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品牌介绍 > 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杜姓人口

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杜姓人口

发布时间:2022-08-30 08:04:10

⑴ 杜姓的来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

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

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杜琪峰


(1)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杜姓人口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

⑵ 跪求泉州的姓氏“杜”的来源

凤栖杜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
《凤栖杜氏家乘》山川纪:“凤柄溪去郡五十里,宋为玉泉乡仙溪里,元为四十六都,国朝因之。”凤栖之名,源自汉朝,即当时长安城南,杜姓族人聚居的杜陵区“风栖原”之谓也。

据《元和姓篡》,唐代杜氏行1 4望即:京兆、襄阳、洹水、濮阳、中山、陕郡、安德、扶风、郾师、成都、河东、齐郡、礼泉、河南。泉州凤栖杜氏,以京兆为都,乃唐杜之后,在族系源流上,属于杜姓的主流派系京兆杜陵派。谱载,杜之入闽当在唐末宋初,即一千多年前的昭僖年间。传兄弟四人:杜仁、杜信、杜侃、杜岱,辗转浙汁、江西,翻山越岭,南下福建,分别定居于同安、泉州、建宁、建阳,此乃八闽各地杜姓肇基始祖。一翁公始居马夹桥,传四世,五世子隆公旋迁风栖,拓基肇业,繁衍生息。地旺人吕,瓜瓞绵绵。迄今族裔六万余人,遍布海内外,亦堪称泉郡之大宗望族。

凤栖杜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迄今逾四百年。虽历经数代,然叠有修缮,故保存完好。现存宗祠坐北朝南,负癸揖丁,北信龙兴,南望清源,得风藏水,上吉形胜,气度非凡。二进两落五开间,前庭开阔,规模宏远;青石红砖木构架,明清风格,祠建精良,古朴庄严。大门、厅堂楹联满目,中厅横梁“进士”、“文魁”匾额高悬,人都出自明清两代京师政要、当地名流诸大手笔,足现杜氏科甲簪缨,仕第之显达。如椽势笔,词十意广,遒劲恢宏,贴切精当,颇具历史之价值和人文之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原杜氏文化在闽南的积厚流光。

比如:“唐朝真宰相,晋代大将军”、“武库家声远,瀛州世泽长”,此二联乃西晋开国大功臣,博学多才、文治武略为朝野叹服,人称武库的镇南大将军杜预和盛唐时人宗最倚重、与房玄龄共执朝政、素有“房谋杜断”之美誉、荣登瀛州十八学士之首的名宰相杜如晦才识德范之写照。再如:“南昌旧志循臣绩,浙水新传名宦风”,则是彰显凤栖裔孙杜应楚、杆小上两进士之政声的。应楚,字翘甫,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末科会试中式进士,历任河南怀庆府孟县、江苏镇江府丹阳县知县、南京户部广西司、贵州司主事,后升江西南昌府知府:中士,号蕉林,清道光三年癸末科会试中式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十,官升御史,任浙汁督量道,诰授中宪人夫。此外,明清两代,尚有举人8人,贡生16人,庠生60余人,可谓贤十济济,仕子如云。地灵人杰,珠贯星联。当代杜氏,更是后彦云集,英才满天。专家学者、研究生、大学生,皆当数以百计。土农工商,科教文卫,各有贤达;事业有成者,要不胜数,代不乏人。

世纪之交,百业弘开。随着改革开放,凤栖杜氏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间。步入小康,饮水思源,族人更感祖先恩泽受惠无穷,再次萌发盛世修祠之愿望。梓里族贤,协力同心。贤达解囊,乐捐巨资;宗人广筹,集腋成裘,共襄盛举。辛巳十月动工,历时二年,癸末正月告峻,二月重光礼成,又使宗祠焕然一新,更显壮丽辉煌,真正成为维系杜氏宗亲之纽带和敦宗穆族、缅宗祭祖、族游观光、乡人活动之场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杜氏贞义姑祠毗邻其右,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具有氛围浓厚、品位提升、个性鲜明之特色,实为闽南地区祠庙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人文景观。

⑶ 2022年有多少人姓杜

将近520万。
2022年杜姓的人口将近520万,列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
杜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大约占到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是杜姓的第一大省。

⑷ 泉州市马甲镇姓杜最多的是哪个村

洋西坑凤栖杜氏

⑸ 马甲镇的介绍

马甲镇位于洛江区中部,东靠惠安县西接南安市,距泉州市中心24千米。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辖24个行政村。泉(州)仙(游)公路过境。是洛江区中部的交通枢纽。是仰恩大学的所在地。

