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
在我们的认知中,道士除了最常穿的青色常服之外,黄色就是最常见的。其实黄色道服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不是谁都能随便穿的。
道教起源于黄帝,而黄帝在五行属土,故有土德黄帝之称。故黄帝除了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外,还是道教的始祖。而黄色道服在道教中的地位最高,也七种服色的中只有一派的教主才能穿著的服色。
紫色
紫色在道教中,一直都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颜色。在道教团体中,一直有“紫气东来”的的成语,说的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守城史伊喜看到东方有紫气三千里向西而来。
故而紫色在道教是象征高贵以及祥瑞,而历代皇帝也喜欢用紫色道服来赏赐道士。而紫色服装在道教中也只有大师及高级法师才能穿,而不是任何人都穿,而且穿著也必定是在重要的场合。
红色
红色相对于黄色及紫色道服来说,是比较少的。这一服色在道教中只有上等法师以及在在道教法事的上表祈福中才会用到,故而平时很少看到有穿着红色服装的道士。
青色
这是最常见的道士服装,也是道士日常所穿道袍的服装颜色,在道教中,青色在五行中象征木,木代表生机。而道教信今生不信来世,故而对于道士来说,长生是他们的最终目标,生机则代表长寿,所以常穿青色服装一方面是作为常服,一方面是暗合长寿的意思在其中。
绿色
这类道服颜色在道教中比较少见,一方便是因为地位不高,一方面是因为绿色是散人仙客所穿,换句话说,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居士所穿,不算是正式拜师修行的道士。
黑色
准确来说,黑色不算是道教团体所穿的服装颜色,而是其中一个部门所穿的,而这个部门称为——斗部。在道教文化中,斗部主要供奉斗姆元君及二十四八星宿,二十四元辰。
白色
白色在道教中可以说是一个奇特的颜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一个特殊的颜色。在道教中这个颜色是冥司所穿,我们知道,宗教人士信奉人死之后会有鬼魂,而冥司则是鬼魂的居住之地。而道教冥司则是对鬼魂超渡、供奉、以及做冥司法事的部门。
没有这三个人,道教可能已经消失
B. 庄子服饰
我也买了他家的西装,牌子应该是正牌,听过是北京的名牌。
C. 墨家、道家的服饰观念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出生于手工业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代表被统治的一般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家。墨子对于服饰,看法完全不同于儒家。无论是专讲服饰,还是在论述哲学理论时以服饰为例,都表现出他最典型的“节用”和“非乐”思想。这种明显带有阶层利益局限性的观点,在后世统治思想中几乎不占据位置。底层百姓也因为向往美好的生活,热爱艺术形象,因此只有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会从墨子思想中去寻求慰藉。总起来看,墨子有关服饰的主张,没有对中国后世的服饰观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如今能见到的《墨子·佚文》中,我们可以见到《说苑》一书中所载墨子的一篇言论,疑原为《墨子·节用》中的篇章。墨子说:“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的“先质而后文”之说,是与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观点直接对立的。
《墨子·非儒下》中记载墨子曾攻击孔子说:“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劝众。”《墨子·非乐上》中更是将国家之乱怪罪于美食美服。他说,礼乐盛行就要占用许多人,有敲钟击鼓的,还要有欣赏的,而且这些人还要吃得好,以保证气色好;穿得好,以显示排场。这些人不但没法再去生产,而且还要其他生产者去养活,这岂不是太浪费了吗?现代哲学家认为墨子提出的“乐太繁”,既“不中圣王之事”又“不中万民之利”的观点,有些矫枉过正,甚至可以说表现出了严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倾向。
如果单从杜绝浪费上看,墨子言论有言之有理的地方,但如果都像墨子在《辞过》篇中所说的那样:“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还会有服饰艺术吗?进而扩展为还会有人类文化创造吗?
