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风氅是什么样子的
回答:样式比较多,类似外套,披风。
1、风,披风、风衣。
2、氅 chǎng 释义:
(1)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2)指一般的外套大衣 。如:大氅(大衣)。
(3)鹙鸟的羽毛;出自于: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 刘义庆《世说新语》
延伸:
披风
披风是一种汉服的形制,为披用的防风外衣,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
披风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
披风是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
披风,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与斗篷不同,斗篷常穿于室外,披风室内外均可穿。披风盛行于明清时期,从许多画像以及笔记资料上看,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
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满朝入关之后,由于“男从女不从”,所以披风仍然流行了一段时间。
『贰』 披风的介绍
披风是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朱舜水客死大阪后,宝永五年(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其学生安积觉编辑刊印了《舜水朱氏谈绮1》三卷。其中描述的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叁』 被子变披风的系法
首先剪2个口子,用绳子穿起来,然后系上就可以了。
近现代及外国“披风”(亦称“斗篷”)种类: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雕像中就有着这类“披风”的人物形象。这种类型的“披风”长期流行于地中海地区,在11世纪前后盛行于欧洲。
近现代常常把斗篷误称为披风。妇女作时髦服饰,除夏季不用,春、秋、冬三季都穿用。质料上,有单、夹、棉、皮的。用绸缎缝制,颜色以绿者为时髦,也有大红、粉红、咖啡和灰色等。三十岁以上一般多穿深色,有些用浓重的黑色,以示稳重端庄。
长度通常在膝盖部位,冬天的略长些。“披风”两襟,钉有钮扣或带子,但穿着时修往往不用,任其敞开,走路时一般都用两手交叉抓住衣襟,以显示气派和风度。妇女和儿童用的,多绣有花纹饰,男用一般为素式。
分类
按披及人体的部位可分为3类:
①长“披风”(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风”俗称大斗篷。
②短“披风”,披于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称小“披风”,或称披肩(前开襟以襻纽系合)。
③连帽“披风”,与帽连成一体,又分连帽小“披风”、连帽斗篷等。
按用途可分为:
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风”。以波蕾若“披风”(小“披风”)比较著名;其他有宝宝斗篷和连帽式“披风”雨衣(雨披)等。
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风”,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
③舞台用“披风”,魔术师用的及膝圆型“披风”(圆形裁片在中间留领口)。
④礼仪用的“披风”,有观剧“披风”,英国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剑桥大学博士服大斗篷等。
此外还有骑兵穿用的长“披风”,护士“披风”(以深蓝色毛料裁制、有红衬里的七分长“披风”),斗牛士穿用的两色“披风”(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滩“披风”,以及中国彝族的“擦尔瓦”、纳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但实际上近现代以及外国所说的这些个“披风”都是“斗篷”,而不是中国古代文献、古画、文物中所展示的披风。
『肆』 秋季时髦的穿搭,斗篷套装穿出了初秋的唯美,你给这身穿搭打几分
秋天是美丽的,秋季也是绚丽多姿的,秋季的着装也是呈现出乱搭的设计风格,不仅有夏天的清凉装,又有中长款的秋装新款。由于秋季的气温早晚凉下午热的特性,因此在服装的组合上能够肆意地激发你的想象,搭出你想要的特有的美。小编就来讲下秋装新款的时尚的穿衣搭配,披风斗篷套服,穿出清爽时尚潮流又温暖洒脱的美。
披风斗篷是一款比较宽松的款式,显瘦实际效果当然一目了然,再加上样式高端大气,十分的漂亮,而组合的超短裤,能够穿出清爽的实际效果,纤长的腿部,清新亮丽又大气。漂亮小姐姐在运动鞋的配搭上选了一双驼色的中邦马丁鞋,在色调上跟披风斗篷色调统一起来,既潮流又大气。与此同时马丁鞋又能穿出了秋天的酷帅,提高显瘦又显身型,美丽的时尚潮流又亮丽。可以说如此一来的组合设计风格十分的创意,使你在秋天一展最美丽的体态,秋季时髦的穿搭,斗篷套装穿出了初秋的唯美,你给这身穿搭打几分?
