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西装穿着的问题
楼上的说了一大堆,你懂吗?没有说到重点!那就是你的心理问题,有人跟你说你屁股很大吗?有吗?你去问一些身体单薄的男生,问他,他希望他的身材是怎样的?答案就是要跟楼主一样的希望大腿粗壮,虎背熊腰的,这才是男人的要求,男人的体格,问题是中国男人大部分身材瘦小,而楼主身在福中不知福!把优点看成缺点。身高180cm,体重75KG,腿粗腰肥何罪之有,那是很多男人梦想的体格,不信问问别人。这种体格的人就是标准的衣架子,怎么穿都好看的,自信是你缺乏的东西。
2. 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都有什么意义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所谓的羽绒棉,其实就是中空棉,但并不是真正的棉花,而是以中空涤纶作为填充物的,因为空气是隔热的,所以具有一定的保暖性。
马甲是一种无领无袖,且较短的上衣。主要功能是使前后胸区域保温并便于双手活动。它可以穿在外衣之内,也可以穿在内衣外面。主要品种有各种造型的西服马甲、棉马甲、羽绒马甲及毛线马甲等。
马甲又分为外套和内衣,单穿的内衣指的是无袖T恤。西装马甲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为衣摆两侧开口的无领、无袖上衣,长度约至膝,多以绸缎为面料,并饰以彩绣花边,穿于外套与衬衫之间。1780年以后衣身缩短与西装配套穿用。西装马甲现多为单排纽,少数为双排纽或带有衣领。其特点是前衣片采用与西装同面料裁制,后衣片则采用与西装同里料裁制,背后腰部有的还装带襻、卡子以调节松紧。
穿法介绍
现代马甲款式按穿法有套头式、开襟式(包括前开襟、后开襟、侧开襟或半襟等);按衣身外形有收腰式、直腰式等;按领式有无领、立领、翻领、驳领等。马甲长度通常在腰以下臀以上,但女式马甲中有少数长度不到腰部的紧身小马甲,或超过臀部的长马甲。一般的话女式马甲为紧身形两袖口至腋窝,男士多为宽大形。
马甲一般按其制作材料命名,如皮马甲、毛线马甲等。它可做成单的、夹的;也可在夹马甲中填入絮料。按絮料材质分别称棉马甲、羊绒马甲、羽绒马甲等。随着科技进步和服装材料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还出现医疗马甲、电热马甲等新品种。
4.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领导人穿着。如蒋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4)西装马甲的前后的区别图片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山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装
5. 正宗小羊皮西服有哪些特征
v西服也称西装,从广义上,应指“西式的”、“欧美的服装”。但在我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我们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西装,是全世界最流行的服装,是正式场合着装的优先选择。而像居家、旅游、娱乐的时候,不必穿西装。根据国际惯例,参加正式、隆重的宴会,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时,起码应该穿着西装。
西装最早出现于欧洲,清朝未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传人我国,西装造型优美,做工讲究。男装穿起来潇洒有风度,女装穿上线条优雅柔和,再加上实用性强,四季皆宜,深受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人民的欢迎。
一套合体的西装,可以使穿着者显得滞洒、精神、风度翩翩,人们常说:“西装七分在做,三分在穿。”
西装要分为二个流派:美国型、欧洲型和英国型。美国型的特点在于重视功能性,肩部不用过高的垫肩,胸部也不过分收紧,形态自然,而且大多使用伸缩自如的针织或缩织面料。欧洲型与美国型相比,更重视服装的优雅性。“肩膀垫得很高,胸部也较突出,多使用较厚的面料,通常为全里,英国型与欧洲型类似,但肩部与胸部不那么突出,穿起来有一种绅士派头。
西装袖子的长度以达到手腕为宜。西装衬衫的袖长应比上衣袖子长出1一一2厘米,这样可以用白色衬衫衬托西装的美观,显得更活泼有生气。衬衫白领露出部分与袖口露出部分应一样,可有一种匀称感。穿着西装,在较隆重的场合必须系扣。对于单排两个扣的西装,可以扣上面一个。西装衣袋的整理十分重要,上衣两侧的两个衣袋不可装东西,只作为装饰用,不然会使西装上衣变型。西装上衣胸部的衣袋可以装折叠好花式的手帕;其他东西亦不可以装。有些物品可以装在西装上衣内侧衣袋里,左胸内侧衣袋可以装票夹、日记本和笔,右胸内侧衣袋可以装名片、香烟和打火机。裤袋也和上衣袋一样,不可装物,以求臀围合适,裤型美观。裤子后兜可以装手帕、零用钱。西裤立裆的长度以裤带的鼻子正好通过胯骨上边为好,裤腰的尺寸必须合适,以裤腰间插进一手掌为宜,裤长以裤脚接触脚背为妥。西裤穿着时,裤扣要扣好,拉锁全部拉严。西装坎肩做得必须贴身。