再有,墨子的服饰观中屡现矛盾。“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中还有“求丽”的动机,只是位置、顺序问题,在《辞过》篇中索性提出衣服应“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甚至认为若上下都去追求服饰美(观好),实际上就超出了实用的目的,势必造成浪费,因而极易造成社会混乱……今天看来,这肯定是绝对化了。
墨家的本意是为民着想的,但由于一起步即将目光集中于生产力低下社会中的一部分小生产者,缺乏观察上的高度,所以很难自圆其说,也很难在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所谓“褐”在古代,指的是用粗毛和麻编织成的短衣杉。是一种最劣等的衣服,称“褐”或“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用,《孟子。公孙丑上》载:“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淮南子。主术训》上说:“使言这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所以,“褐衣”或“褐夫”也可以成为穿粗布衣服的穷人的代称。“玉”在此并非指玉器,在中国上古有篇《白圭》,是专门赞叹玉的诗。赞叹玉,并不是因为宝石价值高,而是赞叹它的“玉洁冰清”,古人比喻做人要做到像玉一样洁白,拿玉来比自己人格。学问。修养。美德以及贤才……所以在此,所谓“被褐怀玉”在此即是内持珠玉人品,外着粗褐陋装的真实写照。又是注重人的内在而忽略外形美饰的人格象征。庄子认同并追究了这一命题,并将其发展为“养志忘形”的境地。意即服饰境界可以达到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沉醉于心灵的满足,而不知道此身何在。可见,老庄的服饰观构建在有意淡化或者消除外在美饰,重视人的精神,气韵与风度,强调人的内在修养。
D. 明朝道士衣服特征
明朝道士都会穿浅蓝色的粗布衣裳,虽然看起来很简朴,但却给人一种出尘的感觉
E. 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服饰有什么区别,你了解吗
南朝的服饰更多的是从东晋流传下来的,北朝则是和胡风融合,更有少数民族的感觉,但两者总统差别不大。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一些谷物当中可以看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都非常喜欢穿着比较宽松的外衣,然后会在里面搭配上一件类似于吊带的内搭。传统的汉服一般都会搭配一件中衣的,但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并没有穿中衣的习惯。
因为当时大家都用头巾,所以慢慢的头巾也开始分阶级了,不同的阶层用的头巾是不同的,大家也可以通过对方戴的头巾样式和和面料来判断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衣服也是各位两种不同的形式的,一种是汉服的形式,这种衣服大多数是北方汉族穿的,而另一种服饰就是少数民族的衣服。
F. 道教知识:道教服饰,有什么区别
1、道名是师傅给你取的,是有师承关系 2、道教没有男女之分,没有道姑的称呼,一视同仁,男的称乾道,女的称坤道 初一十五、祖师圣诞都要去道观 3、服饰都是一样的,道巾(一般正一为庄子巾、九梁巾,全真为混元巾)、道服、云袜、十方鞋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G.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从服装穿戴上,怎么区分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颜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从道巾上来区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2、从服饰上来区分,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袭古制。但全真派以“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蓝”为主。
3、从道冠上来区分,全真派以皇冠为主,且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会在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则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见下图,图1为正一派,图2为全真派。
(7)庄子服饰风衣扩展阅读
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斋醮,祈福禳灾、超度亡灵为主要宗教活动的道派。
H. 古人冬天穿什么衣服
古代人的冬天一般都会穿戴动物的皮毛来保暖,因为古代没有高科技,只能取材于山水自然。当然古代也分穷富,富人自然是用貂皮和动物皮毛来保暖,而穷人就只能用纸衣来保暖。纸便是用植物的纤维编造出的比较坚硬,可以抵御寒风。百姓也可以到山上砍一些柴火,烧成木炭来取暖。
古代用来保暖的衣服有纩衣和袍,这两种衣服的类型都是属于填充类衣物。古人用麻类纤维或者是蚕丝制品,这里的蚕丝制品说的便是丝棉,丝绵与现在的棉花不太一样,保暖的能力也低于棉花,虽然我国棉花种植时期较早,可也要等到明朝后期,所以古人没有棉花,只有丝棉。
(8)庄子服饰风衣扩展阅读
古时候,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大,富人们和平民们御寒的方式当然也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富贵与贫穷,人们冬天都是盖被子睡觉的,只是那时候还不是这个叫法。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被子的雏形,人们称之为“衾”,不过衾是填充了许多东西的厚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衾和被的差异就被人们忽视了,统称为被。被子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I. 请问那位知道《这里是北京》主持人大龙身穿 的“唐装”在哪或什么网站购买
是这种么。
J. 道教穿什么衣服
冠服: 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法服: 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师在斋醮仪式中所穿服饰的名称。道教法服源于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服饰规定,又与道教教义思想和服饰的时代流变有关。
道士诸巾
混元巾: 象征混元一炁。是以黑缯糊制而成,硬沿圆帽。顶之正中留有一圆孔,以露发髻,现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庄子巾: 象征如庄子一样,无拘无束,超凡脱俗。亦称冲和巾,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性端正。老年道士多戴庄子巾。
纯阳巾:明朝《三才图会》称:“纯阳巾,又名乐天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
九梁巾: 类似纯阳巾。前顶平斜如尾面,排有九叠,九缝。道教奉九为极阳之数,一切修行最终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征道徒们对大道的向往。
浩然巾: 清代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说:“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紵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可见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征道士的浩然正气。
逍遥巾: 亦称荷叶巾,全真年轻道士多戴此巾。用块大方巾将挽好的头发包扎起来,留有两角虚于后背。走路时随风飘动,显示出道士逍遥自在。
三教巾: 应该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时所缝制。体现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极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 旧称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带,端头用优质木雕成太极八卦扣相互衔接。平时为了固定头边沿的短发所戴。该巾扣上为“混元圈”,散开为“一”,正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义思想。
太阳巾: 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日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是用蓝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发后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间隆起的部分为三角形。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较多。
道士诸冠
黄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过中极戒者可戴;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必须受过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莲瓣形,中绣五老像,晚间做超度法事时,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师、太洞法量和三洞讲法师所戴;芙蓉冠,大罗金仙所戴。
道士诸衣
法衣,道教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忏衣,道士在科仪中念经拜忏时所穿的一种法衣;绛衣,在大型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穿时里衬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海青,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宽袖道袍。现今为了穿着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多数以棉绸制做。
道人鞋袜
道人平时穿双脸鞋或十方鞋,用青布制做,鞋边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将孔缝上或不缝,多为夏天穿。用高筒白袜套住裤管系上,以便进入殿堂避免体垢落地。
高功法师所用的鞋
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