晴晴便过上了住在深圳、学在香港的双城生活。 记者在一个平常的早晨来到昕昕和晴晴的家进行追踪采访。 陆点半左右,昕昕和晴晴被妈妈从睡梦中唤醒。她们梳洗停当,匆匆吃完早餐,就背上书包到小区门口等候校车。漆点多姐妹俩已登上开往边境的校车,向妈妈挥手再见。 吧点左右,昕昕和晴晴在文锦渡下车准备出境。文锦渡海关落成于上世纪吧0年代,是深港边境中规模和流量都比较小的一个关口。相对于在罗湖、落马洲等较大关口出入境的同学,昕昕和晴晴已算幸运,因为她们可以少走点儿路、少排些队,少花费一些时间和体力。 早晨吧点依5分,昕昕和晴晴办完了从深圳离境的手续,登上由香港开来的校巴。至此,上学的路走完了一半。稍后,她们还要在香港入境。 “每天上学放学加起来,一共要上下吧次车……”晴晴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姐妹俩每人背着很重的书包,拿上拿下真的很辛苦。” 无奈的选择 像昕昕和晴晴这样的深港跨境学童,目前已经有八九千人,有预测称下个学年可能突破万人。 据记者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粤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港人短期或长期在广东工作或经商。工作的需要,以及相对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使不少香港夫妇把家安在了深圳;此外,跨境婚姻组成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许多跨境家庭也选择把家安在深圳,让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 “能不能不要让我们每天走来走去?”从幼儿园起就在深港两城奔波的昕昕,陆年来曾不只一次这样问妈妈。 “我们真的很无奈。”妈妈告诉记者,“我们在深圳开餐厅,要照顾生意就要在这里有一个家,而且这边的房子也比香港便宜。但孩子长大后总要回到香港,所以还是决定让她们在香港读书,这样以后也能更适应一些。” 记者了解到,由于跨境学童没有深圳户口,所以若想在深圳上学只能借读或到收费比较高的私立学校,而到香港则可顺理成章地免费入读公立学校;此外香港和内地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不同,使用的汉字繁简体也不同;再加上港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融入香港社会,所以尽管非常辛苦,港人父母还是选择让孩子奔波跨境读书。 昕昕和晴晴就读的公立风溪创新小学位于香港上水,距深港边境较近。这所学校里像昕昕和晴晴这样的跨境学童占到全部学生的三分之一,学校为此专门配有校车往来边境接送。 凤溪创新小学课程统筹主任石丽芬告诉记者,风溪和许多位于深港边境的学校一样,在上学放学时间及课程设置方面要做特殊安排,以充分照顾跨境学童的实际情况。比如,早晨第一节课9点半才开始,下午四点半放学。但尽管如此,跨境走读的孩子仍比家住香港的孩子疲惫。 除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波辛苦外,更让家长和学校揪心的是孩子们的安全。 “口岸一带的人员很复杂,孩子又小,我最担心的就是她们给坏人哄走了。”晴晴的妈妈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告诉孩子“直接过关,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说话”。 香港凤溪创新小学校监马绍良告诉记者:“学生每天往返口岸是很危险的,如果他们给不法之徒利用,比如说把违禁物品放在书包里就麻烦了。我们学校之所以自己营运巴士接送,就是出于安全和监管的考虑。” 更深一层的担心,则是孩子的归属感问题。昕昕和晴晴的妈妈告诉记者:由于每天辛苦地双城奔波,两个孩子几乎把大部分课外活动及同学交往时间都花在了路上,这样会不会让她们对深圳和香港都缺乏了解和归属感? 共解难题 住在深圳,学在香港,这样奔波的“双城”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如何让孩子们在上学路上少一些舟车劳顿和意外风险,多几分便捷和安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能不能让校车在两地直接往返,请边境人员上车检查而不用孩子们频繁上下车?能不能兴建或改建一些寄宿制学校,让孩子们不用每天跑来跑去?”接受采访时,凤溪创新小学校监马绍良连说了两个“能不能”。 