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读后感10篇
《淘气包马小跳》读后感
在寒假中我在无意中看了《淘气包马小跳》,书中写着:马小跳出生就会跳,在马小跳出生100天,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就为马小跳办酒席,谁知马小跳一怒之下竟然“咚”的一声,跳起了2米多高,在场的人看见了都很吃惊……因此,我真是对杨红樱阿姨的想象力佩服的五体投地,表面上马小跳调皮捣蛋、惹事生非、且不太遵守纪律,是被老师同学们视为永恒不变的“后进生”。但他非常热爱生活、诚实善良、充满爱心。他建立了“宠物集中营”;照顾被遗弃或生病的小动物;放暑假在奶奶家住时,会组织大家一起到山里为“维护环境、保护动物”做义务宣传……,
马小跳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就像书里所写的那样:“跟着马小跳,不跳也会笑”,在马小跳周围,有开明的爸爸,有讲义气的张达,还有永远也长不大的丁克舅舅,他的生活因此丰富多彩,马小跳是真正理直气壮地做孩子。在回到书中,要说马小跳的丑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可是每次马小跳犯了错误,马天笑先生都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玩是孩子的 天性。
俗话说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终于有一天马小跳有了对头,那就是路曼曼,路曼曼每天都拿着一本小本子记马小跳在学校的所作所为,真是令马小跳头痛。马小跳早就已经把路曼曼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想尽办法要戏弄路曼曼,路曼曼叫他向东,马小跳偏偏往西,路曼曼叫他往西,马小跳又偏偏向东了,把路曼曼的脸都气歪了。在马小跳的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就是夏林果,夏林果瘦瘦的,长长的头发,尤其是跳起芭蕾舞来,简直就像一个仙女。而且夏林果的背永远是直的,眼睛永远是向前方的,头发永远是整齐的,她充满着自信,就像一个骄傲的小公主。在马小跳的班上有最漂亮的女孩夏林果,最聪明的女孩路曼曼,当然也有最笨的女孩字琪儿!安琪儿是安琪儿的妈妈在40岁的时候生的,因为安琪儿的爸爸妈妈听说年老的人生的子女不是缺手缺脚,就是脑袋有问题,所以安琪儿的爸爸妈妈宁愿安琪儿笨也不要安琪儿缺手缺脚,于是每天都说:“我宁愿生个笨女孩出来的。”没想到真的生安琪儿,安琪儿离马小跳的家很近,所以和马小跳特别好,马小跳却因为安琪儿长的丑不和安琪儿玩……
还有篇的名字叫《猪和狼的大辩论》。猪和狼对人类的贡献到底哪个大呢?从表面上来看,一般的人都会说猪对人类的贡献大,而马小跳却说狼对人类的贡献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猪方代表丁文涛在班上号称“成语大王”,成绩非常好。他认为,猪的全身都是宝,猪的肉可以吃,猪的皮可以做皮鞋、皮带、皮包、皮箱,猪的样子很可子,胖胖的脸,大大的耳,圆圆的鼻,眯眯的眼。狼方代表马小跳却认为,狼是野生动物,是受国家保护的动物,因为狼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吃对大自然有害的动物,比如老鼠、野兔,起到生态平衡的作用。丁文涛说:“猪的全身都是宝,狼的身上没有宝。”而马小跳却说:“狼的尾巴就是宝,毛笔中的精品狼毫就是狼的尾巴做的。”最后,狼方辩论取得了胜利,马小跳赢了,而丁文涛却垂头丧气。读了这篇文章,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还懂得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由于丁文涛目中无人,以为这一次的比赛自己一定能赢,轻视了对方,所以造成了失败。第二个道理是,马小跳非常重视这次比赛,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所以取得了胜利。我们要学习马小跳那种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的精神在《淘气包马小跳》中还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真是被那句应验了,跟着马小跳,不跳也会笑。
——跟着还有《笨女孩安琪儿》。安妈40多岁才生下安琪儿,安妈和安爸听许多人说年纪大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不是四肢不全就是智商不高,安妈和安爸宁愿要一个智商不高的笨孩子也不想要四肢不全的孩子,终于,安妈生下了一个女孩,取了一个小天使的名字——安琪儿,安琪儿不聪明,三岁还不会说话,等到她上小学时,还有时说话显得特别幼稚:有一天,学校组织全校去植树,三年级安琪儿和马小跳一组,安琪儿问马小跳:你为什么长得这么高,是不明你妈妈天天给你浇水,你也给我浇一下吧,搞得马小跳哭笑不得。但是,安琪儿,你说她笨,其实也不笨,马小跳出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她全部都能答得出来,这让所有班上成绩优秀的孩子目瞪口呆,可见她只是思维方式与大家不同,她有她独特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充满了童趣和天真。在她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洁的,天真可爱象一张白纸一样的小女孩。安琪儿还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当韩力哥哥伤心时,她会诚心诚意地安慰他。读了这本书,我有点喜欢安琪儿了,虽然她不最优秀的,但她是很可爱的,我们不能歧视安琪儿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每一个儿童都是一样的,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太长了 你减一些
『贰』 (C78)(同人志)[eto]_「立华奏(制服ver」「えと」の漫画_(Angel_Beats!).zip
c78[eto] 「立华奏(制服ver」「えと」の漫画 (Angel Beats!).zip种子文件已附~
『叁』 诗博闪亮的星星本子单价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肆』 诗经 里的 大雅,小雅分别是什么
《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4)本子库小雅制服扩展阅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按地区划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豳[18]风”、“陈风”和“曹风”,共160篇,又被称为“十五国风”。
《国风》被普遍视为《诗经》中的文学精华部分,后人将其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从风格上讲,《国风》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讲,《国风》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除少数是个别贵族外,大多是民间歌手。
『伍』 四书五经是那些有什么特点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一系列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四书
主条目: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
主条目: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主条目: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 “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主条目: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主条目:孟子 (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主条目: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 “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诗经》
主条目: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网络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尚书》
主条目: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
主条目: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 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周易》
主条目: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 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 “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春秋》
