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沧海百年的剧情简介
台湾——这是一片美丽富饶、远离兵燹、浸满希望的土地!从明朝开始,中国大陆百姓便已成规模移民到这里。1662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更多的福建平和人、草山人、泉州人来到这里。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大陆百姓移居台湾垦荒形成高潮。从此,这些福建人有了自己新的称谓——垦民;他们也有了自己公选的头领——垦首。可就在乾隆五十三年这些垦民造反了……
这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带头造反的人是林爽文,理由很简单:就是战死,也比饿死了强!没造反,还不是一样被砍头?造反的垦民攻城池、杀贪官、开仓分粮,势如燎原!很快,台湾一府三县只剩下彰化还在官军手里。垦首林石跪阻于桥头,可林爽文哪里恳听!他举刀一挥:“走,跟我攻下彰化县城,死了也是个饱鬼!”
报急的折子送到京城,乾隆急调福康安赴台平乱。福康安率大军抵闽却并不登台,他让兵士们查账,并找来林家的家谱。更让福建巡抚担心的是,福康安居然还要将未造反的垦首林石接到福州!情急之下,巡抚密遣杀手要在海上将林石“做掉”!哪知福康安对此早有预料。
“台湾定则东南定;东南定则海疆定;海疆定则江山永定。”福康安牢记圣祖皇帝的训谕,坚持对台以安抚为主的方略。登台后他让垦民下山,并保证不予追究。但台湾知府却撺掇总兵柴大纪在半路将垦民截杀。福康安大怒:“自做孽不可活!”尚方宝剑下,巡抚抵头,贪官被杀,起义被平定了,林爽文等人也被押送京城。乾隆颁发了台湾六十年免税的上谕……
六十年后,福建大旱,何瑾受道光之命赴闽赈灾。他原以为从治下大丰的台湾征税加粮是一个不用打擂台就可以捞足个人政绩的再简单不过的方法了,可在新一代垦首林定邦面前被断然否定:两成税不行,因为大清国都是一成!官场中的野心家在代表垦民利益的垦首面前恼怒了!他找来了藩台:“我要换垦首!”
为取悦官府,压倒林定邦当上垦头,乡约吴和尚贷粮三万石暗中捐往福州。同时,何瑾与彰化知县莫勤联手使林定邦之子林文察科举未中,林定邦的垦头终于被免掉了。当上垦头的吴和尚原以为从此自己的话就是王法了,想提高林姓的税粮补还粮商的贷粮,林姓垦民哪恳多交,两姓遂生械斗。贷的粮还不上,吴和尚的儿子又病忧而死。为“冲喜”,吴和尚让吴亮带人到曾家欲抢曾琴娘为死去的儿子成亲,被林文察打得落荒而逃。
家事未平,国难却至。不久英军欲占台湾,姚莹置何瑾不准开炮的军令于不顾,率军奋起还击,林定邦率垦民一同参战。关键时刻,林文察带高山族人赶来助阵,军民协同,两战两胜,全歼上岸英军,生俘两百七十多人!取得了鸦片战争史上辉煌的胜利!