据记者了解,目前深港边境口岸有些开辟了“深港走读儿童”专门通道和候检区域,香港已有四贰个班次的校车可以跨境接送学童,依0个班次的校车可在香港“免落地过关检查”。新开通的深圳湾关口则已实行“一地两检”。 另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新界)梁兆强介绍,香港正在与深圳及广东省政府研究跨境学童的相关解决方案,如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增加跨境校车班次,为部分学童提供交通补贴,以及对跨境学童提供学习辅导等。香港和深圳两地也正在商谈合作让港人子女在深圳完成小学课程,然后参加香港中学派位,以免低年级学童每天在深港两地奔波等。 “整体而言,跨境学童每天花数小时往来深港两地,对其学习及成长会有一定的影响。”梁兆强说,“特区政府一直提倡就近入学。我们现在有个考虑,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留在深圳,读港人的学校或港人班,然后让他们参加香港的中学派位,到香港读中学。我们已经在试行,预计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可以在贰0依0年选择在香港的中学上课。” 梁兆强说:“在这方面深圳市政府很支持,也研究了在私立学校开办港人子弟班的可能,但可能到最后落实还需要一点时间。
Ⅳ 香港有哪些寄宿学校
我也是在香港上学的,现在在读小学,
好的寄宿学校有:圣士提反书院,全香港最大的一间中学,全港中学排名排15(是很厉害的啦)
另外,不知道你是不是住在深圳,如果是,不妨考虑考虑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只是在上水,跨境上学比较方便,这间学校全港中学排名第10哦!!
如果你觉得我回答的还不错的话,给点悬赏分吧,看在我给你的意见和打那么多字的份上^^
Ⅳ 想去香港赤柱圣士提反书院读书
哪年级?要是现努力,该可应付!香港赤柱圣士提反书院是好的学校,学习气氛自由,教师用心,只是今年邝、黄两位老师退休,但其他一样好!
圣士提反书院(St. Stephen's College)是一所香港的基督教直资男女中学,位於香港岛南区赤柱东头湾道22号,占地面积约150,000平方米,为香港面积最大的一所中学,亦是香港少数寄宿学校之一,多座校舍被列为历史建筑。学校於1903年创校,当时只有5名宿生和1名走读生就读;2011至2012年度,学校有多达1200名学生就读。现任校长为杨清女士。现届学生会为ECHO(主席:4Y 卓佩姗)。圣士提反书院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言,除中国语文科、中国历史科、中国语文及文化科、普通话科、视觉艺术科及体育科外,其馀所有科目均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Ⅵ 香港有没有寄宿学校
我知道的只有
1.拔萃男书院
2.圣士提反书院
3.三育中学
4.培侨中学
5.赤柱圣士提反书院
好像以上中学都是英语教学的
Ⅶ 圣士提反书院的交通
港岛巴士 6 中环(交易广场) ↔ 赤柱监狱 晚间开出班次会绕经舂磡角及马坑 6X 中环(交易广场) ↔ 赤柱监狱 14 嘉亨湾 ↔ 赤柱炮台(闸口) 部份时段途经赤柱监狱 63 北角码头 ↔ 赤柱监狱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停止服务 73 数码港/华富(北) ↔ 赤柱监狱 260 中环(交易广场) ↔ 赤柱监狱 314 小西湾(蓝湾半岛) ↺ 赤柱(海滩/市场/监狱) 只限星期日及公众假期服务 港岛巴士路线 编号 终点站和途经主要地区 备注 6 中环(交易广场)、金钟、湾仔、肇辉台、岭南小学/岭南中学、黄泥涌峡/黄泥涌水塘公园、浅水湾、舂坎角〔晚间开出班次会绕经〕、马坑〔晚间开出班次会绕经〕、赤柱广场〔晚间开出班次会绕经〕、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赤柱监狱 晚间开出班次会绕经舂磡角及马坑 6X 中环(交易广场)、金钟、湾仔、香港仔隧道、深水湾、浅水湾、舂坎角、马坑、赤柱广场、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赤柱监狱 14 嘉亨湾、西湾河、筲箕湾、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兴民邨/山翠苑、大潭笃水塘、大潭郊野公园/大潭童军中心、红山半岛/龟背湾、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指定班次〕、赤柱监狱〔指定班次〕、赤柱炮台(闸口) 