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校服问题
这样是可以的,并不复杂。只不过最主要的是校服的舒适度,学生穿着不舒服等于零,我觉得应该去问问学生的意见,不过问的时候不要开会式的讨论,要深入学生人群里。每个人都喜欢被重视的感觉,校长看到也会认为你很用心,一举两得嘛~
Ⅱ 关于校服问题
其实都差不多,不论北京还是南京,都大同小异,学校要求你怎样就得怎样,即使你有天大的不乐意也得穿啊,花钱不说,不管好看难看这是规定,也不知道这是谁定的,唉,没办法哦
Ⅲ 我的校服问题
蛮好看的小姐姐,,衣服也好评
Ⅳ 校服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统一或者是标识自己是某个学校的吧……
Ⅳ 关于校服的研究性学习
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出来的数据说明问题。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性学习一般是需要数据来支持的。
Ⅵ 关于校服的研究性学习的感想心得
"中学生校服的研究与设计"调查报告
课题产生背景:现如今学生对校服都有些不满,提出种种理由.也只有在学校的严格要求之下才会形式化地穿一穿,所以导致了在升旗仪式或其他重要场合学生服装不统一的问题,也给学校的管理增添了一点困难.学生对校服的颇有微词主要是认为现在的校服穿上去并不好看,比如在颜色,式样,材质,功能上都有不满.
研究目的:希望能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校服的模式,并能把它(们)趋于合理化,有可行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可把他们的意见归为几类,尽量归纳出所 人都能接受的服装样式,让学生自觉地在校内穿校服,有利于改善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管理.
研究过程: 1)在组内讨论制定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把学生对现在的校服的看法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把讨论所归结出的问题汇总起来再作删选,最后制定出一份关于学生家长对校服意见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所得数据如下)
Ⅶ 主题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些目标是一个整体,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说第一学期要形成提出问题能力,第二学期要形成制定计划能力。
Ⅷ 探究课学习目标
[案例]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写景抒情文章。主要描写了三亚落日美妙绝伦的景象,辅以大海、沙滩、椰子树、白鸥等背景的衬托,彰显其“美妙绝伦”。总—分—总的结构范式经营了本文质朴、整齐的“诗意”。以下教例展示了学生在教师诱导下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学习活动中理解语文,丰富语言,培养能力;充分展示智慧潜能,凸现了个性,培育了创造力。一、研读自悟。1、看图进入情境。师:三亚是一座海滨城市,它地处热带,所以有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看,这是一张三亚的图片(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们觉得三亚怎么样?生:美。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师:三亚哪美?怎么美?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词或句子。 师:好,咱们来交流。交流方法:先读一读找到的词或句子,再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讲出理由更好。生:“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我觉得海水真是太蓝了,就像一缸染料。师: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生:我觉得“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这句话很美。我仿佛看到了椰子树笔直的树干,碧玉般的树冠。这句话写出了椰子树形态和颜色的特点。生:我认为“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这句话很美。这句话不仅写出了细沙形态和颜色的特点,而且间接写出了当时太阳光还很强烈,太阳还没有开始滑落。嗯……我读读这句话,你们听听,看我读的有没有美的感觉,然后给我提提建议。3、画一画,评议。师:你们愿意把这幅热带风情图画下来吗?(学生画画)生:请大家给我的这幅画提提意见?生:你抓住了三亚景物颜色的特点,只是海鸥可以再画低些,最好是翅尖蘸到海水。生:椰子树的树干再画细些,这样才能显得挺拔俊秀。二、质疑探究。1、引导学生质疑。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太阳滑落的过程。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师:学习中你有疑惑吗?生:我不理解为什么能把太阳比作“顽皮的孩童”?生:太阳又为什么能比作“大红灯笼”?生:太阳和“跳水员”又有什么相似之处?生:刚才三个问题我都有点懂,但我不懂为什么同一个太阳能比作三样不同的东西?2、探讨解疑方法。师:这些问题老师都会,要老师把答案告诉你们吗?那怎么办?生:我们自己联系上下文再动动脑筋。生:我们找要好的同学商量商量。师:好,就听你们的。三、合作感悟。1.把太阳比作“顽皮的孩童”。生:孩童玩了一天身上很脏,回家之前要拍拍身上的灰尘,而此时的太阳也正“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它们很相似。 生:我还有补充。此时的太阳是“红扑扑”的,而玩了一天的孩童脸也胀得通红,所以能这么比。2.太阳又为什么能比作“大红灯笼”生:慢慢滑落的太阳“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是因为灯笼外面都有一个罩子,光芒也不是很强。生:灯笼是人提着的,晚上一般只见灯笼不见人,就像太阳一样悬着,有时没拿稳还会上下抖动,和太阳在海面上跳动有些相似。3.太阳和“跳水员”又有什么相似之处生:刚才几位同学的解释很合理,可是我不懂太阳滑落应该是个连续的过程,为什么会停住,又会“蹦跳”?师:这涉及到一定的科学常识。生:我知道因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阳光透过水汽就发生了折射,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师:你的知识很丰富,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阳的顽皮。生:我理解为什么把太阳比作跳水员,因为三亚三面都是海就像是一个跳水池。生:我来补充,中国跳水员的技术是很高超的,特别是他们的压水花技术独霸天下,他们跳水时姿势是很优美的,入水时水花很小甚至没有水花。而太阳入水时也是“消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他们很相似。生:我还有补充,跳水员起跳时先要在跳板上做一个弹跳,这和太阳的“蹦跳”很相似。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4.小结。生:我明白了。太阳滑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同时候的太阳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能比作这三样不同的东西。师:(点击课件)是的,这就是三亚的落日!请同学们在刚才的画纸上把太阳滑落的景象画下来,如果有什么话要说,也可以写在旁边。生:我画的是像孩童时的太阳,我想说“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生:我喜欢像跳水员时的太阳,我认为“夕阳滑落的景象”真是“美妙绝伦”!生:我在泰山见过日出,我真想到三亚亲眼见一见日落的奇伟景象。[评析] 探究式阅读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使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索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悟性;显现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认识主要要达成以下教学目标:一、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一)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在教师出示了三亚的图片后问学生觉得三亚怎么样。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面对三亚独特的热带风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二)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意识也就增强了。如教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太阳滑落的过程。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在对文本进行了朗读、感悟之后,学生提出了“我不理解为什么能把太阳比作顽皮的孩童?”“太阳又为什么能比作大红灯笼?”“太阳和跳水员又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同一个太阳能比作三样不同的东西?”这一系列问题。此时教师并不是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说“我们自己联系上下文再动动脑筋。”