主条目:春秋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四书五经另一篇详细介绍: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 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 “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 “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 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陆』 《诗》三百为什么是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或《诗三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风吹初年(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没有歌词和乐章、只存篇名的“笙诗”。《庄子·天运》始以《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成为官定的五经之一。于是,《诗》遂称《诗经》。始见于《史记·儒林列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分为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邠十五国风,160篇,是各地民间的曲调。“雅”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周王畿所在地的曲调。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用于宗庙祭祀配合舞蹈的曲调。
《诗经》各篇的作者依诗中所提,《小雅·节南山》为家父所作,《巷伯》为寺人孟子所作,《大雅·嵩高》、《蒸民》为尹吉甫所作,《左传·闵公二年》所载《鲁颂·閟宫》为奚所作,《鄘风·载驰》为许穆夫人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载《小雅·常棣》为召穆公所作,《吕氏春秋·古乐》所载《大雅·文王》为周公所作。此外,《诗经》大多数诗篇的作者都无法查考。
《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国风》中的《桧风》、《邠风》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小雅》中多数诗篇是西周后期东周初期的作品。《鲁颂》、《商颂》和《国风》其他作品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最早的诗当以《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和《文王》为代表,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或西周之前。最晚的诗应该是《陈风·株林》,事关陈灵公,《左传·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有记载。
《诗经》产生的地域十分辽阔。就十五国风而言,遍布黄河中下游流域及江汉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可见《诗经》是众多不同身份的作者在广大地域上所创作并历经漫长时间所形成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诗经》的成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认为是孔子删定的。从唐代孔颖达、宋朝朱熹到清代的一些学者都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可信。一般认为《诗经》上下五百年间诗篇的整理成集,是经过多人多次完成的。
《诗经》在春秋时代部分诗篇已经广为流传了,特别是外交场合,往往引诗言志,“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成为高雅的交际交流的语言工具。春秋末期的孔子十分重视《诗》学,他教训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教训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战国时代,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尊《诗》为经典,常常引诗作为立论的依据。秦火焚书坑儒,《诗经》通过学者口头传授得以流传下来。汉代有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毛(毛亨、毛苌)四家传诗。东汉末,经学家郑玄作《毛诗传笺》使毛诗兴盛,其余三家诗渐亡,毛诗独传于世。今有毛苌所传毛亨著《诗诂训传》30卷,魏晋后与郑玄笺注(通称《郑笺》)20卷并行于世。唐孔颖达《毛诗正义》40卷,即依毛传郑笺所作。
《诗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末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情抒发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诗》三百篇皆缘情而发,形成朴素、自然反映现实的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赋、比、兴。所谓“赋”,就是铺叙直言,采用直接叙述描写的手法。“比”就是以具体形象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喻。“兴”就是起兴,借助其它事物来作诗歌的发端,用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也成了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诗经》无论体裁、表现手法、语言还是内容方面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采薇图《左传》
曹刿论战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事见《左传·庄公十年》,记的是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前684)齐鲁长勺之战。齐国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形势危急。曹刿看到有权位的“肉食者”没有智慧,很难应付局面,主动询问鲁庄公准备的应战条件,认为,战前准备,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察狱以情”才“可以一战”。曹刿亲自参战,辅佐鲁庄公待“齐人三鼓”之后,一鼓作气打败齐国的进攻,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司马迁称之为《左氏春秋》。这部书与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被后人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一部与孔子所作《春秋》相配合而又自成体系的史书。采用“春秋十二公”的世次作为记事线索,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间的史实,比《春秋》多13年,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书中广泛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列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活动。内容比《春秋》丰富,篇幅是《春秋》的10倍。无论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也远非《公羊》、《谷梁》二传可比。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明确记载是左丘明。唐代以后许多学者提出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当今学者一般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智伯灭亡之后,作者无法考定。
