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恋爱问题还是需要慎重的对待,如果处理不好的话造成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早恋这件事情一直都是被不允许的,但是越不允许学生就越想去做。校园中早恋的人并不少,老师对待早恋这件事情也是很头疼。老师知道的道理和阅历肯定是要比学生多的,所以他们知道早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很多老师都是这么经历过来的。有一部老师的处理方式很严厉,抓到早恋后就叫家长,然后让其中一位退学,这样的处罚方式简直是闻所未闻。过于强硬的方法反而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就像很多早恋的学生并没有听取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两人的感情反而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坚定了。
Ⅱ 为防止学生早恋,校长设计“特殊”校服,谁早恋看得一清二楚,你怎么看
说到校服,很多人学生都一脸的嫌弃,几乎从开始上学起一直到上大学之前,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穿校服。
而校服也成了学生不想穿,但是必须要穿的一件衣服。
从春季校服到冬季校服,校长给学生准备了每个季节的校服,校长让学生穿校服,是让学生不过分关注穿着,不形成攀比,让学生一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但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特别是到了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比较叛逆。
虚荣
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会互相有了攀比,有了虚荣心,让父母给买昂贵的奢侈品,鞋,书包,喜欢在同学面前炫耀。
而相应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打扮,染个头发也是常事。
Ⅲ “防早恋校服”火了,越到晚上越“明显”,你担心孩子早恋吗
相信对父母与老师而言,孩子的青春期是他们最不希望经历的一个时段。虽然,孩子的生长发育速度会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但同时他们又会表现出高度的叛逆,不肯听从教导。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孩子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会开始关注身边的异性,以致出现早恋的情况。
为了防止孩子早恋,家长与老师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但大多数时候并没能顺利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一位校长的巧思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悉,这位校长在校服的制作方面,加入了夜光条。这个设计看似简单,但在预防早恋的问题上的确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到了晚上,这些白光条就会发出光芒,帮助老师更好地发现哪些学生在昏暗环境之中谈情说爱。此外,由于加入了夜光条的设计,学生在晚上外出时,也能及时地提醒周围的司机与行人,更好地确保了孩子的安全。
校长对校服的改动,很快就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可,这位校长也被网友们誉为"天才"。但这样一件校服,真的能够很好地规避早恋的问题吗?其实不然,这样一种举措依然会存在一定的监测盲区。
Ⅳ 校长设计“防早恋校服”走红,晚上效果很明显,你觉得这样能起到作用吗
当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之后,此时,很多家长就会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发生“早恋”的行为。
在家长和老师眼中,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一旦没有把握好尺度,还会给双方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为此,不少老师和家长都达成了统一战线,在孩子读书期间,密切沟通,严防死守,坚决杜绝早恋行为!
甚至为了不让学生们有机可乘,有的老师还在校服上动起了脑筋。
Ⅳ 校长为防学生早恋,设计“特殊”校服:面对早恋,究竟该如何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孩子情窦初开的年纪,恰好是学业压力最大的年龄阶段,每个孩子都在社会和家长老师的鞭策下拼尽全力向前奔跑。
时间对他们来说非常宝贵,能用来学习的时间绝对不能用做其他。但人性又很难违逆,对异性的好奇几乎不会因为繁重的学业,而自己消失不见。
因此,家长和校方真是想方设法地围追堵截,在青春期谈过恋爱的人想必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那游击战打得叫一个漂亮。
比起干涉,你的支持和理解会为探索世界的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多可能。
优质的父母和教育者,应当有足够广阔的格局,而不是紧紧盯着孩子的成绩,只有不焦虑于眼前的人,才有可能展望未来。
Ⅵ 学校设计“防早恋校服”,越到晚上越明显,为什么00后集体崩溃
我国的校服曾经被很多学生吐槽着,大家都羡慕欧美日韩的潮流校服,可是我们总是穿着宽松的运动风校服,能够自主挑选的只有蓝白、红白的搭配色。
其中校服制作这么“土”的原因,有人提出其中一个就是为了防止早恋,大家都穿的一样,凸显不了个人美,就不会引起外貌上的比拼。
2.倾听
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不要一听到“早恋”、“异性”就觉得是洪水猛兽,如今网络世界飞速发展,想要阻止一个人与外界断联,是非常不可能的。
我们应该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倾听孩子们对异性的困惑,并且帮助解答孩子们的疑问。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们,对一个人有好感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更值得被爱的人。
3. 引导
如果发现孩子有了“早恋”的倾向,不要急于质问和要求分开,可以慢慢引导孩子注意保护自己,还是要以学业为主。如果盲目阻止孩子,可能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是现在不能做的,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不要在读书的年纪,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Ⅶ 中国校服应该改革 议论文
运动式校服的主要特点,一是去性别化,青年男女的性别差异被同样宽松肥大的服装抹平了,二是审美上的粗鄙化。
去性别化,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中世纪式的禁欲主义传统。身体,特别是年轻女孩子的身体,被看作一种具有威胁性的、难以把握的危险现象,不得不受到文化过程的充分控制和管理。而有些教育管理者则乐于通过去性别化的校服对学生青春期正在发育的身体进行简单有效但却违背人性的“规训”。例如有些家长认为过于好看的校服会让学生早恋。曾经南京一所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因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
至于审美上的粗鄙化,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缺失,以及对学生基本人格尊严的忽视。穿上这种校服,学生恐怕很难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说严重一点,这是对学生人格的粗暴践踏,不是育人,而是毁人。有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及家长对校服的满意度极低。而网络上对中国式校服的全民吐糟,充分说明了那些曾经身穿运动式校服长大的青年一代的不满。
一个国家的校服是文化、教育、历史的缩影,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男女区分的校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性别认知。美观时尚的校服,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尊自信、优雅从容的良好气质。
不客气地说,中国式校服是教育改革中最保守顽固的堡垒之一,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