庆功宴上,姚莹让真正的功臣林定邦坐上首席,并让他重新当上了垦头。而姚莹自己却因清廷其它战场的失败为英军所迫而反被革职流放。面对人生如此际遇,姚莹坦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临行前,他向何瑾提出的惟一要求是他走后不要换了林定邦的垦头之职,连何瑾也为之动容。雨夜海边,林定邦举起给姚莹送行的茶碗,两个铁打般男人的泪流在了一起……
为救姚莹,林定邦进京送万民折,在海上被吴和尚枪杀!为替父报仇,林文察夜闯吴宅,制服官军,手刃吴和尚。垦首之争终于演变成两姓的仇杀大案。官府袒护吴家,林文察被判处决。为救丈夫,曾琴娘在囚车前喊怨自裁。面对这又一条人命,何瑾不得不对林文察做出“不判不放”的处置。这一关就是七年……
为平南方匪乱,孔昭慈受左宗棠之命赴台为大军筹粮。面对莫勤的暗中阻挠,孔昭慈利用丁之健,重审“林吴案”,扳倒莫勤,抓判吴亮,征到了军粮,林文察也终于出狱了!孔昭慈说服戴氏欲起用林文察练勇押粮,但早已被何景收买的丁之键却抢先拉拢曾阿汕背叛林家,筹钱募勇,自办团练,压制林家。是林文察率二十多团勇及时赶到,击退了海匪,保住了孔昭慈和他的运粮船队。左宗棠亲授林文察四品顶戴,委以台湾团练总办。回台后林文察仍用曾阿汕为副办,对林家忠心耿耿的阿三告诫林文察:“曾阿汕那人反骨可是写在脸上。”林文察不以为然。
福建战场上,福建官府和浙江官府的矛盾使林文察第一次参战既被清军所陷害。当林文察听到一声炮响率勇冲进敌阵的进候,绿营和曾阿汕却在两声炮响后才开始进攻。尽管孤陷敌阵的林文察最终直捣敌巢,建立奇功,但从此不得不离开福建转而跟随左宗棠开始在浙江打仗。而此时曾阿汕的态度很明确:“我只跟着何大人!”几年后,林文察已擢升为记名提督,他和福建官府的矛盾也更趋激化……
福建战事未平,台湾匪乱又起。戴氏让朝栋、朝昌和垦民一道坚守御敌。而曾阿汕坐视彰化城破不救,致孔昭慈自杀。林文明要和曾阿汕火拼,林文察赶到却将二人一同罢官投狱,自己也欲行辞官。何瑾奉旨劝林文察出仕,不得已请出了老夫人。戴氏大义坦言:“自古以来无论做大事小事,都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是做自己力虽不及但义不容辞的事。”林文察谨遵母训,上任福建水陆提督后,大力整顿军纪,查惩贪墨,最后战死在万山关。
林家被封宫保弟,可死伤台勇的欠饷却没有着落。林文凤带台勇多次与官府冲突,戴氏忧心忡忡。为接济台勇,戴氏携朝栋到泉州找到大商人杨贽,商谈开发樟脑之事。心地善良的大小姐杨水萍爽快的答应说:“我们家一定帮忙。”可杨贽早从官府得知朝廷要整林家的消息,他告诉杨水萍:“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帮林家!”可他哪里知道,女儿已不知不觉中对林朝栋心生爱慕。
正当杨水萍陪戴氏朝栋返回台湾时,林家出了大事!林文明为救被官府抓去的林阿培,夜闯道台衙门,被曾阿汕枪杀!
受林朝栋求托,杨水萍担起了林家安排后事的担子。她轻轻依在戴氏的身边问:“当年朝栋他爷爷被人害了,您是怎么挺过来的?”戴氏回答:“天塌下来有地顶着!”是啊,男人在这里是天,女人在这里是地,天在一次次塌下来,地又一次次把天撑起来!
林文明被朝廷定为兵变,杨贽得悉此事,忙安排女儿去英国读书,而杨水萍听说后却毅然离家渡海来到了雾峰——大雨中,她走进林家祠堂,轻轻抱住了绝望中的林朝栋……
戴氏要进京告状,被官府阻于码头;林家倾其所有竞包樟脑山,又被官府从背后支持吴亮而落败。就在林家最困难的时候,杨水萍嫁给了林朝栋。这是一场在西洋的《婚礼进行曲》中完成“夫妻对拜”的结合!所有垦民的欢呼,宣示了这个家族孕育的不屈生命!
看到日本人说翻脸就翻脸,连官府也要自己做樟脑挣钱,想一脚踩死他,杨贽终于出手了!他买通北洋的人,开来了火轮,用洋枪驱散了码头上的官军,老夫人终于离开台湾,踏上了进京告状的路程。杨家也因此受到牵连,商行被一一查封。
北京,戴氏将状子告到都察院,两位副都御使行文福建,福建官场决定抛出曾阿汕做替罪羊。曾阿汕虽被抓,但林文明的案子仍然未翻。林朝栋彻底灰心了,要去北京接奶奶回来。杨水萍搜集了福建官场和台湾官场贪墨的罪证交给了林朝栋。北京两位副都御使因此案涉案太深,无法追究,只好准备马车送老夫人回台,老夫人哪里恳走?左副都御史告诉老夫人,你住到长沙会馆去,那会有人帮你。果然,成老五等湘军邦戴氏见到了征战回来的左宗棠。这时,林朝栋也带着证据到了北京。两宫太后召见戴氏,林家的案子终于得以平反!