《左传》的思想内容丰富,它忠于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民本思潮,评人论事也体现出进步的观点。鞭挞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表彰了一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左传》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主要表现为故事性很强,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性格鲜明。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大小战争400多次,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五大战役写得最为出色。作者不惜笔墨介绍战争的背景、战争胜负的因素、民心向背、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胜败的分析。在谋篇布局方面,详写战争前后,略写战斗场面,齐鲁长勺之战,用222字,只用8个字“战于长勺”、“齐师败绩”就完整地叙述了战争全过程。在语言方面善于使用辞令,正如刘知几所说:《左传》“文典而美”,“言简而要”,“事详而博”,开创历史散文的优良传统。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史料汇编的,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整理编订成33篇,共497章,以其“游士所辅用之国,为了策谋”因取名为《战国策》。《战国策》记事上起智伯之亡,下迄战国末年,所载240年左右的史事,是继《国语》之后中国古代第二部国别史书。今天所见到的《战国策》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姚宏、鲍彪、元代吴师道等人汇注的《战国策》,其中附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策》。资料丰富,可以订正司马迁《史记》和刘向《战国策》的有关史事。
《战国策》思想不讲春秋礼法信义,重权谋谲诈,“趋士”、“贵士”,突出“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观,也反映部分谋臣策士为国家安危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思想言行,突破了西周、春秋以来的某些传统观念,具有不同流俗的新思想特征。
《战国策》文风犀利直言不讳,畅所欲言,不用修饰隐讳之辞。以苏秦为例,开始游说秦国连横失败,“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游说赵国合纵成功,“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苏秦曰:“嗟呼!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的语言多用排比、比喻,生动而有气势,其寓言的运用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陈轸游说昭阳“战无不胜而不知止”,用“画蛇添足”的寓言使“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江乙用“狐假虎威”的寓言游说楚宣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游说赵惠王,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庄辛以蜻蛉、黄雀捕蝉说楚襄王。这些寓言都合情入理,极具说服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论语》
自宋朝以来,中国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记录。属语录体散文著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一书杂出众手,由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成集。流传到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3种不同的本子,只有《鲁论语》后经安昌侯张禹传出而行于世,流传至今。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语录体散文的范本。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人。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3岁丧父,不到17岁母亲去世,残酷的现实使孔子自幼学会了生存的本事,同时虚心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养。他聪颖好学,依靠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孔子做过“儒”(从巫史中分化出来的职业,任务是在贵族人家举办婚丧祭祀等活动时担任“相礼”),也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理牛羊畜牧)。孔子无常师,古代自学成才第一人。是一个网络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首创私人办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收徒讲学直到终老。据说孔子有弟子3000人,贤人72。孔子办学的成就,使他赢得了社会声誉,引起鲁国贵族和政府的重视,51岁时出任鲁国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宰,不久又出任大司寇(掌管刑狱)并“行摄相事”(代理宰相),很有政绩。由于当时鲁国政权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3家贵族把持,孔子与他们在政治上时常发生冲突,55岁时愤然辞官去职,带着几十名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希望得到“明君”的任用。奔波之旅吃了不少苦头,在匡地被围困5天,在郑国与弟子走散,在陈国断粮7日,“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的希望落空了。68岁时他回到鲁国,除了继续讲学育人而外,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直到73岁辞世。
雪夜访普图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剧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两千年前司马迁最先为孔子树碑立传,在《史记》中写了《孔子世家》。破例把孔子列为“世家”,盛赞孔子的伟大人格与历史贡献:“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同时司马迁还写了《仲尼弟子列传》,使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名垂史册。
孔子所创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在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系中有“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不同的“爱人”内容。又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爱人”原则。“爱人”首先“自爱”,这是“仁”的主要内涵。“仁者,人也。”人应当通过“修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君子”。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过勿惮改”,“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固穷”,“君子务本”,“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成人之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见利思义”,“朝闻道,夕死可矣”,“杀身以成仁”。如此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修养,每个人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有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是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社会就和谐了,人间就充满了爱。“仁”用于政治,就是“德政”主张。孔子主张文德教化,用和平手段使人服从,反对暴力。
孔子的思想极富理性思辨和人文精神,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20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会议主题是“面向21世纪”。197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以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堪称“师表”,语言诙谐富于生活气息,多用比喻而有哲理性,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言简意深,引起人们无尽的思索,遂成格言警句流传后世。
『柒』 小巧买两本练习本和7支水笔共用去24.5元,小雅买同样的练习本和4支水笔共用去17元每本本子水笔各多少元
水笔2.5元,练习本3.5元
过程:设笔记本为X元,水笔为Y元。
2x+7y=24.5---①
2x+4y=17_____②
①-②,得
3y=7.5
∴y=2.5
把y=2.5带入②,得
2x+4*2.5=17
2x+10=17
2x=7
x=3.5
∴ x=3.5
y=2.5 是方程组的解
答:水笔2.5元,练习本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