『伍』 披风,斗篷,长袍,风衣区别。
袍子是中式的长衣服。长袍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之分,单袍又俗称“大褂”。 披风是指披用的外衣,又称“大氅”。无袖、颈部系带,披在肩上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斗篷一般连帽。披风多为一片式结构
『陆』 汉服披风男女有什么区别啊
汉服披风男女没有区别。
披风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披风通常无袖。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
立领,对襟,衣身长及踝。领部打襕收小,穿时以领部短带系结,领部以下散开无纽扣,故上部小下部大,形状如钟,故又名『一口钟』,为御风寒而加披的外衣,多用于角色行路和夜行之时披用。
配有风帽,为单件,与斗蓬衣身不相连。男女皆用,有花、素两类。男角色有黄、红、黑等色,上绣蟒纹或飞禽云朵。女角色颜色较多,上绣凤采牡丹或花鸟,明黄色者为帝王后妃专用。另有白色地绣竹叶的,为观音专用。
(6)披风衣织法扩展阅读
一、按披及人体的部位可分为3类:
1、长“披风”(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风”俗称大斗篷。
2、短“披风”,披于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称小“披风”,或称披肩(前开襟以襻纽系合)。
3、连帽“披风”,与帽连成一体,又分连帽小“披风”、连帽斗篷等。
二、按用途可分为:
1、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风”。以波蕾若“披风”(小“披风”)比较著名;其他有宝宝斗篷和连帽式“披风”雨衣(雨披)等。
2、宗教人士用的“披风”,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
3、舞台用“披风”,魔术师用的及膝圆型“披风”(圆形裁片在中间留领口)。
4、礼仪用的“披风”,有观剧“披风”,英国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剑桥大学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还有骑兵穿用的长“披风”。
护士“披风”(以深蓝色毛料裁制、有红衬里的七分长“披风”),斗牛士穿用的两色“披风”(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滩“披风”,以及中国彝族的“擦尔瓦”、纳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柒』 披风是什么
披风是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
朱舜水客死大阪后,宝永五年(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其学生安积觉编辑刊印了《舜水朱氏谈绮[1]》三卷。其中描述的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捌』 披风的中式披风
披风,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与斗篷不同,斗篷常穿于室外,披风室内外均可穿。披风盛行于明清时期,从许多画像以及笔记资料上看,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清朝入关之后,由于“男从女不从”,所以披风仍然流行了一段时间。
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云:“背子,即今之披风也。”换言之,明清时代的披风,就是宋时的背子。《三才图会》中带有“背子”的插图,展示了一种直领、对襟、两腋下开衩、有二长袖的一种长衫,其形式与清末画家改琦《红楼梦图咏》中王熙凤身上所穿的外衣一样,改琦所绘的王熙凤形象正是《红楼梦·第六回》中见刘姥姥的那次:“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即朱之瑜,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在明亡后客居日本讲学二十二年,成为日本教育史上一位大教育家,被尊为“日本孔子”,桃李满园,学生英才辈出。1682年他八十二岁时在日本逝世,留下大量遗稿。日本宝永五年(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朱舜水的学生安积觉又编辑刊印《舜水朱氏谈绮》三卷。《舜水朱氏谈绮》中描述的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按照《三才图会》与朱舜水的资料,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是相似的,但是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
后来,披风还出现了立领对襟的样式,这在一些清代的画像中经常可见,日本人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中就有立领披风,除了领子的变化,其他部分照旧。 王圻《三才图会》:“背子,即今之披风也。”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不好,教丫鬟寻过一领披风,与他穿起。”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
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呼韩邪从锦帐中缓步走出,身穿披风。”
『玖』 披风斗篷的做法 制作披风斗篷的六个步骤
1、用织物表现出有别于布料的柔软及纹理,所以特别选择了简洁而富于变化的花形,并将花型分布成交错递减状,使其充满韵律感。
2、首先织黑色线277针,含2针的边针,织来回平针4到5条。
3、然后换红色线织花样,每花20针即1+(13x20)+15+1=277针。按照黄色斗篷织法减针到109针左右。
4、领子另织:黑色线起143针4条来回平针,换红色线织花样,1+(18x7)+15+1=143。
5、织到领子高度109针时与衣服上的109针并织,换黑色线织狗牙边用来穿带子。为了节省线没有做绒球而是织了领子,黑色线挑门襟边,方法同黄色斗篷。
6、最后整件织物的编织是自下而上一体成型,肩部采用西装版设计,领口的小抽褶实际为减针的一种变化,外化的亚克力花朵项链既可装饰、点缀织物,又起到纽扣的固定作用。
『拾』 跪求斗篷(披风)的制作方法(西方巫女之类的)
那 ..你稳件水衣料葛布料整大概啦 、跟住再系两边整两条黑色长长葛野 ..带子..跟住再连顶帽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