老夫人回家了!鞭炮炸响,欢笑震天!杨水萍、几位叔公和力八、阿培以及成千上万的垦民都来迎接!看着新盖的宫保第门楼,戴氏和林家的人无不激动万分,喜极而泣!……
阿翠抱着孩子找到了戴氏,善良的老人把几甲田契放到了曾是自己仇人的孩子的衣服里。转日,杨贽和刘老板带着两位大夫来给老夫人看病来了。大夫告诉林朝栋:“老夫人是靠着一股心气撑持着自己的生命啊!”
戴氏自感已时日无多,让朝昌把家里人都叫到了祠堂。临终遗嘱:“我们林家这个林字是两个木……一个木在福建,一个木在台湾……一个木是国,一个木是家……”老夫人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将家国同构的遗训告诉了后人,安然而逝。
又是几年过去了,中法战争暴发,为守住台湾,朝廷命刘铭传从安徽调一千兵立刻去台湾。但由于法军炮火所阻,刘铭传军使终未能抵台。为使刘铭传军能够搭英舰登台,杨水萍提出把煤矿的股份让出一部分给英国人。随后杨水萍带着七个月的身孕渡海劝刘铭传更衣上船。刘铭传虽登船却不愿在转让基隆煤矿的协议上签字,杨水萍急了:“你是钦差大臣,可以从权的呀!”
英国商船上,杨水萍在众淮军官兵“妈祖娘娘保佑”的祈求声中分娩了!清援台大军终于登岸。无数淮军官兵举枪送杨水萍上岸。震天的吼声响起来:誓死守住台湾!誓死守住台湾!
为能协调好湘军和淮军守住台湾,林朝栋让林朝昌和自己故意翻脸。而刘铭传下令封矿,准备与法军大战。
1884年7月,法军来犯,刘铭传率军奋勇抗击。法军首击虽未能突破,但仙洞岭等三座炮台被法军炮火所毁。刘铭传和林朝栋果断决定炸毁基隆煤矿。当法军再犯基隆登岸逼近煤矿时,林文凤率勇将煤矿炸毁。之后,林朝栋和清军一道与登岸法军展开激战取得胜利。不久,刘铭传率军驰援沪尾,狮球岭只剩下了林朝栋的五百台勇。此时法军调来一千兵猛攻上来。
大雨中,林朝栋对剩下的衣衫褴褛的台勇们说道:
“各位叔伯兄弟,
今天在这里的有林姓、有陈姓、有沈姓、还有辜姓。
不管你们姓什么,
每个人都是大清的子民,
都是台湾的子孙!
这座狮球岭就是我们每个姓氏的祠堂!
不管是哪一个人,
如果能够死在这里,
就等于将自己的牌位供到了祖宗的灵堂上——死得其所……”
栋字军与法军展开殊死搏斗。杨水萍及时带台湾百姓赶到,法军大败!台湾保住了!
台湾建省了!
林朝栋出任了台湾抚垦局,樟脑专卖局和铁路枕木局局长。
在他主持修建的台湾第一条铁路上,他和杨水萍带着他们的孩子,迎着朝阳跑向远方,奔向台湾的未来!
