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大同的历史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了代国,其领土就跟这些游牧名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
不久,赵国就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赵国军队将东胡,林胡,娄烦这个几个民族从大同地区驱逐了出去,并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三个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并建立了大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后来,赵武灵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灵丘县。
西汉初年,刚刚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靠陈平献美人计而逃脱。从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七十多年,汉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亲政策为主。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同是边关重地,飞将军李广也长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战。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于大同是山西北部难得的一块平原,而且又紧靠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所以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等到三国时期,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占领,平城逐渐成为废墟。等到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他们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在汉代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国正式迁都平城,大同开始了他作都城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时期。大同作为北魏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一段历史。
在辽代,大同作为这里的地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看来,游牧民族对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向往。
明代,大同终于又回归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但也意味着,他又成为边塞之地,杀戮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保卫北京最重要的军事重症,将会承担更多的冲击。
1453年,蒙古大军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帅50万大军御驾亲征,如同汉高祖一样,又被包围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刘邦那样幸运能够逃脱,而是全军覆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俘虏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对北京太重要了,所以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墙。城墙的夯土是如此的结实,以至于建国后一直没有拆除完毕。当城墙砖被后人渐渐拿去建房子之后,就剩下黄黄的土墙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年,曾经让大同的市容大受影响。近年来,大同重新维修了城墙,加添城墙砖,重修城楼,让大同城墙的雄姿重现于世。
(1)塞外明珠羊马甲扩展阅读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北的采凉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
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2. 清末老照片:110年前的塞外明珠张家口,为何满屏都是灰土呢
张家口郊外的黄土崖。由于四通八达的交通,张家口的军事地位也很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廷在此驻有重兵,以管理察哈尔八旗,察哈尔都统署就设在张家口。根据清朝面临的特有形势,这里是经略蒙古的重地。
张家口的“义和成”商号。张家口是清朝有名的“陆路商埠”,在上海、厦门、天津等沿海城市开放之前100多年,就已经做起了国际贸易。雍正年间,中俄《恰克图互市条约》签订以后,俄商可以经张家口进入北京,大量外贸商品在此汇集和转输。
张库大道上的商队。道光年间,戴本孝在《登张家口城》一诗中写道:“驵侩驿通中外市,牛羊气杂往来车。神争社会当场采,女竟边妆满鬓花。”这首诗与照相互相印证,显示了张家口作为商业城市的繁荣。因此,她获得了“塞外明珠”的美誉。
张家口郊外的大道。虽然号称“塞外明珠”、商业中心,但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当地的环境并不太好,尘土飞扬。
张家口的街景,不远处的风卷起很多尘土。
张家口街头的驼队,骆驼身上背着大量货物。那时候长途运输主要靠的就是骆驼。驼头赶着驼队,沿着张(张家口)库(库伦)大道,往来蒙古。这么长距离的运输,也只有吃苦耐劳的骆驼可以承担。
张家口客栈内的马商。从张家口运往蒙古的货物主要有布匹、茶叶、铁器等,从蒙古运来张家口的货物主要有牲畜(马、牛、羊、驼)、毛皮、食盐等。清廷在此设有税关对各类进出口货物进行征税。
张家口街景。张伯林到来时,张家口已经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通往北京、库伦、恰克图的电报线路已经开通;他离开之后4个月,京张铁路通车。这些近代化的设施,大大改变了张家口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