“找要好的同学商量商量。”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三)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教师要做点燃火把的火种,要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长此以往,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三亚美景后,由大家给展示的画提提意见。同学们不是一味的进行表扬,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这副画进行了恰当的点评,指出了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如:“你抓住了三亚景物颜色的特点,只是海鸥可以再画低些,最好是翅尖蘸到海水。”“椰子树的树干再画细些,这样才能显得挺拔俊秀。”等。二、教会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在让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提示学生:“学习中你遇到疑惑了吗?”学生一下子就提出好多问题。由一个学生的提问带动全体学生质疑。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让其他孩子知道该如何提问,该提怎么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质疑之后,教师又说:“这些问题老师都会,要老师把答案告诉你们吗?那怎么办?”孩子们说:“我们自己联系上下文再动动脑筋。”“我们找要好的同学商量商量。”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合作讨论,学会在提出问题之后如何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指导学生学会“提要”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教师并没有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也没有要求学生对所有问题都寻找出答案,而是选择了其中重要的关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样,学生能够懂得对提出的问题要有所取舍,选其精华剔除糟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质疑”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有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补充。如在问学生“太阳和跳水员又有什么相似之处”时有好几位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一次比一次精彩,而学生的理解也在这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一层层地深入。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也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文中把太阳分别比作三种不同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理解上的难点,他们没有亲眼所见三亚落日的美景,又怎么能体会到这三个比喻的准确呢?由于这三样东西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从而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作者能做出这样的比喻。三、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可以说,任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哪怕是通过模仿前人而获取的)都必须历经前人的创新之路。而且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富有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更为新颖、更为生疏的实践问题,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因此,训练自主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是促进学生创新的加速点。首先要指导迁移方法,如指导“抽象法”,使知识在“概括化”中迁移;指导“例证法”,使知识在“具体化”中迁移;指导“分析法”,使知识在“类化”中迁移;指导“联想法”,使知识在“再现”中迁移;指导“直觉法”,使知识在“领悟”中迁移。其次要创造应用时空,如创设与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设计复述、缩写、改写、续写等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变式”中应用;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读写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一)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即了解、领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自悟”和“引导悟”两种形式。“自悟”是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和文化积淀对语言文字自动化的感悟、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认为美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引导悟”是对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相互启发下感悟。“为什么能把太阳比作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内涵丰富、复杂。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力求读中自悟;另一方面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悟其意的同时悟其法,促进他们学会学习,提高悟性。教学活动真正实践“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便设计了专题引读,激发学生自主地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在朗读、交流、评价中理解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悟性。(二)求异创新能力。 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不求统一,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想像,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驱逐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领悟情境。”教师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地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三)主动学习能力。 教师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强,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问难,积极探索,并能阐述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极大地增强了求异、创造能力。教师从不以先知先觉自居,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教育者成为了主动参与学习者。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思考]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曾举过几个例子:[例一] 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教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教师问问题,学生问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例二] 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6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5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B等或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1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却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6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1点、2点,为什么能够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6点不错,可这6点我都讲了啊,你还答它干什么?” 结合这两个例子,谈谈你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