② 民国时期的湘军服是什么颜色的
湘军军服为中山式灰蓝色军装,戴大檐帽。
民国时期,湖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的策源地,也是二次革命、护法、护国和北伐战争的重要发生地,湖南也是自治运动的模范省,抗战的中心战场,这些也使得民国时期的湘军成为了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所以湘军的军服和国民革命军的军服的演变是一致的。
(附) 国民革命军(湘军)的军服的演变 :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其后实行南北军队军制统一,但服制依旧较为混乱。1912年5月7日袁世凯谕陆军总长,实行军服统一。一度混乱的军服到此时才开始规范化。
国民革命军的军服,从1924年黄埔建军到1946年军服改制为美式,这段时间的中国军服大体是以中山服为基础加以其他元素设计而成。因此首先需要对中山服做一简短介绍。中山服是由国父孙中山先生设计,故以中山装命名。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保卫辛亥成果,以“护法”旗帜相揭,号召北伐。孙中山先生没有自己的军队,只能依靠各地实力派的军队。这些军队多是当时盘踞当地的军阀,不仅装备混乱,服装也是五花八门,肩章有的横挂,有的竖挂,有的又军衔,有的无军衔。(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的旧照片上,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军人依旧穿着北洋旧式军服,只有站在中山先生右边的蒋中正穿上了国民革命军制服。)黄埔建军之后,军服也趋向于统一。黄埔军校的学员,无论官兵一律着灰蓝色军装,戴大檐帽。有军衔,但服饰上无标识。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北伐战争中,军队着装比较统一,颜色为灰蓝色,军官没有军衔标识,军服质地大多为呢质,军官有职无衔,在服饰上看不出阶级来。军官有的束皮质武装带,足蹬马靴,有的足蹬皮鞋,有的则打绑腿。士兵一律着灰布单军装,打绑腿,足蹬草鞋。这一时期的军服大体可概括为灰色中山装式样上衣和军裤为主,头戴大盖帽。而这套军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四个衣袋都是明显的外置,如同衣服上挂着四个口袋一样。北伐时期的大盘帽并未在圆筒作战帽出现后被完全取代,它成为了高级军官在正式场合配呢子军服配戴的礼帽。直到1936年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制服条例》后才被废止。《陆军制服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全国军队在形制上走向统一。早期的中央军制服是以黄绿色为制式的色泽。而南京时代初期军军服改制后出现的各种不同的作战小帽也在《陆军制服条例》中做了规定,一律统一为两颗扣子加国徽的形制。36年之后的军服形制上虽得到了统一,但各地地方军的军服颜色依旧存在着差异。例如七七事变时,保卫卢沟桥的二十九军依然穿着灰布军装。
1936年,国民政府经由德国军事顾问向纳粹德国订购了大量的德国新式M1935盔,配发给国府中央军部队。抗战爆发之际,国府以德制编制而成的中央军部队都佩戴得有M35盔。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凡黄埔嫡系部队均配发M35钢盔。直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后,新一军中才开始出现佩戴美式M-1钢盔的士兵。后来这种美式钢盔逐渐取代了德式35盔,从抗战后期一直沿用到了内战结束。
③ 清兵制服上“兵”和“勇”的区别 – 铁血网
在清末之前,“兵”是国家正规军;“勇”是临时招募的地方辅助部队,不是正式编制,战事结束后会被解散。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允许地方大开团练,以湘军、淮军为首的“勇营”逐渐成为正规部队,最后发展成北洋军和各地军阀。
清代,〝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或战略要地,为国家精锐部队;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八旗兵丁由于长期安逸, 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 ,以至军备废弛,萎靡不振。镇压三藩起事都靠的是绿营兵。雍正后, 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 整军治军,但无济于事。不过乾隆以后,绿营兵也逐渐腐化不堪使用。
④ 名人小时候笨长大聪明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名震四方的国家功臣小时候读书时却是一个很笨的人。
一天晚上,曾国藩的家人都休息了,只有曾国藩还在秉烛夜读,他在背诵一篇文章。此时,一个小偷潜入他家躲在暗处准备伺机行窃。怎奈区区一篇数百字的文章,曾国藩花去了个把小时都没能全部记住,最后暗处的小偷见没有机会行窃,愤恨地从角落跳了出来,完整准确地背完了曾国藩刚才反复诵读的文章后带着鄙视的表情迅速的逃走了。
数十年后,小偷也许还是那个小偷,但是曾国藩已经是为国家立功,为百姓谋福,为家族争光的伟大人物了。所以,聪明只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非必要条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在成功之旅上助我们一臂之力。
⑤ 在清朝湘军中,什么叫兵归将有,层层效忠
【清兵制服“兵”和“勇”的区别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 “勇”是临时招募乡勇组成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⑥ 清军制服为什么有个白圆圈
圆圈里写着“兵”表示是正规军,八旗或绿营。写“勇”表示是民团。