⑹ 杜姓在全国人口排多少位他的来历

当代杜姓的人口将近520万,列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

起源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
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一带,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而在唐朝时期便在该地设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两社之杜氏族人史称杜氏正宗,为杜氏家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芈姓杜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独孤浑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逐渐融入汉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姬姓杜康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据史籍《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王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杜蒯后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杜尔根基特氏,亦称德特齐特氏,世居英郭和罗(今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etecit Hala。蒙古族、满族杜尔根基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女真族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女真族徒单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部落。宋、辽时期,女真族徒单氏部落与完颜部、乌济赫部散居于珠河胡凯山一带地区(今黑龙江尚志帽儿山)左近之地,后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成为金国女真诸部的中坚。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农历1月,金国在蒙古与南宋两国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不少女真族人将姓氏改为汉姓以避兵祸,其中的大多数徒单氏族人退回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后逐渐变称为都善氏、图克坦氏等,还有一些徒单氏族人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字汉姓杜氏、单氏、都氏、图氏等。
而后来的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杜氏,读音皆作dù(ㄉㄨˋ)。
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n Hala,汉义“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等。
⑵.满族杜鲁穆氏,亦称都噜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区、黑龙江流域。按后来俄罗斯学者史禄国的调查记录,都噜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的姓氏,后多冠汉姓为都氏、鲁氏、杜氏等。
据俄罗斯学者史禄国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
⑴.满族杜奇勒氏,满语为Ducile Hala,这个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这个姓氏的含义,世居爱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被俄国人称为“杜切尔”,后来由于哥萨克对他们采取斩尽杀绝的血腥政策,以至于人口非常稀少,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图氏。
⑵.满族杜朱氏,满语为Duzu Hala,为新满洲部族,人数不多,亦无分支,民国初年多改汉姓为杜氏、朱氏等。
满族杜氏读音皆作dù(ㄉㄨˋ)。
裕固族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为隋、唐时期的回纥民族后裔之一,信奉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崇尚骑马和射箭。据史籍记载,宋朝时期,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吾”,明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兀儿”,清朝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民国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一度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该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族称。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称为裕固族。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进行书面文字交际的工具,通用三种语言: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语(尧呼尔语),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人使用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裕固族人还通用汉语。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汉姓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裕固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⑺ 杜姓的来源是什么

杜姓出自杜康。

杜姓第一人是酿酒鼻祖杜康。杜康的出生年代,一种说法是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 ,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杜康的故乡在今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修撰的《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等书中,有“ 杜康造酒于伊阳杜水”的记载。今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清代以前属直隶汝州管辖, 所以说杜康是今汝阳县人,河南被视为杜姓的发祥地。

人口统计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主要分布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苏,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集中了36%的杜姓人口。

⑻ 杜姓都有哪些衍派呢我是泉州洛江区马甲镇的。据我知道 在四川也有杜姓 不知道是否为同一支分支

我们马甲的都是瀛洲衍派,其他的应该也是。

⑼ 马甲镇人口有多少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常住人口62829人。

⑽ 天下杜姓是一家吗

天下杜姓不是一家。杜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来源有杜康,姜姓,祁姓和外姓的改姓等多种说法,尊杜伯或者杜康为得姓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杜姓人已徙居到湖北、山东的部分地区。西汉时,形成了京兆杜姓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杜姓人为躲避战乱大举南迁,并在当地形成大族。宋元时期,杜姓人南迁者渐多。明清时期,南迁至闽、粤一带的杜姓人有迁至台湾者,有的远播海外。所以天下杜姓不是一家的。

杜姓全国人口占比与百家姓排名。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人口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

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9位,历史上杜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官员杜延年,唐代诗人杜甫,杜牧等。

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杜姓人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用绳子做旗袍纽扣 浏览:929
穿针引线羽绒服工艺标准 浏览:550
江苏无锡红豆衬衫厂 浏览:446
裤子灰扑扑的怎么办 浏览:829
深绿色碎花裙搭配风衣 浏览:636
如何风衣搭配裙子 浏览:449
狐狸皮草外套女 浏览:589
扒了他的裤子再打 浏览:216
三岁儿童棉衣怎么样好用吗 浏览:387
韩版西服裤子短 浏览:420
男士厚款衣 浏览:253
学校军训军装皮带怎么捆 浏览:130
长时间不洗澡睡衣 浏览:355
旗袍表演黄鹤楼 浏览:281
红风衣搭配女 浏览:207
红色格子配什么裤子好看图片 浏览:142
亲爱的热爱的杨紫卫衣什么牌子 浏览:642
退款裤子要怎么包装 浏览:692
织奥特曼帽子怎么织 浏览:919
青色的大衣配什么颜色衣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