部份时段途经赤柱监狱 63 北角码头、北角、铜锣湾、大坑、渣甸山、黄泥涌峡/黄泥涌水塘公园、浅水湾、舂坎角、马坑、赤柱广场、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赤柱监狱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停止服务 73 数码港、华富(北)/华富邨、田湾、香港仔、黄竹坑、深水湾、浅水湾、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赤柱监狱 260 中环(交易广场)、金钟、湾仔、香港仔隧道、深水湾、浅水湾、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赤柱监狱 314 小西湾(蓝湾半岛)、富景花园、富怡花园、小西湾邨/富欣花园/晓翠苑、乐轩台、渔湾邨、环翠邨/青年广场、兴华邨、东区医院、兴民邨/山翠苑、大潭笃水塘、大潭郊野公园/大潭童军中心、红山半岛/龟背湾、赤柱正滩、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赤柱监狱〔循环线〕 只限星期日及公众假期服务 过海隧道巴士 973 尖沙咀东(么地道) ↔ 赤柱市场 过海隧道巴士路线 编号 终点站和途经主要地区 备注 973 尖沙咀东(么地道)、尖沙咀、佐敦、西区海底隧道、西营盘、薄扶林、田湾、香港仔、黄竹坑、深水湾、浅水湾、舂坎角、马坑、赤柱广场、赤柱市集、圣士提反书院、赤柱监狱 港岛专线小巴 40 赤柱监狱/赤柱正滩 ↔ 铜锣湾(登龙街) 24小时服务 52 香港仔(渔晖道)/香港仔(石排湾) ↔ 赤柱监狱
Ⅷ 求推介:香港有哪些比较好的寄宿小学
香港的寄宿小学名单
香港哈罗国际学校
香港拔萃男书院
保良局颜宝铃书院
圣士提反书院
汇基书院(东九龙)
培侨中学
香港航海学校
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
明爱马鞍山中学
香港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
香港住宿学校学校地址:新界元朗坳头友善街。特别提示 : 递交表格—面试—办理申请入宿—体检—把体检表交到宿舍(逾期不受)—入宿安排及缴费事宜。
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
香港住宿学校学校地址:香港麦当劳道33号。
香港明爱马鞍山中学
香港住宿学校学校地址:新界沙田马鞍山锦英路2号特别提示:填申请表格交给舍监—参观宿舍和面试(按申请人的需要和动机、家庭状况、居住环境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进行甄选)—体检,且全年接受本校学生申请入住。
香港圣士提反书院
香港住宿学校学校地址:香港赤柱东头湾道22号特别提示:新年度住宿申请表于每年1月发出,申请者可于学校网页下载或向本校校务处索取。并须于截止申请日期(一般为5月中旬)前递交。如申请者数目超出宿位数目,则居住较远之申请者将获优先考虑。
圣士提反书院附属小学成立于1938年,经历大半个世纪,校内名人辈出,是港岛区热门老牌名校之一。在校担任逾30年的卫燕华校长,眼看现今港孩泛滥,问题多多,故她们仍坚持举行全港唯一的「CEO 训练营」──所有六年级生都要寄宿一年,希望从中培训出未来社会的CEO。卫校长更直言:「小一学生超越老师是应该的!」
学校也要与时并进
以前读书只靠死背烂背,几蠢的学生只要勤力都考到八十分;现在通识、艺术、运动要科科精,少一样都随时被人睇低一线,而圣士提反书院附属小学(简称圣士提反小学)的校长卫燕华女士,正是亲眼看着昔日的学生,将下一代子女送回母校读书。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寄宿学校并非从小一开始寄宿,而是从12岁(6年级)开始可以寄宿。
Ⅸ 圣士提反书院的非考试科目
通识教育 体育 音乐
注:只可选修一科选修科目
· 中六/中七
o 每级设三个班别(A、B、M),每班约30人。
o A班为文科班、B班为理科班(生物组),M班则为理科班(数学组)。
必修科
中国语文及文化 英语运用 化学(高级程度) 生物(高级程度) 物理(高级程度)
选修科
经济(高级程度) 物理(高级补充程度) 纯粹数学(高级程度) 地理(高级程度) 数学及统计学(高级补充程度) 历史(高级程度) 中国历史(高级程度)
非考试科目
体育 音乐
Ⅹ 圣士提反书院的校园
圣士提反书院校园占地甚广,拥有多座不同的校舍及设施。主要建筑物有: 学校大楼(School House)