在办公室里工作时,可以脱去上衣后穿着坎肩,但必须注意制做坎肩前后身的面料与上衣的面料相同,否则不可脱去上衣穿坎肩。还要注意不可让领带的下端从坎肩前襟下边露出来,皮带的带扣也不能时隐时现地露在外面,穿西装时可以穿内衣,内衣要合体,这样既可以保温又可以调节体型。
西装翻领的“丫’字区最显眼,领带处在这个部位的中心,有人曾说:“领带是服饰的灵魂。”因此,领带不可太细,过细显得小气。领带的长度一般为130-150厘米,系好后大箭头垂到裤腰处为最标准。领带要按规定系好,系法可分为平型领带结、温沙式领带结、中型领带结或蝴蝶领带结。手帕的整理很重要。手帕要熨得平整、叠得方方正正。装饰用的服饰手帕必须是白色的,工作人员一般也要用白色或不太鲜艳的手帕。要随身装两块手帕,一块用于在人面前轻轻擦嘴角或擦手用,另一块是用于人厕后擦手用。
鉴于西装在对外活动中往往充当正装或礼服的用途,面料的选择应力求高档。藏蓝色西装是首选,灰色或棕色也可以,而黑色的适合在庄严、肃穆的礼仪性活动中穿着。
西装可分:工作用的西装、礼服用的西装、休闲用的西装等,对一般人来说,同样一套西装装配上不同衬衫、领带,差不多就可以每天穿着并应付多数的交际活动了。
男性西装的正确穿法
按照惯例,越是正规的场合,越讲究穿单色西装。
西装款式与场合:现在男子常穿的西装有两大类,一类是平驳领、圆角下摆的单排扣西装;另一类是枪驳领、方角下摆的双排扣西装。另外西装还有套装(正装)和单件上装(简装)的区别。套装要求上下装面料、色彩一致,这种两件套西装再加上同色同料的背心(马甲)就成为三件套西装。套装如作正式交际场合的礼服用,色调应比较深,最好用毛料制作。在半正式交际场合,如在办公室参加一般性的会见,可穿色调比较浅一些的西装。在非正式场合,如外出游玩、购物等,如穿西装,最好是穿单件的上装,配以其它色调和面料的裤子。
西装穿着要领:穿双排扣的西装一般应将纽扣都扣上。穿单排扣的西装,如是两粒扣的只扣上面的一粒,三粒扣的则扣中间的一粒。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可以不扣纽扣。穿西装时衬衫袖口一定要扣上。西装的驳领上通常有一只扣眼,这叫插花眼,是参加婚礼、葬礼或出席盛大宴会、典礼时用来插鲜花用的,在我国人们一般无此习惯。西装的衣袋和裤袋里,不宜放太多的东西,最好将东西放在西装左右两侧的内袋里。西装的左胸外面有个口袋,这是用来插手帕用的,起装饰作用,在此胸袋里不宜插钢笔或放置其它东西。
西装与衬衫:穿西装时,衬衫袖应比西装袖长出1-2厘米,衬衫领应高出西装领1厘米左右。衬衫下摆必须扎进裤内。若不系领带,衬衫的领口应敞开。在正式交际场合,衬衫的颜色最好是白色的。
西装与领带:领带是西装的灵魂。凡是参加正式交际活动,穿西装就应系领带。领带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宜。如穿马甲或毛衣时,领带应放在它们后面。领带夹一般夹在衬衫的第四五个钮扣之间。
西装与鞋袜:穿西装时不宜穿布鞋、凉鞋或旅游鞋。庄重的西装要配深褐色或黑色的皮鞋。袜子的颜色应比西装深一些,花色要尽可能朴素大方。
女子的西式服装样式、花色繁多。不仅如此,即使许多男式服装女子也可以穿用,如夹克衫、牛仔装等等。按传统要求,在正式的交际场合,女子一般应穿礼服。但现在多数西方国家对女子的穿着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在一般的交际场合女子可穿各式各样的裙子,正式一点的场合则穿西服套裙。
穿西装应注意:
(1)要配好衬衫,衬衫的领头要硬扎。挺括,不能“软不拉几”,或满是油迹斑点,否则,再好的西装也会被糟踏。衬衫的下摆要塞在裤子里,衬衫衣袖要长于西装上装的衣袖,以显出穿着的层次。
(2)内衣要单薄。衬衫里面一般不要穿棉毛衫;如果穿着的话,不宜把领圈和袖口露在外面。如果天气较冷,衬衫外面可以穿羊毛衫,但以一件为宜,不要一件又一件,穿得过份臃肿,以致破坏西装的线条美。
(3)凡是正规场合,穿西装都应系领带。领带的色彩、图纹,可以根据西装的色彩配置,以达到相映生辉的效果。领带的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宜。穿羊毛衫时,领带应放在羊毛衫内。系领带时,衬衫的第一个纽扣要扣好。领带夹一般夹在第四、五个纽扣之间。
(4)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而不能穿旅游鞋、轻便鞋或布鞋,否则是会令人发笑的。皮鞋要上油擦亮,不能蒙满灰尘。
(5)西装纽扣有装饰功能,扣法大有讲究:穿双排扣上装一般要将全部纽扣扣好,有时可不扣下面一粒纽扣,单排扣上装可不扣下面一粒纽扣或全部不扣,4粒扣的不扣上扣,当然,单排扣西服也可以不扣,衣襟敞开,也能给人以轻松、潇洒之感。西装的袖口和裤边都不能卷起。
(6)西装的衣袋和裤袋里,不宜放大多的东西,搞得鼓鼓囊囊。把两手随意插在衣袋和裤袋里,也是有失风度的。