清朝统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最初由满族建立八旗军队,通过战争建立了清王朝,后来又发展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历史上统称为清军。
【词目】制服
【拼音】zhì fú
【英译】[sube;bring under control;uniform]
古时依社会地位的高低规定服饰样式。
《管子·立政》:“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 汉贾谊《新书·服疑》:“制服之道,取至适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进之帝,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指丧服。
《后汉书·袁闳传》:“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南史·张畅传》:“ 佩之 被诛, 畅 驰出奔赴,制服尽哀,为论者所美。”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既溺,里人大呼求救,得其尸已死,即号恸,为之制服如兄弟,厚为棺敛,送终之礼甚备。” 清 顾炎武《日知录·兄弟之妻无服》:“独兄弟之妻不为制服者,以其分亲而年相亚。”
军人、干部、学生等穿着的有规定式样的服装。
沙汀《凶手》:“傍晚时候,他看见他一个人从连长室里退出来,垂头丧气,胁下挟着一套制服。”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 李风 先跳下车,接着从车里跳出三个人,一律穿着整洁的蓝制服, 中国布鞋。”
用强力使之驯服。
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 宋 苏洵《几策·审势》:“其上之人卒不悟区区守姑息之道,而望其能以制服强国,是谓以弱政济弱势。” 巴金《家》九:“学生也不是容易被人制服的。”
⑦ 历史题 在线等
左宗棠将军.
出自
左宗棠的部下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原诗为: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诗意
歌颂左宗棠率领湖湘军收复新疆的失地的伟大功绩,全诗意思是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
⑧ 清兵制服上“兵”和“勇”的区别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清兵的制服上会有“兵”和“勇”的字样,很多不懂的人就会犯难,为什么同样是兵,却有着不一样的衣服呢,他们的身份和用处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其实我们电视上看到的大多是“勇”军,他们人多也杂,是军队中人数较多的,他们相较于“兵”更加自由,更加不受控制。他们的区别就是,“兵”是有编制的特种兵,而“勇”是没有编制的普通兵。其实在我们看到的那些里,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后人大多都将其归为一类的,毕竟之后“勇”也改的正式了的。
⑨ 什么是护法战争
护法战争
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为维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而发动的战争。1917~1922年先后进行两次。
第一次护法战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此,孙中山号召全国进行护法斗争。桂军和滇军的首领陆荣廷、唐继尧因与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存在矛盾,也表示赞成孙中山南下护法,但企图控制运动为其所用。国会议员百余人南下到广东,于8、9月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所统辖及响应护法的军队有湘、桂、粤军等约15万人以上,组成联军,10月在湖南与北洋军接战,开始了护法战争。11月护法联军转为优势,先后攻占长沙、岳阳。各省护法军纷纷响应。战场扩展到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但桂系军阀却暗中与直系军阀谋和,阻挠南方护法军的进攻,剥夺孙中山的领导权,并于1918年5月迫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篡夺了护法军政府实际权力,第一次护法战争宣告失败。
第二次护法战争 直系军阀在直皖战争后,控制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力,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支持桂系军阀进攻闽南护法区。1920年8月驻闽粤军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占领广州后,孙中山宣布重建军政府。国会议员也准备重开国会非常会议,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年6月孙中山命令粤、赣、黔、滇各军进攻广西,陆荣廷被迫下台,两广得到统一。当时陈炯明提任军政府内政兼陆军总长和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他暗中勾结直系军阀,反对北伐,准备推翻广州革命政权。1922年夏季,孙中山发动了讨伐直系军阀的战争。正值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关键时刻,陈炯明在广州发动了反对孙中山的武装叛乱,6月16日陈部炮轰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适时地转移到永丰舰上,坚持与叛军斗争,8月9日离粤赴沪,第二次护法战争又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