东翼 分为东翼(East Wing)(代号:EW)与西翼(West Wing)(代号:WW),同建于1929年,是校舍最先建成的大楼之一,以装饰艺术风格建造。 东翼一楼为男生宿舍,二楼为教职员宿舍,地下设两间课室、音乐室(Music Room)及职业支援中心(Careers Office)。 东翼与西翼连接处设有九十周年校庆王泽森图书馆(The Ninetieth Anniversary Dr. Wilson Wang Tse-sam Library)及钟普洋科技辅助学习中心(Chung Po Yang Technology-aided Learning Centre)。 西翼一楼为女生宿舍,地下设课室、教员室二(Staff Room 2)、教员室三(Staff Room 3)、教员室四(Staff Room 4)、小书斋及印刷室(Printing Room)。 学校大楼已在2011年12月17日被列为法定古迹。 马田宿舍(Martin Hostel)(前身:宿舍 Hostel)(代号:MH) 建于1929年。马田宿舍楼高三层,地下为教职员宿舍、走读生饭堂(Day Student's Dining Hall)及洗衣房,一楼为男生宿舍,二楼为教职员宿舍,混合了欧洲不同的建筑特色。马田宿舍外设有一个篮球场(Basketball Court)及一个网球/排球场(Tennis/Volleyball Court)。 马田宿舍已在2010年4月16日被列为二级历史建筑。 一至五号屋(Bungalow No. 1-5) 同建于1931年,一号屋为前任校长的居所,二号屋为校长居所,三号屋被改建为文物馆(Heritage Gallery),四号屋被改建为文物学习室(Heritage Learning Annex),五号为牧师居所。 一至五号屋已在2010年4月16日全被列为二级历史建筑。 旧实验室/第八座(Old Laboratory/ Block Eight) 建于1931年,现为教职员宿舍。 旧实验室已在2010年4月16日被列为二级历史建筑。 小教堂(Chapel)与副堂(Chapel Annex) 建于1950年,用来纪念在日占时期在圣士提反书院(时为赤柱拘留营的一部分)逝世的人。小教堂有碑纪念在香港保卫战和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中遇难的士兵。 小教堂已在2010年1月22日被列为三级历史建筑。 北屋(North House) 建于1952年,于2005年重新装修。北屋楼高两层,地下为女生宿舍及教职员宿舍,一楼为女生宿舍。北屋外设有一个篮球场(Basketball Court)及三个网球场(Tennis Court)。 伍华堂(Ng Wah Hall)(代号:NWH) 建于1970年。伍华堂楼高两层,地下有五至七号琴室(Piano Rooms 5-7)、一间运动用品仓(PE Store Room)、一间健身室(Gymnastics Room)和一间音乐协会室(Music Society Room),一楼为礼堂。 伍华堂已在2010年1月22日被列为三级历史建筑。 一至四号琴室(Piano Rooms 1-4) 位于伍华堂旁,于2010年翻新。 教学楼(Classroom Block)(代号:CR) 建于1964年,楼高三层,共有二十三间课室及一间设计与科技工场(Design & Technology Workshop)。 教学楼已在2010年1月22日被列为三级历史建筑。 邓肇坚运动场(Tang Shiu Kin Sports Field)(代号:F) 俗称大球场(Big Field),建于1920年代,为防疟疾感染,填平大片沼泽而建成,于2010年重铺草地。日占期间,运动场被转作菜田,为战俘提供食物。1975年获邓肇坚爵士资助重新铺草并改名为邓肇坚运动场。邓肇坚运动场设有一组长三百五十米(350 m)的六线跑步径(Running Track)、一个标准足球场(Standard Football Field)(可分成两个小型足球场)、一个射箭场(Archery Range)及一个铅球场(Shot Put Field)。 科艺楼(Special Room Block)(代号:SR) 建于1980年,由包兆龙楼(Pao Siu Long Building)、李嘉诚楼(Li Ka Shing Building)及何添楼(Ho Tim Building)组成。科艺楼楼高三层,地下为两间综合科学实验室(Integrated Science Laboratory)、两间物理实验室(Physics Laboratory)、一间视觉艺术室(Visual Arts Room)、一间陶瓷室(Ceramics Room)、电脑室二(Computer Room 2)及一间视听影院(Audio-visual Theatre (AV Theatre)),一楼为两间生物实验室(Biology Laboratory)、两间家政室(Home Economics Room)、电脑室一(Computer Room 1)、一间地理室(Geography Room)、一间多媒体学习室(Multimedia Learning Centre (MMLC))及一间服务器室(Server Room),二楼为两间化学实验室(Chemistry Laboratory)及天台。科艺楼地下对开之空地设有钟楼(Bell Tower)。 设计者何弢博士因此建筑而获1982香港建筑师学会周年年奖优异奖。 邓肇坚堂(Tang Shiu Kin Hall)(代号:TH)
邓肇坚堂 与科艺楼同建于1980年,于2002年加设空气调节系统。地下为礼堂入口,一楼设有控制室(Control Room)。为学校之室内体育馆及举行早会和毕业礼的礼堂。礼堂旁设有半个篮球场(Basketball Court)。 叶敬平楼(Luke Yip Building)(前身:行政楼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建于1984年,地下设有教员室一(Staff Room 1),一楼设有校务处(General Office)、校长室(Principal's Office)、三个副校长室(Deputy Principal's Office)及医疗室(Medical Room)。 王泽森水运中心(The Wilson Wang Water Sports Centre) 建于1980年代,建有一个室外六线五十米游泳池(五十米乘十四米)、能容纳近千人的看台、男更衣室(Boys' Changing Room)、女更衣室(Girls' Changing Room)、控制室(Control Room)及泵房(Pumping Room)。更衣室于2011年翻新,并同时在看台无上盖部分加上帆布遮挡太阳。 梁球锯学生中心(Leung Kau Kui Student Centre)(代号:SC) 建于1988年。学生中心楼高四层,地下为簿房,一楼设有学长室(Prefect Room)、学生会室(Students' Association Room (SA Room))及校园电视台(Campus Channel TV)室,二楼为旧生会室(Alumni Room)、家长教师会室(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Room (PTA Room))、社工室(Social Worker's Room)、中文学会室及摄影学会(Photography Club)室,三楼设有三间课室。 柯俊文楼(Alex Y. D. Au Building) 大楼楼高两层。地下为小食部,一楼为宿生饭堂(Boarder's Dining Hall)及教职员饭堂(Staff Dining Hall)。 百周年纪念大楼(Centenary Building)(代号:CB) 为庆祝学校成立一百周年兴建。大楼建于2006年,于2009年至2010年间加建一层。大楼楼高四层,地下设有两间课室、一间电脑辅助学习室(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Room (CAL Room))、一间电脑辅助学习预备室(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Preperation Room (CAL Prep Room))、一间语言室(Language Room)及一间学生活动室(Student Activity Centre),一楼设有五间课室、一间多用途室(Multi-purpose Room)及一间会议室(Conference Room),二楼为七间课室,地下低层为有盖操场,有数张乒乓球桌及数部足球机,绿化天台设有太阳能电池板,为大楼部分照明设施供电。百周年纪念大楼设有百周年纪念花园(Centenary Garden),设有几个喷水池及校徽形状的纪念塔。 (College House)(仍没有正式中文名称) 建于2010年及2011年间,于2011年11月启用。大楼楼高四层,左右两边分别为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连接处为升降机大堂及职员宿舍。 每个房间均有代号以方便学生。 《失业生》(1982年) 《仙乐飘飘》(1995年) 《天作之盒》(2004年) 《地狱十八层》(2006年) 《岁月神偷》(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